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龍珠傳奇之無間道》:娛樂性也可載道

第七十一集, 吳三桂把銅匣放在水裡辨別真偽。 我覺得有新發現, 又把跟銅匣和金鑰匙有關的劇情重新梳理一遍, 心裡徹底有數。 接下來, 我想圍繞銅匣和金鑰匙談談“龍珠”的含義, 以及兩組鏡像人物:

1.“龍珠”的含義

很多觀眾, 包括我自己都說過“龍珠”的含義。 總結起來無非是康熙的眼淚和仁心, 以及李易歡借對“聾”字的解讀勸說康熙廣開言路。 這裡, 我就不掰開揉碎了一一解讀, 有興趣的觀眾可以去看劇評, 也可以看電視劇。 接下來, 我想從銅匣和金鑰匙著手, 換個角度解讀“龍珠”。

我們先說銅匣。 根據李易歡的描述,

銅匣上有一顆珍珠和九條龍, 應該是“九龍戲珠”。 匠師這樣設計是有講究的。 清代學者朱駿聲說過:古人造字以紀數, 起於一, 極於九。 從政治文明的內在需求來說, 華夏政治崇尚“事權歸一”, 其哲學根基具有“尚一”性。 不管是古代, 還是當代, 國家只能有一位執政者。 而“九”在傳統文化中為極數, 乃最大、最多、最久。 古人常用“九”來附會帝王, 帝王之位稱“九五”, 帝王稱“九五之尊”。

既然該劇有傳奇、戲說和演義的色彩, 我們不妨講一講“九龍戲珠”的傳說。 相傳東海龍王有九個兒子, 他在選接班人的時候犯難了。 因為九子都想當龍王, 都做好了與選中者一決高下的準備。 龍王請觀音菩薩拿主意。 她用蓮子變出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叫明珠,

敲定四十九天后讓明珠來選誰是接班人。 於是明珠就留在龍宮變成一顆珠子與九子玩耍。 日久生情, 到了日頭觀音菩薩問明珠的選擇。 這時, 九子改變主意, 紛紛願意放棄王位娶明珠為妻相伴一生, 紛紛表示她選誰當夫君定與誰拼命。 明珠難以決斷變回珠子逃向天空。 九子變成真龍追去。 明珠無奈, 從天空沖到地上化成了一灘清水。 九子見清水一點點消失, 約定化作九條河流共同守護明珠。

這個傳說, 或者說銅匣上的圖案對李易歡和康熙的命運有所隱喻。 康熙是真龍天子, 李易歡是前明遺珠。 兩人既有國仇又帶家恨, 本該水火不容, 卻互相愛上對方。 有個細節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有:李易歡得到銅匣,

看到上面的珍珠長得很可愛, 就撬呀撬呀, 不小心在上面留下一道淺痕。 我大膽猜測:李易歡有婚約在身, 這道淺痕是否代表了她的心裡不小心有了康熙?

打開銅匣, 需要三把金鑰匙同時插入, 如果鑰匙不全強行打開, 銅匣裡面的藏寶圖、基地資料和名冊自動損毀。 為什麼是三把金鑰匙, 而不是四五六把?古人有句俗語, 叫一個籬笆三個樁, 三個好漢一個幫。 《說文解字》也有說辭:三, 天地人之道也。 《道德經》說的更明白: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換句話說, 打開銅匣, 需要持三把金鑰匙的人齊心協力、道心所向。

站在銅匣和金鑰匙的角度, “龍珠”代表天地人和, 即天道。

貪官劉德昭的家小該不該殺?在這件事情上,

李易歡持理, 康熙持律, 兩人的衝突是理和律的衝突。 李易歡覺得, 劉德昭罪大惡極, 該殺, 但是跟他的672個家眷無關。 用她的話說是“用奴婢的一顆人頭換六百多顆人頭, 值了!”我在第二篇劇評裡之所以說她不是撒嬌, 不是打腫臉充胖子, 是因為她心存道氣, 所持之理合乎天道, 生死自然不在話下。 而康熙自己也說過要做一個有道的天子, 不做一個無道的昏君。 這樣說來, 他推行“仁政”, 讓萬民歸心, 所持之律也須合乎天道。 只有這樣, 他才配稱“九五之尊”, 所謂“天道以九制”。

