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藏匿在印度南部鄉村中的奇光異彩

Chettinad 地區的宅邸別墅

像是印度南部銀行家族的

一場夏夜之夢

能讓人們可以一窺權利

與夢幻奢華世界的光輝

對一些人而言

它們是奢華的延續

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

則是記憶的流逝

我們驅車行駛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主幹道上, 每過幾公里就可以看見沿途那零星的村落, 給人一種安全感:幾座粉色、金黃色、青色的小平房, 外牆稍帶黴斑;一根高高的白色柱子上安放著象頭神格涅沙的神龕;用茅草搭建屋頂的窄小商鋪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 像是衣櫃裡擁擠不堪的衣服一樣淩亂。 商鋪門廊前的遮蔭處,

穿著紗麗服的女人們, 頭上冒著晶瑩的汗珠, 坐在玻璃門前切著鳳梨, 旁邊放著一杯冷凍芬達汽水。

▲ Rayavaram村落一座廢棄的大房子, 有著生銹的水風筒、錯落的窗簾和精心刻畫的石灰岩外觀。

過了幾個小時以後, 毫無預兆地, 我們便經過了不起眼的盧比孔河,

來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村落:Chettinad 地區是一個由74個小鎮組成的城鎮群。 此時的風景, 暫態讓你印象中那個簡陋、矮平房、淩亂的印度鄉村形象煙消雲散。

水泥坯房和棚戶房逐漸消失, 映入眼簾的是整齊的街道, 漂亮的宅邸建築, 還保留著過去的奢華和優雅, 房子的部分外牆裝飾被高牆擋住了。 這些房子大多於1850年至 1950 年間建成, 有些甚至比新港城的房屋和卡普費拉的別墅還要高大, Chettinad 地區約有 15000 座這樣的房屋, 分佈面積約 1500 平方千米。 許多房屋內部有 60 多個房間, 共占地約 6000 平方米。

這就像迪士尼世界, 有的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風格;旁邊是格魯吉亞時代帕拉第奧建築新古典主義形式建築, 還帶有些都鐸時代的裝飾;沿著街道一路往下,

是一座取自邁阿密南海灘的裝飾派藝術風格工藝建築。

▲ 停在帕拉圖爾一座房子前方的一輛房屋維護人的單車, 泰米爾納德邦是 74 個村落中的一個, 這裡的大型建築大多都有 100 多年的歷史。

這些建築當時的主人是印度殖民擴張時期興旺的印度富商和銀行家族集團,

稱為“Nattukottai Chettiar”, 他們環遊世界後, 在家鄉編織了一場夏夜之夢。 這些雄偉的宅邸至今依然屬於那些當初建造家族的後人, 有些建築並沒有因為昂貴的維修費用而被棄用, 但後來精美絕倫的內部裝飾建築曾遭到掠奪。

還有一些屋主至今仍居住在這些房子裡, 但就如英國鄉村零星分佈的城堡和莊園一樣, 對屋主而言, 這些房屋更多是家族地位和權利的象徵, 需要花費不菲的維護開支和情感的羈絆。 除非能翻新, 否則這些房子沒有轉售的價值。 畢竟誰會願意在離最近機場2個小時車程, 被現代社會遺忘的地方買下一座150年樓齡, 有85間房間的大型別墅?

但如果你問任何一個 Chettiar 人, 他們會用遠東年代生產的中國茶杯喝著茶,

稍帶慍怒地告訴你:“我們不在乎這房子是否有銷售價值。 ”然而, 他們似乎非常清楚自己吠舍人的身份, 即印度商人種姓(印度封建種姓制度的四種姓的第三等級), 而非婆羅門——最高級的印度種姓, 即便他們不大認同這點。 因此他們的房子更是一種社交財富, 是整個印度及其移民社群中的一張名片。

