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刀魚成奢侈品 新行當"刀魚經紀人"一季能賺30萬

荔枝網

上海觀察3月18日消息, 又見刀魚。 上海與江蘇的長江沿岸, 這季節, 許多人就好這一口長江刀魚, 那是從小到大的味覺習慣, 是祖輩傳下來的舌尖記憶, 就如元宵的湯圓、除夕的年夜飯, 若沒吃著, 就像少了點什麼。

可近幾年, 刀魚竟然吃不起了。 前幾天, 靖江一條二兩重的長江刀魚, 售價至少700元, 再幾經轉手到了好館子, 更是天價。 有人猛拍大腿, 感慨這是世界上最貴的魚, 要硬著頭皮, 才能吃上一兩回。 要知道,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靖江的長江刀魚不過每公斤1.4元, 刀魚多到吃不完;即便到了2000年左右, 每公斤100元以內,

市場還能買得到;可去年清明前, 江陰一位老法師手上賣出的最高價, 已是每公斤16000元。

尋常物成了奢侈品, 催生了一個新行當——刀魚經紀人。 他們連接著漁民和市場, 這一頭是包下的幾艘或十幾艘漁船, 凡有刀魚全收;另一頭是要刀魚的客戶, 商販、老饕客或是飯店老闆等。 他們預估市場行情和刀魚產量, 定價、開價, 別小看十幾條刀魚, 動輒便是上萬元的交易……在老饕客都看不懂刀魚的今天, 這群人最懂經。

記者走訪了多位元刀魚經紀人, 想來應是在商言商, 卻不料, 離不開的話題, 是長江上的鄉愁。

“淘金”生意

如今看來很風光。 江蘇靖江, 城外江邊新港村, 陳雲和孫軍合夥包漁船經營“本江刀”, 即本地長江刀魚, 在當地有點名氣。

一收一賣, 去年刀魚季, 他們掙了約30萬元。 每次自我介紹說是“做刀魚的”, 對方都讚歎一聲“有錢人”。

可17年前, 這卻是個迫不得已的行當——長在長江邊上, 陳雲家中世代漁民, 卻在他這一輩賣了漁船上岸。 江裡海裡, 魚實在太少了, 養不起家。 上世紀90年代, 過了長江刀魚季, 他便去海裡捕鯧魚, 一年漁獲, 總有兩三萬元的收入, 可到2000年左右, 卻掙不到八九千元, 還要供兩個孩子上學, 只能把漁船賣了。

那時候, 已有人從漁民處收來刀魚, 到市場上擺攤賣。 那年頭刀魚便宜, 每公斤100元不到, 收來後添幾元錢賣出去, 小商小販還夠不上“經紀人”的名頭。

可誰料刀魚價格逐年上漲, 2006年左右, 清明前的靖江“本江刀”最貴至每公斤兩千多元。

不過現在看來, 當時這價位還好, 普通人家偶爾吃一次無妨, 或熬到5月份, 刀魚價格最低能降到每公斤100多元, 便能買來過嘴癮。

越貴越有人捕, 愈稀奇愈有人吃。 包漁船的刀魚經紀人順勢成了“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 人們湧入這個行當“淘金”。 孫軍便是在2006年, 被陳雲拉著勸著, 從公司的市場銷售轉行搞刀魚;同年, 崇明島團結沙, 王雷的父母結束了鰻魚苗的生意, 轉做刀魚。 2013年, 王雷本科畢業, 也成了刀魚經紀人。

他們見證了十多年刀魚價格的一路猛漲。 尋常物逐漸成了奢侈品。 做刀魚的生意也難了起來, 投入大, 風險不小。 有人打比方, 就像金融行業的操盤手, 有賺大錢的, 也有吃大虧的, 腦子不活絡的, 還未必能扛得下來。

就說2012年的清明節,

孫軍記得, 那天早上, 靖江“大刀魚(即1.9兩以上的江刀)”的收購價是每公斤9200元, 到吃晚飯前便跌到5600元, 飯後還要再跌幾百元, 若有太多刀魚在手沒來得及賣, 便是至少數萬元的虧損。 老話說江刀, “清明前骨軟如棉, 清明後骨硬如鐵”, 吃客不看好, 價格就要大跌。 年年清明, 大多如此, 最多時, 一天能出現5種價格。

前幾天, 記者在崇明奚家港, 見識了一場討價還價。 江蘇的魚販子們來挑刀魚, 行情波動未明, 彼此沉默, 一頭說你開價, 一邊說你報價, 每公斤幾百元的差價, 僵持了好一會兒。 崇明的刀魚經紀人後來悄悄問了記者上游靖江的刀魚行情, 才算成交。 有人說笑, 這議價的工夫, 若刀魚被風吹幹了點, 即便在電子秤上只是0.05的數字跳動,

便是一百來元, 相當於“3包好煙”的損失。

當然, 刀魚經紀人頗有話語權。 所謂的行情和定價, 便是他們在當日漁獲、漁民成本和市場需求之間取一個平衡點, 比如魚多卻逢週一, 飯店蕭條, 魚價便低;大風大雨不出船, 漁獲少卻逢週末食客多, 魚價便貴;還比如逢黃道吉日, 江陰一帶婚宴增多, “中刀魚(即1.4兩至1.9兩的江刀)”價格上漲, “大刀魚”售價回落……

這些不過是生意經。 而大背景是近兩年大多數時候供不應求, 價格趨高, “刀魚總有人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