2.李易歡和樊倩影互為鏡像

李易歡和樊倩影出生在兩個不同的家庭。 李是前明永曆帝的女兒, 樊是前明太醫的女兒。 易歡小時候貪玩, 有一次拉著樊姐姐進山玩耍,

不成想遇見黑熊, 幸好被山中采藥的樊離救出。 只不過樊離先救了易歡, 回身再救女兒倩影時, 她的臉上已經被黑熊劃出了一道傷痕。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從那以後, 樊姐姐便以紗遮面, 這讓易歡深感內疚, 她曾從樊師傅那裡聽說過, 有一款冰肌雪膚養顏膏可以治癒樊姐姐臉上的傷痕, 只是那藥材千金難求。 如果說樊離救易歡行的是為臣之道, 那麼易歡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姑娘, 她的三大願望之一就是配出冰肌雪膚養顏膏, 治好樊姐姐臉上的傷痕。

我們注意到, 兩人的性格不盡相同。 李易歡動如脫兔, 樊倩影靜若處子。 對應到兩人的穿著:李偏樸素, 樊偏夢幻。 再對應到兩人所執行的任務:李負責拿到銅匣, 樊負責拿到一號金鑰匙。

銅匣和金鑰匙互為鏡像。沒有銅匣,金鑰匙就是裝飾品;沒有金鑰匙,銅匣就是廢銅爛鐵。

我要離題片刻單獨說一下李易歡、朱慈煊和雪傾城的進宮方式。雖然這是幾場鋪墊戲,但是編劇運用“犯中見避法”設計地有聲有色:李易歡是誤打誤撞,朱慈煊是將計就計,雪傾城是偷樑換柱。

李易歡和樊倩影,所謂大路朝天,各走一邊。李是主線,樊是副線,也是主線的鏡像。兩條線索,一動一靜,互為鏡像,共同指向她們執行的任務。古人有句俗語,叫事不過三。接下來,我用兩個例子闡述清楚。

第一,李易歡康熙三夜侍寢和樊倩影吳應麒三面定情互為鏡像。我們先說它們的風格。三夜侍寢戲走喜劇路線,兩人見招拆招、鬥智鬥勇,好生熱鬧。糖吃多了容易膩口,換個口味就不一樣了。三面定情戲走清冷路線,兩人你儂我儂、小心試探,澀中有甘。確定風格,劇情特別容易理解。銅匣落到鼇拜手裡,李要拿到它,就得挑起康熙和鼇拜的內鬥,三夜侍寢是在觀眾知道,人物知道的情況下發生的,也是她必過的坎兒。一號金鑰匙在吳應麒手裡,樊要拿到它,就必須伺機殺掉吳應麒,無奈對其一見鍾情,只好先保全對方再擇機巧取。無論是李康三夜侍寢,還是樊吳三面定情,一方面為兩人的愛情鏡像埋下伏筆,另一方面為奪取銅匣和一號金鑰匙鋪墊。

第二,李易歡情變和樊倩影情變互為鏡像。康熙拿著銅匣來到永樂齋委派李劍卿去平西王府盜取一號金鑰匙,易歡因康熙失信對他冷嘲熱諷,康熙想好好和她說話都被嗆回。對切的是吳應麒低頭親吻倩影然後趁機將刀架到了她脖子上,他想知道她接近他除了一號金鑰匙以外有沒有喜歡過他。劇情跳到易歡生日那晚,康熙告訴她今天是他們兩人的生日,他記得易歡和他說過,每年她生日家人就會為她放荷花燈祈福,所以他今天也準備了荷花燈,易歡發現自己誤會了康熙。對切的是吳應麒醒過來後看到倩影,他明白她之所以說不喜歡是怕會連累他,怕他心裡一直記掛著自己。這兩組場景分別敘述,互相穿插,最後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情節結構中,互相映照,不僅是她們愛情的轉捩點,也是全劇的轉捩點。

