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迅雷創始人程浩:做商業,不思考不行,過度思考也不行

一、精益創業是術, 大勢是道

在講精益創業之前要先跟大家說明, 精益創業是術, 不是道。 道比較偏戰略方面, 道錯了, 術再強都沒有用。

道是什麼?答案並不唯一, 我認為道是大勢或者紅利。 只要大勢對了, 做什麼都事半功倍, 如果大勢錯了, 做什麼都事倍功半。

舉個例子:

BAT在企業經營層面的紅利是中國的線民從零增長到八億, 迅雷的紅利是寬頻互聯網的普及, 小米公司的紅利是智慧手機。 凡是漲得快的業務一定要在大勢之上, 只有這樣這事才能做出效率。

投資更要看大勢, 在2011年、2012年, 只要認准互聯網這個賽道, 你投各種APP, 只要團隊別太挫, 效果一定很好。 從投資角度來講, 大勢甚至比投資人的努力和勤奮還重要。

再往大了說, 過去20年的經濟發展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撥紅利。 我舉這些例子就是要告訴大家大勢更重要, 精益創業只是術。 當然能看清大勢的人有很多,

但怎麼在能看准大勢的同時做起來, 這是精益創業能夠幫助到大家的, 也就是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

二、精益是什麼?

任何一個生意, 被需求永遠是第一重要的。

有人會說商業模式最重要, 有人說怎麼賺錢最重要, 有的說找人最重要, 其實理論上都不錯, 但回歸本質, 我仍然認為被需求, 或被需要是第一重要的。 沒有需求, 其實後面的事都不成立。

但在做商業時, 我們想像的需求和痛點與實際可能有很大差別。 想像的解決方案和有效的解決方案差別也是非常大的。 怎麼找到準確的方法?唯一方法只能是通過嘗試不斷逼近這個方案。 沒有人能清楚地看到未來生意是什麼, 只有通過嘗試。

圖中創業者在A點, 因為B這個彼岸離我最近, 就會把B作為目標。 結果走著走著可能突然沒路了, 就得嘗試別的方案, 這時候突然看到C, 就朝著C去走, 結果發現C也是此路不通, 直到發現D。 幾乎所有的創業都是這樣的模式, 沒有哪個公司能直接從A走到D。

無論大家在哪個行業,

有必要用一句話把你要做的生意精煉起來。

我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凡是一句話講不清楚的專案往往就做不成功。 大公司也是如此, 微軟的印度裔CEO用七個字總結微軟的戰略:移動為先、雲為先。 對於微軟這麼龐大的公司, 他仍然能夠用這麼短的話, 很清晰地把公司戰略說清楚。

精益如果精煉一下是什麼?

用兩個字概括, 精益是試錯。

用四個字概括, 精益是快速試錯。

用七個字概括, 精益是低成本快速試錯。

一件事到底是三個月試錯, 還是三周試錯, 還是三年試出來, 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只要速度不快, 一定是高成本的, 因為時間本身就是成本。

三、生活中的精益

大家有沒有看過《精益創業》這本書?這本書很多人看過但沒有看完,

不是寫得不好而是翻譯得不好。 但不管有沒有學習過“精益創業”, 每個人在生活中其實都是精益的專家, 只是大家自己沒有感覺到。

舉幾個例子:

假設我要從深圳搬到北京, 要買房子。 買房前我要先把這幾個問題研究清楚:

治安好不好?

學區好不好?

交通好不好?

生活是否方便?

房價貴不貴?

面對這些問題, 你會在一個陌生社區直接買房來驗證嗎?肯定不會, 答案是先租房。 租一陣, 住一住, 感覺各方面條件還不錯, 再決定是否在這個社區買房。

招聘員工時我們會考慮什麼?

專業技能怎麼樣?

文化適應性怎麼樣?

團隊合作精神怎麼樣?

領導力如何?

那我們怎麼確保找到靠譜的員工, 答案是——試用。

同樣道理, 給孩子報名去金寶貝幼稚園, 需要知道:

孩子到底喜不喜歡?

孩子能否學到東西?

大人的接送和等待是否方便?

