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揭秘中國科大少年班:也掛科 並非“天才集中營”

天使路, 這條中國科技大學中有名的校園道路, 兩側是鬱鬱蔥蔥、高聳挺拔的大樹, 路旁矗立著一座五層小樓, 繁茂枝葉掩映著五個別致的大字——“少年班學院”。

拾級而上, 大廳牆上掛滿畢業生群英譜:張亞勤、駱利群、杜江峰、莊小威……人才輩出、群星閃耀。

恰同學少年——

似榜樣、似召喚、似鞭策……每一個置身此地的少年, 浸潤著醇厚的學術氣息, 肩負著未來的希望, 像天使路樹上繁多的振翅小鳥, 懷揣著明天不同尋常的夢想。

在外界看來帶著神秘、傳奇色彩的少年班, 有幾多故事?開辦39年來經歷了怎樣的嬗變?新華社記者近日走進“中國科大少年班”,

一探究竟。

少年班:從“科大開創歷史”到“國內一哄而上”再到“堅持創新前行”, 始終寄託著時代對人才渴求的夢想

“我一直有少年班情結。 初中時就報考了, 但遺憾當時沒考上。 ”20歲的少年班大四學生唐榕來自江西, 高三時她因獲得“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 終於夢圓少年班。

“高三, 我算大齡了。 ”唐榕說, 如今少年班通常選擇高二以下的學生, 不過雖是高三, 她年齡僅有16歲, 算是被“高齡破格”錄取。

在記者面前, 唐榕始終專注傾聽問題, 一直平靜回答著求學歷程。

高智商、超專注、特執著, 這是大多數少年班學生的共同特徵。

經歷少年班4年學習後, 唐榕下一站將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繼續深造。 她的很多同學,

也即將奔赴祖國乃至世界各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 哈佛、麻省理工、耶魯、普林斯頓等知名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博士。

中國科大曾做過統計, 過去38年來中科大少年班共畢業超過3400名本科生, 約90%考取國內外研究生。 畢業10年後的學生中, 有超過200人成為國內外名校和科研機構教授;另有55%投身於企業界、19%活躍於金融界, 在世界500強任職者達到35%。

1978年少年班的創辦, 寄託著一個國家對人才的渴求——

早在1974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就向我國領導人提出建議——中國要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 少年班的設想由此浮出水面。

彼時, 各行各業百廢待興, 科技人才嚴重斷檔, “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成為全社會的迫切問題。

從少年人才入手, 主要是為了打破當時不重視培養基礎科學人才的狀況, 能使全國各類人才培養步入正軌。

1977年, 一起推薦“13歲天才少年——甯鉑”的新聞事件, 直接催生了少年班的創辦:江西一教師致信給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方毅, 並隨即得到批示。 方毅和寧鉑對弈圍棋的照片, 一時轟動全國。

1978年3月, 在李政道、楊振寧和丁肇中等著名科學家的宣導下, 鄧小平、方毅等党和國家領導人給予大力支持, 中國科大創建少年班並招收了第一批21名學生, 平均年齡14歲, 最小的11歲, 這期就包括當時大名鼎鼎的甯鉑、謝彥波等少年。

一時間, 少年班成為社會熱議話題, 諸多“神童”“天才”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甚至受寧鉑的影響,

很多學生都在學圍棋。

王永, 現任中國科大資訊學院副院長, 15歲參加了1978年的秋季高考, 考取安徽省長豐縣第一名。 “我對少年班非常嚮往, 為此又專門報考。 ”

和王永同班的, 還有如今的百度總裁張亞勤。 入校時12歲的張亞勤, 在地圖上費盡心思尋找合肥, 那時地圖用圈標明城市大小:北京有三個圈, 家鄉太原有兩個圈, 而合肥只有一個圈。

進校之後, 同學互相詢問高考成績。 自以為高考成績不錯的張亞勤, 知道山西高考第一名約410分, 而他問到的一個來自江西同學分數為450分。 他寫給母親的信裡感歎:“合肥很小, 科大卻很大。 ”

