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經濟ke」中央查處這件事,讓一些地方“形同十級地震”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文| 朗特普

本欄目由俠客島與《中國經濟週刊》聯合出品

有一個東西, 十五年前就被中央列入了淘汰名錄, 今年兩會上又被李克強點名提到;直到兩天前, 發改委還專門在新聞發佈會上說, 這東西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全部取締。

這個東西, 普通民眾可能聽起來有點陌生:“地條鋼”。

但就是這麼一個聽上去不甚起眼之物, 用李克強的話說, 取締起來, 在全國引發了不小的“震動”——去年, 因為這事兒, 江蘇、河北兩省政府被責成向國務院作出深刻檢查, 兩地分別有一名副省長被行政處分。

這東西為什麼值得國家如此重視?既然早已登上黑名單, 又為何在15年間屢禁不絕?

震動

“去年查了個’地條鋼’, 比你批個鋼鐵項目震動可大多了。 ”這是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的原話。

“地條鋼”, 簡單說, 就是把廢鋼鐵融化後進行澆鑄成鋼, 並以“貼牌”“冒牌”生產等形式在鋼材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這樣生產出來的鋼材, 不僅產品品質低劣、極易斷裂, 還會造成環境的嚴重污染。

如前所述, 15年前, 中央便明令淘汰“地條鋼”這一落後產能——2002年, 當時的國家經貿委就曾將“地條鋼”列入了“落後產品”名單, 要求對其“限期淘汰”。 此後15年, “地條鋼”, 以及生產“地條鋼”常用的工頻和中頻感應爐, 也屢屢登上“黑名單”。

即便如此, 到了2016年, 有人估算, 全國“地條鋼”產能至少還在8000萬噸以上;去年10月,

更有專家在撰文透露, 中國仍有中頻爐鋼廠約70家, 產能在1億噸左右。

2016年7月底, 央視曝光江蘇華達鋼鐵有限公司還在違法違規生產銷售“地條鋼”。 國務院隨後派出了調查組, 查實了該公司違法違規生產的情況。 這一“典型的頂風違法違規行為”, 直接導致了江蘇省副省長馬秋林被行政記過、111名責任人被問責。

被查處的華達鋼鐵位於新沂市。 該市一位領導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這次查處, 給該市領導一次脫胎換骨的改變, 特別是對市委書記和市長等該市主要領導人來說, “形同10級地震, 震動巨大”。

事發後, 根據江蘇省自行排查的結果, 該省共發現“地條鋼”企業63家, 合計產能1233萬噸, 分佈於10個地市。

《中國經濟週刊》長期跟蹤採訪發現, 這10個地市, “地條鋼”氾濫成災, 一些地方甚至“鎮鎮點火”, 在當地政府的默許甚至鼓勵之下, 形成了多年的“地條鋼”產業集群。

“小強”

“地條鋼”之所以屢禁不絕, 說到底, 還是因為有利可圖。

一位靠“地條鋼”完成原始積累的老闆向經濟ke介紹, 在鋼材價格連年上漲的旺季, 用廢鋼生產的各類“地條鋼”, 一噸利潤高達千元, 一晚上就可獲利上萬元, 用“地條鋼”拉成的螺紋、角鋼等, 利潤還要更高。

而即使是鋼價平淡的年份, 生產“地條鋼”因為不需報批、審核, 不存在一些制度和交易成本等, 其生產成本比正規鋼材要少30%以上, 因此, 其利潤在一般年份也要達到每噸數百元, 贏利依然可觀。

而且, “地條鋼”生產幾乎沒有什麼環保投入, 環保成本又省一筆。 而目前鋼鐵行業水準較高的企業, 生產一噸鋼材的環保成本在200元左右, 水準一般的也超過120元。 此外, “地條鋼”廠常常選擇在夜間生產, 不僅是為了躲避工商、質監和環保等部門的查處, 還因為夜裡電費相對便宜。

在“地條鋼”老闆們看來,

對於“地大物博”的中國來說, 既需要寶鋼、沙鋼那樣的大鋼廠來生產優質高價的好鋼材, 也需要他們這樣遊走在法律邊緣的小鋼廠生產低價鋼。 “魚有魚路、蝦有蝦路, 兩者各取所需、各有活路。 ”

在15年的時間裡, 懷著僥倖心理獲利的, 不僅僅是生產者。 在這條產業鏈條上, 不僅有企業的唯利是圖, 有地方政府的權利尋租, 甚至連“假記者”, 也能分得一杯羹。

“功臣”

“以前地方政府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其實地方政府隨時可以讓他們死, 只需一個簡單的動作——拉下電閘, 為何沒這麼做?是因為他們也有所需。 ” 上述那位“地條鋼”老闆告訴經濟ke。

