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她是國際知名的小兒心臟外科專家,也是一位愛心大使,為700多名患兒送去生命禮物

作者 吳苡婷

來自安徽利辛縣偏避小村莊貧困家庭的6歲男孩張廣龍得到愛心的資助, 成功地完成了心臟修補手術;南昌市兒童福利院的2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這樣的事例在陳群那本厚厚的自傳回憶錄中, 還有很多很多, 一言一語記錄著一個個與死神作戰的驚心動魄的故事, 以及醫生與病家心靈交匯的感動記憶。

迎來人生的巔峰

朝著醫學的高峰不斷攀升, 進取和拼搏是陳群人生的“代名詞”。 1978年, 因文化大革命中斷了10多年的中國研究生教育制度重新恢復, 1980年, 38歲“高齡”的陳群在取得主治醫生職稱後,

一鼓作氣考上了上海第二醫學院醫療專業研究生。 研究生第一年學的是基礎理論、如生理、生化、細胞學、還有外語、數學、統計學等, 陳群的高中階段在護士學校度過, 沒有學過高中三角、幾何和微積分, 在無線電廠擔任工程師的妹夫被她請來做老師, 每隔一天上門輔導, 那些過去猶如天書般的題目逐漸開始被破解,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 陳群奇跡般地通過了微積分考試。 當時陳群的家只有小小的12平米, 常常是她在書桌前學習, 兒子在飯桌上吃飯看電視, 而丈夫則在小沙發上接待來訪的朋友。 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的環境中, 陳群完成了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取得碩士學位。

上世紀80年代, 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開始派出大量科技、教育、醫療衛生領域的專業人員赴國外學習,

在碩士階段畢業後, 陳群被派往澳大利亞墨爾本聖文森醫院心臟外科中心進修學習。

悉尼海港的水比天還藍(1984年8月)

出國, 讓陳群的視野變得開闊起來。 在一年的時間裡, 她不僅出奇的順利地度過了語言關,

還作為澳方導師拔克斯頓醫生第一助手參加了近300例手術, 其中包括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瓣膜置換手術以及動脈瘤、心臟腫瘤等複雜疑難手術, 在大洋彼岸學到了世界先進的手術技術。

和普通的留學生不同, 一邊學習, 陳群還在一邊思索醫院制度的改革, 她被澳大利亞醫院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所深深折服, 將一年來在澳大利亞醫院的所見所聞歸納成了一份份書面材料, 其中涵蓋了醫院管理、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各級醫生職責、護士訓練等各個方面。 《聖文森醫院見聞》、《世界第一個冰凍胚胎嬰兒誕生》、《澳大利亞移植心臟成功》等三篇文章先後在國內報刊刊發, 撰寫的對國內醫院改革的10條建議先後登載在《健康報》、《半月談》雜誌和解放日報的內參上,

引起了國內相關領導的關注。

緊接著, 她又來到了墨爾本皇家兒童醫院開始了為期半年的小兒心臟外科的學習和實踐。 這家醫院是國際著名的兒童心臟醫學中心之一。 在那裡, 陳群依然是最用功的留學生。 她每天要跟著老師進行2-3台手術, 天天連續作戰, 沒有節假日, 為了節省時間, 每天中飯寧可吃塊三明治, 百餘次的手術、日夜的監護室觀察處理、多學科病例討論, 涉及到了幾乎所有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手術和術後處理細節。 身在當時的陳群無法設想到, 這些寶貴經驗在她日後救治中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生命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回國後的陳群擔任了上海胸科醫院小兒心外科病區的負責醫師。

規範醫療流程、引進先進設備、攻克複雜心臟病手術……陳群又一次發起了人生中新的一輪衝刺!