▲ Kutayan Chettiar 於 1940 年建造的宅邸,如今已長滿黑色黴點。

這裡的盛會規模之大是西方社會,甚至整個印度次大陸都無法想像的。印度任何人的婚禮都是一場持續好幾天的世界級盛宴,但即便是印度名流和寶萊塢明顯都非常渴望受邀參加一場 Chettinad 的婚禮,因為它的規模實在是如史詩般地讓人瞠目結舌。

至少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家族的後人和親人以及那些食客阿諛者會回來參加這樣的慶典,包括慶祝孩子出生和參加葬禮。城鎮裡為數不多的幾家能生存的公司都是慶典公司,他們要生產幾千個鮮花花環裝飾宅邸的門柱,或供應廚師烹製大量的咖喱和香料,調製 Chettinad 特殊口味的咖喱:印尼的肉豆蔻、馬達加斯加的丁香、老撾或越南的藍薑。

週末結束後,屋主會將需要大量住在宅邸負責房屋維護的僕人(有的已經是數代為奴為僕)送回南方首府金奈,他們大部分在金奈生活,住在別墅或其他漂亮的公寓裡。雖然祖屋對屋主而言既是沉重的負擔,也是一種樂趣,但屋主的心從未遠離。

▲ Meenakshi Meyyappan 的新時代藝術風格宅邸,是由 Chettiar 人建造的 15000 所房子中的一間。

“每一刻我都在想,這房子以後會怎麼樣,” 82 歲的 Meenakshi Meyyappan 感歎道,她與親人擁有一座 1916 年的新藝術主義別墅,有著黑白棋盤般的大理石地板,大型水晶枝形吊燈和巨大寬廣的蝕刻鏡子。別墅旁邊是一座屬於她上一任丈夫家族的大宮殿,有 200 年的歷史。

Meenakshi 還有一座現代酒店,有 18 年的歷史,由一所男士俱樂部改造而成(這家酒店也是這片區域如今為數不多能讓遊客住宿之地)。她是少數幾個能以這種方式長期居住在家族宅邸的 Chettiar 人,但她在金奈也有一套大房子。“我兒子勸我要漸漸拿些東西走(離開這裡),但這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這裡有太多重要的東西了。” Meenakshi 估計一半以上的 Chettinad 房屋都已經廢棄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支付巨額維護費,而且由於宅邸通常是家族親戚共同所有,所以談判過程非常複雜激烈。

▲ Meenakshi Meyyappan 所住房子的內部走廊景觀。

有的 Chettiar 人既不願意放手、也不願意修復房子,因此慢慢衰敗成為這些宅邸不可逆轉的命運。“當你跟別人說自己是 Chettiar 人時,別人會覺得你很富有。” 44 歲的 Rama Kumarappan 說道。他的家族在很久之前便衰敗了,如今他與妻子、舅母、兩個孩子共同擁有一座有 63 個房間的別墅,一家人生活過得緊巴巴。宅邸前方圍牆的白色磚石上冒出了黑色的漩渦狀黴斑,看上去就像一片逼近的烏雲,曾經鮮豔的綠松石色石柱也逐漸褪色,出現裂縫。他的舅母正在寬廣的內院裡晾曬大米制的零食,準備進行包裝銷售。“我很愛這座房子,”他說,“但要維護它簡直是異想天開。”

然而,無論是保守的傳統主義者還是無畏的世界探險者,即便逐漸褪色衰敗,這些房屋依然是他們生活的印記和證明。雖然人們對這個群體的早期發展歷史還不瞭解,但大部分人都相信,在幾個世紀之前,他們的祖先原來居住的地方海岸爆發了海嘯,因此遷移到 Chettinad 居住,儘管這個區域是印度最為乾燥的地區之一,但他們對洪水的恐懼導致在建築宅邸時都會把地面高度提高幾個梯級(梯級的數量通常比較奇怪,是為了符合印度風水——印度堪輿的規定)。

1600 年代,大部分家庭都從事鹽和珠寶貿易,但兩個世紀後,人們開始從事貸款事業並很快變得熟練起來,還開始與大英帝國合作,創造了一套龐大的借貸系統,很快便傳到了緬甸、馬來西亞和越南。人們把自己的新財富都投入到 Chettinad 的建設中。