沒錯, 曾經“地條鋼”也是當地經濟發展的“功臣”。

江蘇省新沂市雙塘鎮一位官員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新沂所有小鋼廠均未取得合法手續,用地手續都是臨時性的,也沒有污染防治設施。但這些國家明令禁止的“地條鋼”廠卻全是市里和鎮裡招商引資企業,招商政績關係到一些領導的“烏紗帽”。雖然群眾對這些鋼廠意見大、投訴多,曾多次希望鎮裡採取措施關停鋼廠,但鎮裡領導就是頂住不辦,聲稱一旦停產就會給企業造成損失,其實是一些領導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

這一說法,從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華達公司違法違規行為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中,也可以得到印證:“2013年徐州市決定取締華達公司,但新沂市、瓦窯鎮(企業所在地)政府弄虛作假、逃避取締;2015年新沂市決定關閉華達公司後,瓦窯鎮黨委、政府以各種理由說情,拒不關停;瓦窯鎮政府甚至將華達公司視為財政支柱企業,多次授予該公司所謂’特別貢獻獎’”。

對於缺少稅源的蘇北鄉鎮來說,幾乎每個落戶的“地條鋼”廠每年都會貢獻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稅收。因此,這些通過招商引資到蘇北去的“地條鋼”企業,只要政府打擊,就有“內部人士”通風報信,趕緊停止生產,佯裝關幾天,等檢查人員走後再開工,儼然形成了“生產-打擊-保護-停工-再開工”的利益鏈條。

“唐僧肉”

“地條鋼”企業不僅給基層官員帶來了招商引資政績,還為各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經濟ke在採訪中瞭解到,有的官員入股了“地條鋼”企業參與分紅,更多的則是直接對“地條鋼”老闆吃拿卡要,進行權力尋租。有江蘇省質監部門官員透露,涉及“地條鋼”生產流通的各類監管者,包括供電、質監、環保、工商、鎮政府等,部分執法人員“雁過拔毛”。

由於監管對象是違法生產的“地條鋼”企業,老闆本身就通過遊走在灰色地帶以獲得生產經營空間,這種執法監管極易形成尋租,所謂“水過地皮濕”“過手都留油”。“這些潛規則及關係運作,’地條鋼’老闆都懂,如果這個老闆‘不會來事’,他在當地連一天也生存不了。”

更可笑的是,這一條利益尋租的鏈條甚至延伸到了某些“假記者”,“送錢封口”變成了約定俗成的“潛規則”。

經濟ke在江蘇採訪“地條鋼”時就曾遇到了一次相當尷尬的經歷——

那是在江蘇邳州的達戴莊鎮。經濟ke一行三人在一家“地條鋼”廠門前敲門,裡面突然從緊閉的鐵門下方扔出四五張百元大鈔。正當經濟ke困惑時,一位路過的村民反問道,“你們是記者吧?為什麼不撿起走啊?這是鋼廠老闆給你們的辛苦費,最近鋼廠效益不好,只能給這麼多了,記者來了都是這樣的。”

有“地條鋼”老闆則向經濟ke抱怨說:“有時一天要來五六撥自稱是哪哪媒體的記者,弄得我們精疲力竭、壓力山大、難辨真假。”

紅線

如此亂象,整頓勢在必行。

2016年2月,國務院發佈《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

之後,取締“地條鋼”的壓力層層傳導,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國務院常務會議,一直延伸到中國最基層的鄉村角落。

2016年7月底,華達公司違法違規生產銷售“地條鋼”被曝光後,中央以雷霆之勢取締“地條鋼”,壓力層層傳導。

最近,經濟ke來到此次整治風暴的中心——華達公司,沿著廠區圍牆轉了一圈發現,圍牆內全無機器和生產線,廠區內只剩下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土坑。

按照新沂市發改委負責人的說法,“這不是簡單的拆卸,而是’掘地三尺’,徹底清除機器設備、廠房、所有的生產資料和產成品,全部銷毀砸爛當作廢舊物資拉走。”

“地條鋼”的“大限”被明確定為2017年6月30日,此為今年鋼鐵去產能的“紅線”。

5月,18個部委在全國範圍開展專項督查活動,兵分九路,對已上報存在“地條鋼”企業的29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進行督查。

中央如此力度,地條鋼已成強弩之末。“地條鋼”廠老闆們感慨說,“現在徹底不行了,這次中央動真格了。”

兩天前,發改委發言人稱,“目前各地排查發現的’地條鋼’產能已全部停產、斷水斷電,正按照’四個徹底拆除’的要求,將’地條鋼’取締到位。”