她參照墨爾本皇家兒童醫院的經驗, 結合國情, 寫出了少兒心外病房工作常規、先心病外科治療臨床手冊, 手術前病人準備要點, 體外迴圈心臟手術操作步驟, 以及術後治療室檢測處理常規, 尤其對術後病人的檢測指標、用藥種類、劑量, 人工呼吸機支援模式、撤離指征等其他輔助治療護理做了統一規定, 要求每位醫生、護士在實踐中學習執行。

設備落後, 她就引入了美國強生公司優質縫線、增配監護儀和微量輸液泵、採購進口氣管插管。 專業落後, 她就投入到培訓年輕醫生和護士人員的工作中去。 回國後的臨床實踐中,她和同事們又發現了一個獨立的先天性心臟病種類“雙腔右心室”,積累相關病例後,總結經驗將相關論文刊發在《中國迴圈雜誌》上。對臨床診斷容易混淆和手術修補易為疏漏的心臟室間隔膜部腫瘤,陳群和同事們通過學習和實踐,總結出此崎形診治要點,在全國兒童先心病大會上,她做了“27例室間隔膜部瘤外科治療的臨床經驗”的專題報告,與國內同行分享工作成果。同時,一個個複雜先心病手術成功,不少危重病兒從死亡線上被搶救過來,為此,她投入了全部的身心。

在陳群的努力下,上海胸科醫院的小兒心臟外科的治療技術進入國內先進行列,開始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如連續78例年齡從1-12歲一大組心室間隔缺損伴重度肺動脈高壓手術治療無一例死亡,一篇篇論文、著作在國內外專業會議和雜誌上發表。

正如同春夏的辛勤播種總會在秋日的暖陽下得到滿滿的果實一般,陳群也開始收穫自己播種下的事業果實。

病家雕塑的”陳群大夫印象“銅像(上海,1990年春)

1989年11月,陳群受邀來到泰國首都曼谷參加第三屆國際小兒心臟病大會,並進行了主旨演講。不久,上海市衛生局科研處選中她作為上海市小兒心臟外科代表參加衛生部主辦的“第七屆走向世界——中國醫藥發展新進展講座”的專家演講團,奔赴雲南昆明和四川成都進行巡迴演講。

1992年春,陳群的論文又被日本胸外科醫師學會選中,邀請她參加第五屆日本國際胸心外科醫師學會大會,發表論文,主持專題會,引起國外同行矚目。。日本國際心胸外科醫師學會正式邀請塔作為該學會的國際會員。

在日本第五屆國際心胸外科醫師大會主席臺(熊本,1992年7月)

1992年夏,上海市十佳中青年醫生頒獎大會舉行。陳群驚豔當選,在頒獎現場,面對雷鳴般的掌聲,她的眼睛濕潤了,這次評選採用的是讀者投票方法,來自四面八方的百萬個讀者剪下了印在報紙版面一角的選票,她的腦海中浮現出來了太多的場景,一年四季在手術臺前的一次次拼搏,寒夜酷暑下的一次次苦讀、術後一個個徹夜守候在病人身邊,一次次將在死亡線上掙扎的他們搶救回來,而這些辛勤的付出讓她得到來自社會的強有力的回饋,醫患之間各自給予對方的深沉的愛,沒有比這更好的收穫!

刊登於報紙上的“十佳”候選人(1992年)

1993年,陳群受邀前往美國波士頓參加第二十屆世界名人大會,她用英語做了《用我的心修補病人的心臟》的精彩報告,迎來了全場暴風雨般的掌聲。會後她受邀參觀西雅圖美國太空實驗室,在那裡親眼看到了研製和生產用於太空宇航員的生理監護的儀器系統,領略到國外醫學儀器的先進性。

1995年,她受邀奔赴義大利參加第十五屆歐洲國際心胸外科醫師學會年會,17年的臨床經驗報告得到現場許多國際心臟病專家好評。還在法國巴黎參加了“心臟二尖瓣修復”國際培訓班。剛從歐洲回到上海的陳群又接到上海市婦聯的通知,她被榮幸地選為將在北京懷柔召開的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1995非政府組織婦女論壇”的上海代表團成員之一。

世界女性的聚會——1995年第四屆婦女代表大會開幕式(北京,1995年8月30日)

