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夏季到,海南出門常遇桃金娘

山撚子的花。 盧剛供圖

山撚子果實。 盧剛 供圖

桃金娘科蒲桃。 周曉夢 攝

桃金娘科蓮霧。 海南日報記者李幸璜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周曉夢

“七月撚子逐粒熟, 八月撚子熟瀝瀝, 九月撚子滿地踏, 十月撚子甜似酒。 ”

撚子是桃金娘的別名, 這種多長於南方的佳果有著奇妙的能力,

能讓人輕易把它與童年記憶掛鉤, 回想起種種美好;這種不起眼的果子還有著奇妙的口感, 蘇東坡稱其嚼起來“瑟瑟有聲”。

在海南, 這個季節正是桃金娘開花結果的時節。 踩著夏天的步伐, 桃金娘已悄然將花朵和果實綴滿田野鄉間, 趁著天氣晴好, 出門, 采果子去。

那些年摘過的野果子

“六七月份開花長果子的時候, 漫山遍野的山尼便是我們的娛樂場所, 可以玩到天黑才回家。 ”說起在鄉下長大的童年, 梁奕超有著滿滿的回憶, 這位已結婚生娃的80後, 到現在“看到山尼還是覺得很親切”。

在海南方言裡, “山尼”即為桃金娘、山撚子, 屬於桃金娘科桃金娘屬的矮小常綠灌木, 結出的果形似一個個縮小版的酒杯,

果中有芯、芯外多籽, 成熟時顏色紫黑, 甘甜好吃。

和梁奕超一樣, “山尼”是不少人記憶中摘過的野果子。 那些年採摘的場景, 是和夥伴們一起湧向小山頭, 幾個小腦袋瓜急咧咧地宣佈這一棵那一棵的“採摘權”, 或者乾脆就劃出一片片“佔領區”, 你采你的, 我摘我的, 一撚一扯動作俐落。 摘到飽滿大個的情不自禁嚎了一嗓子, 便會引來圍觀羡慕, 或是被直接“搶走”, 落得自己倒是沒嘗到。

采多了, 褲子兩側的兜裝滿了, 就將草帽翻過來, 或是將上衣半掀起、提溜成兜, 又能裝得滿滿當當。 這是一種樂趣。 我們曾終日遊蕩在家鄉的山坡上, 在掛果累累的山撚子旁, 盯著牛吃草, 然後互相嘲笑被染成紫黑色的舌頭牙齒。

《海南植物志》中記錄,

桃金娘生於丘陵坡地, 在海南各地都有, 是“酸性圖”(ph值的圖示)的指示植物。 桃金娘灌木有一兩米高, 幼枝上覆有一層小絨毛, 橢圓形的葉子呈革質。

桃金娘的花期一般在夏秋季, 它可以一邊開花, 果實一邊成熟。 團團簇簇的綠葉裡, 一朵朵桃金娘花被長梗托著, 五片大小均勻的花瓣像裙擺一樣散開, 桃豔豔的, 煞是好看。 花的一旁, 或許就掛著悄悄給自己“換裝”的果子:桃金娘的果皮往往先青而黃, 黃而赤, 赤而紫, 然後變成紫黑色, 這時的果子最好吃。

“現在回老家摘山尼, 是摘回憶和情懷。 ”梁奕超說, 雖然後來知道了兒時山坡上這種野果子的學名叫作“桃金娘”, 但他還是習慣說土名, 改不過來。

蘇東坡吃過的桃金娘

桃金娘這個名字, 可以說是“名副其實”。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按照分類,它屬於桃金娘目、桃金娘科、桃金娘亞科、桃金娘族、桃金娘屬。先別懷疑,這不是寫錯,這種植物從目、科、屬上確實全寫作同樣的三個字。連續讀起來就像是在介紹,“這是來自桃金娘王國桃金娘家族的桃金娘”。

說它“名副其實”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諧音。中科院科普資料解釋,在歷史上的大災之年或逃避戰亂的年代,一些老百姓依靠採摘桃金娘果實來度過饑荒,熬過逃難的日子,所以它也被叫作“逃饑糧”“逃軍糧”,桃金娘也由此諧音而來。

一千多年前,蘇東坡也注意過桃金娘的名字。

當年蘇東坡從廣西藤州取道前往海南,恰逢季節,沿途看到桃金娘花開,便記下“吾謫居海南,以五月出陸至藤州,自藤至儋,野花夾道,如芍藥而小,紅鮮可愛,朴藪叢生,土人雲倒撚子花也。”

老鄉告知的“倒撚子”花,被東坡先生記下,並一路觀察了桃金娘開花和果實成熟的過程,“至儋則已結子如馬乳,爛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細核,並嚼之,瑟瑟有聲。”

東坡先生不僅觀察,還品嘗了這種果子,並描述其口感。

這果中有芯且芯外多籽的滋味,跨越時空,隱藏在路邊常見的矮小灌木從中。

被寫進古文詩歌,被寫進研究論文,植物跟著不同的採食記錄,組成各自的生長、外觀、花果、來自何時何地等資訊,為人們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人們對桃金娘的技術資訊也多種多樣,比如《中國植物志》中記載,桃金娘可入藥,“葉含揮發油及鞣質等,供藥用,有止痢、止血、健胃等功效;葉經煮沸去掉鞣質,曬乾作茶葉用,味甘,有清熱作用。”

山撚子的“小夥伴”

