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父親節記憶:家門口那塊大青石

家門口那塊大青石

撰 文 : 楊宏煒

照片提供 :楊姍、楊卓、楊越

我的老家的門口有一塊大青石, 據說已由來已久, 從我記事起, 常看見家族中的二祖母盤著雙腿坐在上面, 用不屑的神情, 口中念念有詞的嘮叨:“世道變了, 世道變了”, 不知是二祖母有先見之明, 還是那塊青石多少有點靈氣, 事實是世道真的變了, 改革開放的春風滋潤了整個大地, 也把祖輩居住的老屋移為平地。

(孫子以前給他爺照的照, 現成為絕版)

那塊青石最後經歷了什麼, 我不大清楚, 反正自此以後, 那塊青石也名正言順的蹲在了我的家門口了。

起初, 母親常在它上面錘打漿洗衣物, 母親總是用她那協調的動作, 得意的神情, 滿含期望的一下下捶打著為兒女洗不完的衣物。

(我的祖父楊老大人, 一位有著紳士風度和儒雅風範的可敬的長者)

而父親總是坐在那塊青石上, 一次次講述著祖輩和父輩的故事, 一次次口述著家族的歷史。

2001年農曆4月初8, 母親去逝, 之後我多次看到父親坐在那塊青石上, 白天凝望著村口的大路, 傍晚常獨坐無語, 目不轉睛的仰望著星空。

(我的父輩和大哥二哥六0年的記憶。 後排左二為我父親, 前排兩個小孩, ·大的是我大哥, 小的是我二哥, 兩位哥哥于83年秋不幸遇難)

多少次, 我週六回家, 看見父親在那塊青石上敲敲打打的按鋤把, 仔細觀察, 周周如此, 現在想來, 父親借此在等候著兒孫回家。

(父親在我哥西寧留影)

父親是個老農民, 只知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他不會打牌, 也不會下棋, 生活很簡單很簡單, 簡單的有些枯躁乏味。 既就是這樣, 父親總給自己要留個念想, 每到週末, 總是坐在那塊青石上靜靜的守望……

(父親在我妹妹家)

從我兒子五六歲時起,父親便開始養奶羊,每天清旱把擠滿的一瓶瓶新鮮羊奶整齊的擺放在青石上,一次次不停的向村口張望,多少次他老人家等不及我回家來取,就騎著自行車到五裡外的小鎮,直接給兒子和孫子送去。

現在回想當時的情景,作為兒子的我羞愧的無地自容,但想想父親當時那種眉開眼笑的神情,我敢斷定,那是父親最充實、最得意、也是最幸福的一段記憶……

(父親、長兄與我)

父親是一位老兵,從2010年才享受到政府優撫,但他毫無怨言,也絲毫沒有優越感,他總是那麼低調,那麼容易得到滿足。他曾有兩年半在市區療養,然而,他是個屬猴的人,也是一個閒不住的人,身處鬧市,常想回家看看,總愛坐在門口的那塊青石上,熱情的為南來北往的過往客人,遞煙送茶,給他們一種家的感覺。父親就是這麼一個不安分的人。

(父親、長兄和侄女姍姍)

近年來,父親因年事已高,行走多有不便,但他依然要我們管好自己,說他生活能夠自理。而我們兄妹三人也忙於事業和家庭,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對此,父親從無怨言,只是到週五下午總要給我打電話,且高音大嗓的吼:“你在哪裡?咋還不回?”聽得出,他老人家當時的語氣堅決的不容申辯;語速急切的心急如焚。

(父親和他的孫女)

我於是便草草收拾行裝,匆匆上路。不料,路遇熟人,說會,坐會,喝會,不覺一個時辰過去,到家門口,只見老父親端坐于那塊青石之上,看清我時便二話不說,起身進屋,不一會,便聽到鼾聲如雷……

父親的要求其實就這麼簡單,兒孫回家,他便無欲無求心滿意足了。

(瞧,我哥一家子)