我注意到,編劇設置了“冰肌雪膚養顏膏”這個細節,看似閒筆,卻在不斷呼應劇情。所謂呼應,不是重複,而是“冰肌雪膚養顏膏”每出現一次,劇情都有所進展。

李易歡尋訪紫禁城內的太醫院,為的就是那裡聚集著天下最齊全的藥材,那一定可以調配出冰肌雪膚養顏膏治好樊姐姐臉上的傷痕。她誤打誤撞進入禦膳房,遇到龍三並幫他解毒。龍三也早早地備好美酒佳餚來犒勞這位義兄,同時還要求易歡把冰肌雪膚養顏膏需要的藥材也寫一份單子,準備找太醫幫她湊齊。

樊倩影為了保護吳應麒在打鬥之中面紗不小心脫落。吳應麒追到樹林將自己的手帕遞給她並溫言開解。吳應麒知曉她臉上的傷痕的來歷之後,亮明身份,承諾自己會找到那幾味珍貴藥材調配出冰肌雪膚養顏膏來醫治她。

吳應麒進宮面聖,談完正事,康熙拿出冰肌雪膚養顏膏的藥方,上面的藥材都是雲南獨有,他讓吳應麒回雲南後將藥材湊齊,快馬加鞭送回京城。吳應麒返回雲南向雪嬤嬤詢問起準備藥材一事,雪嬤嬤告訴他藥材都已經備了雙份,但唯獨雪膚草只有單份。吳應麒聽後毫不猶豫地將這一份藥先給樊倩影調配出冰肌雪膚養顏膏,至於皇上那邊另想辦法。

某種意義上,冰肌雪膚養顏膏是銅匣和金鑰匙的引子,因為有它的存在,李易歡和樊倩影這對鏡像人物形散意不散。

3.康熙、李定國和吳三桂互為鏡像

李定國、康熙和吳三桂都想得到銅匣和三把金鑰匙。他們的訴求不同:李定國要召集天下義士,反清複明;康熙想將反黨一網打盡,施行善政;吳三桂不願偏安滇西,志在天下。

既然三方勢力互不相讓、志在必得,那麼誰有資格得到銅匣和金鑰匙?我們不妨去金庸小說裡尋找答案。《雪山飛狐》有闖王寶藏,《射雕英雄傳》有武穆遺書和九陰真經,《倚天屠龍記》有屠龍刀和倚天劍。最後,我們不難發現,最後得到它們的人都是有“道”之人,都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之人,拿《九陰真經》為例,梅超風練成了九陰白骨爪,罕逢敵手,最後卻死於非命,歐陽鋒神志不清、黑白顛倒,正如老頑童所言:看了此經書,會癡迷其中,這份癡心,若是沒有足夠的胸襟、氣度、見識、修為去調和,一定會進入武學的迷障。

這讓我想起近幾年熱錢進入影視行業引發的一系列現象。比如明星天價片酬、收視率造假、綠幕摳像等等。其實,熱錢沒有錯,關鍵要看放在誰手裡。雖然互聯網金融炒熱了影視市場,但是資本往哪兒去這是一個公司決策者的選擇。要有一些國家擔當,要有一些社會責任,要有一些文化品質。這才是正道。

回到銅匣和金鑰匙,我不想說李定國、康熙和吳三桂誰有資格得到。因為歷史有它的局限。

康熙說過,清軍入關,得到的是一座空城,紫禁城和國庫的財寶都被崇禎皇帝轉移出去。眼下,國庫空虛,天災人禍不斷,他有許多執政良策都因為沒錢無法實施,這是內憂。三藩獨大,反清複明勢力伺機待動,這是外患。康熙只有得到銅匣和金鑰匙,才能解決內憂外患,才能安心處理朝政。康熙此舉,無論是站在執政者的角度,還是站在天下百姓的角度,于情於理都說得過去。