而且一年學費上萬塊也不便宜,所以我們通常的做法也是先試,有免費試聽就試聽,沒有免費的先交一個月學費。包括吃自助餐,一般也是每一種少量取,吃著好吃再往死裡吃。這些都是典型的精益行為。

四、社會實踐中的精益

改革開放中有一句跟精益創業最相關的口號:摸著石頭過河。改革開發之初,包產到戶面臨的疑問是什麼?

1. 姓資還是姓社?

包產到戶之前,中國已經形成了集體組織,家裡生產工具全砸了,跟生產隊一起生產,一起吃飯。現在又回過頭包產到戶,那就必須得有人挑戰你,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

2. 包產到戶的產量一定比大鍋飯好麼?

3. 國內保守派會怎麼看?

那包產到戶是如何做到精益的呢?就是先從最窮的安徽鳳陽小崗村做起。最窮的地方最容易產生變革。精益實踐,核心用戶一定要是最剛需的人。當時小崗村的人就是改革的最剛需人群。

改革開放這件事也一樣,當時面對的問題是:

國有經濟還是私營經濟?

幹部任用是選舉還是直接任命?

薪酬分配制度

企業股份制改革

這些大家其實都沒什麼經驗,大家都沒幹過,搞砸了怎麼辦?於是出現了特區試點,從蛇口做起。

無論是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到上層的社會實踐,我們大家都是精益主義者。

五、創業中的精益與不精益

精益的精髓是FAIL CHEAP,FAIL FAST(低成本失敗,快速失敗)。在講精益之前先跟大家分享一下什麼是不精益。

不精益並不是完全沒需求,比較常見的是這八個字:痛點不痛、剛需不剛。我去做投資,經常會問三個問題:

是不是剛需?

市場有多大,趨勢怎麼樣?

怎麼賺錢?

這都提高了效率,所以剛需就是或者極大提升效率,或者極大降低成本,或者極大提高用戶體驗,這三個碰上一個創業就可能成,三個都具備更好。

和剛需並列的一個概念是高頻,剛需和高頻把生意分了四個象限,右上角是剛需且高頻。如果你發現你的生意屬於這個象限,你要不惜一切代價把這個東西搶到,你霸佔了入口,就有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機會;左上角象限是剛需不高頻。

其實大多數的項目屬於這個象限,(投黑馬www.touheima.com專注于文創領域的服務平臺)典型的比如婚禮、買房、拍婚紗照,雖然不高頻,但絕對剛需。如果你的生意在這個象限,必須每一單得有足夠多的毛利;如果既不剛需又不高頻,這個項目就不用做了;而高頻但不剛需通常也是偽命題,不是剛需的東西通常都不會高頻。

我們列舉不精益主要的問題:

1. 問題找錯

就是搞錯了需求,剛才我們主要是圍繞這塊內容講的。

2. 解決方案做錯

任何一個剛需要想解決都有不同的解決方案,但不是每一種都有效,可能大多數是無效的。

3. 閉門造車

閉門造車就是不跟用戶接觸,埋頭做事,一做很多年。這些人通常的心理,一個是怕點子被偷走,第二個是怕BAT抄襲。

4. 過早優化

核心需求還沒有經過驗證就開始優化。如果做一款新手機,一個都沒賣出去,就開始想著怎麼做優化,如何設計得輕薄、時尚、漂亮,這些都沒用。

5. 過早擴張

核心需求還沒有得到驗證就擴張。你的產品還沒有經過驗證,就去推廣,考慮規模性擴張,獲得一些所謂的虛榮性指標。可能創業圈很少有人會犯這種問題,但大企業會常見。產品還沒賣出去就開始考慮建廠,建管道的事情常在大公司發生。

這張圖,圈越大表示越容易犯錯,圈越小表示越不容易犯錯。對於創業者來說,後三個問題我們犯錯誤的幾率比較小,主要是前兩種。

顯性成本VS隱性成本

財務報表上能體現出來的,可以量化的部分我們稱之為顯性成本。包括工資、五險一金,廣告宣傳支出等等。

隱性成本是無法精確計算,很難量化的部分,說白了就是溝通成本。包括團隊磨合,也很難講這個團隊磨合得好,效率比那個團隊提高50%。這樣無法準確量化的部分就是隱性成本。