每到周日下午,父親總是坐在那塊青石上,催我早點走,叮囑我晚上不要走路,到了後要我打電話告訴,當時我口心不一的應承,心裡還想:人老了是不是都這麼煩、這麼累。有一次,我下午到校後,發現手機電量不足,充上電,打完開水,去參加教職工例會,回到房間已九點半,發現手機上有十多個未接的電話,不用說,都是父親的,我頓感茫然,深感愧疚,於是,我拿起電話帶著哭腔狠狠責怪了一番父親,沒想到父親聽後卻大笑不止,笑的那麼從容,笑得那麼舒坦和愜意,原來,對父親而言,兒子的一番責怪也是一種會心的交流,是一種心與心的撞擊。

(我與妻子和兩兒子,瞧,當時多好)

去年農曆十月十三,是父親85歲壽辰,雖然父親不知道是他最後一個生日,但他還是很在意很在意,讓我請個假回去,我也隨了他的意,我知道,父親認為過了84歲,一切都會好的。然而,不久父親因感冒倒下了,他在炕上躺了一周多,我只早出晚歸的跑了一周,父親就心疼起了兒子,對我說,天黑路遠多不易。言語中有幾多忐忑,有幾多無奈與揪心。

(我在西寧與侄女姍姍、侄婿廉潔、兒子楊卓)

好不容易熬到週末,父親說想出去看看,我攙扶著他走出大門。父親指了指那塊青石,我說冬天青石太硬太涼,於是他便坐在板凳上,我扶著在街道走一會,讓他坐著歇一會。我看他表情凝重嚴肅,正好街道來了個騎駱駝照相的,我便騎在駱駝背逗父親,父親終於雙眼成一條線,露出了笑容。

進屋後,父親便一夲正經的像交代後事似的說:“我走了,你們都不必常常回來了,一心幹好你們的事就行了”。――這就是父親對我們的最後囑託。父親總是希望兒子走的遠,孫子飛的高,卻常常把苦難和委屈留給了自己。

(看!我兒子跳得多高)

父親去世的那天是去年農曆十一月初五,那天是個週六,我要到市區參加培訓,早晨,我為父親煮了牛奶雞蛋,扶父親坐在沙發上,父親一口一口吃的香甜,吃的認真,吃完,我問父親,想抽煙不?他點了點頭,我點著了,給他,他只抽了兩口,就示意不抽了,我扶父親上了炕,父親用顫微微的語氣摧我快走,怕耽擱了我的學習。我說,爸,你等著,下午我就回來。

(我們兄妹在西寧與姍姍和女婿)

我感到有點不妙,找來家門中的長輩,他們說,看樣子還得一兩天,我通知了嫁到鄰村的妹妹,還通知了遠在西寧工作的長兄。可是,下午我從寶雞回家時,父親也不在了。

聽妹妹說,父親一直安祥的似睡非睡,只是聽到最小的孫子從寧波在電話中的呼叫,才拼盡全力的“哦”了一聲,然後就流下了在世間的最後一滴淚,從此雙眼緊閉,永遠的睡去。

(父親當時84了,還這麼講究)

父親就這樣離開了陪伴了他三十多年的那塊青石,離開了他熱戀的那片土地,離開了他時刻牽掛的子女和孫輩……

父親是一個很平凡很平凡的人,平凡的有好多人都不曾記起,但他那寬厚、仁慈、耿直、善良的稟性,他那敢於面對、百折不撓的精神卻是他老人家留給子孫們極為寶貴的-筆精神財富,他那不屈的脊樑,偉岸的身軀像一座豐碑永遠矗立在子女和孫輩的心裡。

(打虎離不開親兄弟)

有人說,父親是個好人,雖然病了一年,卻沒有遭多大的罪,他的死像睡著了似的那樣從容,那樣尊貴。

我大嫂說,就在父親去世的那天淩晨,她夢見一個像父親一樣乾乾淨淨的人披著袈裟升天了……急促的電話鈴聲打斷了她的夢境,摧她們快點返回。

我希望這是真的。

因為好人就應有好人的活法,好人就應有好人的歸宿,這大概就叫天經地義。

(孫子抓拍的父親守望照)

