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耕戰勝遊牧中華文明的傳統竟然來自於3100多年前的一場戰爭

中華大地經歷過哪些意識形態

中國上古之爭, 除去利益之爭以外, 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意識形態的爭議, 最突出的表現為華夷之爭, 遊牧文化和農業文化之爭。

意識總是相互糾纏的

而商周之爭, 就是第一次超大型的遊牧文化和農業文化之爭。 農業文化比較典型的代表自然是周朝以及其後中國的許多王朝, 遊牧文化比較典型的代表是商朝以及後來的北方少數民族這一塊。 廣義上來說, 與中國農業文化不一樣的所謂的“狼文化”、“海洋文化”, 和一些西方文化也有類似的特徵。

農耕

遊牧

商朝的意識形態

商周經濟意識等形態的區別, 打他們祖宗那時起就不一樣了。 咱們前面說過, 商朝的祖宗是玄鳥蛋生出來的。 最早能夠找到記錄的商朝子家祖宗,

是跟著禹吃肉的契。 那時候大夥兒都是打獵收穫點、種地也收穫點, 是屬於漁獵時代。 但是商王朝的祖宗好像天生跟動物有著強大的親和力, 契的孫子相土尤其厲害, 他第一次發現了那野地上亂跑的馬, 除了可以吃肉以外, 原來還可以騎上去。 不但可以騎上去, 還可以放個東西讓它馱著走, 套個圈讓他拖車。

《管子》上說, “殷人之王立皂牢, 服牛馬, 以為兵利"。 也就是商朝的祖先, 開始把牛馬圈起來養, 馬圈起來養以後, 騎上去打獵收穫更多;牛圈起來以後, 對耕地拉貨更有幫助。 所以商朝的經濟就發達起來了, 最後把夏朝也打敗了。 因為商朝祖祖輩輩都是騎在馬上的, 所以到了商紂王時代, 也是騎在馬上的思維方式, 甚至到商代滅亡以後, 商族遺民還是馬背思維。

可憐的周朝祖先

但周朝打祖祖輩輩開始, 就跟商朝人的活法不一樣。 周人的祖先叫棄。 棄的媽叫姜原, 可見周人跟薑家的親密關係是很久遠的。 姜原某天懷孕了, 卻說不出孩子的爹是誰,

估計也就是這麼“周公之禮”一夜情之下, 搞不清楚了。 後世替帝王們寫史的傢伙只好編出個某天她踩了個巨人腳印的故事, 說這是她懷孕的原困。 當時已經是父系強大的時候了, 姜原就不能像夏朝商朝的始祖那樣牛氣地養孩子。 因為姜原生了個父親不詳的孩子, 養著不好看, 讓人笑話, 就好幾次想把他給扔了。 也不知道是姜原自己扔的還是姜原當時的丈夫扔的, 總之這孩子命大得很, 扔了好幾回也扔不掉。 於是只好養下來, 起個名字叫“棄”, 照現在的解釋就是叫阿扔。

阿扔——也就是“棄”,這孩子打小不受人待見,人家出去打獵啥的都不叫他,他每天只好蹲在地裡玩泥巴。

周朝祖先已經奠定了農耕文化的開端

事實證明,一個人的時間用在哪裡是看得到的,棄玩泥土的時間多了,他觀察泥土裡那些花花草草的生長規律也比別人有經驗。時間久了,大家就發現了——咦,棄這小傢伙種的東西收穫總是比別人多,而且他還知道啥地種啥更好,啥時間種啥更好。之前大家雖然也知道種地能夠有大量收穫,但多半也是把種子一扔,看它能長成啥算啥,但是棄卻把種地發展成了一門專業科學。

後來棄的名聲就大了,於是被人推薦到上面去了。剛開始跟著堯,後來看看風向,又跟了禹。禹很重用棄,往往他前頭治水,水退了的地方就叫棄幫助當地人種糧食。後來禹得了天下,棄也水漲船高,成了禹家王朝專管農業的官,因為他對中國歷史上農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於是成了農神。因為當時的糧食以黍稷為主,所以人們又管棄叫後稷。

農耕VS遊牧

後稷的子孫有一個叫公劉,這個人也是一把種地好手,在他手裡又開了丈量土地分工耕種的先例,於是大家種地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遊牧文明的劣勢

無論如何,如果世界動亂,那麼騎馬的人就獲利高。如果世界平穩,那麼種地的人就獲利高。最後到了商紂王爺爺文丁的時候,基本上他騎著馬能走的地方,都已經擴張完了。大夥兒跟著他打仗,也覺得收不抵支。再加上騎馬的種族多半高消耗,你想想草原上牧馬就知道了,牧人帶著馬到一個地方。把當地的草吃完,拉一堆馬屎就走人了,再到下一個地方去吃。他們不必去建設,只要等草長高了去吃,草沒了還有下一塊地方呢。