首批經半年預科學習的21位學生和67位參加過1978年秋季高考招收的少年大學生, 合併成一個班,

開始了中國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常教育實踐。

在當時高考中斷十多年的形勢下, 少年班給正規高等教育的恢復發展和人才意識的喚醒, 產生了“衝擊波”式的推動作用。 1985年教育部決定, 在北大、清華、北師大、吉林大學、西安交大等12所重點高校開辦少年班, 擴大試點。

但作為人才培育試驗田的少年班, 發展歷程並非一帆風順。

伴隨當時媒體和社會的過度關注, 一些早慧少年在成長中幾經曲折, 有些當初轟動一時的“天才少年”也遭遇種種挫折, 後來並未如人們想像那般“成功”……

是否是揠苗助長?如何避免“傷仲永”式的悲劇?質疑和反思始終相伴。 上世紀90年代以來, 各校少年班因教學模式、學校管理、生源品質、學生個人心理素質等原因, 紛紛停辦。1999年,全國舉辦少年班的13所高校只剩下5個。

“從本質上講,當時一哄而上的熱潮是沒有真正遵循少年的成長發展規律,而是簡單想獲得功利結果,這和高校管理體制相關。”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據有的學者研究表明,早慧兒童占比約為千分之幾,少年班不宜大規模去辦,也不宜不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去辦。

2001年,上海交通大學少年班停止招生。至此,全國開辦少年班的高校僅剩中國科大、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雖歷經風雨,但中國科大少年班卻恪守初心。開辦30年後,原少年班管委會(系級建制)升格為少年班學院。成果之豐碩,經驗之豐富,在國內首屈一指。

“科大少年班不急躁、不攀比,因材施教,一辦就是39年,始終探索教育人才新模式,做教育改革的試驗田。”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院長陳暘說。

選拔關:不以低齡取勝,更不是“偏才”“怪才”,需經高考檢驗,注重崇尚求知的執著和心理測試

2015年上映的電影《少年班》中,少年班導師四處“民間尋徒”,通過瞭解家世,觀察其打牌、下棋、“土發明”等方式,選出“天才少年”。

中國科大少年班學員是這樣選拔嗎?

的確,首屆少年班選拔曾有這樣的影子——第一批少年班開辦時,中科院和中國科大不斷收到來自全國各地舉薦少年英才的信件。隨後,科大選派了十多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前往上海、江蘇、福建等地考察、招生。雖然有筆試、面試環節,但招生標準和程式並沒有統一,多由招生老師自主掌握。

首期錄取的學生水準參差不齊,進校摸底考試中,有的學生數學考了98分,有的只考了10分。之後,科大就對招生方式進行了調整,在高考之後根據成績再對學生進行筆試面試。

“第一期少年班招生就是看你聰明不聰明。第二期科大單獨命題出了一套卷子,相當於又組織一次‘小高考’。”王永回憶說,筆試包括語文、數學、物理三科的考試,滿分300分,他考了204分。

而面試也有一些看似簡單實際蘊含數理化原理的一些題。“有一道題,一個房間裡一群人見面後相互握手,求證明握過奇數次手的人數是偶數。”

歷經30多年的探索,如今少年班學生選拔已趨於完善成熟——

“2001年1月1日及以後出生的優秀高二(含)以下學生”“參加全國統一高考;根據高考成績確定複試人選,複試科目為數學、物理、非智力因素測試”——這是中國科大2017年少年班招生提出的要求。

少年班學院目前學生絕大多數是16歲到18歲,不再像開辦之初那樣低齡。在上世紀80年代各校一哄而上辦少年班的那段時間裡,過分追求低齡化成為一個誤區,當這所學校招了個13歲的學生,另一所學校就招個更小的孩子進行宣傳。

如今,科大少年班學院由三部分學生組成。第一種是傳統意義上的少年班學生,16周歲以下的高二(含)以下學生,先高考、後複試;第二種是理科試驗班,是從當年高考錄取的普通本科生裡選拔出來的優異學生;第三種是創新試點班,對象是年齡17周歲以下的高二(含)以下學生,先高考、再複試。