捧出生命的禮物

與慈善結緣是一次相當偶然的經歷,也是在1995年,當時正值上海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立五周年之際,公司和上海福利院聯繫,準備把慶典的50萬元用於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孤兒的手術治療上。上海福利院聯繫到陳群,希望她能幫助這些孤兒進行手術,手術進行地很順利,那份來自社會的愛也深深地印入了陳群的心裡。

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費用高達2-3萬元,對於貧困家庭而言,這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每次在門診看到那些因無錢治病而耽擱病情失去手術機會的心臟病患兒,陳群心裡總是有說不出的難受和無奈。如果能夠有社會的援助,那麼這些患兒就有了生的希望。

2001年初,一個偶然的機會,陳群結識了一群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其中有一些是國際扶輪社會員,在接觸中,他們提到有意捐款幫助貧困的先心病孩子進行手術治療。一個名叫“生命的禮物”的慈善項目已經幫助世界上成千上萬個貧困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這個項目可以拯救很多遭受病痛的孩子,她心底深處最柔軟的部分被震動著。

陳群醫生在病房裡,2001年

2001年5月14日,安徽利辛縣一個小鄉村的6歲男孩張廣龍來到了陳群的診室,這個可憐的孩子被查出先天性心臟病間隔缺損,引發肺動脈高壓,急需馬上手術,但是孩子的母親剛剛去世,家裡還有個10歲的哥哥,父親在無錫建築工地幹雜活,每個月收入僅三四百元,根本無力籌措手術費用。在門診室外,這對絕望的父子突然跪倒在陳群面前。扶起父子後,陳群猶豫著嘗試撥通了扶輪社連絡人的電話。沒有想到一切出奇地順利,一雙雙援手伸出,很快捐助款項到位,陳群親自主刀,為小廣龍摘掉了“心臟病”的帽子,這個安徽農家孩子也成為了中國“生命的禮物”愛心手術成功的第一例。外國友人還專門來到病房與廣龍父子的六一節聚會,陳群親身領略到久違的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和互助之情。這對於醫者而言,真是一段美好感人的經歷。

中國還有很多貧困家庭和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做完小廣龍的手術,陳群萌發了一個想法,能不能架起貧困患兒和慈善機構的橋樑。前不久在江西南昌的諮詢義診活動讓她牽掛不已,多個先心病患兒因為資金問題無法進行手術。在陳群的聯繫下,這些孩子的手術費用問題很快落實。

一邊要得到捐助,一邊要落實家庭經濟情況很差的心臟病患兒,接近花甲之年的陳群找到了新事業的起點。她一次次出現在國際扶輪社上海分會的慈善晚宴上,介紹中國先心病的發病情況和臨床進程,手術治療後的生命品質的明顯提升,以及貧困家庭先心病患兒的滿懷期待。工作之餘,她抽空奔赴德國婦女俱樂部進行周會演講,以最通俗的表達方式,讓這些家庭主婦們瞭解先心病的危害性和良好的手術結果。在一次次的努力下,一筆筆善款積少成多聚集起來,成為了“生命的禮物”源源不斷地救助基金。為了尋找合適的受助者,她利用婦聯組織的人脈和資源層層宣傳和落實,而滾雪球式的傳播效應也使得這份禮物的涉及面越來越廣。

安徽省婦聯和蚌埠市婦聯寄來了幾十份先心病貧困兒童的病史檢查資料,盱眙市婦聯主席親自帶了三名貧困先心病患兒來到胸科醫院,雲南市麗江福利院送來了3名先心病患兒,江西慈善基金會送來了51名貧困先心病患兒的申請資料……光是聯絡還不夠,更複雜的工作等待著陳群,她不厭其煩地閱讀和處理著一份份申請材料、病史報告,寫信、回信,為手術者安排好檢查時間和住院日期,並親自上陣主刀或作為助手參與到每一個手術中去。

陳群醫生和病人在一起,2003年

她用整個身心在挽救病人。2005年秋,母親病危,她牽掛擔憂,竭盡所能,但依然沒有離開奮戰的手術臺,江西殘疾人家庭的一對雙胞胎女兒,因為患有巨大心臟缺損,伴有肺高壓,她在手術臺上全力以赴。陳群說,沒有能陪伴母親走完最後的人生,感到無限遺憾和自責,但是她相信慈愛的母親能理解女兒的心願。

