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電商絞殺實體店,剛剛上演最慘烈一幕,沃爾瑪成悲劇主角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彭博社, 路透社, 經濟參考報, CNBC, 華爾街見聞等

要不是天貓和京東的6·18年中電商大戰, 很少有人意識到, 2017年已經過去整整一半。 3·15、6·18、雙11、雙12, 這些以消費而命名的日子, 已經成了日曆上的重要一頁, 可見消費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 更可見電商的力量有多大。

對電商來說, 今年的“6·18”是個特別的日子, 一方面, 這是京東首次實現盈利之後的第一次“年中大考”, 也是馬雲在2016年10月提出“新電商”之後的第一次“年中大考”。 為此, 阿裡和京東之間的明爭暗鬥異常激烈。

就當中國兩大電商平臺打得不可開交時,

在美國, 電商巨頭亞馬遜和零售巨頭沃爾瑪也展開了一場殘酷的爭鬥!

亞馬遜137億美元大收購, 超市集體大潰敗

當地時間6月16日, 亞馬遜和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宣佈, 雙方簽署了最終合作協定, 包括淨負債在內, 亞馬遜將以每股42美元全現金將其收購, 較前一日全食超市收盤溢價27%, 交易總額達到137億美元。

▲亞馬遜收購全食公告

據彭博社報導, 普遍認為, 收購全食, 標誌著亞馬遜線上上線下整合擴張方面邁出了巨大的一步。 全食是美國最大天然食品零售商, 在全有已有456家門店。 此外, 這家超市出售的是有機食物, 主要面對中上層消費人群。 全食超市的營收中, 有三分之二都是生鮮水果、蔬菜和肉食, 而在大部分超市, 生鮮食品收入只占25%。

在收購了全食之後, 彭博社表示, 亞馬遜終於佔領了消費者的冰箱。 截至目前, 亞馬遜用Prime會員體系填滿了消費者的網購購物車, 用Echo音響和Prime視頻服務佔領人們的客廳, 用Kindle電子書佔領了書房, 通過收購Zappos佔領了衣櫃。

亞馬遜收購美國最大食品超市全食,

引發美國零售業的一場大地震。

16日美股開盤後, 全食超市的實體店競爭對手——美國三大零售巨頭沃爾瑪、克羅格(Kroger)和塔吉特(Target)的股價集體重挫。 盤中沃爾瑪股價一度跌近7%, 克羅格跌近16%至三年來新低, 塔吉特跌約12%。

▲沃爾瑪股價

亞馬遜和全食超市股價急劇拉升。

全食超市收漲逾29%, 創2009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亞馬遜盤中漲逾3%, 收漲2.4%, 市值一天增加了110億美元。

▲亞馬遜股價

▲全食超市股價

據路透社統計, 週五一天, 所有上市的超市、食品製造商、支付商、購物商場股票一共跌去了350億美元市值。 早在今年1月, 亞馬遜市值就超過了包括沃爾瑪在內的美國八大零售商市值總和, 而亞馬遜目前市值已經高達4721億美元, 是沃爾瑪市值(2280億美元)的兩倍多。

亞馬遜花掉絕大部分現金

值得注意的是, 亞馬遜這次收購所花掉的137億美元全部是現金, 而截至今年3月, 亞馬遜帳目上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只有215億美元。 而且,全食銷售收入已經連續7個季度下降了。也正因為此,標普表示,可能會下調亞馬遜股票的AA評級。

為什麼亞馬遜敢花這麼多現金收購這家連鎖超市呢?有分析人士稱,亞馬遜可能會將自己的無現金超市Amazon Go技術運用到所有全食超市門店,節約人工成本,使消費品價格下降,提升購物體驗。這樣一來,等待著其他傳統超市的命運,就是死亡。但是,亞馬遜發言人表示,目前還沒有該計畫。可是,儘管傳統零售商的客戶可能不會馬上就投靠亞馬遜,但是就像過去的書店一樣,他們的好日子可能也不多了。

▲Amazon Go概念便利店

目光回到中國,其實在去年10月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時,亞馬遜幾乎同時發佈了無現金無櫃檯的Amazon Go概念便利店。但CNBC分析稱,亞馬遜這次收購全食超市,是“偷師”阿裡巴巴。

投行伯恩斯坦分析師布魯諾·蒙特尼(Bruno Monteyne)表示,阿裡沒有收購一家零售商,但它已經入股了多家連鎖超市和購物商城——三江購物、聯華超市、銀泰、蘇寧。儘管阿裡引以為傲的主要是為當地企業提供物流生態系統,但是它已經與全球大型生鮮食品店和食品配送企業達成了深度合作。

▲CNBC報導

對於阿裡巴巴來說,聯華超市遍佈全國的3000多家門店有望率先開展新零售佈局和改造,以滿足消費者全時段、全客、多場景的消費需求。聯華超市半數以上門店位於上海地區,市場認為,其在一線城市的線下優勢或是阿裡入股的主要原因。