從選拔上看,早期學校還擁有較大的自主招生權,如今隨著高考制度的完善,高考分數基本成為選拔的“硬門檻”。和外界猜測不同,選拔沒有專業的智商測試,而是通過筆試、“現學現考”、面試等多個複試環節,從1986年起還加入了心理測試。

少年班招收的學生不是“偏才”“怪才”,而是文理兼備尤其是物理、數學擅長者,他們畢業後大多選擇繼續深造。

考慮到年齡相對較小,少年班引入的心理測試,是為深入瞭解他們的心理狀態,以防他們背負太多包袱。為了減少社會的“捧殺”,少年班規定畢業班以下的學生不能接受媒體採訪。“要讓他們找回平常心,從零開始。”陳暘說。

編輯:凡聞

也“掛科”:並非是“天才集中營”,入學後都會經歷重新定位的過程,要具備超出常人的勤奮和努力

的確,少年班學生有的3歲就上小學,14歲考入少年班;有同學申請出國留學,一口氣拿到美國前十所名校中的9個錄取通知書……

但在少年班,高智商並不意味著你就能一直“牛”到底,這裡更看重的是勤奮和努力。

少年班學生,入學後也會“掛科”(考試不及格)。

大四的2013級少年班學生陳欣怡告訴記者,大一時最擔心的就是數學月考,一次月考下來全班大面積掛科二三十個人。“大家都掛科,就沒有那麼緊張了,慢慢學就趕上來了。”

在這樣高強度的學習環境中,並非所有的學生都能適應。記者瞭解到,有學生跟不上節奏,還有人沉迷遊戲,甚至不能自拔,最終退學……

“在我們的這個班級,同學們都非常出色,我經常感覺被‘碾壓’。”陳欣怡笑著說。

2013級學生李磐對記者說:“在家鄉學校時,自己成績確實是好。但來到這裡經受打擊後,感覺性格也有了一些變化。慢慢從一個以前比較張揚的人,變成一個比較內斂的人。”

陳暘坦承,不少學生入學見識身邊有更多的“牛人”後,經歷了“從雲端到地面”的過程,“必須重新定位認識自己,重構的自信能夠支撐他們一輩子。”

少年班開展有多項心理輔導,幫助入學的孩子們調節情緒。

就如少年班曾經走過的波折一樣,這些學生成長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雖然大部分人意氣風發,但仍有人遭遇坎坷,最終要成大器,需要修煉的東西還有很多。

在陳暘眼中,與其說他們有超出常人的智商,更不如說他們有超出常人的勤奮和努力。“一周學習60個小時對於少年班的孩子來說才是‘剛剛合格’”。

記者走進少年班學院的一間宿舍,一名大二學生正在攻讀英文原版的微積分教材,書架上堆滿了學習資料。“身邊人都太刻苦了,你學到晚上十點,別人又能學到十一點,你就只好再學到十二點,結果發現第二天早上六點人家就自習去了。”這名學生感歎道。

其實,漫步在校園裡,少年班學生和其他大學生一樣,沒什麼區別:一樣共同泡在圖書館學習,一樣加入學校社團,一樣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

業餘時,這些少年班大學生也喜歡看電影、看小說,喜歡跑步、踢球,也經常聚餐、聊八卦等。一個女同學喜歡一個愛練跆拳道的影視明星,她就報了跆拳道班刻苦訓練,風雨無阻。“可千萬不能說出去啊……”她小心翼翼地囑咐記者。

“孩子們業餘生活很豐富,有的喜歡中國文學,對四書五經瞭解並不比中文系學生差多少;有的喜歡寫詩,有的關心時事,有的喜歡玩魔術……”在少年班學院黨總支書記尹民老師眼中,學院學生的多樣性和優秀令人欣慰。

少年班學院黨總支副書記蘭榮說,科大有70多個社團組織,其中10個社團的負責人是少年班學院學生。

“這裡有一流的教育理念。如果再來一遍,我還是會選擇少年班。”王永說。

王永的兒子王嘉騮高考全省第16名,放棄了就讀其他的名校,選擇了讀少年班學院。在這裡,這樣的佳話還有不少:有父女檔、兄妹檔、姐弟檔等多種組合。

試驗田:磨礪中前行,探索求新求變的創新教育實踐,科大少年班之路越走越寬

多年來,社會對少年班的質疑聲始終不斷,主要圍繞在是否違背了人才規律,在揠苗助長?此外,少年班迄今還沒有出現諾貝爾級的頂尖科學家,達不到人們的高期望值。

歷經39年風雨,中國科大少年班為何常青?辦學之路為何越走越“寬”?