遊牧之後再無生機

所以遊牧民族要生存,一份人數得擁有四份空地,如果不能,那就把其他三份空地上的人給幹掉,把那三份空地的資源留出來給他們。而且最要命的是,如果天時好,草地肥,牛羊就能夠旺發一大群,所以就可勁兒吃啊。但一旦遇上三澇六旱的,草地乾旱了,牛馬羊成批死去,昨天你還擁有千馬萬羊,明天你卻啥都沒有了。所以遊牧民族的世界滅亡論,是刻骨銘心的基因記憶。農耕民族呢,只要占著一塊地兒,就能夠自給自足,天時好的時候,咱把糧食存起來,天時壞的時候,咱們吃存糧。農耕民族就是竹節運論,壞天氣來了,那是一個劫,熬過這一劫,咱又迎來好天氣。所以到後來,商紂王家的土地沒法再擴張時,生存環境就開始惡化了。那會兒各地難免有個三澇六旱的,跟著商王走的那批小弟家遭災了,於是向大哥伸手,哪曉得商王朝一向遊牧脾氣,有個吃的先緊著浪費了,沒吃的就狠命去搶。如果知道家有餘糧,誰還會去玩命?就得讓你們知道現在沒吃的了,沖過去前面就是糧。於是個個就能夠化身餓狼,綠著眼睛嗷嗷叫著往前沖,於是乎百戰百勝。

抱大腿的小弟總是少不了的

所以,雖然小弟們受災的時候首先想到向大哥伸手,可沒想到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只能說聲抱歉。而周方國有餘糧,有口多的還接濟一下別人家。一來二去,“跟著商有肉吃”就漸漸變成了“跟著周有飯吃”。

阿扔——也就是“棄”,這孩子打小不受人待見,人家出去打獵啥的都不叫他,他每天只好蹲在地裡玩泥巴。

周朝祖先已經奠定了農耕文化的開端

事實證明,一個人的時間用在哪裡是看得到的,棄玩泥土的時間多了,他觀察泥土裡那些花花草草的生長規律也比別人有經驗。時間久了,大家就發現了——咦,棄這小傢伙種的東西收穫總是比別人多,而且他還知道啥地種啥更好,啥時間種啥更好。之前大家雖然也知道種地能夠有大量收穫,但多半也是把種子一扔,看它能長成啥算啥,但是棄卻把種地發展成了一門專業科學。

後來棄的名聲就大了,於是被人推薦到上面去了。剛開始跟著堯,後來看看風向,又跟了禹。禹很重用棄,往往他前頭治水,水退了的地方就叫棄幫助當地人種糧食。後來禹得了天下,棄也水漲船高,成了禹家王朝專管農業的官,因為他對中國歷史上農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於是成了農神。因為當時的糧食以黍稷為主,所以人們又管棄叫後稷。

農耕VS遊牧

後稷的子孫有一個叫公劉,這個人也是一把種地好手,在他手裡又開了丈量土地分工耕種的先例,於是大家種地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遊牧文明的劣勢

無論如何,如果世界動亂,那麼騎馬的人就獲利高。如果世界平穩,那麼種地的人就獲利高。最後到了商紂王爺爺文丁的時候,基本上他騎著馬能走的地方,都已經擴張完了。大夥兒跟著他打仗,也覺得收不抵支。再加上騎馬的種族多半高消耗,你想想草原上牧馬就知道了,牧人帶著馬到一個地方。把當地的草吃完,拉一堆馬屎就走人了,再到下一個地方去吃。他們不必去建設,只要等草長高了去吃,草沒了還有下一塊地方呢。

遊牧之後再無生機

所以遊牧民族要生存,一份人數得擁有四份空地,如果不能,那就把其他三份空地上的人給幹掉,把那三份空地的資源留出來給他們。而且最要命的是,如果天時好,草地肥,牛羊就能夠旺發一大群,所以就可勁兒吃啊。但一旦遇上三澇六旱的,草地乾旱了,牛馬羊成批死去,昨天你還擁有千馬萬羊,明天你卻啥都沒有了。所以遊牧民族的世界滅亡論,是刻骨銘心的基因記憶。農耕民族呢,只要占著一塊地兒,就能夠自給自足,天時好的時候,咱把糧食存起來,天時壞的時候,咱們吃存糧。農耕民族就是竹節運論,壞天氣來了,那是一個劫,熬過這一劫,咱又迎來好天氣。所以到後來,商紂王家的土地沒法再擴張時,生存環境就開始惡化了。那會兒各地難免有個三澇六旱的,跟著商王走的那批小弟家遭災了,於是向大哥伸手,哪曉得商王朝一向遊牧脾氣,有個吃的先緊著浪費了,沒吃的就狠命去搶。如果知道家有餘糧,誰還會去玩命?就得讓你們知道現在沒吃的了,沖過去前面就是糧。於是個個就能夠化身餓狼,綠著眼睛嗷嗷叫著往前沖,於是乎百戰百勝。

抱大腿的小弟總是少不了的

所以,雖然小弟們受災的時候首先想到向大哥伸手,可沒想到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只能說聲抱歉。而周方國有餘糧,有口多的還接濟一下別人家。一來二去,“跟著商有肉吃”就漸漸變成了“跟著周有飯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