至此,這場歷時15年的淘汰行動終近尾聲。

新沂所有小鋼廠均未取得合法手續,用地手續都是臨時性的,也沒有污染防治設施。但這些國家明令禁止的“地條鋼”廠卻全是市里和鎮裡招商引資企業,招商政績關係到一些領導的“烏紗帽”。雖然群眾對這些鋼廠意見大、投訴多,曾多次希望鎮裡採取措施關停鋼廠,但鎮裡領導就是頂住不辦,聲稱一旦停產就會給企業造成損失,其實是一些領導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

這一說法,從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華達公司違法違規行為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中,也可以得到印證:“2013年徐州市決定取締華達公司,但新沂市、瓦窯鎮(企業所在地)政府弄虛作假、逃避取締;2015年新沂市決定關閉華達公司後,瓦窯鎮黨委、政府以各種理由說情,拒不關停;瓦窯鎮政府甚至將華達公司視為財政支柱企業,多次授予該公司所謂’特別貢獻獎’”。

對於缺少稅源的蘇北鄉鎮來說,幾乎每個落戶的“地條鋼”廠每年都會貢獻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稅收。因此,這些通過招商引資到蘇北去的“地條鋼”企業,只要政府打擊,就有“內部人士”通風報信,趕緊停止生產,佯裝關幾天,等檢查人員走後再開工,儼然形成了“生產-打擊-保護-停工-再開工”的利益鏈條。

“唐僧肉”

“地條鋼”企業不僅給基層官員帶來了招商引資政績,還為各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經濟ke在採訪中瞭解到,有的官員入股了“地條鋼”企業參與分紅,更多的則是直接對“地條鋼”老闆吃拿卡要,進行權力尋租。有江蘇省質監部門官員透露,涉及“地條鋼”生產流通的各類監管者,包括供電、質監、環保、工商、鎮政府等,部分執法人員“雁過拔毛”。

由於監管對象是違法生產的“地條鋼”企業,老闆本身就通過遊走在灰色地帶以獲得生產經營空間,這種執法監管極易形成尋租,所謂“水過地皮濕”“過手都留油”。“這些潛規則及關係運作,’地條鋼’老闆都懂,如果這個老闆‘不會來事’,他在當地連一天也生存不了。”

更可笑的是,這一條利益尋租的鏈條甚至延伸到了某些“假記者”,“送錢封口”變成了約定俗成的“潛規則”。

經濟ke在江蘇採訪“地條鋼”時就曾遇到了一次相當尷尬的經歷——

那是在江蘇邳州的達戴莊鎮。經濟ke一行三人在一家“地條鋼”廠門前敲門,裡面突然從緊閉的鐵門下方扔出四五張百元大鈔。正當經濟ke困惑時,一位路過的村民反問道,“你們是記者吧?為什麼不撿起走啊?這是鋼廠老闆給你們的辛苦費,最近鋼廠效益不好,只能給這麼多了,記者來了都是這樣的。”

有“地條鋼”老闆則向經濟ke抱怨說:“有時一天要來五六撥自稱是哪哪媒體的記者,弄得我們精疲力竭、壓力山大、難辨真假。”

紅線

如此亂象,整頓勢在必行。

2016年2月,國務院發佈《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

之後,取締“地條鋼”的壓力層層傳導,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國務院常務會議,一直延伸到中國最基層的鄉村角落。

2016年7月底,華達公司違法違規生產銷售“地條鋼”被曝光後,中央以雷霆之勢取締“地條鋼”,壓力層層傳導。

最近,經濟ke來到此次整治風暴的中心——華達公司,沿著廠區圍牆轉了一圈發現,圍牆內全無機器和生產線,廠區內只剩下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土坑。

按照新沂市發改委負責人的說法,“這不是簡單的拆卸,而是’掘地三尺’,徹底清除機器設備、廠房、所有的生產資料和產成品,全部銷毀砸爛當作廢舊物資拉走。”

“地條鋼”的“大限”被明確定為2017年6月30日,此為今年鋼鐵去產能的“紅線”。

5月,18個部委在全國範圍開展專項督查活動,兵分九路,對已上報存在“地條鋼”企業的29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進行督查。

中央如此力度,地條鋼已成強弩之末。“地條鋼”廠老闆們感慨說,“現在徹底不行了,這次中央動真格了。”

兩天前,發改委發言人稱,“目前各地排查發現的’地條鋼’產能已全部停產、斷水斷電,正按照’四個徹底拆除’的要求,將’地條鋼’取締到位。”

至此,這場歷時15年的淘汰行動終近尾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