少年班已經由當年幾十人的一個班,發展成以“少年班”命名的每屆約300人的學院,培養宗旨也悄然發生著變化,由最初培養頂尖科學家轉為培養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

在教育學者看來,當年許多大學放棄辦“少年班”的理由,除了少年班確實不適合擴大規模舉辦外,還需要傾注更多心血,甚至是教學成本,這也是不能維持長時間辦學的原因之一。

“培養特殊人才,需要耗費不同尋常的成本。在科大幾乎是舉全校之力來辦少年班,但我們是從探索教育改革、創新培養人才的大尺度來著眼。”陳暘說。

曾任中國科大校長的侯建國認為,少年班同學思維敏捷、興趣廣泛、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強,對科學研究興趣濃厚,可塑性大。為此,少年班是科大許多教育改革的試驗田。

首先,激發起這些孩子的興趣,夯實根基,才能讓他們走得更遠。

科大選擇的少年大學生,大多都有立志科學前沿研究的理想。按照拔尖科研人才需要的數理化等基本功要求,少年班學院先按照數學、物理專業水準的課程進行一年的基礎通識教育;第二年在全校範圍內自由選擇學科平臺,進入各學院學習;第三年再自主選擇專業學習方向。

“一開始學習特別難,什麼都聽不懂!”唐榕向記者描述起初聽課時的茫然,儘管她也是同學們眼中的“學霸”。

少年班學習節奏非常緊張,多數人都保持早上6:30到晚上11:00的作息時間,並形成這樣刻苦的宿舍文化、班級文化。

杜江峰,如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大教授,昔日也是少年班的學生。他坦言,自己的科研之路經歷過不順,但感恩少年班的培養模式。“經過基礎課強化訓練後,大家適應能力很強,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學科領域,從事不同學科的研究都得心應手。”

這項“通識教育”也在全校推廣:得益於良好的綜合素質訓練,中國科大畢業生在學科、行業之間轉換遊刃有餘,在各個領域都有很強適應能力和開拓能力。

因材施教,尊重個性化發展的培養方案,“先不分專業、再自由選擇”就是科大少年班的首創。

少年班針對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設計個性化培養方案,除了基礎課集中授課外,其他課程可在全校範圍內選擇修讀。畢業時再分別授予數學、物理、生物等不同的專業學位。

“我先試了無線電,上了電路分析,又去試了電腦,還是覺得不大對勁;後來又選了近代化學專業,但我更擅長物理,最終就選定了物理。”1982年考入少年班、當時14歲的盧征天,如今已是知名的物理學家、科大教授。

這種教育模式,賦予學生充分自主權,注重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少年班這些成功經驗,之後便在全校推廣,如今國內一些高校也複製這一模式,成為教育史上的創新之舉。

少年班格外注重書院式培養、專職化管理,師資、教學等都依託全校資源。

學院為學生配備學業導師,由精心挑選的近20位元來自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業務水準高的老師組成。學院擁有18名老師的專職管理團隊,負責和學生的日常溝通和管理。

學院唯一開設的一門課叫“科學技術與工程導論課”,邀請所有院系的知名教授乃至院長來上課,講解各學科的精髓,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科學熱情。

一定程度上說,少年班就是一個“虛擬班級”,每個人都自由選擇自己的課堂,即使課程相同課堂也可能不同,只有開展集體活動或是回到宿舍時才回到這個班級。

“少年班的目的,不是選拔神童、培養神童,而是要給愛科學、有潛力的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也是為中國教育做創新實踐。”時任中科大校長的萬立駿如此說。

求實、求新、求變,一直是少年班教學主旨所在。少年班教學模式始終在不斷探索調整,大約3至5年辦學方式就有小的調整。少年班教育改革探索,既是一步步經驗積累的產物,更是與時俱進的創新實踐。

