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資訊進村多措並舉,動能激發、破解“最後一公里”難題

前言:自2014年5月農業部下發《關於開展資訊進村入戶試點工作的通知》後, “資訊進村入戶”一度成為熱詞, 將農業、農村資訊化和現代化改革推向了時代的風口。 各地拉開了建設架勢, 走在行業前列的服務商、運營商們也從中嗅到了商機, 聞風而至, 益農資訊社如雨後春筍般在神州大地生根、發芽……大家眼中最“土”的農業正與最“IN”的互聯網相結合。 通過一個個網站的建設、一批批資訊員的培育、一種種資源的整合接入、一項項建設策略的不斷調整、發佈……“資訊進村入戶”為老百姓帶來了政策與社會服務的多項紅利,

極大地激發了農村發展的活力, 農業資訊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正在破解, 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影響越來越小。

1.資訊進村入戶是什麼?

資訊進村入戶是農業部發起的為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 對促進農業現代化, 縮小城鄉差距意義重大。 該工程以“堅持服務村戶發展、統籌協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線上線下融合”為基本建設原則, 以“整省推進資訊進村入戶工程、創新資訊進村入戶推進機制、完善農村基層資訊服務體系、加快構建綜合資訊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制度規範和監管體系”為主要任務, 力爭到2020年, 資訊進村入戶基本覆蓋全國所有行政村, “政府+運營商+服務商”三位一體的推進機制進一步完善,

農村“資訊公路”基本修通, 政類服務、民類服務、商類服務在一個平臺協同運行, 服務延伸到村、資訊精准到戶, 基層資訊服務體系基本健全, 服務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大幅提升。

2.資訊進村入戶如何推進?

為落實農業部有關文件中的建設要求, 推進資訊進村入戶試點工作的順利實施, 該工程構建了“政府+服務商+運營商”三位一體的推進機制, 探索建立了政府“修路”、企業“跑車”、農民“取貨”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為確保服務延伸到村, 資訊精准到戶, 實現基層資訊服務體系基本健全, 資訊進村入戶工程要求建設運行資訊進村入戶公益平臺, 重點建設好益農資訊社, 確保網路全覆蓋、服務無盲區、運營可持續,

實現普通農戶不出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出戶就可享受便捷高效的資訊服務。

農信通集團作為資訊進村入戶試點專案的發起運營商, 承建了江西、河南、天津等10個省市的建設任務, 按照“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有寬頻、有網頁、有持續運營能力”的“六有”標準, 在國家及試點省、市、縣各級農業相關部門的指導下, 對多個鄉村的農資店、超市、合作社等進行篩選、整合;個性化搭建了益農資訊綜合服務平臺, 並在頂層積極對接三大電信運營商、水電繳費、知名電商平臺、物流、社會化服務等資源, 與郵政、村淘、趕街等其他農村服務點進行融合、嫁接, 牽頭推進“買、賣、推、繳、代、取”六項服務業務, 現已在全國建設並成功運營了6000余家益農資訊社。

其中, 河南、江西兩省2017年成功獲評了資訊進村入戶示範省, 益農社將有望覆蓋當地行政村80%以上。

益農社從“沒有經驗、備受質疑”到現如今的“成效初顯、獲得好評”, 一路上披荊斬棘、答疑解惑, 最終是憑著努力為老百姓謀到了福利, 用事實和結果證明了偉大事業必將民心所向。 在益農社, 農民能高效、快捷的獲取資訊, 足不出戶買到日用品、賣出農產品, 獲得真正的實惠;益農社社長不需投入很多, 通過疊加服務便能擴充原有的經營基礎, 增加收入;而對接到益農社的服務企業, 在農村電商這片藍海更找到了合作共贏、展示品牌形象的機會;政府更好地扮演了人民公僕的角色, 通過一個個資訊為農服務的“神經末梢“,

為農民帶來農技、政策、創業致富等公益福利。 在這項工程的推進過程中, 農信通的“免費搭台”也飽受非議。 但作為一個從事農業資訊化建設十餘年的專注企業, 農信通更看重的是農村大資料的彙集, 希望在隨之而來的資料導向時代, 能通過企業智力和便捷、智慧、高效的手段為三農事業發展增添一分力量, 為社會盡一份企業職責。