創業者往往只重視顯性成本,不重視隱性成本。具體表現為:

1. 員工工資壓得很低,導致招聘效率很低;

在創業企業,兩個人幹四個人的活,發三個人的薪水,這是正確的。

2. 為了降低成本,招很多新手;

3. 找的辦公室過於簡陋,面試者看著不想來;

4. 為了省房租,把辦公室搬到郊區;

5. 為了降低人力資本,去偏遠的省市開分公司。

對於創業者來講,其實時間成本是最貴的顯性成本。我非常反對第五個,但這個事大家都很有動力去做。因為各地方總會給你一些政策:公司補貼、一次性贊助款、辦公室免租幾年、招聘補貼、稅收減免等等,總會有一些誘因使得你有動力去偏遠的地方開分公司。

但是在創業早期過早開分公司,我認為是一件降低顯性成本同時,也會極大地降低效率的事情。不能說分公司不能開,建立銷售中心,業務有需求,硬體生產相關,這些都沒問題,但因為降低人力成本最好不要開。

最大的成本其實是時間。這也是精益創業最能幫助大家的,節約時間本身就是在減少浪費。

我覺得說得非常對,創業公司最大的浪費實際上是這個。

六、精益創業常見的兩個問題

1. 過度思考

我們總是覺得一定要把事情的前因後果全想明白,但這是不可能的,是多想。以下幾類人容易過度思考:

(1)保守主義者

(2)風險承受能力弱的人

(3)機會成本很高的人

這三類人往往容易過度思考。其實就是改變會導致機會成本很高。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講,人生最大的風險其實是選錯方向,浪費時間。對創業者來講最大的過度思考就是從不冒險。

2. 不做任何思考就紮進去的人

這類人一般是沒有經驗的創業者或者是極度樂觀主義者。

七、精益創業的正確姿勢

《精益創業》這本書講的主要是用戶驗證。但我覺得需求探索才是性價比最高的。從需求探索之後再有用戶驗證,如果用戶驗證效果不錯會有推廣,如果用戶驗證效果不好會反向探索,整個過程是雙向的迴圈,這是正確的姿勢。

第一,需求探索

我先講講需求探索,需求探索是什麼呢?主要是這六件事:

首先要找到痛點,痛點之後你要用常識判斷一下這到底有沒有需求,然後找你的小夥伴們頭腦風暴一下,要找一些核心用戶進行一對一的訪談,最後做總結,明確到底是不是痛點。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用戶驗證、MVP(Model-View-Presenter,MVP 是從經典的模式MVC演變而來,Controller/Presenter負責邏輯的處理,Model提供資料,View負責顯示那都是後來的。)先過自己這一關。

1. 找到痛點

生活中的痛點是無處不在的。舉例:滴滴的痛點是定位不准,打不到車,司機不專業;高鐵的痛點是時間長,信號不好;保險我認為除了信任問題,還有一個通用的問題是產品設計得沒有感知。

好產品要讓使用者有明確地感知。360開機提示,你已經戰勝了全國百分之多少的用戶,這就是讓用戶有明確感知。反例就是產品設計時感知不明確的。比如主打綠色環保的路由器,主打安全的手機。

生活中的痛點無處不在,通常創業者選擇的痛點都是自己體驗到的。如果這個痛點是你的朋友或家人告訴你的,通常兩種情況:一種是這個痛點使得你不是特別痛,還有一種就是常識判斷。

2. 常識判斷

常識永遠都很重要,原因有四點:

常識會幫助你判斷到底是不是痛點;

常識會告訴你,你到底喜不喜歡這件事情;

常識還會告訴你,這個領域你擅不擅長;

自己是不是核心用戶。

前三個如果硬要排序的話,我的選擇是感不感興趣,喜不喜歡。我認為做任何創業,興趣是一切的原動力。只要有興趣,儘管你對這個事沒那麼擅長,但是你可以學習、你可以招這方面的專業人員。

3. 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要找一個相對放鬆點的地方,比如湖邊。CEO在頭腦風暴時一定要自己少說,多聽別人講,不要輕易定調。如果頭腦風暴的結果是大家都覺得這事挺好,挺靠譜,有需求,那你就要找核心用戶。