大擔當:自古英雄出少年,群星閃耀,精英人才應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用優秀的資源培養精英人才,‘優秀’不意味著你有‘特權’,而是未來你應該有更大的責任和擔當。”陳暘反復強調少年班教育的意義。

多年來,少年班交出了一份群星閃耀的“精英譜”:

1981級駱利群,38歲時出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正教授,2012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1982級盧征天,旅美時獲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現任中國科大教授;

1984級杜江峰,中科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大物理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1987級莊小威,34歲時成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物理系雙聘正教授,是美國科學院最年輕的華人院士;

1996級尹希,未滿32歲晉升為哈佛大學正教授,打破華人記錄;

1998級陳宇翱,80後的中國科大教授,獲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

約有十位少年班畢業生在清華、北大任教;

……

當然,由李政道等這些諾貝爾獎學者宣導成立的少年班,人們期望這裡也能湧現諾貝爾級學者。不過,現在看來,首批畢業的少年班學生,年齡最大的才50多歲,正處於幹事的年齡,現在論最高成就,還為時過早。

“心存理想、仰望星空,回報社會,我們希望少年班的學生要有大擔當,培養學術精英、社會精英,能成為未來社會各領域的領軍人物,做社會文明的宣導者、時代進步的推動者,不能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陳暘表示。

做事前,先做人。

少年班學院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優秀畢業班學生志願擔任低年級班級的助理班主任,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提升自我。學院還組織社會實踐,讓學生們更深入瞭解國情……

學成後,當報國。

這些年,少年班畢業學生已成為海歸學術報國的先鋒。根據2014年一項統計中,少年班畢業擔任的教授中,目前在海外與國內的人數比例已經從2005年時的“3.31:1”縮小到“1.19:1”。該報告還預測:“5年內少年班教授在國內工作的人數比例將反超海外。”

“畢業前和外界打交道時,才感受到‘少年班’沉甸甸的分量。”即將赴北大讀研的陳欣怡告訴記者,這也要求自己,要開啟一個有更高標準的未來。

2013級的少年班學生陳楚白今年就要留學美國,但已決定學成後歸國工作。他始終忘不了學校在我國“遠望號”航太遠洋測控船上舉行的成人儀式。

“這是宣誓,也更意味著有一天要用所學報效社會、報效祖國。等我歸來,仍是少年。”陳楚白說。(記者張旭東、王敏、周暢、胡浩、楊玉華、梁強、徐海濤、陳諾)

紛紛停辦。1999年,全國舉辦少年班的13所高校只剩下5個。

“從本質上講,當時一哄而上的熱潮是沒有真正遵循少年的成長發展規律,而是簡單想獲得功利結果,這和高校管理體制相關。”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據有的學者研究表明,早慧兒童占比約為千分之幾,少年班不宜大規模去辦,也不宜不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去辦。

2001年,上海交通大學少年班停止招生。至此,全國開辦少年班的高校僅剩中國科大、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雖歷經風雨,但中國科大少年班卻恪守初心。開辦30年後,原少年班管委會(系級建制)升格為少年班學院。成果之豐碩,經驗之豐富,在國內首屈一指。

“科大少年班不急躁、不攀比,因材施教,一辦就是39年,始終探索教育人才新模式,做教育改革的試驗田。”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院長陳暘說。

選拔關:不以低齡取勝,更不是“偏才”“怪才”,需經高考檢驗,注重崇尚求知的執著和心理測試

2015年上映的電影《少年班》中,少年班導師四處“民間尋徒”,通過瞭解家世,觀察其打牌、下棋、“土發明”等方式,選出“天才少年”。

中國科大少年班學員是這樣選拔嗎?

