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臺灣從此失去了一顆良心

我第一次上飛機的時候,

就感受不到土地的美麗了。

從臺北市上空,

我看到滿滿的違章建築、鐵皮屋頂,

我看到城市邊緣的丘陵地蓋滿了房子。

我們習慣向人介紹臺灣的人情味、

好吃的夜市、

井然有序的捷運(地鐵)文化,

但我們很少換個高度與角度,

重新看看這個我們自以為很熟悉的地方。

我想以另一種視角, 提醒人們:

你愛臺灣, 要看到臺灣的美,

也要看到臺灣的問題。

——齊柏林

6天前,

這個深愛臺灣, 為臺灣憂心的人走了。

6月10號中午,

一架淩天航空直升機在花蓮墜毀,

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和助理陳冠齊、

機師張志光, 不幸遇難。

當時, 他們正在進行

《看見臺灣Ⅱ》的航拍任務。

▲6月8日, 《看見臺灣Ⅱ》剛召開完開鏡記者會

好友吳念真曾擔任《看見臺灣》的旁白,

齊柏林去世當天,

他正在高雄演出舞臺劇,

突然聽到這個消息,

驚訝悲痛到說不出話,

“他用自己的方式,

讓所有臺灣人看見臺灣,

而且是從天上看見臺灣,

現在他真的在天上看見臺灣了。 ”

好友陳文茜的手機裡

還有齊柏林發給她的最後一條短信,

他開心地告訴她,

已經拍了日本、大陸、

馬來西亞和紐西蘭,

以及幾個國家環境的議題跟臺灣的關聯。

最後他囑咐她保重身體。

然後, 他一去不回。

《看見臺灣》是臺灣史上最賣座的紀錄片,

在拍攝《看見臺灣》前,

齊柏林是一名即將退休的公職人員,

早期負責航拍島內

各項重大工程的興建過程。

因為這份工作讓本來恐高的他,

迷戀上了飛行,

和臺灣這片美麗的土地。

但處在高空時,

滿目瘡痍的海島、

被高架橋切斷了紋理的山川、

塞滿淤泥的水庫、

垃圾成堆的海岸、

冒著滾滾濃煙的工廠煙囪,

和臺灣的美麗一起, 也都盡收眼底。

直視這一切的齊柏林深感痛心,

親歷的2009年莫拉克風災再次震撼了他,

他下決心要航拍一部臺灣環境紀錄電影,

讓其他人也看看臺灣的傷痕。

拍電影已經很燒錢, 更何況是航拍。

為了籌錢,

他放棄400萬新臺幣的退休金,

辭掉了只剩三年就退休的公職職位。

又抵押房子貸款,

買了一套空中攝影設備。

有了設備卻沒人願意投資,

這才是紀錄片最大的困擾。

那時還不熟的侯孝賢聽說了這個消息,

讓他用“侯孝賢”這三個字去拉贊助。

李屏賓、戴立忍、虞戡平也來義務幫忙,

何國傑給他作曲,

旁白由吳念真免費出演。

《看見臺灣》沒有腳本,

拍攝期間直升機飛行400小時,

積累素材300小時,

報導稱租機1小時要15萬新臺幣,

特殊鏡頭高達3000萬,

整部影片總耗資9000萬新臺幣。

為了增加影片的質感,

他堅持不肯用無人機代替直升機。

每一次空拍都必須要“天時地利人和”,

天氣好才有好光線,還不能有風,

風一來氣流紊亂,直升機震盪令人恐懼。

不確定性讓每一次升空都倍感痛苦,

大部分時間他都要等一個能飛的好天氣。

在這些等待的時光,

我也常感到焦慮不耐煩,

但有時轉念一想,

這何嘗不是證明了人類的渺小嗎?

