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社區治理服務“三合一”模式,岳陽樓區創新試點!

今年5月初, 岳陽樓區又獲殊榮:省綜治辦將該區定為“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綜合創新試點區。

近年來, 岳陽樓區以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為契機, 明確“讓服務離群眾更近一點”理念, 在推進中心城區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 積極探索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通過不斷的探索, 該區在全國率先走出一條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社區網格化管理、社區居民自治“三合一”的社區治理服務新路子。

“網格化”社區管理

把辛苦留給幹部, 把方便留給群眾

推進社會治理網格化建設, 是岳陽樓區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的重要實踐,

是加快該區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保障。

今年初, 岳陽樓區率先推出“網格化+12345+110”融合聯動新模式, 讓網格員將網格中、社區裡不能自主解決的問題, 傳送到12345熱線逐級分流解決, 實現了“問題上報”與“工作下派”雙向迴圈, 形成了問題發現、受理、轉派、處置、回饋、核實結案6步閉環。 推進“網格化+12345”與110互聯互通, 讓非警務求助通過“網格化+12345”分流, 使公安110聚焦警務主業, 110接警下降了30.1%。

目前, 全區652名社區網格員和112名社區民警無縫隙對接, 將網格員通訊工具“巴陵e通”與警綜平臺資料互通, 網格員和社區民警每天開展“一日雙巡”, “三實”、錄入交通、消防治安等資訊129萬餘條, 社區民警和網格員聯合處置率達78%。

同時, 該區進一步完善部門聯動, 全面實現“互聯網+政務服務”新模式, 全區已有14個區直部門的241項網格事件導入網格化平臺。 此外, 該區還在平臺上建立綜治資訊工作板塊, 將該區的特殊人群、實有人口、護路護線、校園及周邊安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等十大類綜治資訊錄入網格化系統, 並新增了平安創建、治安整治、違法犯罪線索舉報三個綜治網格化事件模組。 該區已在網上辦理各類網格事件共5468起、共處置綜治網格事件65件。

“零距離”公共服務

讓資料多跑路, 讓群眾少跑腿

如何解決政府部門辦事程式多、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岳陽樓區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引領, 推進部門職權向基層下放, 轉變政府部門分散、獨立、遠距離的傳統服務模式,

建立社區(村)為基礎平臺的“零距離”公共服務體系, 確定100名視窗專職服務工作人員, 全面打造“1公里便民服務圈”。

該區全面梳理人社、民政、城管等職能部門的服務事項, 將111項服務事項委託社區辦理或協助辦理, 將分散的各類辦事視窗整合為一個綜合服務視窗, 變“多頭受理”為“一口受理”。 建立“社區前臺一口受理、部門後臺聯合審批、社區前臺統一回復”的工作機制, 綜合運用自助服務一體機、門戶網站、手機APP客戶服務端、12345公眾服務熱線五個網路平臺, 建立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系統, 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 大幅提升了服務效能。

“推行上門服務、雙代服務、錯時服務等, 讓居民訴求能夠得到及時回應。 ”年豐巷社區網格員盧鳳娟介紹說,

現在辦理退休手續的審批環節由7個減至4個;通過“智慧眼”人臉建模系統, 1分鐘辦結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 辦理公共服務時, 系統將自動把資料存入證照庫, 以後辦事不需再提交相同的證件, 所需逐級審批的環節, 全部在系統平臺中自動流轉, 讓資料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多元型”居民自治

政府政策引導, 群眾當家作主

“多元自治”建“幸福社區”。 城市社區一般由陌生人集聚而成, 怎樣構建社區和諧大家庭?該區通過搭建多元社區自治平臺, 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社區治理與服務, 變政府單一治理模式為政府與居民共治模式, 實現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提高了社區治理的公正性與和諧度。

東風湖廣場如今是社區居民晚間休閒的好去處, 在建設過程中, 從預算、設計、選址、監工到驗收, 每個環節都有居民參與, 居民滿意率達到100%。 這只是岳陽樓區推進 “多元型”居民自治中的一個縮影。 該區堅持社區民主協商, 組建民主協商議事會, 凡重大事項由居民提、居民議、居民評、居民定,街道、社區負責指導“協商什麼、和誰協商、如何協商”, 區直部門負責採納協商意見, 回饋落實情況, 真正做到了“大家的事情, 大家說了算”。

與此同時, 該區還採取政府購買服務、實行專案補貼、部門對口幫扶等措施, 重點培育家政、養老、教育、健身、慈善等社會組織。 目前岳陽樓區共登記社團組織460家, 成為居民自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協調居民糾紛、維護社區治安、凝聚社區力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陳 練)

(陳 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