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3·12” 植樹造林 惠及大家

植樹造林 惠及大家

——“3·12”植樹節特別報導

□見習記者田燕芳文/圖

圖為內口村古樹群。

圖為樹上釘釘子掛鳥籠的情景。

陽春三月, 正是植樹造林的大好時機。 每到植樹節, 不管是林業還是園林部門還是各單位、團體, 都在積極組織植樹活動。

近年來, 我縣在植樹造林和護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明顯成效, 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僅2016年, 全縣森林公園實現總收入4.5億元, 森林生態旅遊總人數達96萬人次。

造林變荒山為金山銀山

俗話說“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在我縣因為造林促進村民增收的事例並不少見。

在酉酬鎮雙祿村和芭蕉村交界的山頭上, 連片的杉木林從山腳延伸至山頂, 整座山峰被綠色環繞。 順著蜿蜒盤旋的公路望去, 山頭間鬱鬱蔥蔥, 讓人神清氣爽、怡然自得。

前些年, 各大山頭因疏于管護, 雜草叢生, 既影響水土保持, 又易引發山林火災, 農戶更談不上從中受益。

如何改造荒山荒坡, 既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又能依靠綠色賺錢?2009年, 縣政府決定通過引進林業發展企業, 實施速豐林建設項目。

酉陽縣景全林業有限公司作為引進的林業發展企業之一, 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 農戶以土地入股,

按收益進行分紅。 不僅變荒山荒坡為綠林, 農戶也有了發展的奔頭。

記者從縣林業局獲悉, 5年來, 全縣實現林地面積、森林面積、森林蓄積、森林覆蓋率、林業總產值“五個增長”, 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全縣林地面積達521.4萬畝, 較5年前增加52.4萬畝;森林面積達415萬畝, 較5年前增加21萬畝;林木蓄積達1513.3萬立方米, 較5年前增加300余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4.1%, 較5年前提高3.3個百分點;全縣林業總產值達18億元, 較5年前增加12.4億元。

8棵古樹成為“搖錢樹”

2015年, 兩罾鄉內口村發現了8棵屬於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金絲楠木, 其中, 最年長的有600餘年的樹齡。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 加大對金絲楠木古樹群的保護力度, 落實專人實施掛牌安全保護, 並開展了相關旅遊開發工作。

目前, 該鄉金絲楠木古樹群已經成為“酉丁龔”旅遊帶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不僅改變了當地的村容面貌, 還給村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

黃建華曾是內口村的建卡貧困戶, 2015年, 得知該村在依託金絲楠木古樹群發展旅遊, 想到自家房屋就在金絲楠木古樹群邊的優勢, 在村幹部的支持下, 他回鄉開辦了農家樂, 現年收入達10萬餘元, 極大改變了一家人的生活條件。

“這8棵金絲楠木是我們全村人的寶貝。 ”黃建華說, 因為打造金絲楠木古樹群景點, 該村實施了民居風貌包裝, 修建了林間休閒步道、停車場、遊客接待中心等鄉村旅遊基礎配套設施, 並完工了6.5米寬、12公里長的公路改擴建項目。 村民開辦農家樂、賣土特產品,

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古樹已然變成了“搖錢樹”。

生活好起來的黃建華, 應聘成當地的護林員, 每天查看金絲楠木的生長情況, 保護其不被人為損害。

“前人栽樹, 後人享福。 ”黃建華說, 作為護林員, 不只是自己要保護古樹, 還要帶動大家一起保護, 讓古樹繼續造福子孫後代。

林業資源需要大家保護

植樹造林, 造福後人。 為了避免出現“年年造林、年年補植, 卻不見林”的現象, 我縣加大對林業資源的保護力度。

據縣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站長陳濤介紹, 一是著力加強生態公益林保護, 每年聘請護林員700餘名, 切實加強生態公益林管護;二是著力加強森林防火, 總投資3000余萬元, 新建森林防火通道6公里、防火步道9公里、防火阻隔帶25公里、消防水池7口, 修建防火檢查站15個,組建森林消防專業隊1支,建設森林防火紅外線監控系統一套,全縣森林火災受害率始終控制在0.1‰以內;三是著力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切實加強以松材線蟲病為重點的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與預防工作,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始終控制在0.3‰以內,森林病蟲災害得到有效控制;四是著力加強林政管理,嚴守林地和森林兩條紅線,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5年來共查處林業行政案件1348件、刑事案件68件。

