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是什麼帶走了我們的睡眠?紀錄片《追眠記》關注國人睡眠狀況

央視近期將推出四集紀錄片《追眠記》, 這是中國首部關注國人睡眠狀況及背後社會問題的系列紀錄片, 影片通過歷史地理、社會觀察、科學實驗的角度, 帶觀眾一起探究如何才能睡個好覺。

地球人都面臨失眠問題

北京零點調查機構做出一項關於中國人睡眠的報告, 報告顯示:近七成(67.9%)的中國人受到失眠困擾, 其中26.6%的人每週都會失眠, 6.4%的嚴重者每週失眠次數達3次以上。

通過調查中國40個典型一、二、三線城市發現:小城鎮、農村的睡眠指數明顯高於城市, 城市層級越高、越發達, 睡眠指數越低。

其中, 上海是睡得最少的城市;加班最瘋狂的城市和最常夢到工作的城市是首都北京;深圳則成為最愛在車裡睡著的城市。

不難發現, 在當下社會, 中國人特別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們, 正遭遇著睡眠危機。 這是否是努力進取的中國人在為世界帶來經濟發展奇跡下的必然產物?

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 全球27%的人有睡眠問題;2014年美國睡眠健康指數顯示, 35%美國人睡眠品質處於一般或差的水準;徳國《明鏡》週刊報導, 去年近半數的德國人有或多或少的失眠問題;奧地利《標準》雜誌說, 如今奧地利人的睡眠時問比一百年前減少了一個小時……看來, 睡眠是個全球化的問題。

為此, 上海雲集將來傳媒決定對睡眠展開深入拍攝。 紀錄片《追眠記》就這樣誕生了。

三大睡眠問題, 你是哪一款?

紀錄片《追眠記》通過鏡頭呈現了當下三種睡眠問題:不能睡、不想睡和睡不著。

對“不能睡”的群體來說, 最大的困擾是受職業所累。 其中, 新聞工作者、印刷工、建築工人、搬運工、保安、送報員、送牛奶、菜場大媽、公交司機、白領、商場職員、廚師、調酒師、IT男、職業經理人成為“不能睡”的重災區。 將這些職業的睡眠開始時間串起來, 實際上已經連接成了一個24小時的職業圈。 其中媒體人、醫務人員、IT從業者、廣告公關從業者的睡眠指數得分更已連續兩年的調查中, 排在倒數五位。 《追眠記》中, 傳統媒體人、《笑傲江湖》才藝總監孫詩遠因一句“不好笑”而加班加點, 每日淩晨回家已是常態;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重症總醫師陳長城更是查房、值班、搶救,

顛倒作息、日復一日。

有些人“不能睡”, 有些人“不想睡”。 比如在二胎時代打響二胎攻堅戰的准媽媽南茜, 在四大會計事務所工作, 她對事業家庭都努力追求卓越;頂著“創業者”頭銜的小微企業主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只為事業打拼。 在他們看來, 充裕的睡眠時間像是對生命的一種浪費, 因為有太多事想做, 太多事未做。

“睡不著”或許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睡眠問題。 年輕人焦慮工作, 中年人焦慮生活, 老年人焦慮子女, 還有著一些極端的例子:如中重度抑鬱症患者忻雨深受失眠困擾, 睡眠於她而言是痛苦;在農村被子女拋棄且患有嚴重風濕關節炎的留守老人, 一夜輾轉, 身痛並心痛著。

睡個好覺成了世界難題

為了這部《追眠記》, 光是資料收集、前期調研就花費了小半年時間。 26位元有代表性的拍攝物件, 也是他們花費不少的心血, 一個一個找來的。 “紀錄片中的高三考生是河南鄭州的, 貨車司機是山東的, IT男是當時連續聽了3個月的《相伴到黎明》後, 前後溝通了五六次才說服他的。 ”執行總導演袁博表示。

而團隊遇到的最大困難同樣也是“睡眠”問題。 “必須起早貪黑, 因為要拍到睡覺。 ”袁博笑稱團隊拍片時肯定是比拍攝物件睡得更少, “我們平均工作結束在淩晨兩點以後, 早上開工在六點以前, 一般都睡在車裡、就近的小旅館裡、還有辦公室椅子上。 ”節目組還邀請國外團隊, 採訪瞭解當前世界上關於解決失眠的科技前沿。

不過, 睡眠問題對於全世界來說, 至今依然是個懸而不決的難題。

光污染、聲音環境、溫度、床的軟硬度都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品質。 袁博說:“對睡眠基礎性、科學性的研究表明:人一定要睡覺。 給出兩點建議:一是平衡好工作和生活;二是儘量去營造一個好的睡眠環境。 ”

文/李君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