和阿裡巴巴一樣,京東方面也線上下佈局,據經濟參考報報導,今年“618”將有超過1700家的京東幫服務店、近5000家京東家電專賣店,以及新開設的京東京選空間體驗店和京東母嬰體驗店的聯合行動,有望帶動全國超過三萬家中小門店參與“618”,並通過線上和線下的互相融合實現消費升級。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亞馬遜:他們需要更多實體商店在主要城市進行高效的生鮮食品配送,這給其他生鮮食品商留下了兩個選擇:1、設法成為下一個被亞馬遜收購的連鎖店;2、繼續在當地生存下去,成為取代亞馬遜的商店。

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在聲明中稱:“收購全食超市將能夠讓亞馬遜提供最優質的有機和天然食品。”

未來實體店會怎麼樣

阿裡巴巴入股多家連鎖商場,亞馬遜收購全食,都是電商平臺主動向線下佈局。有分析師認為,電商走向線下是看到了電商的局限性,因為消費者需要更快的物流,更多的商品。尤其對於生鮮這類商品,當天送達至關重要,因此,電商平臺必須在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貨源和倉儲,同時又要配備相應的物流。

從貨源和倉儲來看,沃爾瑪這樣的全球性連鎖超市是有優勢的,因此,它也積極佈局線上。例如,2016年,沃爾瑪斥資33億美元收購電商平臺Jet.com就被視為向亞馬遜發起的挑戰。就在16日亞馬遜宣佈收購全食之後,沃爾瑪也宣佈擬斥資3.1億美元全現金收購男裝電商網站Bonobos。但是,與亞馬遜收購全食相比,沃爾瑪當時的收購對對手的殺傷力並不大。比如,在沃爾瑪宣佈收購Jet.Com當天,亞馬遜的股價並沒有發生波動。

而回顧亞馬遜的擴張,每一個大動作都產生了巨大的殺傷力。

書店

成立之初,亞馬遜是一家網路書店,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個龐大的電子商務平臺。當亞馬遜於1997年開業時,在美國,連鎖書店Barnes&Nobles和Borders是美國圖書的主要銷售管道。

而隨著消費者開始習慣從網上買書後,實體書店的份額被不斷蠶食。2007年,亞馬遜推出電紙書Kindle,該設備讓讀者可以在網上買書並進行閱讀。

Kindle推出兩年後,銷量大漲,這幫助推升了亞馬遜的股價。而連鎖書店Borders的命運就較為悲慘,該公司於2011年宣佈破產。

而另一家連鎖書店Barnes&Noble的銷量在2013年開始疲軟,當年收入下滑4%。從2012~2015年,該公司收入下滑超15%。

電器零售店

亞馬遜進軍電器零售行業後,行業巨頭Radio Shack和Circuit City也被取而代之。

Radio Shack於2015年2月申請破產。該公司於本月宣佈,將關閉1000多家門店,只留下72家門店開業。

Circuit City Stores曾經是美國第二大電器零售商。該公司於2008年11月申請破產。該品牌最終被出售給了另一家公司。

百思買(Best Buy)可能是唯一一家頂住了亞馬遜競爭的電器商店。百思買的股價在5月創下歷史新高。該公司將精力集中於線上銷售,並提供了很棒的店內消費體驗。

零售

亞馬遜還進軍了零售業,並且勢不可擋。目前,實體零售店客流量正在放緩。更少的購物者意味著更疲軟的銷售額,這在百貨公司的財報中非常明顯。

隨著亞馬遜的擴張,百貨巨頭已經關閉了部分商店並裁員。其中,最典型的是梅西百貨(Macy's)。梅西百貨是美國最大的服裝零售店。在假期購物季節令人失望的業績後(同店銷售額下滑2.1%),該公司宣佈關閉商店並裁員,可比銷售額下降2.1%。

此外,本周童裝零售店Gymboree申請了破產,分析師預計更多的公司將迎來同樣的命運。

而且,全食銷售收入已經連續7個季度下降了。也正因為此,標普表示,可能會下調亞馬遜股票的AA評級。

為什麼亞馬遜敢花這麼多現金收購這家連鎖超市呢?有分析人士稱,亞馬遜可能會將自己的無現金超市Amazon Go技術運用到所有全食超市門店,節約人工成本,使消費品價格下降,提升購物體驗。這樣一來,等待著其他傳統超市的命運,就是死亡。但是,亞馬遜發言人表示,目前還沒有該計畫。可是,儘管傳統零售商的客戶可能不會馬上就投靠亞馬遜,但是就像過去的書店一樣,他們的好日子可能也不多了。

