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0多年前,他冒著生命危險為新中國帶來優質的橡膠種子,他的赤子心,將被永久地尊敬和緬懷

作者 吳苡婷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 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今天春秋君要給大家講述的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愛國故事, 這位愛國華僑的全力付出,

成就了新中國的橡膠產業, 也成就了華夏民族在軍工領域的迅速崛起!同時為中國的國泰民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今天, 昔日的橡膠王靜靜地躺在海南三亞市南田農場境內的墓地裡, 永遠守護著這片凝聚著他一生心血的橡膠園。

他就是被譽為“中國橡膠之父”的雷賢鐘。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雷賢鐘出生于福建古田縣大橋鎮梅坪村。 祖上世代務農, 家境貧困。

他是佘族人, 佘族是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 “佘”字來歷甚古。 在《詩》、《易》等經書中就已出現。 得到共識的是佘族起源于漢晉時代長沙的“武陵蠻”(又稱“五溪蠻”), 與瑤族同源。 1923 年, 由於生活所迫, 19歲的雷賢鐘帶著外祖母給的18塊大洋, 隻身遠渡重洋, 從廈門來到馬來西亞。 剛上碼頭, 他身上的大洋被小偷偷光。 兩手空空的雷賢鐘開始了異國的打拼。

一開始幫人拉牛車, 後來又到橡膠園做長工, 一天工作10多個小時。 慢慢地, 勤勞的雷賢鐘憑藉自己的努力打下了一番事業, 在馬來西亞有了屬於自己的橡膠園和木材加工廠。 還娶妻生子, 開著小汽車, 住著小洋樓, 成為當地富有的華僑之一。

但是有一件事改變了他的一生。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當時外國各方勢力對新中國採取經濟封鎖, 因為橡膠是軍工上的重要原材料, 所以被列入禁運的名目中。

當時的馬來西亞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的法律規定,一旦發現有人偷運馬來西亞優質的橡膠種子出境,就要面臨死刑。雷賢鐘很關心新中國的發展,他在報紙上得知周恩來總理號召海外僑胞支援祖國建設。雷賢鐘的好友——泰國華僑陳而滾當時在海南種植橡膠,其在來信中告訴他海南島的氣候十分適合種植橡膠。

人類種植橡膠的歷史其實很久遠。1492年遠在哥侖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前,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當地居民已開始利用。1736年,法國在世界上首次報導有關橡膠的產地、採集膠乳的方法,歐洲人開始認識天然橡膠,並進一步研究其利用價值。1839年美國人固特異發現了在橡膠中加入硫黃和堿式碳酸鉛,經加熱後制出的橡膠製品遇熱或在陽光下曝曬時,不再像以往那樣易於變軟和發粘,而且能保持良好的彈性,從而發明了橡膠硫化,至此天然橡膠成為一種其重要的工業原料。

1888年英國人鄧錄普發明了充氣輪胎,汽車輪胎工業飛躍地發展,膠量需求急劇上升。1953年,雷賢鐘自己出資帶著18名工人回到海南島考察,走訪了很多地區,在走訪中,雷賢鐘發現,海南的氣候滿足橡膠種植條件,但當時海南膠園種植的多是產量低的次生品種,且種植技術與海外還有很大的差距。雷賢鐘的到來得到當地政府的歡迎,還成立了華僑僑福墾殖公司。

如何才能把優質的種子帶回祖國呢?雷賢鐘回到馬來西亞就開始了精心的準備,他先是四處搜集優質的橡膠品種,又尋找願意回國建設的技術工人,還逐步變賣家產,跟馬來西亞的官員處理好關係。

雷賢鐘及家人在馬來西亞家前照的全家福

他的兒子雷德萬回憶說,他記得父親有抽煙、喝酒的習慣,知道回國條件艱苦,在馬來西亞就開始強迫自己把煙和酒都戒掉了。 1955年10月30日,“海後”號客輪在馬來西亞檳城起錨。雷賢鐘帶著優質的橡膠種子,

還有妻子、10個孩子,一批技術工人出發了。。。。

十幾個“行李”木箱中隱藏著特別打包的“綠色金子”。裡面有:優良橡膠種子100多斤,芽條200多米,芽接樁300餘株。這些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橡膠品種。回國後,這些箱子成為了雷賢鐘孩子們的“陪嫁品”,讓他們記住那段光輝歲月。

