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筆,教育資訊化給農村小學帶來的變化

(底溝村教學點, 樓頂是接收數位教育資源的設備)

芥末堆 甯寧 3 月 21 日報導

50歲的陳大慶小心翼翼地摸索著教室臺式電腦機的滑鼠,

他的手因操作不熟練而有些顫巍巍。 安裝這台電腦之前, 他從沒接觸過電腦。

滑鼠點擊完後, 頁面停留在“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專案”的網站。 在這裡他找到一節一年級的語文課文朗讀視頻, 黑板上的大顯示幕將視頻畫面和音量加倍地放大。

(陳大慶打開的語文課視頻)

陳大慶是寧夏南部山區貧困縣涇源縣涇河源鎮下屬的高峰教學點老師。 任教三十年的他在高峰教學點已經教了三年, 這裡有四名在編的小學生, 讀一二年級。 村小教學點一般只開設四年級以下課程, 保證村裡不方便外出上學的小學生也能接受義務教育, 大多位於人口偏少的貧困山區, 以一二年級的小學生為主, 老師只有一到兩個人。

2015年, 涇源縣在全縣的教學點開始鋪設網路, 配置電腦和大顯示幕。 沒有條件的教學點也能通過衛星接收到“教學點數位教育資源全覆蓋專案”中的課件資源。 這些課件與教學點使用的教材同步, 陳大慶在上課時可以隨時調取課程, 播放給學生觀看。

“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專案”是教育部2012年啟動建設的專案, 專案主要建設目標是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中保留和恢復的教學點配備數位教育資源接收和播放設備, 將優質數位教育資源送達教學點。

寧夏的2016教育資訊化工作會議上稱, 寧夏已經為全區306所山區農村學校接入寬頻, 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山區農村教學點衛星數位資源全覆蓋。

高峰教學點教學條件的改善正是得益於網路和硬體的鋪設與配置。

中心小學與教學點的同步課堂

從寧夏最南端的涇源縣驅車前往涇河源鎮, 要走16公里, 一路向南中, 六盤山貫穿始終。 3月的六盤山仍然被土黃色的矮樹枝和荒草覆蓋。

(六盤山)

白麵民族小學是涇河源鎮的中心小學, 3月8日下午1點多, 一年級一個教室內的電子交互白板正在播放《小紅帽》的伴奏, 音樂老師正帶著耳麥站在講臺前領唱。 她的目光除了掃視坐在她面前的40多個學生之外, 還向上不定時地看著天花板上懸掛的一台電子顯示幕。 顯示幕的左上方,

12個學生正坐成兩排聽她唱歌, 右下方是《小紅帽》的歌詞。

這是白麵民族小學的“一拖二”課堂, 顯示幕裡正是陳大慶所在的高峰教學點一二年級及學前的學生。 為解決教學點音、體、美師資缺乏的難題, 涇源縣提出“一拖二”課堂模式, 即一個中心校帶兩個教學點, 通過網路及錄播設備, 中心校的課堂與教學點課堂即時同步。 教學點學生不僅能看到中心校的課堂教學, 還可以與老師互動。

(白麵民族小學的“一拖二”音樂課堂)

一個小時後,當我們到高峰教學點時,學生們的音樂課已經結束,一二年級的四名學生仍在教室等待下一節課,課堂的間隙,他們在嬉鬧中翻開音樂書大聲合唱著《柳樹姑娘》。顯然,上一節的音樂課學生們上得還意猶未盡。

教室電腦和黑板右側的大顯示幕在2015年配置完成,陳大慶學得很費力,以前他沒接觸過電腦。配置安裝完成後,縣裡組織培訓。談及培訓次數,他指著涇源縣教體局信息技術員黃登鵬感慨,“手把手實地的(培訓)就有20多次。”

“剛開始連滑鼠也不會點,現在已經好多了。”黃登鵬笑稱。

音樂和美術課就通過白麵民族小學的“一拖二”課堂進行,教學點的課表與白麵民族小學的一樣。上課時,陳大慶就在教室裡組織學生聽。

網路讓他感到,課堂再也不局限於一本教材,一根粉筆了,而有著豐富教學材料的課堂也讓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網路資源與課本結合,教學更加輕鬆

於廣銀和陳大慶也有同感,他告訴芥末堆,“以前就是課本,除了課本什麼也沒有,現在他們不想學了,我可以打開裡面的視頻。”