的確,首屆少年班選拔曾有這樣的影子——第一批少年班開辦時,中科院和中國科大不斷收到來自全國各地舉薦少年英才的信件。隨後,科大選派了十多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前往上海、江蘇、福建等地考察、招生。雖然有筆試、面試環節,但招生標準和程式並沒有統一,多由招生老師自主掌握。

首期錄取的學生水準參差不齊,進校摸底考試中,有的學生數學考了98分,有的只考了10分。之後,科大就對招生方式進行了調整,在高考之後根據成績再對學生進行筆試面試。

“第一期少年班招生就是看你聰明不聰明。第二期科大單獨命題出了一套卷子,相當於又組織一次‘小高考’。”王永回憶說,筆試包括語文、數學、物理三科的考試,滿分300分,他考了204分。

而面試也有一些看似簡單實際蘊含數理化原理的一些題。“有一道題,一個房間裡一群人見面後相互握手,求證明握過奇數次手的人數是偶數。”

歷經30多年的探索,如今少年班學生選拔已趨於完善成熟——

“2001年1月1日及以後出生的優秀高二(含)以下學生”“參加全國統一高考;根據高考成績確定複試人選,複試科目為數學、物理、非智力因素測試”——這是中國科大2017年少年班招生提出的要求。

少年班學院目前學生絕大多數是16歲到18歲,不再像開辦之初那樣低齡。在上世紀80年代各校一哄而上辦少年班的那段時間裡,過分追求低齡化成為一個誤區,當這所學校招了個13歲的學生,另一所學校就招個更小的孩子進行宣傳。

如今,科大少年班學院由三部分學生組成。第一種是傳統意義上的少年班學生,16周歲以下的高二(含)以下學生,先高考、後複試;第二種是理科試驗班,是從當年高考錄取的普通本科生裡選拔出來的優異學生;第三種是創新試點班,對象是年齡17周歲以下的高二(含)以下學生,先高考、再複試。

從選拔上看,早期學校還擁有較大的自主招生權,如今隨著高考制度的完善,高考分數基本成為選拔的“硬門檻”。和外界猜測不同,選拔沒有專業的智商測試,而是通過筆試、“現學現考”、面試等多個複試環節,從1986年起還加入了心理測試。

少年班招收的學生不是“偏才”“怪才”,而是文理兼備尤其是物理、數學擅長者,他們畢業後大多選擇繼續深造。

考慮到年齡相對較小,少年班引入的心理測試,是為深入瞭解他們的心理狀態,以防他們背負太多包袱。為了減少社會的“捧殺”,少年班規定畢業班以下的學生不能接受媒體採訪。“要讓他們找回平常心,從零開始。”陳暘說。

編輯:凡聞

也“掛科”:並非是“天才集中營”,入學後都會經歷重新定位的過程,要具備超出常人的勤奮和努力

的確,少年班學生有的3歲就上小學,14歲考入少年班;有同學申請出國留學,一口氣拿到美國前十所名校中的9個錄取通知書……

但在少年班,高智商並不意味著你就能一直“牛”到底,這裡更看重的是勤奮和努力。

少年班學生,入學後也會“掛科”(考試不及格)。

大四的2013級少年班學生陳欣怡告訴記者,大一時最擔心的就是數學月考,一次月考下來全班大面積掛科二三十個人。“大家都掛科,就沒有那麼緊張了,慢慢學就趕上來了。”

在這樣高強度的學習環境中,並非所有的學生都能適應。記者瞭解到,有學生跟不上節奏,還有人沉迷遊戲,甚至不能自拔,最終退學……

“在我們的這個班級,同學們都非常出色,我經常感覺被‘碾壓’。”陳欣怡笑著說。

2013級學生李磐對記者說:“在家鄉學校時,自己成績確實是好。但來到這裡經受打擊後,感覺性格也有了一些變化。慢慢從一個以前比較張揚的人,變成一個比較內斂的人。”

陳暘坦承,不少學生入學見識身邊有更多的“牛人”後,經歷了“從雲端到地面”的過程,“必須重新定位認識自己,重構的自信能夠支撐他們一輩子。”

少年班開展有多項心理輔導,幫助入學的孩子們調節情緒。

就如少年班曾經走過的波折一樣,這些學生成長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雖然大部分人意氣風發,但仍有人遭遇坎坷,最終要成大器,需要修煉的東西還有很多。