▲ 在科泰尤爾房子裡一間空曠的儲物間,由 Ramanthan Chettiar 於1908年建造,用於舉辦儀式,他的後人還在維護這座價值不菲的住宅。

這些宅邸建築師在東南亞找到了用於裝修房子的柚木。他們到威尼斯尋找糖果色的慕拉諾島吊燈,足足有 3 米長;到比利時購買紅木邊框的大鏡子。從伯明罕到 Rea 河,他們將在泰米爾納德邦從未見過的畫著玫瑰的精緻黑色釉制瓷器帶回家鄉;他們從瑞士帶回塔狀老爺鐘,有些還運轉著,在空蕩蕩的房屋裡迴響。一位建造人由於崇拜莎士比亞,建了一個茱麗葉的陽臺,還做了一對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石膏像作為裝飾。幾十年過去了,這些從國外帶回的建築元素仍具有國際化風格。上世紀 30 年代時,新建的房子就像樂高電影裡被放大的宮殿一般華麗。

然而,儘管建築外部的風格迥異,但建築內部的嚴格佈局卻依然能明顯反映印度文化中的等級與性別差異。走進宅邸前門,你會發現一處隱密的區域,男人們與商人就在這裡談生意,有兩處稱為“thinnai”(休息台)的凸起平臺。大門通常是用一整塊柚木精心雕刻而成,上面的雕花講述了毗濕奴和濕婆神的故事,是 Chettiar 人信奉的主神。

另外一套基座宅邸內部,家人們可以在那裡休息閒聊,躲避炎熱的陽光。深褐色的祖先相片,尤其是族長的相片封存在相框裡,整齊地排在牆的高處,由於相片掛得太高,必須往下調整角度才能讓族人們欣賞膜拜。再往裡走是一個像網球場大小的院子;近幾年,總是有猴子為了吃鳥掉落的食物而破壞屋頂的圓形陶瓦片,因此家族的人安裝了鐵格柵防止其被猴子破壞。院子的牆用綠黃和蛋白混合顏色粉刷,被一圈柱狀的隱密廊柱包圍著,通常廊柱的上方有一個夾層。走過廊柱後可以看見一些小房間,房間架子上通常會堆放著成千上萬個用鋼、銅和彩色琺瑯製成的碗、湯盤、茶壺——這些物品通常是幾代人流傳下來的嫁妝。每一次婚姻都會增加新的物品,物品的數量決定新娘的地位。

▲ 90歲的 Krishna Chettiar,住在 1907 年家族房子的副樓裡,如今房子已經改造為酒店。

如果你非常習慣西方人坐在軟墊沙發和圍成一圈的椅子上舒服地談話溝通或睡個懶覺,那麼這些房子最讓你震驚的莫過於:房間內幾乎沒有傢俱。完全沒有隱私。晚上的時候,人們會在室內的 thinnai 上鋪好床褥,全家人都睡在一起(“我的小孩最開心的記憶就是在那些時刻所發生的事情。”Meyyappan說道,她也是近幾年才開始在“帶床墊的真正固定床”上睡覺)。

按傳統印度就餐習慣,人們要屈膝而坐,在地上就餐。食物盛放在芭蕉葉上,右手手指緊閉,用手抓食物進食。“這讓你身體保持柔軟,” Meyyappan 說道,儘管如此,她很久之前就已經放棄了這種就餐方式,而是坐著椅子在桌子上就餐。雖然房子建築非常優雅,但室內的排水系統是在上世紀 40 年代才出現的。 Meyyappan 回憶說,婚後搬到她丈夫的家裡生活(傳統規矩),但她看到丈夫房子裡有廁所的時候非常驚訝,因為旁邊那座她長大的房子裡並沒有廁所,她回憶道“我們都是跑到花園裡解決的”。

