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好的捧哏去天上說相聲了,可我們該怎樣紀念唐傑忠先生?

父親節這天, 那個人世間最好的捧哏, 從此不在人間說相聲。 唐傑忠先生, 走了。

據悉, 唐傑忠先生已經患前列腺癌有六七年的時間,

患胃癌有3年時間, 發現胃癌時已經是中晚期, 和病魔搏鬥期間, 唐傑忠先生一直樂觀面對, 已經超出了醫生預期。

唐傑忠先生在世的時候, 將相聲的捧哏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那種不顯山不露水的表演風格, 讓人們甚至記不得他說出過什麼金句, 更容易記住的, 永遠是被他捧的逗哏, 這是捧哏演員的某種宿命, 但在永遠樂呵呵的唐傑忠先生那裡, 卻成為他留給觀眾最深的記憶。

如今唐傑忠先生已逝, 從此, 《虎口遐想》只餘遐想、《電梯奇遇》再無奇遇。 而我們這些聽著唐傑忠的捧哏長大的人, 又該拿什麼紀念唐傑忠先生?

這位一生笑呵呵的先生, 最終並沒輸給病魔

今年5月27日早, 姜昆曾前往北京朝陽醫院一所綜合治療腫瘤的醫院, 探望唐傑忠先生。

唐傑忠在今年五月, 被發現由於過去癌症引起的腸胃大出血進行搶救以後, 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下, 已經逐漸開始好轉。 薑昆來到醫院CCU的時候, 唐傑忠使勁握著薑昆的手。 姜昆向唐傑忠表達問候時, 唐傑忠意識非常清醒。

唐傑忠老師頻頻點頭, 表示要安心養病, 爭取早日康復。

在今年五月, 被發現由於過去癌症引起的腸胃大出血進行搶救以後, 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下, 唐傑忠先生一度逐漸開始好轉。 薑昆來到醫院CCU的時候, 唐傑忠還能使勁握著薑昆的手。

唐傑忠身患兩種癌症,

和癌症已經搏鬥了六七年, 這場抗癌之戰, 先生並沒有輸。

為什麼說唐傑忠是最好的“大捧哏“?

說唐傑忠先生是中國最好的相聲捧哏, 應該沒人會有疑異, 從馬季到姜昆, 唐傑忠不僅搭檔過兩位中國最好的相聲大師, 也經歷了中國相聲最好的時代。

唐傑忠1964年調入廣播藝術團。 1974年開始與馬季搭檔, 合作演出了《友誼頌》、《新〈桃花源記〉》、《海燕》、《高原彩虹》等相聲, 蜚聲全國, 紅極一時。 後與郝愛民搭檔, 推出了《彬彬有禮》、《父與子》、《英雄啟事》等作品。

1985年開始與薑昆合作, 表演的《虎口遐想》、《電梯奇遇》等, 到現在都是觀眾對於中國相聲最美好的記憶。

對於唐傑忠先生的捧哏藝術比較一致的評價是:他的捧哏樸實憨厚, 儒雅自然, 並且能夠根據不同合作夥伴的特點及時調整表演風格, 能夠與每一位逗哏演員配合得嚴絲合縫。

他的老搭檔馬季先生曾經說過, 雖然唐傑忠老把自己是“笨鳥先飛”掛在嘴邊上, 總跑在前頭, “但是大傢伙得注意了, 他並不是‘笨鳥’, 他是挺機靈的一個‘鳥’, 他還飛在你前頭。所以他無論是跟誰合作,在相聲界他是穩穩當當的,他站在了一個革命的、前輩的、大捧哏的重要的位置。”

相聲大師劉寶瑞曾撰文回憶,早年的作品《友誼頌》有很多仿學外語的段落,唐傑忠不懂、不會的,就用心學,用漢字注音,漢字寫不出來,就用日語字母注音,一點點地突破。

薑昆曾經說過,八十年代中期李文華因病離開舞臺,唐傑忠接替他為薑昆捧哏是有很大壓力的。

李文華的蔫兒包袱手法已經深入人心,被相聲界稱為“頑童戲老叟”的表演方式更受到觀眾認可,唐傑忠一開始是對著錄音帶複製李文華的表演風格。結果效果不佳,同樣的詞,李文華說大家樂,唐傑忠說出來大家就不樂。

老路不通了,新路怎麼走?