陳群醫生與父母合影

2011年,她出國歸來,剛到浦東機場,就聽到一名貧困患兒手術後突然病危在搶救,疲憊的她直奔醫院監護室,在病床前嚴密監護處理了大半天,直到孩子轉危為安她才轉身離去。

為了讓愛心互助的活動透明合理,讓愛心傳遞下去,十三年間,陳群堅守著一條原則,那就是確保善款的安全透明。前往貧困地區義診的車費、住宿費,外地手機話費,她始終堅持“自掏腰包”,而對於資助款項,她也從不經手,都是由捐助人直接打到醫院的財務科。

維多利亞.貝克漢姆探望術後康復的女孩(術後,2004年7月)

傳播人生的正能量

愛,是一種經久不衰的正能量,陳群說,每次看到病人恢復健康,她都感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和充實,病人術後出現問題,她都要陪在他們身邊,否則一顆心無處安放。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無錫人民醫院進行的一次愛心手術,她為一位盱眙農村的患兒做手術,孩子的親戚都趕來了,一封有點發皺的感謝信,一雙雙充滿期待和求助的眼神,和一句句樸素無華`的言語,讓她刹那間又一次感受到醫生這個職業的崇高和偉大,小兒心外科的醫生的身上寄託著一個個家庭的希望和憧憬。

和江西的12個心臟病孩子在一起(小兒活動室,2003年5月)

2005年12月,陳群面臨著退休,事業的終點看似就要來臨,高級專家到了60歲延聘二年後必須辦理退休手續,但是醫院準備回聘她作為小兒心外科主任醫師。面臨退休的抉擇,她有點猶豫,在孩提時代,陳群就閱讀了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作者在首頁的扉語曾經震撼過她的心靈,“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為他的碌碌無為而悔恨”,奮鬥了35年的事業,陳群無怨無悔,她的醫者人生可以圓滿地劃上一個句號。可是生命的禮物剛剛啟動,她還想繼續傳遞一種愛的關懷,還想幫助更多的貧困先心病患兒,不能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的快樂,而放棄這個慈善事業,她接受了領導的安排,

瑞士蘇黎世國際工商學院一行來醫院參觀訪問(左二為瑪麗娜,2005年5月)

心中滿滿都是愛的陳群雖然已退休多年,但是容貌和步履卻看似只有50歲上下,陳群說,愛爾蘭都柏林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研究所所長伊恩·羅伯遜教授提出了一種新觀點,老年始於80歲,這就為我們留出了很長的時間去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正是那種樂觀向上的精神,淳樸和執著的一份愛心讓她能夠罕見地保持著年輕的容顏。

共同撐起《生命的禮物》(Rofary 主席來訪,2008年5月)

“靜如山,動若水”是陳群的座右銘,山能接地氣,也能高聳入雲直沖雲霄,不管遇到任何暴風雨自當巋然屹立。而水則是平靜地奔流,從不害怕孤獨和寂寞,默默地流入大海。為了維持自己的心靈能量,陳群每天會堅持學一個小時英語,分享世界大師的智慧。她還學習了電腦,學會了駕車。在陳群看來,身體、情感、精神、思想和心靈上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抽空,她還會去看望過去的病人,也會去拜訪年事已高、老弱病殘的親戚和鄰居們,給他們一些溫暖,也給自己帶來一份快樂。她也會經常接到昔日的患者的“報喜”電話,孩子們考上了大學,成為了企業家,結婚了,生孩子了……每次聽到好消息,她都是無比快樂!