於廣銀在涇河源鎮的另一個教學點—底溝村教學點教學。從高峰村到底溝村開車需要二十來分鐘,沿路兩面都是山,坡度較小的地方被種植上了松樹,這是當地村民在家務農的主要收入。但近兩年,因松樹掉價,村民覺得不划算,樹苗就一直在山腰長著。

(底溝村教學點)

寧夏啟動南部移民搬遷工程以來,底溝村的人也陸陸續續搬走一些,現在常住人口只有20戶左右。於廣銀是本村人,高中畢業後就在底溝村教學點教學,到今年已經教了八年。如今這個教學點只有他一個老師。

他教一個一年級學生、兩個二年級學生和七個學前班學生,每天從早晨到下午,要上八節課。語文和數學課堂於廣銀最常使用“教學點數位教育資源全覆蓋專案”平臺中的資源。給二年級的學生上完課後,學生就自己看視頻跟讀字詞,騰出空的他就為一年級的學生上課。有與教材同步的課程資源輔助教學,這讓他覺得輕鬆了不少。

不過,一個人教3個不同年級的學生,又要兼顧7個學前班的孩子,對於廣銀來說這仍然是不小的工作量。遇到下雨、下雪的天氣,他最緊張,“一不小心就碰著了。”學生來上課的一天,他幾乎不敢出門。

幾天前,底溝村一位家長找到于廣銀。因為吵架,孩子媽媽一氣之下外出打工走了,三歲多的孩子沒人照理,他要求於廣銀接收孩子到教學點上學。於廣銀不同意,認為孩子太小還不到上學的年紀,家長就開始大鬧。這裡的7個學前班學生的情況也大多如此,家長將教學點當做照料孩子的場所,無論是否到上學年紀都要到送到這裡。於廣銀不僅要承擔教學的任務,還要在生活上照料這些孩子。

數字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大大豐富了已有教師的課堂教學,也為開設音樂、美術課程創造了一些條件,部分解決了師資缺乏的難題。但師資問題仍然普遍困擾著這些山區學校。

在底溝村教學點的另外一間教室內,一架由琴譜設計而成的電子琴安裝在黑板上,但因為沒有專業老師,琴很少使用。於廣銀說,這學期天氣轉暖路好走後,涇河源鎮白麵民族小學的音樂老師就定期下到教學點給學生上音樂課。

即便是鎮上的白麵民族小學也面臨師資缺乏的挑戰。學校在去年剛剛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驗收,15個教學班裡都裝有互動式白板一體機,實現了網路班班通。學校建設的功能教室有書法室、鋼琴室、電腦室、舞蹈排練室。校長陳遠東坦言,現在什麼都不缺,就是招齊缺的老師。學校的美術課老師聘請的是鎮上的剪紙非遺傳承人,像音樂老師一樣,除白麵民族小學,每週他還要到其他學校教課。

(底溝村)

白麵民族小學還面臨一個問題,學校專職的資訊技術員太少,一旦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電子白板出現問題,就沒辦法及時解決。再遇到大的問題只能向縣教體局求助,陳遠東覺得麻煩在於這有時會影響課堂進度。

黃登鵬坦言,這確實是縣教體局面臨的問題。他介紹,涇源縣有80多所中小學,但專職的資訊技術老師也就20多人。隨著學校資訊化建設的全面普及,硬體設定的不斷更新,後期維護的工作量也就越來越大。但教師編制本來就緊,也不容易進新人。

陳大慶現在遇到不會操作的電腦問題就給黃登鵬打電話,先是電話遠端指導,問題多了再到教學點手把手教。“一年(到教學點)跑個十幾次很正常。”黃登鵬說。

(白麵民族小學的“一拖二”音樂課堂)

一個小時後,當我們到高峰教學點時,學生們的音樂課已經結束,一二年級的四名學生仍在教室等待下一節課,課堂的間隙,他們在嬉鬧中翻開音樂書大聲合唱著《柳樹姑娘》。顯然,上一節的音樂課學生們上得還意猶未盡。

教室電腦和黑板右側的大顯示幕在2015年配置完成,陳大慶學得很費力,以前他沒接觸過電腦。配置安裝完成後,縣裡組織培訓。談及培訓次數,他指著涇源縣教體局信息技術員黃登鵬感慨,“手把手實地的(培訓)就有20多次。”