站在李定國的角度,他身為大明臣子和反清複明聯盟的首領之一,活著的意義就是光復大明。當年,大明內亂,大清趁機佔領了大明的整個江山,老百姓剛剛經歷了戰亂,想過上幾天安生日子,朝中權貴搞起圈地運動,各地的官吏爭相設置各種關卡,變相收取各種賦稅,用李易歡的話說,這叫“趁火打劫”。還有甘國泰等官員,為了頂戴花翎、加官進爵,給百姓亂扣反黨帽子。李定國扛起反清複明的大旗,無論是為人臣子,還是還百姓太平,都沒錯。

吳三桂也沒錯。他早在帶清軍入關之前,就跟多爾袞約定要劃黃河南北分治,不料後來世事動盪,被迫降清,偏安滇西。這對他而言是無奈之舉,對清廷來講是權宜之計。他遞摺子要求追加響銀,就是為了試探康熙。康熙和眾朝臣敢怒敢言不敢不給,如果三藩聯手鬧事,大清半壁江山就塌了。雙方都在尋找最大公約數養精蓄銳、伺機出兵。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跟著財富走,吳三桂想得到銅匣和金鑰匙,復仇也好,自保也罷,都在情理之中。

李定國、康熙和吳三桂就像三面鏡子,編劇把三人放在一個大歷史背景下求索映照。就像孫皓暉的《大秦帝國》,藝術重現了那個諸子百家放言、士子縱橫天下的時代;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在歷史急變的關頭,作者沒有放過任何一次刻畫人物探討人性的機會。

孟子提倡“仁政”,他說過:“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什麼是道?道可道,非恒道也。道者,乃滄海桑田之道。”

我認為,李定國、康熙和吳三桂互相爭奪金鑰匙和銅匣是表像,編劇真正想探討的是“道”,進而完成對歷史興衰規律,以及世道人心的觀照。

也許,現在下結論似乎為時過早,因為劇情還沒有展開,在第一季剩下的十八集裡也不足以展開。但是,我面對的是一部具備大格局潛質的電視劇,這樣思量也在範疇之內。歷史情境不同,每個人物的遭遇不同、想法不同、任務不同。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理不辨不明,事不鑒不清,在這三種境界裡淬過火的故事人物,才立體飽滿,才有嚼頭。

漢朝及至元明清三朝,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激烈碰撞,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電視劇《龍珠傳奇》趕上了這個大歷史背景,它像一面鏡子,在民族融合的拐彎處再次被擊碎。如今有人嘔心瀝血,將歷史的碎鏡片一塊塊拼合起來,讓觀眾得以反觀。對此,我心存感念,特奉上第三篇劇評!

背菜刀的詩人

2017年6月15日

樊負責拿到一號金鑰匙。

銅匣和金鑰匙互為鏡像。沒有銅匣,金鑰匙就是裝飾品;沒有金鑰匙,銅匣就是廢銅爛鐵。

我要離題片刻單獨說一下李易歡、朱慈煊和雪傾城的進宮方式。雖然這是幾場鋪墊戲,但是編劇運用“犯中見避法”設計地有聲有色:李易歡是誤打誤撞,朱慈煊是將計就計,雪傾城是偷樑換柱。

李易歡和樊倩影,所謂大路朝天,各走一邊。李是主線,樊是副線,也是主線的鏡像。兩條線索,一動一靜,互為鏡像,共同指向她們執行的任務。古人有句俗語,叫事不過三。接下來,我用兩個例子闡述清楚。