在陳暘眼中,與其說他們有超出常人的智商,更不如說他們有超出常人的勤奮和努力。“一周學習60個小時對於少年班的孩子來說才是‘剛剛合格’”。

記者走進少年班學院的一間宿舍,一名大二學生正在攻讀英文原版的微積分教材,書架上堆滿了學習資料。“身邊人都太刻苦了,你學到晚上十點,別人又能學到十一點,你就只好再學到十二點,結果發現第二天早上六點人家就自習去了。”這名學生感歎道。

其實,漫步在校園裡,少年班學生和其他大學生一樣,沒什麼區別:一樣共同泡在圖書館學習,一樣加入學校社團,一樣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

業餘時,這些少年班大學生也喜歡看電影、看小說,喜歡跑步、踢球,也經常聚餐、聊八卦等。一個女同學喜歡一個愛練跆拳道的影視明星,她就報了跆拳道班刻苦訓練,風雨無阻。“可千萬不能說出去啊……”她小心翼翼地囑咐記者。

“孩子們業餘生活很豐富,有的喜歡中國文學,對四書五經瞭解並不比中文系學生差多少;有的喜歡寫詩,有的關心時事,有的喜歡玩魔術……”在少年班學院黨總支書記尹民老師眼中,學院學生的多樣性和優秀令人欣慰。

少年班學院黨總支副書記蘭榮說,科大有70多個社團組織,其中10個社團的負責人是少年班學院學生。

“這裡有一流的教育理念。如果再來一遍,我還是會選擇少年班。”王永說。

王永的兒子王嘉騮高考全省第16名,放棄了就讀其他的名校,選擇了讀少年班學院。在這裡,這樣的佳話還有不少:有父女檔、兄妹檔、姐弟檔等多種組合。

試驗田:磨礪中前行,探索求新求變的創新教育實踐,科大少年班之路越走越寬

多年來,社會對少年班的質疑聲始終不斷,主要圍繞在是否違背了人才規律,在揠苗助長?此外,少年班迄今還沒有出現諾貝爾級的頂尖科學家,達不到人們的高期望值。

歷經39年風雨,中國科大少年班為何常青?辦學之路為何越走越“寬”?

少年班已經由當年幾十人的一個班,發展成以“少年班”命名的每屆約300人的學院,培養宗旨也悄然發生著變化,由最初培養頂尖科學家轉為培養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

在教育學者看來,當年許多大學放棄辦“少年班”的理由,除了少年班確實不適合擴大規模舉辦外,還需要傾注更多心血,甚至是教學成本,這也是不能維持長時間辦學的原因之一。

“培養特殊人才,需要耗費不同尋常的成本。在科大幾乎是舉全校之力來辦少年班,但我們是從探索教育改革、創新培養人才的大尺度來著眼。”陳暘說。

曾任中國科大校長的侯建國認為,少年班同學思維敏捷、興趣廣泛、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強,對科學研究興趣濃厚,可塑性大。為此,少年班是科大許多教育改革的試驗田。

首先,激發起這些孩子的興趣,夯實根基,才能讓他們走得更遠。

科大選擇的少年大學生,大多都有立志科學前沿研究的理想。按照拔尖科研人才需要的數理化等基本功要求,少年班學院先按照數學、物理專業水準的課程進行一年的基礎通識教育;第二年在全校範圍內自由選擇學科平臺,進入各學院學習;第三年再自主選擇專業學習方向。

“一開始學習特別難,什麼都聽不懂!”唐榕向記者描述起初聽課時的茫然,儘管她也是同學們眼中的“學霸”。

少年班學習節奏非常緊張,多數人都保持早上6:30到晚上11:00的作息時間,並形成這樣刻苦的宿舍文化、班級文化。

杜江峰,如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大教授,昔日也是少年班的學生。他坦言,自己的科研之路經歷過不順,但感恩少年班的培養模式。“經過基礎課強化訓練後,大家適應能力很強,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學科領域,從事不同學科的研究都得心應手。”

這項“通識教育”也在全校推廣:得益於良好的綜合素質訓練,中國科大畢業生在學科、行業之間轉換遊刃有餘,在各個領域都有很強適應能力和開拓能力。

因材施教,尊重個性化發展的培養方案,“先不分專業、再自由選擇”就是科大少年班的首創。

少年班針對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設計個性化培養方案,除了基礎課集中授課外,其他課程可在全校範圍內選擇修讀。畢業時再分別授予數學、物理、生物等不同的專業學位。