“剛開始連滑鼠也不會點,現在已經好多了。”黃登鵬笑稱。

音樂和美術課就通過白麵民族小學的“一拖二”課堂進行,教學點的課表與白麵民族小學的一樣。上課時,陳大慶就在教室裡組織學生聽。

網路讓他感到,課堂再也不局限於一本教材,一根粉筆了,而有著豐富教學材料的課堂也讓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網路資源與課本結合,教學更加輕鬆

於廣銀和陳大慶也有同感,他告訴芥末堆,“以前就是課本,除了課本什麼也沒有,現在他們不想學了,我可以打開裡面的視頻。”

於廣銀在涇河源鎮的另一個教學點—底溝村教學點教學。從高峰村到底溝村開車需要二十來分鐘,沿路兩面都是山,坡度較小的地方被種植上了松樹,這是當地村民在家務農的主要收入。但近兩年,因松樹掉價,村民覺得不划算,樹苗就一直在山腰長著。

(底溝村教學點)

寧夏啟動南部移民搬遷工程以來,底溝村的人也陸陸續續搬走一些,現在常住人口只有20戶左右。於廣銀是本村人,高中畢業後就在底溝村教學點教學,到今年已經教了八年。如今這個教學點只有他一個老師。

他教一個一年級學生、兩個二年級學生和七個學前班學生,每天從早晨到下午,要上八節課。語文和數學課堂於廣銀最常使用“教學點數位教育資源全覆蓋專案”平臺中的資源。給二年級的學生上完課後,學生就自己看視頻跟讀字詞,騰出空的他就為一年級的學生上課。有與教材同步的課程資源輔助教學,這讓他覺得輕鬆了不少。

不過,一個人教3個不同年級的學生,又要兼顧7個學前班的孩子,對於廣銀來說這仍然是不小的工作量。遇到下雨、下雪的天氣,他最緊張,“一不小心就碰著了。”學生來上課的一天,他幾乎不敢出門。

幾天前,底溝村一位家長找到于廣銀。因為吵架,孩子媽媽一氣之下外出打工走了,三歲多的孩子沒人照理,他要求於廣銀接收孩子到教學點上學。於廣銀不同意,認為孩子太小還不到上學的年紀,家長就開始大鬧。這裡的7個學前班學生的情況也大多如此,家長將教學點當做照料孩子的場所,無論是否到上學年紀都要到送到這裡。於廣銀不僅要承擔教學的任務,還要在生活上照料這些孩子。

數字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大大豐富了已有教師的課堂教學,也為開設音樂、美術課程創造了一些條件,部分解決了師資缺乏的難題。但師資問題仍然普遍困擾著這些山區學校。

在底溝村教學點的另外一間教室內,一架由琴譜設計而成的電子琴安裝在黑板上,但因為沒有專業老師,琴很少使用。於廣銀說,這學期天氣轉暖路好走後,涇河源鎮白麵民族小學的音樂老師就定期下到教學點給學生上音樂課。

即便是鎮上的白麵民族小學也面臨師資缺乏的挑戰。學校在去年剛剛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驗收,15個教學班裡都裝有互動式白板一體機,實現了網路班班通。學校建設的功能教室有書法室、鋼琴室、電腦室、舞蹈排練室。校長陳遠東坦言,現在什麼都不缺,就是招齊缺的老師。學校的美術課老師聘請的是鎮上的剪紙非遺傳承人,像音樂老師一樣,除白麵民族小學,每週他還要到其他學校教課。

(底溝村)

白麵民族小學還面臨一個問題,學校專職的資訊技術員太少,一旦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電子白板出現問題,就沒辦法及時解決。再遇到大的問題只能向縣教體局求助,陳遠東覺得麻煩在於這有時會影響課堂進度。

黃登鵬坦言,這確實是縣教體局面臨的問題。他介紹,涇源縣有80多所中小學,但專職的資訊技術老師也就20多人。隨著學校資訊化建設的全面普及,硬體設定的不斷更新,後期維護的工作量也就越來越大。但教師編制本來就緊,也不容易進新人。

陳大慶現在遇到不會操作的電腦問題就給黃登鵬打電話,先是電話遠端指導,問題多了再到教學點手把手教。“一年(到教學點)跑個十幾次很正常。”黃登鵬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