2014年1月12日上海市領導接見第六屆市慈善之星

慈善是一種來自社會的正能量,也是她心靈的慰藉和滋養來源。需要時她依然奔波在一個個慈善活動現場,講述“生命的禮物”的一個個感人故事,並樂意接待一批批捐贈者來醫院探訪病兒和組織他們前往內地貧困地區進行愛心之旅,將愛的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人。

人生的博弈之情趣未減,躍躍欲試的熱情和憧憬從未消退,生命深層的原動力繼續在勃發,生命就是體驗,人生重在經歷,“老而不衰”的陳群依然在慈善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地行走著。。。。

回國後的臨床實踐中,她和同事們又發現了一個獨立的先天性心臟病種類“雙腔右心室”,積累相關病例後,總結經驗將相關論文刊發在《中國迴圈雜誌》上。對臨床診斷容易混淆和手術修補易為疏漏的心臟室間隔膜部腫瘤,陳群和同事們通過學習和實踐,總結出此崎形診治要點,在全國兒童先心病大會上,她做了“27例室間隔膜部瘤外科治療的臨床經驗”的專題報告,與國內同行分享工作成果。同時,一個個複雜先心病手術成功,不少危重病兒從死亡線上被搶救過來,為此,她投入了全部的身心。

在陳群的努力下,上海胸科醫院的小兒心臟外科的治療技術進入國內先進行列,開始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如連續78例年齡從1-12歲一大組心室間隔缺損伴重度肺動脈高壓手術治療無一例死亡,一篇篇論文、著作在國內外專業會議和雜誌上發表。

正如同春夏的辛勤播種總會在秋日的暖陽下得到滿滿的果實一般,陳群也開始收穫自己播種下的事業果實。

病家雕塑的”陳群大夫印象“銅像(上海,1990年春)

1989年11月,陳群受邀來到泰國首都曼谷參加第三屆國際小兒心臟病大會,並進行了主旨演講。不久,上海市衛生局科研處選中她作為上海市小兒心臟外科代表參加衛生部主辦的“第七屆走向世界——中國醫藥發展新進展講座”的專家演講團,奔赴雲南昆明和四川成都進行巡迴演講。

1992年春,陳群的論文又被日本胸外科醫師學會選中,邀請她參加第五屆日本國際胸心外科醫師學會大會,發表論文,主持專題會,引起國外同行矚目。。日本國際心胸外科醫師學會正式邀請塔作為該學會的國際會員。

在日本第五屆國際心胸外科醫師大會主席臺(熊本,1992年7月)

1992年夏,上海市十佳中青年醫生頒獎大會舉行。陳群驚豔當選,在頒獎現場,面對雷鳴般的掌聲,她的眼睛濕潤了,這次評選採用的是讀者投票方法,來自四面八方的百萬個讀者剪下了印在報紙版面一角的選票,她的腦海中浮現出來了太多的場景,一年四季在手術臺前的一次次拼搏,寒夜酷暑下的一次次苦讀、術後一個個徹夜守候在病人身邊,一次次將在死亡線上掙扎的他們搶救回來,而這些辛勤的付出讓她得到來自社會的強有力的回饋,醫患之間各自給予對方的深沉的愛,沒有比這更好的收穫!

刊登於報紙上的“十佳”候選人(1992年)

1993年,陳群受邀前往美國波士頓參加第二十屆世界名人大會,她用英語做了《用我的心修補病人的心臟》的精彩報告,迎來了全場暴風雨般的掌聲。會後她受邀參觀西雅圖美國太空實驗室,在那裡親眼看到了研製和生產用於太空宇航員的生理監護的儀器系統,領略到國外醫學儀器的先進性。

1995年,她受邀奔赴義大利參加第十五屆歐洲國際心胸外科醫師學會年會,17年的臨床經驗報告得到現場許多國際心臟病專家好評。還在法國巴黎參加了“心臟二尖瓣修復”國際培訓班。剛從歐洲回到上海的陳群又接到上海市婦聯的通知,她被榮幸地選為將在北京懷柔召開的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1995非政府組織婦女論壇”的上海代表團成員之一。

世界女性的聚會——1995年第四屆婦女代表大會開幕式(北京,1995年8月30日)

捧出生命的禮物

與慈善結緣是一次相當偶然的經歷,也是在1995年,當時正值上海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立五周年之際,公司和上海福利院聯繫,準備把慶典的50萬元用於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孤兒的手術治療上。上海福利院聯繫到陳群,希望她能幫助這些孤兒進行手術,手術進行地很順利,那份來自社會的愛也深深地印入了陳群的心裡。