“我先試了無線電,上了電路分析,又去試了電腦,還是覺得不大對勁;後來又選了近代化學專業,但我更擅長物理,最終就選定了物理。”1982年考入少年班、當時14歲的盧征天,如今已是知名的物理學家、科大教授。

這種教育模式,賦予學生充分自主權,注重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少年班這些成功經驗,之後便在全校推廣,如今國內一些高校也複製這一模式,成為教育史上的創新之舉。

少年班格外注重書院式培養、專職化管理,師資、教學等都依託全校資源。

學院為學生配備學業導師,由精心挑選的近20位元來自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業務水準高的老師組成。學院擁有18名老師的專職管理團隊,負責和學生的日常溝通和管理。

學院唯一開設的一門課叫“科學技術與工程導論課”,邀請所有院系的知名教授乃至院長來上課,講解各學科的精髓,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科學熱情。

一定程度上說,少年班就是一個“虛擬班級”,每個人都自由選擇自己的課堂,即使課程相同課堂也可能不同,只有開展集體活動或是回到宿舍時才回到這個班級。

“少年班的目的,不是選拔神童、培養神童,而是要給愛科學、有潛力的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也是為中國教育做創新實踐。”時任中科大校長的萬立駿如此說。

求實、求新、求變,一直是少年班教學主旨所在。少年班教學模式始終在不斷探索調整,大約3至5年辦學方式就有小的調整。少年班教育改革探索,既是一步步經驗積累的產物,更是與時俱進的創新實踐。

大擔當:自古英雄出少年,群星閃耀,精英人才應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用優秀的資源培養精英人才,‘優秀’不意味著你有‘特權’,而是未來你應該有更大的責任和擔當。”陳暘反復強調少年班教育的意義。

多年來,少年班交出了一份群星閃耀的“精英譜”:

1981級駱利群,38歲時出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正教授,2012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1982級盧征天,旅美時獲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現任中國科大教授;

1984級杜江峰,中科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大物理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1987級莊小威,34歲時成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物理系雙聘正教授,是美國科學院最年輕的華人院士;

1996級尹希,未滿32歲晉升為哈佛大學正教授,打破華人記錄;

1998級陳宇翱,80後的中國科大教授,獲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

約有十位少年班畢業生在清華、北大任教;

……

當然,由李政道等這些諾貝爾獎學者宣導成立的少年班,人們期望這裡也能湧現諾貝爾級學者。不過,現在看來,首批畢業的少年班學生,年齡最大的才50多歲,正處於幹事的年齡,現在論最高成就,還為時過早。

“心存理想、仰望星空,回報社會,我們希望少年班的學生要有大擔當,培養學術精英、社會精英,能成為未來社會各領域的領軍人物,做社會文明的宣導者、時代進步的推動者,不能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陳暘表示。

做事前,先做人。

少年班學院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優秀畢業班學生志願擔任低年級班級的助理班主任,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提升自我。學院還組織社會實踐,讓學生們更深入瞭解國情……

學成後,當報國。

這些年,少年班畢業學生已成為海歸學術報國的先鋒。根據2014年一項統計中,少年班畢業擔任的教授中,目前在海外與國內的人數比例已經從2005年時的“3.31:1”縮小到“1.19:1”。該報告還預測:“5年內少年班教授在國內工作的人數比例將反超海外。”

“畢業前和外界打交道時,才感受到‘少年班’沉甸甸的分量。”即將赴北大讀研的陳欣怡告訴記者,這也要求自己,要開啟一個有更高標準的未來。

2013級的少年班學生陳楚白今年就要留學美國,但已決定學成後歸國工作。他始終忘不了學校在我國“遠望號”航太遠洋測控船上舉行的成人儀式。

“這是宣誓,也更意味著有一天要用所學報效社會、報效祖國。等我歸來,仍是少年。”陳楚白說。(記者張旭東、王敏、周暢、胡浩、楊玉華、梁強、徐海濤、陳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