4. 找到核心用戶

5. 用戶訪談

用戶訪談也不要做問卷調查,因為問卷調查不適合開放性的問題。問卷調查只適合於大批量的,給客服打分的專案,對於早期小規模的訪談不要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而且,一定要走出辦公室,而不是請別人到自己的辦公室做訪談。目的就是要有乙方心態,只有乙方的心態人家才會直言不諱。

6. 總結

這個相對比較簡單。找到痛點,小夥伴也找到核心用戶,也訪談過了,下一步就是總結。你要總結出用戶的痛點,想像中的痛點跟實際調研的結果是否一致,以及想像中的方案跟實際調研之後的方案是否一致。一致就走到下一步——用戶驗證,否則就不能驗證。

第二,用戶驗證

在經歷了需求探索後,下一件事就是用戶驗證。事實上大多數人的想法在需求探索上就會有很多被淘汰掉。我們做了這麼多需求,做了需求探索,但依然不能替代MVP(最小可行化產品)去做使用者驗證。我們之所以需要使用者驗證是因為:

1. 可以觀察真實的客戶行為,而不是臆想。

2. 瞭解真實需求,用戶是否會掏錢。

3. 可以發現一些意料之外的顧客行為

使用者驗證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 找到最需要驗證的問題。

到底是用戶有沒有這個需求,還是自己能不能做到,還是技術上是否存在問題。要找出哪個是你最想要驗證的問題。

2. 針對問題設計MVP。

3. 收集資料,然後親自體驗,再次訪談。

這點非常重要。《精益創業》只講了收集資料,沒有講親自體驗和再次訪談。資料不能代替親自體驗,特別是大公司做內部創新,如果作為老闆,自己不體驗產品,而只是看下面統計上來的資料,你會發現每一個資料都特別好。所以拿到資料,需要親自體驗。

4. 驗證。

下面具體說說如何設計MVP?

首先找出最需要驗證的問題,大多數的問題是不需要驗證的,如果每個事都驗證,就沒完沒了。只找出你最需要的,考慮評估哪些資料,要驗證這些需求,驗證這個假設,最好只做一個動作。然後做MVP,設計MVP推給核心用戶,如果這個用戶認為有價值,驗證了之後你還有第二個問題想驗證,那就繼續反覆運算,同時參考用戶提出的其他問題,這是MVP要做的幾個事。

舉幾個MVP用例:

網上鞋店是《精益創業》書上的案例。開網上鞋店從設計MVP的角度,搞定品牌,搞定物流,搞定支付可能都不是核心需要驗證的。我們的核心是驗證到底有沒有使用者需要在網上買鞋,因為鞋是非標品,有時候必須試穿一下才知道合不合腳。

所以用戶會不會從網上買鞋,這是第一位需要驗證的。下面是用精益的方法驗證用戶到底會不會從網上買鞋。最簡單的方式是,你可以拿著手機到品牌商店裡拍幾張照片,然後放在網上,如果用戶感興趣,下單購買,你再到鞋店裡把它買了郵過去,你也不用搞支付系統,使用者直接給你支付寶轉帳就完了,然後手動發送順豐。

這就用非常低的成本驗證了用戶到底有沒有從網上買鞋的需求,而不需要先談品牌、談電商、談物流。

再講一個微商如何設計MVP的:

微商現在需要驗證的是朋友之間到底適不適合做生意?首先一般朋友圈賣的都是非標品,標品直接網購就可以完成。非標品如果朋友是很中立的,通常朋友推薦我們認為是有價值的。

比如給你推薦電影,因為這件事他沒有任何利益。但如果朋友給你推薦的東西是以他賺錢為目的,那這個推薦到底有沒有價值?因為微商賣東西的需求是驗證的重點。

這個MVP也很巧妙,微商首先先花10分鐘看一下朋友圈誰在賣什麼,然後直接截圖,廣告詞抄一下,發到自己朋友圈裡,看有沒有人諮詢下單。如果有人下單,你就找諮詢量最大的產品,就直接代理這個品牌就好。這是幾乎可以0成本去驗證朋友之間到底能不能做生意的方式。

需要知道:

孩子到底喜不喜歡?

孩子能否學到東西?

大人的接送和等待是否方便?