你能飛得了四千公尺高,

卻抵不住一片雲的力量。

磕磕絆絆,以命相搏5年後,

《看見臺灣》終於出現在大銀幕上,

票房突破2.2億新臺幣,

橫掃臺灣紀錄片票房紀錄,

並奪得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獎。

更重要的是,

片中展露的觸目驚心的污染問題,

震撼了寶島內外。

一時間,環保成了臺灣關注的焦點,

民眾開始關心環境變化,

自發舉報家門口的河水變色;

學校購買《看見臺灣》播給學生看;

工作室免費將影片贊助給

偏遠的原住民學校;

針對片中提到的場民宿違建、

土地超限利用、廢水污染等問題,

當局也成立“保育專案小組”,

列出16個議題分別辦理共同解決。

▲《看見臺灣》片段

齊柏林被喻為“臺灣的良心”,

他如願用《看見臺灣》告訴人們:

如果你沒有看見,

那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

影片的最後,

配樂重新變得柔美,

原住民的孩子們登上玉山,

嘹亮的歌聲在山風中飄蕩。

如今齊柏林也如這歌聲

消失在臺灣的山風中了。

我們沒能等到

在《看見臺灣Ⅱ》中,

看見中國大陸了。

但“看見”的眼睛已經被打開,

齊柏林說:“為了後代的子子孫孫,

我們沒有權利在這片土地上

放縱無窮的欲望,

因為我們只是短暫的停留,

我們只是過客。”

這個世界的美麗與哀愁

從來不只屬於我們,

活著人都得看見它,

看見是為了守護希望。

有了設備卻沒人願意投資,

這才是紀錄片最大的困擾。

那時還不熟的侯孝賢聽說了這個消息,

讓他用“侯孝賢”這三個字去拉贊助。

李屏賓、戴立忍、虞戡平也來義務幫忙,

何國傑給他作曲,

旁白由吳念真免費出演。

《看見臺灣》沒有腳本,

拍攝期間直升機飛行400小時,

積累素材300小時,

報導稱租機1小時要15萬新臺幣,

特殊鏡頭高達3000萬,

整部影片總耗資9000萬新臺幣。

為了增加影片的質感,

他堅持不肯用無人機代替直升機。

每一次空拍都必須要“天時地利人和”,

天氣好才有好光線,還不能有風,

風一來氣流紊亂,直升機震盪令人恐懼。

不確定性讓每一次升空都倍感痛苦,

大部分時間他都要等一個能飛的好天氣。

在這些等待的時光,

我也常感到焦慮不耐煩,

但有時轉念一想,

這何嘗不是證明了人類的渺小嗎?

你能飛得了四千公尺高,

卻抵不住一片雲的力量。

磕磕絆絆,以命相搏5年後,

《看見臺灣》終於出現在大銀幕上,

票房突破2.2億新臺幣,

橫掃臺灣紀錄片票房紀錄,

並奪得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獎。

更重要的是,

片中展露的觸目驚心的污染問題,

震撼了寶島內外。

一時間,環保成了臺灣關注的焦點,

民眾開始關心環境變化,

自發舉報家門口的河水變色;

學校購買《看見臺灣》播給學生看;

工作室免費將影片贊助給

偏遠的原住民學校;

針對片中提到的場民宿違建、

土地超限利用、廢水污染等問題,

當局也成立“保育專案小組”,

列出16個議題分別辦理共同解決。

▲《看見臺灣》片段

齊柏林被喻為“臺灣的良心”,

他如願用《看見臺灣》告訴人們:

如果你沒有看見,

那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

影片的最後,

配樂重新變得柔美,

原住民的孩子們登上玉山,

嘹亮的歌聲在山風中飄蕩。

如今齊柏林也如這歌聲

消失在臺灣的山風中了。

我們沒能等到

在《看見臺灣Ⅱ》中,

看見中國大陸了。

但“看見”的眼睛已經被打開,

齊柏林說:“為了後代的子子孫孫,

我們沒有權利在這片土地上

放縱無窮的欲望,

因為我們只是短暫的停留,

我們只是過客。”

這個世界的美麗與哀愁

從來不只屬於我們,

活著人都得看見它,

看見是為了守護希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