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費用高達2-3萬元,對於貧困家庭而言,這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每次在門診看到那些因無錢治病而耽擱病情失去手術機會的心臟病患兒,陳群心裡總是有說不出的難受和無奈。如果能夠有社會的援助,那麼這些患兒就有了生的希望。

2001年初,一個偶然的機會,陳群結識了一群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其中有一些是國際扶輪社會員,在接觸中,他們提到有意捐款幫助貧困的先心病孩子進行手術治療。一個名叫“生命的禮物”的慈善項目已經幫助世界上成千上萬個貧困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這個項目可以拯救很多遭受病痛的孩子,她心底深處最柔軟的部分被震動著。

陳群醫生在病房裡,2001年

2001年5月14日,安徽利辛縣一個小鄉村的6歲男孩張廣龍來到了陳群的診室,這個可憐的孩子被查出先天性心臟病間隔缺損,引發肺動脈高壓,急需馬上手術,但是孩子的母親剛剛去世,家裡還有個10歲的哥哥,父親在無錫建築工地幹雜活,每個月收入僅三四百元,根本無力籌措手術費用。在門診室外,這對絕望的父子突然跪倒在陳群面前。扶起父子後,陳群猶豫著嘗試撥通了扶輪社連絡人的電話。沒有想到一切出奇地順利,一雙雙援手伸出,很快捐助款項到位,陳群親自主刀,為小廣龍摘掉了“心臟病”的帽子,這個安徽農家孩子也成為了中國“生命的禮物”愛心手術成功的第一例。外國友人還專門來到病房與廣龍父子的六一節聚會,陳群親身領略到久違的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和互助之情。這對於醫者而言,真是一段美好感人的經歷。

中國還有很多貧困家庭和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做完小廣龍的手術,陳群萌發了一個想法,能不能架起貧困患兒和慈善機構的橋樑。前不久在江西南昌的諮詢義診活動讓她牽掛不已,多個先心病患兒因為資金問題無法進行手術。在陳群的聯繫下,這些孩子的手術費用問題很快落實。

一邊要得到捐助,一邊要落實家庭經濟情況很差的心臟病患兒,接近花甲之年的陳群找到了新事業的起點。她一次次出現在國際扶輪社上海分會的慈善晚宴上,介紹中國先心病的發病情況和臨床進程,手術治療後的生命品質的明顯提升,以及貧困家庭先心病患兒的滿懷期待。工作之餘,她抽空奔赴德國婦女俱樂部進行周會演講,以最通俗的表達方式,讓這些家庭主婦們瞭解先心病的危害性和良好的手術結果。在一次次的努力下,一筆筆善款積少成多聚集起來,成為了“生命的禮物”源源不斷地救助基金。為了尋找合適的受助者,她利用婦聯組織的人脈和資源層層宣傳和落實,而滾雪球式的傳播效應也使得這份禮物的涉及面越來越廣。

安徽省婦聯和蚌埠市婦聯寄來了幾十份先心病貧困兒童的病史檢查資料,盱眙市婦聯主席親自帶了三名貧困先心病患兒來到胸科醫院,雲南市麗江福利院送來了3名先心病患兒,江西慈善基金會送來了51名貧困先心病患兒的申請資料……光是聯絡還不夠,更複雜的工作等待著陳群,她不厭其煩地閱讀和處理著一份份申請材料、病史報告,寫信、回信,為手術者安排好檢查時間和住院日期,並親自上陣主刀或作為助手參與到每一個手術中去。

陳群醫生和病人在一起,2003年

她用整個身心在挽救病人。2005年秋,母親病危,她牽掛擔憂,竭盡所能,但依然沒有離開奮戰的手術臺,江西殘疾人家庭的一對雙胞胎女兒,因為患有巨大心臟缺損,伴有肺高壓,她在手術臺上全力以赴。陳群說,沒有能陪伴母親走完最後的人生,感到無限遺憾和自責,但是她相信慈愛的母親能理解女兒的心願。