而且一年學費上萬塊也不便宜,所以我們通常的做法也是先試,有免費試聽就試聽,沒有免費的先交一個月學費。包括吃自助餐,一般也是每一種少量取,吃著好吃再往死裡吃。這些都是典型的精益行為。

四、社會實踐中的精益

改革開放中有一句跟精益創業最相關的口號:摸著石頭過河。改革開發之初,包產到戶面臨的疑問是什麼?

1. 姓資還是姓社?

包產到戶之前,中國已經形成了集體組織,家裡生產工具全砸了,跟生產隊一起生產,一起吃飯。現在又回過頭包產到戶,那就必須得有人挑戰你,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

2. 包產到戶的產量一定比大鍋飯好麼?

3. 國內保守派會怎麼看?

那包產到戶是如何做到精益的呢?就是先從最窮的安徽鳳陽小崗村做起。最窮的地方最容易產生變革。精益實踐,核心用戶一定要是最剛需的人。當時小崗村的人就是改革的最剛需人群。

改革開放這件事也一樣,當時面對的問題是:

國有經濟還是私營經濟?

幹部任用是選舉還是直接任命?

薪酬分配制度

企業股份制改革

這些大家其實都沒什麼經驗,大家都沒幹過,搞砸了怎麼辦?於是出現了特區試點,從蛇口做起。

無論是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到上層的社會實踐,我們大家都是精益主義者。

五、創業中的精益與不精益

精益的精髓是FAIL CHEAP,FAIL FAST(低成本失敗,快速失敗)。在講精益之前先跟大家分享一下什麼是不精益。

不精益並不是完全沒需求,比較常見的是這八個字:痛點不痛、剛需不剛。我去做投資,經常會問三個問題:

是不是剛需?

市場有多大,趨勢怎麼樣?

怎麼賺錢?

這都提高了效率,所以剛需就是或者極大提升效率,或者極大降低成本,或者極大提高用戶體驗,這三個碰上一個創業就可能成,三個都具備更好。

和剛需並列的一個概念是高頻,剛需和高頻把生意分了四個象限,右上角是剛需且高頻。如果你發現你的生意屬於這個象限,你要不惜一切代價把這個東西搶到,你霸佔了入口,就有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機會;左上角象限是剛需不高頻。

其實大多數的項目屬於這個象限,(投黑馬www.touheima.com專注于文創領域的服務平臺)典型的比如婚禮、買房、拍婚紗照,雖然不高頻,但絕對剛需。如果你的生意在這個象限,必須每一單得有足夠多的毛利;如果既不剛需又不高頻,這個項目就不用做了;而高頻但不剛需通常也是偽命題,不是剛需的東西通常都不會高頻。

我們列舉不精益主要的問題:

1. 問題找錯

就是搞錯了需求,剛才我們主要是圍繞這塊內容講的。

2. 解決方案做錯

任何一個剛需要想解決都有不同的解決方案,但不是每一種都有效,可能大多數是無效的。

3. 閉門造車

閉門造車就是不跟用戶接觸,埋頭做事,一做很多年。這些人通常的心理,一個是怕點子被偷走,第二個是怕BAT抄襲。

4. 過早優化

核心需求還沒有經過驗證就開始優化。如果做一款新手機,一個都沒賣出去,就開始想著怎麼做優化,如何設計得輕薄、時尚、漂亮,這些都沒用。

5. 過早擴張

核心需求還沒有得到驗證就擴張。你的產品還沒有經過驗證,就去推廣,考慮規模性擴張,獲得一些所謂的虛榮性指標。可能創業圈很少有人會犯這種問題,但大企業會常見。產品還沒賣出去就開始考慮建廠,建管道的事情常在大公司發生。

這張圖,圈越大表示越容易犯錯,圈越小表示越不容易犯錯。對於創業者來說,後三個問題我們犯錯誤的幾率比較小,主要是前兩種。

顯性成本VS隱性成本

財務報表上能體現出來的,可以量化的部分我們稱之為顯性成本。包括工資、五險一金,廣告宣傳支出等等。

隱性成本是無法精確計算,很難量化的部分,說白了就是溝通成本。包括團隊磨合,也很難講這個團隊磨合得好,效率比那個團隊提高50%。這樣無法準確量化的部分就是隱性成本。