Chettiar 人的黃金時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結束了。後來幾年裡英國人想盡辦法把他們趕出東南亞的金融體系,日本侵佔緬甸的時候也把他們一腳踢開了。經濟系統分崩瓦解後,瘋狂的建房開發熱潮戛然而止,大部分 Chettiar 人都離開這裡,去了金奈、孟買、新加坡和美國創業或從事醫藥或法律工作。這個大集團如今在印度和世界各地有約 120000 名成員。

▲ Chidambara Vinayakar Kovil的背面,一座華麗的印度寺廟,由Chettinad的富有家族提供資金支持。

然而,如今 Chettiar 人依然認為,自己無論住在哪裡,永遠都是這個地方的人,即便年輕一代有著世界主義觀念的 Chettiar 人自稱為“Chettys”,他們總愛在孟買四季酒店頂樓酒吧 Manhattan at Aer 用這樣的開場白介紹自己。

2010年,一位每天都穿著熨燙異常平整的古爾達(印度傳統無領長袖服裝)的 90歲銀髮老人 Krishna Chettiar,終於被說服將他家族的帶有 60 間房間的宅邸租給一家位於喀拉拉邦的小酒店公司。如今由這家公司運營著那座大宅,更名為“Chidambara度假村”,改造了 25 間奢華客房,配有空調和私人浴室。

有一位如鳳毛麟角的從未離開過的 Chettiar 富人(“讓我的女兒們從金奈回來看我。”他像帝王般說道),他跟酒店公司談判,要為自己保留一棟私人副樓,這座副樓是他的宅子舞廳的一部分,舞臺非常長,似乎沒有盡頭,“站在舞廳的另一頭,你都看不清人的臉。”他說道。

酒店公司將賭注壓在 Chettinad 尚未開發的旅遊潛力上,因此很願意從他手上買下這棟宮殿,讓他成為為數不多的能將房屋永久變現的 Chettiar 人。

撰文:Nancy Hass

攝影:Anthony Cotsifas

製片:Dheeraj Reddy

▲ Kutayan Chettiar 於 1940 年建造的宅邸,如今已長滿黑色黴點。

這裡的盛會規模之大是西方社會,甚至整個印度次大陸都無法想像的。印度任何人的婚禮都是一場持續好幾天的世界級盛宴,但即便是印度名流和寶萊塢明顯都非常渴望受邀參加一場 Chettinad 的婚禮,因為它的規模實在是如史詩般地讓人瞠目結舌。

至少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家族的後人和親人以及那些食客阿諛者會回來參加這樣的慶典,包括慶祝孩子出生和參加葬禮。城鎮裡為數不多的幾家能生存的公司都是慶典公司,他們要生產幾千個鮮花花環裝飾宅邸的門柱,或供應廚師烹製大量的咖喱和香料,調製 Chettinad 特殊口味的咖喱:印尼的肉豆蔻、馬達加斯加的丁香、老撾或越南的藍薑。

週末結束後,屋主會將需要大量住在宅邸負責房屋維護的僕人(有的已經是數代為奴為僕)送回南方首府金奈,他們大部分在金奈生活,住在別墅或其他漂亮的公寓裡。雖然祖屋對屋主而言既是沉重的負擔,也是一種樂趣,但屋主的心從未遠離。

▲ Meenakshi Meyyappan 的新時代藝術風格宅邸,是由 Chettiar 人建造的 15000 所房子中的一間。

“每一刻我都在想,這房子以後會怎麼樣,” 82 歲的 Meenakshi Meyyappan 感歎道,她與親人擁有一座 1916 年的新藝術主義別墅,有著黑白棋盤般的大理石地板,大型水晶枝形吊燈和巨大寬廣的蝕刻鏡子。別墅旁邊是一座屬於她上一任丈夫家族的大宮殿,有 200 年的歷史。

