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師編制考試心理學社會心理知識點匯總

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溫馨提示:今天北師大教科文中心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教師編制考試心理學知識點之認識過程匯總, 很多同學對教師招聘考試複習一臉茫然, 下面就讓北師大教科文中心帶大家一起看看看教師招聘考試綜合素質有哪些重難點!

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整理

1.社會態度:認知成分、情感成分、行為傾向成分。

功能:適應功能, 自我防禦功能, 價值表現功能, 認識或理解功能。

2.印象形成效應:

(1)社會刻板印象:對一群人得特徵或動機加以概括, 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特徵歸屬於團體的每一個人, 認為他們每個人都具有這種特徵, 而無視個體差異。

(2)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 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 就會對他的其他特徵作相似判斷。

(3)首因效應:也叫最初效應, 在總體印象形成上, 最初獲得的資訊比原來獲得資訊影響更大的現象。

(4)近因效應:也叫最近效應, 指在總體印象上, 新近獲得的資訊比原來獲得的資訊影響更大的現象。

(5)投射效應:指與人交往時把自己不喜歡或者不為人接受的觀念性格轉移到別人身上, 認為別人也是這樣, 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3.舒爾茨提出最基本的人際關係需要:(1)包容需要(2)控制需要(3)感情需要

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溫馨提示:中小學生人際關係包括;同伴關係、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

4.社會助長:是指個體與別人在一起活動或有別人在場時, 個體的行為效率提高的現象。 這種當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從事的某項工作時而使個體行為效率下降稱作社會干擾, 也叫社會抑制。

社會惰化:主要指當群體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時,

群體中的成員每人多付出的努力會比個體在單獨情況下完成任務偏少的現象。

利他行為;指不期待任何回報、出於自覺自願的助人行為, 是一種把説明他人當做唯一目的的行為。

侵權行為:又稱攻擊行為, 是一種有意傷害他人, 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行為。

從眾:是個體在群體壓力下, 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的社會現象。 如順應風俗、習慣。 (分為真從眾、權益從眾、不從眾;女性比男性更易從眾, 兒童比成人更易從眾)(自願)

服從:個人按照社會要求群體規範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應行為的社會現象。 (權威)

你的教師備考路, 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來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