創業者往往只重視顯性成本,不重視隱性成本。具體表現為:

1. 員工工資壓得很低,導致招聘效率很低;

在創業企業,兩個人幹四個人的活,發三個人的薪水,這是正確的。

2. 為了降低成本,招很多新手;

3. 找的辦公室過於簡陋,面試者看著不想來;

4. 為了省房租,把辦公室搬到郊區;

5. 為了降低人力資本,去偏遠的省市開分公司。

對於創業者來講,其實時間成本是最貴的顯性成本。我非常反對第五個,但這個事大家都很有動力去做。因為各地方總會給你一些政策:公司補貼、一次性贊助款、辦公室免租幾年、招聘補貼、稅收減免等等,總會有一些誘因使得你有動力去偏遠的地方開分公司。

但是在創業早期過早開分公司,我認為是一件降低顯性成本同時,也會極大地降低效率的事情。不能說分公司不能開,建立銷售中心,業務有需求,硬體生產相關,這些都沒問題,但因為降低人力成本最好不要開。

最大的成本其實是時間。這也是精益創業最能幫助大家的,節約時間本身就是在減少浪費。

我覺得說得非常對,創業公司最大的浪費實際上是這個。

六、精益創業常見的兩個問題

1. 過度思考

我們總是覺得一定要把事情的前因後果全想明白,但這是不可能的,是多想。以下幾類人容易過度思考:

(1)保守主義者

(2)風險承受能力弱的人

(3)機會成本很高的人

這三類人往往容易過度思考。其實就是改變會導致機會成本很高。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講,人生最大的風險其實是選錯方向,浪費時間。對創業者來講最大的過度思考就是從不冒險。

2. 不做任何思考就紮進去的人

這類人一般是沒有經驗的創業者或者是極度樂觀主義者。

七、精益創業的正確姿勢

《精益創業》這本書講的主要是用戶驗證。但我覺得需求探索才是性價比最高的。從需求探索之後再有用戶驗證,如果用戶驗證效果不錯會有推廣,如果用戶驗證效果不好會反向探索,整個過程是雙向的迴圈,這是正確的姿勢。

第一,需求探索

我先講講需求探索,需求探索是什麼呢?主要是這六件事:

首先要找到痛點,痛點之後你要用常識判斷一下這到底有沒有需求,然後找你的小夥伴們頭腦風暴一下,要找一些核心用戶進行一對一的訪談,最後做總結,明確到底是不是痛點。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用戶驗證、MVP(Model-View-Presenter,MVP 是從經典的模式MVC演變而來,Controller/Presenter負責邏輯的處理,Model提供資料,View負責顯示那都是後來的。)先過自己這一關。

1. 找到痛點

生活中的痛點是無處不在的。舉例:滴滴的痛點是定位不准,打不到車,司機不專業;高鐵的痛點是時間長,信號不好;保險我認為除了信任問題,還有一個通用的問題是產品設計得沒有感知。

好產品要讓使用者有明確地感知。360開機提示,你已經戰勝了全國百分之多少的用戶,這就是讓用戶有明確感知。反例就是產品設計時感知不明確的。比如主打綠色環保的路由器,主打安全的手機。

生活中的痛點無處不在,通常創業者選擇的痛點都是自己體驗到的。如果這個痛點是你的朋友或家人告訴你的,通常兩種情況:一種是這個痛點使得你不是特別痛,還有一種就是常識判斷。

2. 常識判斷

常識永遠都很重要,原因有四點:

常識會幫助你判斷到底是不是痛點;

常識會告訴你,你到底喜不喜歡這件事情;

常識還會告訴你,這個領域你擅不擅長;

自己是不是核心用戶。

前三個如果硬要排序的話,我的選擇是感不感興趣,喜不喜歡。我認為做任何創業,興趣是一切的原動力。只要有興趣,儘管你對這個事沒那麼擅長,但是你可以學習、你可以招這方面的專業人員。

3. 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要找一個相對放鬆點的地方,比如湖邊。CEO在頭腦風暴時一定要自己少說,多聽別人講,不要輕易定調。如果頭腦風暴的結果是大家都覺得這事挺好,挺靠譜,有需求,那你就要找核心用戶。