同時,我縣還加大古樹保護力度。目前,我縣掛牌保護的古樹有452棵,樹種有楓樹、桂花、銀杏、紅豆杉、金絲楠木等,數量位列全市之首,每年除蟲、除草、安裝避雷針等花費達20余萬元。

陳濤表示,古樹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活著的古董,是難得的生態資源,一旦死亡則無法再現,因此要高度重視古樹的復壯與養護管理。

人人都來植樹護樹

走上街頭不難發現,縣城的一些行道樹被不同程度的損害,特別是一些商店門口的行道樹,被釘上釘子掛拖把、鳥籠等。甚至在一些背街小巷,還有市民在行道樹的花壇裡栽種蔬菜,把花壇當做“自留地”,這不僅影響城市形象,對行道樹的生長也極為不利。

據縣市政園林管理局綠化科科長吳慶海介紹,目前,縣城獨立行道樹有8000餘棵,但每年因積水、雷電、人為破壞,其死亡率為3‰左右。

吳慶海說,行道樹有很多的作用,可以補充氧氣、淨化空氣、調節局部氣候、美化城市、減少噪音等。一些市民為了私人小利益,將行道樹化公為私,損害了大眾的利益,是極不可取的行為。

今年60歲的市民龍華鮮平時沒事就到濱河公園裡和老夥伴們一起跳跳舞、唱唱歌、擺擺龍門陣。“前幾天,我還看見有人爬上樹拿掛在上面的景觀燈,我當場制止了這樣的行為。”龍華鮮說,濱河公園有大量的景觀植物,每年開花時節,她都會看到有人為了摘花掰斷樹枝,遇到這樣的情況,她總是會及時制止。

“植樹造林,愛護樹木人人有責。”吳慶海說,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保護生態環境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必須從小培養,每年我縣都會組織執法人員走進各學校,開展愛綠護綠專題宣傳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植樹造林的重要性,從小養成愛護樹木的良好習慣。

同時,吳慶海還說,每年的植樹節,希望市民都能自行栽種樹木,因為只有親身參與,才能感受到植樹造林的不容易,從思想和行動上提高對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認識。

修建防火檢查站15個,組建森林消防專業隊1支,建設森林防火紅外線監控系統一套,全縣森林火災受害率始終控制在0.1‰以內;三是著力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切實加強以松材線蟲病為重點的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與預防工作,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始終控制在0.3‰以內,森林病蟲災害得到有效控制;四是著力加強林政管理,嚴守林地和森林兩條紅線,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5年來共查處林業行政案件1348件、刑事案件68件。

同時,我縣還加大古樹保護力度。目前,我縣掛牌保護的古樹有452棵,樹種有楓樹、桂花、銀杏、紅豆杉、金絲楠木等,數量位列全市之首,每年除蟲、除草、安裝避雷針等花費達20余萬元。

陳濤表示,古樹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活著的古董,是難得的生態資源,一旦死亡則無法再現,因此要高度重視古樹的復壯與養護管理。

人人都來植樹護樹

走上街頭不難發現,縣城的一些行道樹被不同程度的損害,特別是一些商店門口的行道樹,被釘上釘子掛拖把、鳥籠等。甚至在一些背街小巷,還有市民在行道樹的花壇裡栽種蔬菜,把花壇當做“自留地”,這不僅影響城市形象,對行道樹的生長也極為不利。

據縣市政園林管理局綠化科科長吳慶海介紹,目前,縣城獨立行道樹有8000餘棵,但每年因積水、雷電、人為破壞,其死亡率為3‰左右。

吳慶海說,行道樹有很多的作用,可以補充氧氣、淨化空氣、調節局部氣候、美化城市、減少噪音等。一些市民為了私人小利益,將行道樹化公為私,損害了大眾的利益,是極不可取的行為。

今年60歲的市民龍華鮮平時沒事就到濱河公園裡和老夥伴們一起跳跳舞、唱唱歌、擺擺龍門陣。“前幾天,我還看見有人爬上樹拿掛在上面的景觀燈,我當場制止了這樣的行為。”龍華鮮說,濱河公園有大量的景觀植物,每年開花時節,她都會看到有人為了摘花掰斷樹枝,遇到這樣的情況,她總是會及時制止。

“植樹造林,愛護樹木人人有責。”吳慶海說,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保護生態環境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必須從小培養,每年我縣都會組織執法人員走進各學校,開展愛綠護綠專題宣傳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植樹造林的重要性,從小養成愛護樹木的良好習慣。

同時,吳慶海還說,每年的植樹節,希望市民都能自行栽種樹木,因為只有親身參與,才能感受到植樹造林的不容易,從思想和行動上提高對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認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