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李克強為什麼提出“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

(一)

短短一周內, 李克強總理接連三次提到一個片語:“優化營商環境”。

“這幾年, 我國營商環境縱向比已有不少改善。 根據世界銀行發佈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

中國營商便利度近三年在全球排名躍升18位, 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大幅上升31位。 ” 在6月13日召開的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總理說, “但大家必須清醒看到, 如果橫向比較, 我國營商環境排名不僅落後于發達經濟體, 也落後於許多發展中國家。 ”

就此, 他加重語氣對與會人員說:“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

此前兩天, 李克強在會見出席第二屆世界華僑華人工商大會全體代表時表示, 中國將會創造更加便利的營商環境吸引投資。 而在一周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 李克強在部署新建“雙創”示範基地時強調, 要創造更優的“硬環境”和“軟環境”, 加大對外資外智的吸引力。

事實上, 李克強對這一問題的重視遠不止于本周。

如果縱向看, “優化營商環境”自始至終是總理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 今年6月出訪歐盟期間, 李克強總理向中歐工商界代表表示, 中國會繼續擴大開放, 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他在四五月的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 在全球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 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增加緊迫感, 給市場以良好預期, 切實提振市場信心。

怎樣給市場以良好預期?總理一語中的:“必須下大工夫、真功夫, 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持續優化我國的營商環境。 ”

(二)

在強調“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性時, 李克強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樹立“搶跑意識”。

“當前不少國家都在簡化開辦企業手續、醞釀出臺減稅措施。 ”總理說, “我們必須營造更有吸引力的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降低制度性成本, 培育提升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 ”

事實是, 改革的緊迫性不僅來自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 更來自國內企業減負的共同呼聲。 在一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直言不諱說, 很多企業負責人反映,

他們很歡迎減稅降費政策, 但同時也更希望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總理就此強調, 政府出臺政策一定要“出到點子上”:“關鍵還是要扎實推進‘放管服’改革, 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

有評論指出, “放管服”改革的要義其實就是“造環境”。 環境優了, 不僅可以招“財”來, 更會引“才”到。 在“造環境”方面, 上海自貿區就是很好的範例:自貿區掛牌短短三年便吸引超過4萬家企業前來註冊——這一數字是掛牌前20多年的總和。

總理為什麼提出“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其真正的意義正在於此。

(三)

需要指出的是, 在改革開放相當長一個階段中, 我們許多政府官員更習慣于“抓項目”。 而“放管服”改革的最終目標之一, 就是要持續不斷地“優化營商環境”, 通俗講就是“造環境”。 其中蘊含著從“計畫”向“市場”過渡這一關鍵的政府職能轉變。

在6月13日的“放管服”會議上, 李克強突出強調, 改善營商環境要進一步做好簡政放權的“減法”、做強監管的“加法”和優化服務的“乘法”。 他特別表揚, 有的省份逐項對標世界銀行發佈的“企業營商環境指標”, 結合本省創業創新環境指標的差距,提出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的新舉措。

“各地都應該這麼做。既不忘‘抓專案’的老本事,更要學習‘造環境’的新本領。”李克強說,“要由過去偏重追求政策‘窪地’,轉為更傾力打造公平營商環境的‘高地’。”

結合本省創業創新環境指標的差距,提出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的新舉措。

“各地都應該這麼做。既不忘‘抓專案’的老本事,更要學習‘造環境’的新本領。”李克強說,“要由過去偏重追求政策‘窪地’,轉為更傾力打造公平營商環境的‘高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