如今,我家的大門常常緊閉,那塊青石卻依然孤獨的蹲在那裡。我再也看不到父親的身影,我再也感受不到父親的牽掛和記憶。

從今以後,再也沒有人像父親那樣,每逢週末會不厭其煩的摧我回家;從今以後,再也沒有人像父親那樣,坐在門前的那塊青石上,守候著我的歸來;從今以後,再也沒有人像父親那樣,在我離家時,坐在那塊青石上一句句叮嚀,盼我事事如意……

(不說了,你懂得)

不過,我已流完了淚,從父親那裡我學會了坦然面對。從今以後,只要回到家裡,我也會坐在父親曾經坐過的那塊青石上,拿起手機給親人們打個電話,送上祝福,報個平安,試圖尋找那種被人牽掛和牽掛人的感覺

(父親在我妹妹家)

從我兒子五六歲時起,父親便開始養奶羊,每天清旱把擠滿的一瓶瓶新鮮羊奶整齊的擺放在青石上,一次次不停的向村口張望,多少次他老人家等不及我回家來取,就騎著自行車到五裡外的小鎮,直接給兒子和孫子送去。

現在回想當時的情景,作為兒子的我羞愧的無地自容,但想想父親當時那種眉開眼笑的神情,我敢斷定,那是父親最充實、最得意、也是最幸福的一段記憶……

(父親、長兄與我)

父親是一位老兵,從2010年才享受到政府優撫,但他毫無怨言,也絲毫沒有優越感,他總是那麼低調,那麼容易得到滿足。他曾有兩年半在市區療養,然而,他是個屬猴的人,也是一個閒不住的人,身處鬧市,常想回家看看,總愛坐在門口的那塊青石上,熱情的為南來北往的過往客人,遞煙送茶,給他們一種家的感覺。父親就是這麼一個不安分的人。

(父親、長兄和侄女姍姍)

近年來,父親因年事已高,行走多有不便,但他依然要我們管好自己,說他生活能夠自理。而我們兄妹三人也忙於事業和家庭,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對此,父親從無怨言,只是到週五下午總要給我打電話,且高音大嗓的吼:“你在哪裡?咋還不回?”聽得出,他老人家當時的語氣堅決的不容申辯;語速急切的心急如焚。

(父親和他的孫女)

我於是便草草收拾行裝,匆匆上路。不料,路遇熟人,說會,坐會,喝會,不覺一個時辰過去,到家門口,只見老父親端坐于那塊青石之上,看清我時便二話不說,起身進屋,不一會,便聽到鼾聲如雷……

父親的要求其實就這麼簡單,兒孫回家,他便無欲無求心滿意足了。

(瞧,我哥一家子)

每到周日下午,父親總是坐在那塊青石上,催我早點走,叮囑我晚上不要走路,到了後要我打電話告訴,當時我口心不一的應承,心裡還想:人老了是不是都這麼煩、這麼累。有一次,我下午到校後,發現手機電量不足,充上電,打完開水,去參加教職工例會,回到房間已九點半,發現手機上有十多個未接的電話,不用說,都是父親的,我頓感茫然,深感愧疚,於是,我拿起電話帶著哭腔狠狠責怪了一番父親,沒想到父親聽後卻大笑不止,笑的那麼從容,笑得那麼舒坦和愜意,原來,對父親而言,兒子的一番責怪也是一種會心的交流,是一種心與心的撞擊。

(我與妻子和兩兒子,瞧,當時多好)

去年農曆十月十三,是父親85歲壽辰,雖然父親不知道是他最後一個生日,但他還是很在意很在意,讓我請個假回去,我也隨了他的意,我知道,父親認為過了84歲,一切都會好的。然而,不久父親因感冒倒下了,他在炕上躺了一周多,我只早出晚歸的跑了一周,父親就心疼起了兒子,對我說,天黑路遠多不易。言語中有幾多忐忑,有幾多無奈與揪心。