過印度洋,經麻六甲海峽,穿南中國海,在海上飄搖七天七夜,終於抵達海口秀英港錨地拋錨。在華南墾殖局海南分局工作人員的協調和海關人員的幫助下,雷賢鐘攜帶的橡膠寶貝,以最快的速度全部運抵開荒點的苗圃地。他的孩子們回憶說,父親在木箱上頭帶有小白兔做掩護。晚上不時給箱子灑水,後來才知那是給橡膠種子保濕。

也有傳聞說,為了以防萬一,雷賢鐘甚至在腳上割出一個傷口,把優質的橡膠種子藏著裡面,回國後,腳上的傷口都爛了。

從馬來西亞帶回來的優良橡膠品種在雷賢鐘的精心呵護和栽培下,成活率超過了80%,就此也拉開了我國高產橡膠事業的帷幕。第一批優良品種的橡膠樹在1959年就順利開割,並且單株幹膠的產量是低產橡膠的4倍以上。

1956年,雷賢鐘受邀到北京參加了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成立大會。這也是周恩來總理第一次接見雷賢鐘先生。“你帶優良橡膠種子回來,比帶金子更寶貴”,周總理給予了雷賢鐘高度的認同和肯定。

1958年,周恩來總理視察海南島,在西聯農場接見雷賢鐘時指示說:"要多繁殖優良種苗,加快發展我國橡膠事業"。雷賢鐘遵照總理指示,同科技人員和工人一起刻苦攻關,對橡膠良種進行精心移植、雜交組合和無性繁殖,終於培育出膠量多、生長期短的86號和600號良種,

圖為全國僑聯慰問雷賢鐘全家

後來這些優良橡膠品種還被推廣到了雷州半島和西雙版納,他們迅速改變了我國橡膠生產落後的局面,而雷賢鐘也被人們親切地稱作“橡膠王”。

廣東省人民政府為了關心雷賢鐘先生的生活,特意在廣州給他安排了一套房子供其居住,但他卻以“我的事業在海南島”為由婉言謝絕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雷賢鐘被撤職,下放種菜。當時有機會回到馬來西亞,他放棄了機會,還常教導孩子們要愛國。一九七八年,雷賢鐘平反復職,七十多歲的他常騎著從馬來西亞帶回來的舊自行車,到生產隊檢查指導橡膠作業。

雷賢鐘於1984年11月病逝,當地黎族同胞用鳴放粉槍的最高禮遇為老人送行!

當然雷賢鐘只是眾多帶回橡膠優良品種的華僑代表之一。據1956年的調查,當時華僑及歸僑在海南島投資建成的大小膠園兩千三百二十五家,種膠一百四十多萬株。今天,我國已經成為橡膠產業大國,橡膠也從軍工領域走進了民用領域。我們生活中有了各種各樣的橡膠製品。

但是我們不能忘懷雷賢鐘和他的同伴們的辛勤付出。正是他們的無私奉獻托舉起了民族發展的希望。讓我們的祖國迅速崛起和發展,也給了我們安定幸福的生活。生活中的一切美好,都不是理所當然。它們的背後都有很多人在默默無聞地付出。

今天的我們除了懷念和敬重之情,更多的是應該珍惜和愛護。並且沿著他們的精神繼續前行!

當時的馬來西亞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的法律規定,一旦發現有人偷運馬來西亞優質的橡膠種子出境,就要面臨死刑。雷賢鐘很關心新中國的發展,他在報紙上得知周恩來總理號召海外僑胞支援祖國建設。雷賢鐘的好友——泰國華僑陳而滾當時在海南種植橡膠,其在來信中告訴他海南島的氣候十分適合種植橡膠。

人類種植橡膠的歷史其實很久遠。1492年遠在哥侖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前,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當地居民已開始利用。1736年,法國在世界上首次報導有關橡膠的產地、採集膠乳的方法,歐洲人開始認識天然橡膠,並進一步研究其利用價值。1839年美國人固特異發現了在橡膠中加入硫黃和堿式碳酸鉛,經加熱後制出的橡膠製品遇熱或在陽光下曝曬時,不再像以往那樣易於變軟和發粘,而且能保持良好的彈性,從而發明了橡膠硫化,至此天然橡膠成為一種其重要的工業原料。

1888年英國人鄧錄普發明了充氣輪胎,汽車輪胎工業飛躍地發展,膠量需求急劇上升。1953年,雷賢鐘自己出資帶著18名工人回到海南島考察,走訪了很多地區,在走訪中,雷賢鐘發現,海南的氣候滿足橡膠種植條件,但當時海南膠園種植的多是產量低的次生品種,且種植技術與海外還有很大的差距。雷賢鐘的到來得到當地政府的歡迎,還成立了華僑僑福墾殖公司。