結合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優勢, 農信通在這項工作的推進過程中也下了大功夫研究“挖掘當地的特色優勢, 發揮綜合服務價值”。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 在經營策略上不斷改進、經營手段上不斷優化、經營內容上不斷豐富, 總結出了“電商型”、“代賣代買+快遞型”、“休閒農業結合型”、“綜合型”等各具特色的服務模式。

一、“電商型”建設典型

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是全國益農社建設的起點。2015年,屯子鎮三角村益農社建站後,社長王蒙不斷拓展服務內容,積極學習電商從業經驗,並經常與其他益農社站長探討種植、銷售及運營方法。為更好銷售當地農產品,2016年,他申請了“鄉土香”商標,在農信通免費設計產品包裝及推廣宣傳後,借助線上豫農寶、益農社等電商平臺和線下益農社的銷售,叫響了浚縣小河白菜、豆皮、粉皮、大碾蘿蔔等眾多受歡迎的農產品。

在江西,黎川老蔡也一度成為當地名人,他正是撫州市黎川縣農產品電商運營中心的負責人。目前,該運營中心已在全縣建立500多人的幫忙團,設立46個農村網點,整合快遞資源,幫助代買代賣;同時,積極組織創業培訓,提供創業諮詢及培訓等服務,引導當地青年積極在網上開店,整合各個區域的優質農產品在贛農寶、淘寶等平臺上銷售。當地營造了良好電商氛圍,累計組織培訓30餘此,累計培訓超2000人次,該縣農村電商從業人員達數百人。通過全縣益農社共銷售南豐蜜桔100多萬斤,節假日活動期間每天銷售臍橙、大米萬斤以上,灌芯糖500餘盒,正在打造全國領先的農產品電商模式。

二、“代賣代買+快遞”型”

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琉璃鄉益農社整合當地多家快遞公司收派業務,月寄1000餘件,高峰期每日達100餘件;同時,還為當地村民代購農資及生活用品月均5000元,月獲利4000餘元。

三、“休閒農業結合型”

參觀紅豆杉林、體驗打糍粑

江西省鷹潭市余江縣王坊村益農社以休閒農業旅遊為主打特色,吃農家菜、聽抗戰故事、看千年古樹、遊錦北水庫等都成為了當地吸引遊客的主打招牌,通過旅遊帶動大米、土蜂蜜等農產品的銷售。現已實現年銷售蜂蜜40萬餘元,年接待遊客超20000人次,月旅遊人數接近1000人次,月營業額突破10萬元。

三、“綜合型”建設典型

基於合作社和蔬菜批發市場建設的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灣鄉新橋村益農社運營後,在解決“種什麼、怎麼種”的問題方面,資訊員白春花通過益農社平臺找,幫助村民查詢農產品市場供求資訊、惠民政策等,還通過12316熱線服務積極連線省內專家諮詢農業技術,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邀請涉農企業、行業專家對種養殖戶開展技術培訓,幫助當地村民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在解決“買難、賣難”的問題方面,通過益農社平臺對接整合的供貨廠商,白春花幫助村民買到了價低質好的種子、化肥等農資產品,並在新開的電商店鋪“九蓮山果蔬菜”及微店等電商平臺上,發佈農產品銷售資訊等方式,説明村民銷售蔬菜和水果等當地農特產品。最後,在優化升級當地農業結構方面,白春花在率先建設鋼構蔬菜大棚4座,引入農信通低廉、高效的農業物聯網種植模式,極大節省了人力成本投入,一年收益將近10萬元。隨後,她帶動周邊村民新建蔬菜大棚20座,擴大種植規模,並在農業植保飛防、農機服務等方面積極使用益農社平臺提供的社會資源,收益達60余萬元。

“進一家門,辦百樣事”,益農社有效解決了“資訊服務最後一公里”的難題,改善了基層服務站亂象叢生和服務缺位元的尷尬局面,成為社會為農服務的“根”。伴隨著全國各省益農社工作的進一步推進,農信通將繼續發揮運營商的職能,一步步將為農服務的“飛機場”搭起、擴建、充實……線上上線下的銜接、資源的注入等方面引入更多社會優勢力量,細化工作任務,讓益農社的星星之火能快速燃起燎原之勢。同時,企業也將發揮自身優勢,在“互聯網+農業”理念、農業物聯網技術、大資料應用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和推廣,為社會呈現更多、更高效、更實用的惠農科技成果。(呱呱三農編輯:蒿珺)