第一,李易歡康熙三夜侍寢和樊倩影吳應麒三面定情互為鏡像。我們先說它們的風格。三夜侍寢戲走喜劇路線,兩人見招拆招、鬥智鬥勇,好生熱鬧。糖吃多了容易膩口,換個口味就不一樣了。三面定情戲走清冷路線,兩人你儂我儂、小心試探,澀中有甘。確定風格,劇情特別容易理解。銅匣落到鼇拜手裡,李要拿到它,就得挑起康熙和鼇拜的內鬥,三夜侍寢是在觀眾知道,人物知道的情況下發生的,也是她必過的坎兒。一號金鑰匙在吳應麒手裡,樊要拿到它,就必須伺機殺掉吳應麒,無奈對其一見鍾情,只好先保全對方再擇機巧取。無論是李康三夜侍寢,還是樊吳三面定情,一方面為兩人的愛情鏡像埋下伏筆,另一方面為奪取銅匣和一號金鑰匙鋪墊。

第二,李易歡情變和樊倩影情變互為鏡像。康熙拿著銅匣來到永樂齋委派李劍卿去平西王府盜取一號金鑰匙,易歡因康熙失信對他冷嘲熱諷,康熙想好好和她說話都被嗆回。對切的是吳應麒低頭親吻倩影然後趁機將刀架到了她脖子上,他想知道她接近他除了一號金鑰匙以外有沒有喜歡過他。劇情跳到易歡生日那晚,康熙告訴她今天是他們兩人的生日,他記得易歡和他說過,每年她生日家人就會為她放荷花燈祈福,所以他今天也準備了荷花燈,易歡發現自己誤會了康熙。對切的是吳應麒醒過來後看到倩影,他明白她之所以說不喜歡是怕會連累他,怕他心裡一直記掛著自己。這兩組場景分別敘述,互相穿插,最後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情節結構中,互相映照,不僅是她們愛情的轉捩點,也是全劇的轉捩點。

我注意到,編劇設置了“冰肌雪膚養顏膏”這個細節,看似閒筆,卻在不斷呼應劇情。所謂呼應,不是重複,而是“冰肌雪膚養顏膏”每出現一次,劇情都有所進展。

李易歡尋訪紫禁城內的太醫院,為的就是那裡聚集著天下最齊全的藥材,那一定可以調配出冰肌雪膚養顏膏治好樊姐姐臉上的傷痕。她誤打誤撞進入禦膳房,遇到龍三並幫他解毒。龍三也早早地備好美酒佳餚來犒勞這位義兄,同時還要求易歡把冰肌雪膚養顏膏需要的藥材也寫一份單子,準備找太醫幫她湊齊。

樊倩影為了保護吳應麒在打鬥之中面紗不小心脫落。吳應麒追到樹林將自己的手帕遞給她並溫言開解。吳應麒知曉她臉上的傷痕的來歷之後,亮明身份,承諾自己會找到那幾味珍貴藥材調配出冰肌雪膚養顏膏來醫治她。

吳應麒進宮面聖,談完正事,康熙拿出冰肌雪膚養顏膏的藥方,上面的藥材都是雲南獨有,他讓吳應麒回雲南後將藥材湊齊,快馬加鞭送回京城。吳應麒返回雲南向雪嬤嬤詢問起準備藥材一事,雪嬤嬤告訴他藥材都已經備了雙份,但唯獨雪膚草只有單份。吳應麒聽後毫不猶豫地將這一份藥先給樊倩影調配出冰肌雪膚養顏膏,至於皇上那邊另想辦法。

某種意義上,冰肌雪膚養顏膏是銅匣和金鑰匙的引子,因為有它的存在,李易歡和樊倩影這對鏡像人物形散意不散。

3.康熙、李定國和吳三桂互為鏡像

李定國、康熙和吳三桂都想得到銅匣和三把金鑰匙。他們的訴求不同:李定國要召集天下義士,反清複明;康熙想將反黨一網打盡,施行善政;吳三桂不願偏安滇西,志在天下。

既然三方勢力互不相讓、志在必得,那麼誰有資格得到銅匣和金鑰匙?我們不妨去金庸小說裡尋找答案。《雪山飛狐》有闖王寶藏,《射雕英雄傳》有武穆遺書和九陰真經,《倚天屠龍記》有屠龍刀和倚天劍。最後,我們不難發現,最後得到它們的人都是有“道”之人,都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之人,拿《九陰真經》為例,梅超風練成了九陰白骨爪,罕逢敵手,最後卻死於非命,歐陽鋒神志不清、黑白顛倒,正如老頑童所言:看了此經書,會癡迷其中,這份癡心,若是沒有足夠的胸襟、氣度、見識、修為去調和,一定會進入武學的迷障。