▲Amazon Go概念便利店

目光回到中國,其實在去年10月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時,亞馬遜幾乎同時發佈了無現金無櫃檯的Amazon Go概念便利店。但CNBC分析稱,亞馬遜這次收購全食超市,是“偷師”阿裡巴巴。

投行伯恩斯坦分析師布魯諾·蒙特尼(Bruno Monteyne)表示,阿裡沒有收購一家零售商,但它已經入股了多家連鎖超市和購物商城——三江購物、聯華超市、銀泰、蘇寧。儘管阿裡引以為傲的主要是為當地企業提供物流生態系統,但是它已經與全球大型生鮮食品店和食品配送企業達成了深度合作。

▲CNBC報導

對於阿裡巴巴來說,聯華超市遍佈全國的3000多家門店有望率先開展新零售佈局和改造,以滿足消費者全時段、全客、多場景的消費需求。聯華超市半數以上門店位於上海地區,市場認為,其在一線城市的線下優勢或是阿裡入股的主要原因。

和阿裡巴巴一樣,京東方面也線上下佈局,據經濟參考報報導,今年“618”將有超過1700家的京東幫服務店、近5000家京東家電專賣店,以及新開設的京東京選空間體驗店和京東母嬰體驗店的聯合行動,有望帶動全國超過三萬家中小門店參與“618”,並通過線上和線下的互相融合實現消費升級。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亞馬遜:他們需要更多實體商店在主要城市進行高效的生鮮食品配送,這給其他生鮮食品商留下了兩個選擇:1、設法成為下一個被亞馬遜收購的連鎖店;2、繼續在當地生存下去,成為取代亞馬遜的商店。

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在聲明中稱:“收購全食超市將能夠讓亞馬遜提供最優質的有機和天然食品。”

未來實體店會怎麼樣

阿裡巴巴入股多家連鎖商場,亞馬遜收購全食,都是電商平臺主動向線下佈局。有分析師認為,電商走向線下是看到了電商的局限性,因為消費者需要更快的物流,更多的商品。尤其對於生鮮這類商品,當天送達至關重要,因此,電商平臺必須在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貨源和倉儲,同時又要配備相應的物流。

從貨源和倉儲來看,沃爾瑪這樣的全球性連鎖超市是有優勢的,因此,它也積極佈局線上。例如,2016年,沃爾瑪斥資33億美元收購電商平臺Jet.com就被視為向亞馬遜發起的挑戰。就在16日亞馬遜宣佈收購全食之後,沃爾瑪也宣佈擬斥資3.1億美元全現金收購男裝電商網站Bonobos。但是,與亞馬遜收購全食相比,沃爾瑪當時的收購對對手的殺傷力並不大。比如,在沃爾瑪宣佈收購Jet.Com當天,亞馬遜的股價並沒有發生波動。

而回顧亞馬遜的擴張,每一個大動作都產生了巨大的殺傷力。

書店

成立之初,亞馬遜是一家網路書店,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個龐大的電子商務平臺。當亞馬遜於1997年開業時,在美國,連鎖書店Barnes&Nobles和Borders是美國圖書的主要銷售管道。

而隨著消費者開始習慣從網上買書後,實體書店的份額被不斷蠶食。2007年,亞馬遜推出電紙書Kindle,該設備讓讀者可以在網上買書並進行閱讀。

Kindle推出兩年後,銷量大漲,這幫助推升了亞馬遜的股價。而連鎖書店Borders的命運就較為悲慘,該公司於2011年宣佈破產。

而另一家連鎖書店Barnes&Noble的銷量在2013年開始疲軟,當年收入下滑4%。從2012~2015年,該公司收入下滑超15%。

電器零售店

亞馬遜進軍電器零售行業後,行業巨頭Radio Shack和Circuit City也被取而代之。

Radio Shack於2015年2月申請破產。該公司於本月宣佈,將關閉1000多家門店,只留下72家門店開業。

Circuit City Stores曾經是美國第二大電器零售商。該公司於2008年11月申請破產。該品牌最終被出售給了另一家公司。

百思買(Best Buy)可能是唯一一家頂住了亞馬遜競爭的電器商店。百思買的股價在5月創下歷史新高。該公司將精力集中於線上銷售,並提供了很棒的店內消費體驗。

零售

亞馬遜還進軍了零售業,並且勢不可擋。目前,實體零售店客流量正在放緩。更少的購物者意味著更疲軟的銷售額,這在百貨公司的財報中非常明顯。

隨著亞馬遜的擴張,百貨巨頭已經關閉了部分商店並裁員。其中,最典型的是梅西百貨(Macy's)。梅西百貨是美國最大的服裝零售店。在假期購物季節令人失望的業績後(同店銷售額下滑2.1%),該公司宣佈關閉商店並裁員,可比銷售額下降2.1%。

此外,本周童裝零售店Gymboree申請了破產,分析師預計更多的公司將迎來同樣的命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