一、“電商型”建設典型

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是全國益農社建設的起點。2015年,屯子鎮三角村益農社建站後,社長王蒙不斷拓展服務內容,積極學習電商從業經驗,並經常與其他益農社站長探討種植、銷售及運營方法。為更好銷售當地農產品,2016年,他申請了“鄉土香”商標,在農信通免費設計產品包裝及推廣宣傳後,借助線上豫農寶、益農社等電商平臺和線下益農社的銷售,叫響了浚縣小河白菜、豆皮、粉皮、大碾蘿蔔等眾多受歡迎的農產品。

在江西,黎川老蔡也一度成為當地名人,他正是撫州市黎川縣農產品電商運營中心的負責人。目前,該運營中心已在全縣建立500多人的幫忙團,設立46個農村網點,整合快遞資源,幫助代買代賣;同時,積極組織創業培訓,提供創業諮詢及培訓等服務,引導當地青年積極在網上開店,整合各個區域的優質農產品在贛農寶、淘寶等平臺上銷售。當地營造了良好電商氛圍,累計組織培訓30餘此,累計培訓超2000人次,該縣農村電商從業人員達數百人。通過全縣益農社共銷售南豐蜜桔100多萬斤,節假日活動期間每天銷售臍橙、大米萬斤以上,灌芯糖500餘盒,正在打造全國領先的農產品電商模式。

二、“代賣代買+快遞”型”

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琉璃鄉益農社整合當地多家快遞公司收派業務,月寄1000餘件,高峰期每日達100餘件;同時,還為當地村民代購農資及生活用品月均5000元,月獲利4000餘元。

三、“休閒農業結合型”

參觀紅豆杉林、體驗打糍粑

江西省鷹潭市余江縣王坊村益農社以休閒農業旅遊為主打特色,吃農家菜、聽抗戰故事、看千年古樹、遊錦北水庫等都成為了當地吸引遊客的主打招牌,通過旅遊帶動大米、土蜂蜜等農產品的銷售。現已實現年銷售蜂蜜40萬餘元,年接待遊客超20000人次,月旅遊人數接近1000人次,月營業額突破10萬元。

三、“綜合型”建設典型

基於合作社和蔬菜批發市場建設的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灣鄉新橋村益農社運營後,在解決“種什麼、怎麼種”的問題方面,資訊員白春花通過益農社平臺找,幫助村民查詢農產品市場供求資訊、惠民政策等,還通過12316熱線服務積極連線省內專家諮詢農業技術,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邀請涉農企業、行業專家對種養殖戶開展技術培訓,幫助當地村民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在解決“買難、賣難”的問題方面,通過益農社平臺對接整合的供貨廠商,白春花幫助村民買到了價低質好的種子、化肥等農資產品,並在新開的電商店鋪“九蓮山果蔬菜”及微店等電商平臺上,發佈農產品銷售資訊等方式,説明村民銷售蔬菜和水果等當地農特產品。最後,在優化升級當地農業結構方面,白春花在率先建設鋼構蔬菜大棚4座,引入農信通低廉、高效的農業物聯網種植模式,極大節省了人力成本投入,一年收益將近10萬元。隨後,她帶動周邊村民新建蔬菜大棚20座,擴大種植規模,並在農業植保飛防、農機服務等方面積極使用益農社平臺提供的社會資源,收益達60余萬元。

“進一家門,辦百樣事”,益農社有效解決了“資訊服務最後一公里”的難題,改善了基層服務站亂象叢生和服務缺位元的尷尬局面,成為社會為農服務的“根”。伴隨著全國各省益農社工作的進一步推進,農信通將繼續發揮運營商的職能,一步步將為農服務的“飛機場”搭起、擴建、充實……線上上線下的銜接、資源的注入等方面引入更多社會優勢力量,細化工作任務,讓益農社的星星之火能快速燃起燎原之勢。同時,企業也將發揮自身優勢,在“互聯網+農業”理念、農業物聯網技術、大資料應用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和推廣,為社會呈現更多、更高效、更實用的惠農科技成果。(呱呱三農編輯:蒿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