姜昆和唐傑忠一度合作過《新兵小傳》、《照相》等等,但還沒有完全找到感覺。直到梁左為倆人創作了《虎口遐想》開始,兩人的合作從此進入珠聯璧合的階段。

為了改變過去給觀眾造成的既定印象,唐傑忠還給自己設計了一個比較文雅的形象:戴上了一個其實沒有鏡片的眼鏡,這個道具使了20年。

他們在一起共同合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虎口遐想》、《電梯風波》、《學唱歌》、《著急》、《重大新聞》等。

相聲表演講究的是“進進出出”,唐傑忠本色+生活化的演出,是真正演出了捧哏的精髓了。

我們如此懷念唐傑忠先生,不止是因為相聲

人民群眾如此喜歡唐傑忠先生,始于相聲,終於人品。

和唐傑忠相識40多年的趙連甲說,雖然唐傑忠總說自己如何沾馬季的光、如何學馬季,其實,“可以說我跟馬季一直拿他當老大哥,他是個相聲坯子。而且他熱情,他組織能力強,什麼事情我們都靠他。”

據說,唐傑忠曾多年在中國廣播藝術團擔任辦公室主任,演出隊各種各樣的活動安排,無論大事小事、正事雜事,唐傑忠准是站在最前邊為大家服務。

姜昆和薑昆搭檔多年,儘管性格不同,但在多年的合作中,兩個人從沒鬧過矛盾、沒吵過架。

中影股份總經理江平回憶:“我從2011年調中國廣播藝術團工作,與唐先生經常見面,逢年過節,都是我陪上級領導去慰問他。認識他就更早,有30多年了。我15年前調北京時,和唐先生是鄰居,早晚常相見,非典時唐先生還給我送過大蔥和口罩。”

更令人感佩的,是唐傑忠先生對待事業的態度。今天的娛樂圈,只有賴在臺上不想走的,可唐傑忠先生卻是還能講的動的時候,主動從高峰上下來了。

說起姜昆老師和戴志誠老師的合作,薑昆百感交集:“突然有一天,唐傑忠老師跟我說,‘薑昆,我覺得你得找一個新的搭檔了,我跟不上你了,你節奏太快,一個月得跑十好幾個地方,一會兒奔西藏,一會兒又出國了,一會兒又去‘老少邊窮’地區了,事也很多。我要是老這麼跟著你的話,估計得拖你的後腿,找個年輕人吧。”

唐傑忠還主動給薑昆推薦了薑昆後來的搭檔戴志誠。

唐傑忠自從退休以後,依然不斷地提攜後輩,在恩師劉寶瑞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時,怹帶領著青年相聲演員韓占軍、崔喜躍、寇藝、李寬表演了群口相聲《劉寶瑞贊》,全場喝彩聲不斷,他自己也是激動不已。

徒弟對他感覺最為強烈的一點,就是師傅對於“人品”的要求。師傅經常跟他們說的一句話,就是“未嘗做藝先做人”。

唐傑忠先生走了,中國最好的相聲大師,又少了一個。而唐傑忠先生心心念念的相聲藝術,雖沒有被時間所湮滅,但卻依然孤獨。

能讓一個國家的人發自內心的為一個人掉眼淚,打動人的不止是藝術、而是那種得到所有人普遍認可的人格。在這方面,唐傑忠的確可以代表那個淳樸的相聲時代。

所謂相聲大家,也不僅說的是他的捧哏藝術,而是大家的人格風範與境界。淡泊名利,甘當配角,說來容易,有多少人真的可以做到的呢?

這個時代的娛樂圈拼命追逐熱搜,誰又能真正明白唐傑忠先生甘當配角的心境與抉擇呢?

今天我們在朋友圈緬懷唐傑忠先生,是懷念唐傑忠先生,懷念那個時代的相聲帶給我們的笑聲,何嘗不也是在懷念唐傑忠先生的美德,和他的人生智慧?

一生甘做綠葉不搶戲,如果說這是捧哏的美德的話,唐傑忠用一生做到了。當最好的捧哏去天上說相聲去了,我們人人都說懷念唐傑忠先生和那個時代的相聲,可我們拿什麼紀念唐傑忠先生?這才是唐傑忠先生留給我們真正的命題。

這個時代的娛樂圈,想做“逗哏“的太多,而心甘情願一生做“捧哏“卻太少,所以我們愈發懷念“未嘗做藝先做人“的唐傑忠先生。

唐傑忠先生一路走好!

他還飛在你前頭。所以他無論是跟誰合作,在相聲界他是穩穩當當的,他站在了一個革命的、前輩的、大捧哏的重要的位置。”

相聲大師劉寶瑞曾撰文回憶,早年的作品《友誼頌》有很多仿學外語的段落,唐傑忠不懂、不會的,就用心學,用漢字注音,漢字寫不出來,就用日語字母注音,一點點地突破。

薑昆曾經說過,八十年代中期李文華因病離開舞臺,唐傑忠接替他為薑昆捧哏是有很大壓力的。

李文華的蔫兒包袱手法已經深入人心,被相聲界稱為“頑童戲老叟”的表演方式更受到觀眾認可,唐傑忠一開始是對著錄音帶複製李文華的表演風格。結果效果不佳,同樣的詞,李文華說大家樂,唐傑忠說出來大家就不樂。

老路不通了,新路怎麼走?