4. 找到核心用戶

5. 用戶訪談

用戶訪談也不要做問卷調查,因為問卷調查不適合開放性的問題。問卷調查只適合於大批量的,給客服打分的專案,對於早期小規模的訪談不要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而且,一定要走出辦公室,而不是請別人到自己的辦公室做訪談。目的就是要有乙方心態,只有乙方的心態人家才會直言不諱。

6. 總結

這個相對比較簡單。找到痛點,小夥伴也找到核心用戶,也訪談過了,下一步就是總結。你要總結出用戶的痛點,想像中的痛點跟實際調研的結果是否一致,以及想像中的方案跟實際調研之後的方案是否一致。一致就走到下一步——用戶驗證,否則就不能驗證。

第二,用戶驗證

在經歷了需求探索後,下一件事就是用戶驗證。事實上大多數人的想法在需求探索上就會有很多被淘汰掉。我們做了這麼多需求,做了需求探索,但依然不能替代MVP(最小可行化產品)去做使用者驗證。我們之所以需要使用者驗證是因為:

1. 可以觀察真實的客戶行為,而不是臆想。

2. 瞭解真實需求,用戶是否會掏錢。

3. 可以發現一些意料之外的顧客行為

使用者驗證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 找到最需要驗證的問題。

到底是用戶有沒有這個需求,還是自己能不能做到,還是技術上是否存在問題。要找出哪個是你最想要驗證的問題。

2. 針對問題設計MVP。

3. 收集資料,然後親自體驗,再次訪談。

這點非常重要。《精益創業》只講了收集資料,沒有講親自體驗和再次訪談。資料不能代替親自體驗,特別是大公司做內部創新,如果作為老闆,自己不體驗產品,而只是看下面統計上來的資料,你會發現每一個資料都特別好。所以拿到資料,需要親自體驗。

4. 驗證。

下面具體說說如何設計MVP?

首先找出最需要驗證的問題,大多數的問題是不需要驗證的,如果每個事都驗證,就沒完沒了。只找出你最需要的,考慮評估哪些資料,要驗證這些需求,驗證這個假設,最好只做一個動作。然後做MVP,設計MVP推給核心用戶,如果這個用戶認為有價值,驗證了之後你還有第二個問題想驗證,那就繼續反覆運算,同時參考用戶提出的其他問題,這是MVP要做的幾個事。

舉幾個MVP用例:

網上鞋店是《精益創業》書上的案例。開網上鞋店從設計MVP的角度,搞定品牌,搞定物流,搞定支付可能都不是核心需要驗證的。我們的核心是驗證到底有沒有使用者需要在網上買鞋,因為鞋是非標品,有時候必須試穿一下才知道合不合腳。

所以用戶會不會從網上買鞋,這是第一位需要驗證的。下面是用精益的方法驗證用戶到底會不會從網上買鞋。最簡單的方式是,你可以拿著手機到品牌商店裡拍幾張照片,然後放在網上,如果用戶感興趣,下單購買,你再到鞋店裡把它買了郵過去,你也不用搞支付系統,使用者直接給你支付寶轉帳就完了,然後手動發送順豐。

這就用非常低的成本驗證了用戶到底有沒有從網上買鞋的需求,而不需要先談品牌、談電商、談物流。

再講一個微商如何設計MVP的:

微商現在需要驗證的是朋友之間到底適不適合做生意?首先一般朋友圈賣的都是非標品,標品直接網購就可以完成。非標品如果朋友是很中立的,通常朋友推薦我們認為是有價值的。

比如給你推薦電影,因為這件事他沒有任何利益。但如果朋友給你推薦的東西是以他賺錢為目的,那這個推薦到底有沒有價值?因為微商賣東西的需求是驗證的重點。

這個MVP也很巧妙,微商首先先花10分鐘看一下朋友圈誰在賣什麼,然後直接截圖,廣告詞抄一下,發到自己朋友圈裡,看有沒有人諮詢下單。如果有人下單,你就找諮詢量最大的產品,就直接代理這個品牌就好。這是幾乎可以0成本去驗證朋友之間到底能不能做生意的方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