實際上,桃金娘科盛產水果,除了“名副其實”的山撚子外,還有芭樂、蓮霧、紅果仔、嘉寶果、斐濟果等等,也是它們的一員。

不過,芭樂和剝了皮裡面一顆一顆籽的石榴並無直接“親戚關係”,就像洋芋(土豆)之於芋頭,二者其實是不同的植物。芭樂是桃金娘科的成員,而石榴則是石榴科的成員。

芭樂果樹“不嬌氣”,生存和繁殖能力強大。這種桃金娘科的植物原本生長在南美洲,後來才傳入亞洲,它名字前的“番”字首碼,已說明了外籍傳入的身份。在海南,水果商販會將白心芭樂切好,佐以辣椒鹽遞給食客,咬一口,一陣清爽;同在攤位上的紅心芭樂,則以撲鼻的甜香為自己招攬“粉絲”。

海南常見的桃金娘科水果中還有蓮霧。雖然從外觀上看蓮霧和同出一門的桃金娘並不相像,但這對“表親”都有著桃金娘科植物的特徵——花朵毛呲呲的,擁有眾多細長花蕊;果實底端通常有一個“肚臍”,像綻開的一樣。

據瞭解,蓮霧的學名叫作“洋蒲桃”,是桃金娘科蒲桃屬植物。它的“老家”本來是在馬來群島,17世紀時,被荷蘭人帶到了中國臺灣,後來生長良好,開花結果不斷繁育種植,成了中國臺灣標誌性的水果之一。

既然有洋蒲桃,那就會有本土的蒲桃。這種和葡萄撞名的植物,果實還與芭樂長撞臉,乍一看,它們簡直就像雙胞胎,讓人傻傻分不清。只是蒲桃果子成熟之後是空心的,種子在中空的果皮之中可以晃來蕩去,芭樂則是實心的。

“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答遝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上林賦》列舉的這一系列水果中,就有人認為其中“蒲陶”是指蒲桃。

可以說是“名副其實”。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按照分類,它屬於桃金娘目、桃金娘科、桃金娘亞科、桃金娘族、桃金娘屬。先別懷疑,這不是寫錯,這種植物從目、科、屬上確實全寫作同樣的三個字。連續讀起來就像是在介紹,“這是來自桃金娘王國桃金娘家族的桃金娘”。

說它“名副其實”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諧音。中科院科普資料解釋,在歷史上的大災之年或逃避戰亂的年代,一些老百姓依靠採摘桃金娘果實來度過饑荒,熬過逃難的日子,所以它也被叫作“逃饑糧”“逃軍糧”,桃金娘也由此諧音而來。

一千多年前,蘇東坡也注意過桃金娘的名字。

當年蘇東坡從廣西藤州取道前往海南,恰逢季節,沿途看到桃金娘花開,便記下“吾謫居海南,以五月出陸至藤州,自藤至儋,野花夾道,如芍藥而小,紅鮮可愛,朴藪叢生,土人雲倒撚子花也。”

老鄉告知的“倒撚子”花,被東坡先生記下,並一路觀察了桃金娘開花和果實成熟的過程,“至儋則已結子如馬乳,爛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細核,並嚼之,瑟瑟有聲。”

東坡先生不僅觀察,還品嘗了這種果子,並描述其口感。

這果中有芯且芯外多籽的滋味,跨越時空,隱藏在路邊常見的矮小灌木從中。

被寫進古文詩歌,被寫進研究論文,植物跟著不同的採食記錄,組成各自的生長、外觀、花果、來自何時何地等資訊,為人們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人們對桃金娘的技術資訊也多種多樣,比如《中國植物志》中記載,桃金娘可入藥,“葉含揮發油及鞣質等,供藥用,有止痢、止血、健胃等功效;葉經煮沸去掉鞣質,曬乾作茶葉用,味甘,有清熱作用。”

山撚子的“小夥伴”

實際上,桃金娘科盛產水果,除了“名副其實”的山撚子外,還有芭樂、蓮霧、紅果仔、嘉寶果、斐濟果等等,也是它們的一員。

不過,芭樂和剝了皮裡面一顆一顆籽的石榴並無直接“親戚關係”,就像洋芋(土豆)之於芋頭,二者其實是不同的植物。芭樂是桃金娘科的成員,而石榴則是石榴科的成員。

芭樂果樹“不嬌氣”,生存和繁殖能力強大。這種桃金娘科的植物原本生長在南美洲,後來才傳入亞洲,它名字前的“番”字首碼,已說明了外籍傳入的身份。在海南,水果商販會將白心芭樂切好,佐以辣椒鹽遞給食客,咬一口,一陣清爽;同在攤位上的紅心芭樂,則以撲鼻的甜香為自己招攬“粉絲”。

海南常見的桃金娘科水果中還有蓮霧。雖然從外觀上看蓮霧和同出一門的桃金娘並不相像,但這對“表親”都有著桃金娘科植物的特徵——花朵毛呲呲的,擁有眾多細長花蕊;果實底端通常有一個“肚臍”,像綻開的一樣。

據瞭解,蓮霧的學名叫作“洋蒲桃”,是桃金娘科蒲桃屬植物。它的“老家”本來是在馬來群島,17世紀時,被荷蘭人帶到了中國臺灣,後來生長良好,開花結果不斷繁育種植,成了中國臺灣標誌性的水果之一。

既然有洋蒲桃,那就會有本土的蒲桃。這種和葡萄撞名的植物,果實還與芭樂長撞臉,乍一看,它們簡直就像雙胞胎,讓人傻傻分不清。只是蒲桃果子成熟之後是空心的,種子在中空的果皮之中可以晃來蕩去,芭樂則是實心的。

“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答遝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上林賦》列舉的這一系列水果中,就有人認為其中“蒲陶”是指蒲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