姜昆和唐傑忠一度合作過《新兵小傳》、《照相》等等,但還沒有完全找到感覺。直到梁左為倆人創作了《虎口遐想》開始,兩人的合作從此進入珠聯璧合的階段。

為了改變過去給觀眾造成的既定印象,唐傑忠還給自己設計了一個比較文雅的形象:戴上了一個其實沒有鏡片的眼鏡,這個道具使了20年。

他們在一起共同合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虎口遐想》、《電梯風波》、《學唱歌》、《著急》、《重大新聞》等。

相聲表演講究的是“進進出出”,唐傑忠本色+生活化的演出,是真正演出了捧哏的精髓了。

我們如此懷念唐傑忠先生,不止是因為相聲

人民群眾如此喜歡唐傑忠先生,始于相聲,終於人品。

和唐傑忠相識40多年的趙連甲說,雖然唐傑忠總說自己如何沾馬季的光、如何學馬季,其實,“可以說我跟馬季一直拿他當老大哥,他是個相聲坯子。而且他熱情,他組織能力強,什麼事情我們都靠他。”

據說,唐傑忠曾多年在中國廣播藝術團擔任辦公室主任,演出隊各種各樣的活動安排,無論大事小事、正事雜事,唐傑忠准是站在最前邊為大家服務。

姜昆和薑昆搭檔多年,儘管性格不同,但在多年的合作中,兩個人從沒鬧過矛盾、沒吵過架。

中影股份總經理江平回憶:“我從2011年調中國廣播藝術團工作,與唐先生經常見面,逢年過節,都是我陪上級領導去慰問他。認識他就更早,有30多年了。我15年前調北京時,和唐先生是鄰居,早晚常相見,非典時唐先生還給我送過大蔥和口罩。”

更令人感佩的,是唐傑忠先生對待事業的態度。今天的娛樂圈,只有賴在臺上不想走的,可唐傑忠先生卻是還能講的動的時候,主動從高峰上下來了。

說起姜昆老師和戴志誠老師的合作,薑昆百感交集:“突然有一天,唐傑忠老師跟我說,‘薑昆,我覺得你得找一個新的搭檔了,我跟不上你了,你節奏太快,一個月得跑十好幾個地方,一會兒奔西藏,一會兒又出國了,一會兒又去‘老少邊窮’地區了,事也很多。我要是老這麼跟著你的話,估計得拖你的後腿,找個年輕人吧。”

唐傑忠還主動給薑昆推薦了薑昆後來的搭檔戴志誠。

唐傑忠自從退休以後,依然不斷地提攜後輩,在恩師劉寶瑞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時,怹帶領著青年相聲演員韓占軍、崔喜躍、寇藝、李寬表演了群口相聲《劉寶瑞贊》,全場喝彩聲不斷,他自己也是激動不已。

徒弟對他感覺最為強烈的一點,就是師傅對於“人品”的要求。師傅經常跟他們說的一句話,就是“未嘗做藝先做人”。

唐傑忠先生走了,中國最好的相聲大師,又少了一個。而唐傑忠先生心心念念的相聲藝術,雖沒有被時間所湮滅,但卻依然孤獨。

能讓一個國家的人發自內心的為一個人掉眼淚,打動人的不止是藝術、而是那種得到所有人普遍認可的人格。在這方面,唐傑忠的確可以代表那個淳樸的相聲時代。

所謂相聲大家,也不僅說的是他的捧哏藝術,而是大家的人格風範與境界。淡泊名利,甘當配角,說來容易,有多少人真的可以做到的呢?

這個時代的娛樂圈拼命追逐熱搜,誰又能真正明白唐傑忠先生甘當配角的心境與抉擇呢?

今天我們在朋友圈緬懷唐傑忠先生,是懷念唐傑忠先生,懷念那個時代的相聲帶給我們的笑聲,何嘗不也是在懷念唐傑忠先生的美德,和他的人生智慧?

一生甘做綠葉不搶戲,如果說這是捧哏的美德的話,唐傑忠用一生做到了。當最好的捧哏去天上說相聲去了,我們人人都說懷念唐傑忠先生和那個時代的相聲,可我們拿什麼紀念唐傑忠先生?這才是唐傑忠先生留給我們真正的命題。

這個時代的娛樂圈,想做“逗哏“的太多,而心甘情願一生做“捧哏“卻太少,所以我們愈發懷念“未嘗做藝先做人“的唐傑忠先生。

唐傑忠先生一路走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