Meenakshi 還有一座現代酒店,有 18 年的歷史,由一所男士俱樂部改造而成(這家酒店也是這片區域如今為數不多能讓遊客住宿之地)。她是少數幾個能以這種方式長期居住在家族宅邸的 Chettiar 人,但她在金奈也有一套大房子。“我兒子勸我要漸漸拿些東西走(離開這裡),但這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這裡有太多重要的東西了。” Meenakshi 估計一半以上的 Chettinad 房屋都已經廢棄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支付巨額維護費,而且由於宅邸通常是家族親戚共同所有,所以談判過程非常複雜激烈。

▲ Meenakshi Meyyappan 所住房子的內部走廊景觀。

有的 Chettiar 人既不願意放手、也不願意修復房子,因此慢慢衰敗成為這些宅邸不可逆轉的命運。“當你跟別人說自己是 Chettiar 人時,別人會覺得你很富有。” 44 歲的 Rama Kumarappan 說道。他的家族在很久之前便衰敗了,如今他與妻子、舅母、兩個孩子共同擁有一座有 63 個房間的別墅,一家人生活過得緊巴巴。宅邸前方圍牆的白色磚石上冒出了黑色的漩渦狀黴斑,看上去就像一片逼近的烏雲,曾經鮮豔的綠松石色石柱也逐漸褪色,出現裂縫。他的舅母正在寬廣的內院裡晾曬大米制的零食,準備進行包裝銷售。“我很愛這座房子,”他說,“但要維護它簡直是異想天開。”

然而,無論是保守的傳統主義者還是無畏的世界探險者,即便逐漸褪色衰敗,這些房屋依然是他們生活的印記和證明。雖然人們對這個群體的早期發展歷史還不瞭解,但大部分人都相信,在幾個世紀之前,他們的祖先原來居住的地方海岸爆發了海嘯,因此遷移到 Chettinad 居住,儘管這個區域是印度最為乾燥的地區之一,但他們對洪水的恐懼導致在建築宅邸時都會把地面高度提高幾個梯級(梯級的數量通常比較奇怪,是為了符合印度風水——印度堪輿的規定)。

1600 年代,大部分家庭都從事鹽和珠寶貿易,但兩個世紀後,人們開始從事貸款事業並很快變得熟練起來,還開始與大英帝國合作,創造了一套龐大的借貸系統,很快便傳到了緬甸、馬來西亞和越南。人們把自己的新財富都投入到 Chettinad 的建設中。

▲ 在科泰尤爾房子裡一間空曠的儲物間,由 Ramanthan Chettiar 於1908年建造,用於舉辦儀式,他的後人還在維護這座價值不菲的住宅。

這些宅邸建築師在東南亞找到了用於裝修房子的柚木。他們到威尼斯尋找糖果色的慕拉諾島吊燈,足足有 3 米長;到比利時購買紅木邊框的大鏡子。從伯明罕到 Rea 河,他們將在泰米爾納德邦從未見過的畫著玫瑰的精緻黑色釉制瓷器帶回家鄉;他們從瑞士帶回塔狀老爺鐘,有些還運轉著,在空蕩蕩的房屋裡迴響。一位建造人由於崇拜莎士比亞,建了一個茱麗葉的陽臺,還做了一對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石膏像作為裝飾。幾十年過去了,這些從國外帶回的建築元素仍具有國際化風格。上世紀 30 年代時,新建的房子就像樂高電影裡被放大的宮殿一般華麗。

然而,儘管建築外部的風格迥異,但建築內部的嚴格佈局卻依然能明顯反映印度文化中的等級與性別差異。走進宅邸前門,你會發現一處隱密的區域,男人們與商人就在這裡談生意,有兩處稱為“thinnai”(休息台)的凸起平臺。大門通常是用一整塊柚木精心雕刻而成,上面的雕花講述了毗濕奴和濕婆神的故事,是 Chettiar 人信奉的主神。