這讓我想起近幾年熱錢進入影視行業引發的一系列現象。比如明星天價片酬、收視率造假、綠幕摳像等等。其實,熱錢沒有錯,關鍵要看放在誰手裡。雖然互聯網金融炒熱了影視市場,但是資本往哪兒去這是一個公司決策者的選擇。要有一些國家擔當,要有一些社會責任,要有一些文化品質。這才是正道。

回到銅匣和金鑰匙,我不想說李定國、康熙和吳三桂誰有資格得到。因為歷史有它的局限。

康熙說過,清軍入關,得到的是一座空城,紫禁城和國庫的財寶都被崇禎皇帝轉移出去。眼下,國庫空虛,天災人禍不斷,他有許多執政良策都因為沒錢無法實施,這是內憂。三藩獨大,反清複明勢力伺機待動,這是外患。康熙只有得到銅匣和金鑰匙,才能解決內憂外患,才能安心處理朝政。康熙此舉,無論是站在執政者的角度,還是站在天下百姓的角度,于情於理都說得過去。

站在李定國的角度,他身為大明臣子和反清複明聯盟的首領之一,活著的意義就是光復大明。當年,大明內亂,大清趁機佔領了大明的整個江山,老百姓剛剛經歷了戰亂,想過上幾天安生日子,朝中權貴搞起圈地運動,各地的官吏爭相設置各種關卡,變相收取各種賦稅,用李易歡的話說,這叫“趁火打劫”。還有甘國泰等官員,為了頂戴花翎、加官進爵,給百姓亂扣反黨帽子。李定國扛起反清複明的大旗,無論是為人臣子,還是還百姓太平,都沒錯。

吳三桂也沒錯。他早在帶清軍入關之前,就跟多爾袞約定要劃黃河南北分治,不料後來世事動盪,被迫降清,偏安滇西。這對他而言是無奈之舉,對清廷來講是權宜之計。他遞摺子要求追加響銀,就是為了試探康熙。康熙和眾朝臣敢怒敢言不敢不給,如果三藩聯手鬧事,大清半壁江山就塌了。雙方都在尋找最大公約數養精蓄銳、伺機出兵。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跟著財富走,吳三桂想得到銅匣和金鑰匙,復仇也好,自保也罷,都在情理之中。

李定國、康熙和吳三桂就像三面鏡子,編劇把三人放在一個大歷史背景下求索映照。就像孫皓暉的《大秦帝國》,藝術重現了那個諸子百家放言、士子縱橫天下的時代;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在歷史急變的關頭,作者沒有放過任何一次刻畫人物探討人性的機會。

孟子提倡“仁政”,他說過:“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什麼是道?道可道,非恒道也。道者,乃滄海桑田之道。”

我認為,李定國、康熙和吳三桂互相爭奪金鑰匙和銅匣是表像,編劇真正想探討的是“道”,進而完成對歷史興衰規律,以及世道人心的觀照。

也許,現在下結論似乎為時過早,因為劇情還沒有展開,在第一季剩下的十八集裡也不足以展開。但是,我面對的是一部具備大格局潛質的電視劇,這樣思量也在範疇之內。歷史情境不同,每個人物的遭遇不同、想法不同、任務不同。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理不辨不明,事不鑒不清,在這三種境界裡淬過火的故事人物,才立體飽滿,才有嚼頭。

漢朝及至元明清三朝,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激烈碰撞,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電視劇《龍珠傳奇》趕上了這個大歷史背景,它像一面鏡子,在民族融合的拐彎處再次被擊碎。如今有人嘔心瀝血,將歷史的碎鏡片一塊塊拼合起來,讓觀眾得以反觀。對此,我心存感念,特奉上第三篇劇評!

背菜刀的詩人

2017年6月15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