陳群醫生與父母合影

2011年,她出國歸來,剛到浦東機場,就聽到一名貧困患兒手術後突然病危在搶救,疲憊的她直奔醫院監護室,在病床前嚴密監護處理了大半天,直到孩子轉危為安她才轉身離去。

為了讓愛心互助的活動透明合理,讓愛心傳遞下去,十三年間,陳群堅守著一條原則,那就是確保善款的安全透明。前往貧困地區義診的車費、住宿費,外地手機話費,她始終堅持“自掏腰包”,而對於資助款項,她也從不經手,都是由捐助人直接打到醫院的財務科。

維多利亞.貝克漢姆探望術後康復的女孩(術後,2004年7月)

傳播人生的正能量

愛,是一種經久不衰的正能量,陳群說,每次看到病人恢復健康,她都感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和充實,病人術後出現問題,她都要陪在他們身邊,否則一顆心無處安放。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無錫人民醫院進行的一次愛心手術,她為一位盱眙農村的患兒做手術,孩子的親戚都趕來了,一封有點發皺的感謝信,一雙雙充滿期待和求助的眼神,和一句句樸素無華`的言語,讓她刹那間又一次感受到醫生這個職業的崇高和偉大,小兒心外科的醫生的身上寄託著一個個家庭的希望和憧憬。

和江西的12個心臟病孩子在一起(小兒活動室,2003年5月)

2005年12月,陳群面臨著退休,事業的終點看似就要來臨,高級專家到了60歲延聘二年後必須辦理退休手續,但是醫院準備回聘她作為小兒心外科主任醫師。面臨退休的抉擇,她有點猶豫,在孩提時代,陳群就閱讀了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作者在首頁的扉語曾經震撼過她的心靈,“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為他的碌碌無為而悔恨”,奮鬥了35年的事業,陳群無怨無悔,她的醫者人生可以圓滿地劃上一個句號。可是生命的禮物剛剛啟動,她還想繼續傳遞一種愛的關懷,還想幫助更多的貧困先心病患兒,不能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的快樂,而放棄這個慈善事業,她接受了領導的安排,

瑞士蘇黎世國際工商學院一行來醫院參觀訪問(左二為瑪麗娜,2005年5月)

心中滿滿都是愛的陳群雖然已退休多年,但是容貌和步履卻看似只有50歲上下,陳群說,愛爾蘭都柏林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研究所所長伊恩·羅伯遜教授提出了一種新觀點,老年始於80歲,這就為我們留出了很長的時間去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正是那種樂觀向上的精神,淳樸和執著的一份愛心讓她能夠罕見地保持著年輕的容顏。

共同撐起《生命的禮物》(Rofary 主席來訪,2008年5月)

“靜如山,動若水”是陳群的座右銘,山能接地氣,也能高聳入雲直沖雲霄,不管遇到任何暴風雨自當巋然屹立。而水則是平靜地奔流,從不害怕孤獨和寂寞,默默地流入大海。為了維持自己的心靈能量,陳群每天會堅持學一個小時英語,分享世界大師的智慧。她還學習了電腦,學會了駕車。在陳群看來,身體、情感、精神、思想和心靈上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抽空,她還會去看望過去的病人,也會去拜訪年事已高、老弱病殘的親戚和鄰居們,給他們一些溫暖,也給自己帶來一份快樂。她也會經常接到昔日的患者的“報喜”電話,孩子們考上了大學,成為了企業家,結婚了,生孩子了……每次聽到好消息,她都是無比快樂!

2014年1月12日上海市領導接見第六屆市慈善之星

慈善是一種來自社會的正能量,也是她心靈的慰藉和滋養來源。需要時她依然奔波在一個個慈善活動現場,講述“生命的禮物”的一個個感人故事,並樂意接待一批批捐贈者來醫院探訪病兒和組織他們前往內地貧困地區進行愛心之旅,將愛的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人。

人生的博弈之情趣未減,躍躍欲試的熱情和憧憬從未消退,生命深層的原動力繼續在勃發,生命就是體驗,人生重在經歷,“老而不衰”的陳群依然在慈善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地行走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