另外一套基座宅邸內部,家人們可以在那裡休息閒聊,躲避炎熱的陽光。深褐色的祖先相片,尤其是族長的相片封存在相框裡,整齊地排在牆的高處,由於相片掛得太高,必須往下調整角度才能讓族人們欣賞膜拜。再往裡走是一個像網球場大小的院子;近幾年,總是有猴子為了吃鳥掉落的食物而破壞屋頂的圓形陶瓦片,因此家族的人安裝了鐵格柵防止其被猴子破壞。院子的牆用綠黃和蛋白混合顏色粉刷,被一圈柱狀的隱密廊柱包圍著,通常廊柱的上方有一個夾層。走過廊柱後可以看見一些小房間,房間架子上通常會堆放著成千上萬個用鋼、銅和彩色琺瑯製成的碗、湯盤、茶壺——這些物品通常是幾代人流傳下來的嫁妝。每一次婚姻都會增加新的物品,物品的數量決定新娘的地位。

▲ 90歲的 Krishna Chettiar,住在 1907 年家族房子的副樓裡,如今房子已經改造為酒店。

如果你非常習慣西方人坐在軟墊沙發和圍成一圈的椅子上舒服地談話溝通或睡個懶覺,那麼這些房子最讓你震驚的莫過於:房間內幾乎沒有傢俱。完全沒有隱私。晚上的時候,人們會在室內的 thinnai 上鋪好床褥,全家人都睡在一起(“我的小孩最開心的記憶就是在那些時刻所發生的事情。”Meyyappan說道,她也是近幾年才開始在“帶床墊的真正固定床”上睡覺)。

按傳統印度就餐習慣,人們要屈膝而坐,在地上就餐。食物盛放在芭蕉葉上,右手手指緊閉,用手抓食物進食。“這讓你身體保持柔軟,” Meyyappan 說道,儘管如此,她很久之前就已經放棄了這種就餐方式,而是坐著椅子在桌子上就餐。雖然房子建築非常優雅,但室內的排水系統是在上世紀 40 年代才出現的。 Meyyappan 回憶說,婚後搬到她丈夫的家裡生活(傳統規矩),但她看到丈夫房子裡有廁所的時候非常驚訝,因為旁邊那座她長大的房子裡並沒有廁所,她回憶道“我們都是跑到花園裡解決的”。

Chettiar 人的黃金時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結束了。後來幾年裡英國人想盡辦法把他們趕出東南亞的金融體系,日本侵佔緬甸的時候也把他們一腳踢開了。經濟系統分崩瓦解後,瘋狂的建房開發熱潮戛然而止,大部分 Chettiar 人都離開這裡,去了金奈、孟買、新加坡和美國創業或從事醫藥或法律工作。這個大集團如今在印度和世界各地有約 120000 名成員。

▲ Chidambara Vinayakar Kovil的背面,一座華麗的印度寺廟,由Chettinad的富有家族提供資金支持。

然而,如今 Chettiar 人依然認為,自己無論住在哪裡,永遠都是這個地方的人,即便年輕一代有著世界主義觀念的 Chettiar 人自稱為“Chettys”,他們總愛在孟買四季酒店頂樓酒吧 Manhattan at Aer 用這樣的開場白介紹自己。

2010年,一位每天都穿著熨燙異常平整的古爾達(印度傳統無領長袖服裝)的 90歲銀髮老人 Krishna Chettiar,終於被說服將他家族的帶有 60 間房間的宅邸租給一家位於喀拉拉邦的小酒店公司。如今由這家公司運營著那座大宅,更名為“Chidambara度假村”,改造了 25 間奢華客房,配有空調和私人浴室。

有一位如鳳毛麟角的從未離開過的 Chettiar 富人(“讓我的女兒們從金奈回來看我。”他像帝王般說道),他跟酒店公司談判,要為自己保留一棟私人副樓,這座副樓是他的宅子舞廳的一部分,舞臺非常長,似乎沒有盡頭,“站在舞廳的另一頭,你都看不清人的臉。”他說道。

酒店公司將賭注壓在 Chettinad 尚未開發的旅遊潛力上,因此很願意從他手上買下這棟宮殿,讓他成為為數不多的能將房屋永久變現的 Chettiar 人。

撰文:Nancy Hass

攝影:Anthony Cotsifas

製片:Dheeraj Reddy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