(我在西寧與侄女姍姍、侄婿廉潔、兒子楊卓)

好不容易熬到週末,父親說想出去看看,我攙扶著他走出大門。父親指了指那塊青石,我說冬天青石太硬太涼,於是他便坐在板凳上,我扶著在街道走一會,讓他坐著歇一會。我看他表情凝重嚴肅,正好街道來了個騎駱駝照相的,我便騎在駱駝背逗父親,父親終於雙眼成一條線,露出了笑容。

進屋後,父親便一夲正經的像交代後事似的說:“我走了,你們都不必常常回來了,一心幹好你們的事就行了”。――這就是父親對我們的最後囑託。父親總是希望兒子走的遠,孫子飛的高,卻常常把苦難和委屈留給了自己。

(看!我兒子跳得多高)

父親去世的那天是去年農曆十一月初五,那天是個週六,我要到市區參加培訓,早晨,我為父親煮了牛奶雞蛋,扶父親坐在沙發上,父親一口一口吃的香甜,吃的認真,吃完,我問父親,想抽煙不?他點了點頭,我點著了,給他,他只抽了兩口,就示意不抽了,我扶父親上了炕,父親用顫微微的語氣摧我快走,怕耽擱了我的學習。我說,爸,你等著,下午我就回來。

(我們兄妹在西寧與姍姍和女婿)

我感到有點不妙,找來家門中的長輩,他們說,看樣子還得一兩天,我通知了嫁到鄰村的妹妹,還通知了遠在西寧工作的長兄。可是,下午我從寶雞回家時,父親也不在了。

聽妹妹說,父親一直安祥的似睡非睡,只是聽到最小的孫子從寧波在電話中的呼叫,才拼盡全力的“哦”了一聲,然後就流下了在世間的最後一滴淚,從此雙眼緊閉,永遠的睡去。

(父親當時84了,還這麼講究)

父親就這樣離開了陪伴了他三十多年的那塊青石,離開了他熱戀的那片土地,離開了他時刻牽掛的子女和孫輩……

父親是一個很平凡很平凡的人,平凡的有好多人都不曾記起,但他那寬厚、仁慈、耿直、善良的稟性,他那敢於面對、百折不撓的精神卻是他老人家留給子孫們極為寶貴的-筆精神財富,他那不屈的脊樑,偉岸的身軀像一座豐碑永遠矗立在子女和孫輩的心裡。

(打虎離不開親兄弟)

有人說,父親是個好人,雖然病了一年,卻沒有遭多大的罪,他的死像睡著了似的那樣從容,那樣尊貴。

我大嫂說,就在父親去世的那天淩晨,她夢見一個像父親一樣乾乾淨淨的人披著袈裟升天了……急促的電話鈴聲打斷了她的夢境,摧她們快點返回。

我希望這是真的。

因為好人就應有好人的活法,好人就應有好人的歸宿,這大概就叫天經地義。

(孫子抓拍的父親守望照)

如今,我家的大門常常緊閉,那塊青石卻依然孤獨的蹲在那裡。我再也看不到父親的身影,我再也感受不到父親的牽掛和記憶。

從今以後,再也沒有人像父親那樣,每逢週末會不厭其煩的摧我回家;從今以後,再也沒有人像父親那樣,坐在門前的那塊青石上,守候著我的歸來;從今以後,再也沒有人像父親那樣,在我離家時,坐在那塊青石上一句句叮嚀,盼我事事如意……

(不說了,你懂得)

不過,我已流完了淚,從父親那裡我學會了坦然面對。從今以後,只要回到家裡,我也會坐在父親曾經坐過的那塊青石上,拿起手機給親人們打個電話,送上祝福,報個平安,試圖尋找那種被人牽掛和牽掛人的感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