如何才能把優質的種子帶回祖國呢?雷賢鐘回到馬來西亞就開始了精心的準備,他先是四處搜集優質的橡膠品種,又尋找願意回國建設的技術工人,還逐步變賣家產,跟馬來西亞的官員處理好關係。

雷賢鐘及家人在馬來西亞家前照的全家福

他的兒子雷德萬回憶說,他記得父親有抽煙、喝酒的習慣,知道回國條件艱苦,在馬來西亞就開始強迫自己把煙和酒都戒掉了。 1955年10月30日,“海後”號客輪在馬來西亞檳城起錨。雷賢鐘帶著優質的橡膠種子,

還有妻子、10個孩子,一批技術工人出發了。。。。

十幾個“行李”木箱中隱藏著特別打包的“綠色金子”。裡面有:優良橡膠種子100多斤,芽條200多米,芽接樁300餘株。這些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橡膠品種。回國後,這些箱子成為了雷賢鐘孩子們的“陪嫁品”,讓他們記住那段光輝歲月。

過印度洋,經麻六甲海峽,穿南中國海,在海上飄搖七天七夜,終於抵達海口秀英港錨地拋錨。在華南墾殖局海南分局工作人員的協調和海關人員的幫助下,雷賢鐘攜帶的橡膠寶貝,以最快的速度全部運抵開荒點的苗圃地。他的孩子們回憶說,父親在木箱上頭帶有小白兔做掩護。晚上不時給箱子灑水,後來才知那是給橡膠種子保濕。

也有傳聞說,為了以防萬一,雷賢鐘甚至在腳上割出一個傷口,把優質的橡膠種子藏著裡面,回國後,腳上的傷口都爛了。

從馬來西亞帶回來的優良橡膠品種在雷賢鐘的精心呵護和栽培下,成活率超過了80%,就此也拉開了我國高產橡膠事業的帷幕。第一批優良品種的橡膠樹在1959年就順利開割,並且單株幹膠的產量是低產橡膠的4倍以上。

1956年,雷賢鐘受邀到北京參加了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成立大會。這也是周恩來總理第一次接見雷賢鐘先生。“你帶優良橡膠種子回來,比帶金子更寶貴”,周總理給予了雷賢鐘高度的認同和肯定。

1958年,周恩來總理視察海南島,在西聯農場接見雷賢鐘時指示說:"要多繁殖優良種苗,加快發展我國橡膠事業"。雷賢鐘遵照總理指示,同科技人員和工人一起刻苦攻關,對橡膠良種進行精心移植、雜交組合和無性繁殖,終於培育出膠量多、生長期短的86號和600號良種,

圖為全國僑聯慰問雷賢鐘全家

後來這些優良橡膠品種還被推廣到了雷州半島和西雙版納,他們迅速改變了我國橡膠生產落後的局面,而雷賢鐘也被人們親切地稱作“橡膠王”。

廣東省人民政府為了關心雷賢鐘先生的生活,特意在廣州給他安排了一套房子供其居住,但他卻以“我的事業在海南島”為由婉言謝絕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雷賢鐘被撤職,下放種菜。當時有機會回到馬來西亞,他放棄了機會,還常教導孩子們要愛國。一九七八年,雷賢鐘平反復職,七十多歲的他常騎著從馬來西亞帶回來的舊自行車,到生產隊檢查指導橡膠作業。

雷賢鐘於1984年11月病逝,當地黎族同胞用鳴放粉槍的最高禮遇為老人送行!

當然雷賢鐘只是眾多帶回橡膠優良品種的華僑代表之一。據1956年的調查,當時華僑及歸僑在海南島投資建成的大小膠園兩千三百二十五家,種膠一百四十多萬株。今天,我國已經成為橡膠產業大國,橡膠也從軍工領域走進了民用領域。我們生活中有了各種各樣的橡膠製品。

但是我們不能忘懷雷賢鐘和他的同伴們的辛勤付出。正是他們的無私奉獻托舉起了民族發展的希望。讓我們的祖國迅速崛起和發展,也給了我們安定幸福的生活。生活中的一切美好,都不是理所當然。它們的背後都有很多人在默默無聞地付出。

今天的我們除了懷念和敬重之情,更多的是應該珍惜和愛護。並且沿著他們的精神繼續前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