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世界大學校長論如何發動大學創新創業的“世界引擎”

日前, 來自全球數十所一流大學的校長及代表彙聚在浙江大學, 共同探討中國大學在創新這一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 如何推動社會發展, 如何聯動世界。 這是當前全球創新教育討論的一個熱點。

基礎研究是創新經濟的驅動力, 未來大學創新的主體還是人

研究型大學應該如何承載創新, 如何為社會進步提供動力支援?眾多校長的回答聚焦大學使命這一本源, 落腳到回答“要如何培養人?”這一問題。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認為, 關鍵是要解決“兩個人”如何既有動力又能主動地學習。

這“兩個人”, 一個是學生, 一個是老師。 引導教師走向課堂, 近年來不同高校皆注重教育教學本質回歸, 或重金獎勵, 或給予崗位評聘的傾斜等。

但林建華指出:“實踐表明, 用經濟的調整並未能把教師的精力從科研轉到教學上。 ”因此, 改革需要在內部進行組織架構的創新調整。

在北大的這輪改革中——學生在學部內可自由轉專業;在全校範圍內可自由選課;學生流動與資源配置聯繫。 這三項措施實施後, 教改創新一觸即發, “壓力成為院系和教師行動之力。 一些冷門院系會花工夫工夫在學生培養上”。 林建華說。

北大此輪教改, “革”的並非教學本身, 而是教學支撐。 此種創新, 正如芝加哥大學校長羅伯特·齊默介紹的, “看到和思考到他人忽略之處即是創新。 ”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認為, 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 大學要致力於構建創新生態系統, 通過生態效應優化結構、啟動動力, 進而提升整個創新系統的能力和競爭力。

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高效的藍色發光二極體”項目, 讓明亮且節能的白色光源成為可能, 而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卻花了20年時間做相關基礎研究。

其間, 一個開環並寬容的創新生態系統顯得尤為必要。

“這段時間大家不在乎他們做什麼, 即使他們獲得不了任何研究成果。 ”名古屋大學副校長嘉仁渡邊說, 從“高效的藍色發光二極體”產品研發的歷史進程中可得知, 科學家總共花了39年時間。 大學要為研究者開展基礎創新研究提供有遠見的支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也表示,中國政府不斷支援基礎研究,僅2017年資助資金規模已將近300億元人民幣。楊衛認為基礎研究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一批年輕科學家正在為創新轉型升級提供動力。

跨界交叉形成創新之源,大學成為創新創業生態塑造者

現代大學已走出“象牙塔”,不斷走向經濟社會的中心,成為知識的發生器、創新的策源地及面向社會的服務站。

未來大學的科學研究,在創新生態體系中又將怎樣調整,如何推動社會進步?

里茲大學校長阿蘭·朗蘭茲爵士

里茲大學校長阿蘭·朗蘭茲爵士認為,最重要的是跨界合作。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校長羅伯特·鐘斯也認為,科學研究要更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人才培養既要在社會需求中找到融合點,更要對接並引領未來。

盤點人類社會經歷的幾次工業革命,不論是代替手工勞動的蒸汽時代,還是推動生產力極大發展的“電氣時代”,人類社會的進步史已經證明,科技創新力量是推動時代進步的源泉。

科學研究從大學直上市場,需要創新要素實現成功“一跳”。柏林自由大學副校長克勞斯·馬赫哈亨表示:創新生態體系中,科學研究需要走向社會,學校要努力構建支撐體系,助力研究成果轉化。

無獨有偶,在浙江大學,學校通過構建社會服務網路,輻射創新資源。該校依託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建設了8個分院,依託技術轉移中心建設了93個分中心,依託大學科技園建設了4個分園,構建了輻射全國的創新服務網路,促進學校科技創新創業體系與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區域創新體系的融合互動。吳朝暉認為,創新網路化塑造資源彙聚的開放式創新體系,促進跨學科、跨部門、跨區域創新資源的彙聚融合,使跨界交叉成為創新之源。

芝加哥大學校長羅伯特•齊默

科研與社會需求如何緊密結合?芝加哥大學的實踐是建立城鎮實驗室,研究地方或市政府面臨的問題。“一般大學傳統的做法是以課題和論文方式展開研究,並基於研究提出建議。而城鎮實驗室則通過直接開展合作,讓大學智慧運用到社會。”

由此觀之,未來大學將改變知識生產和技術創新模式,通過構建彙聚知識、連結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無邊界網路,集聚一大批世界頂尖學者和學術機構,成為創新創業密集的生態塑造者,持續驅動學術發展和科技革命,不斷湧現造福人類的原創成果。

吳朝暉判斷,未來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將貫通科技創新體系、產業創新體系和社會創新創業需求,構建政府-大學-產業-用戶“四螺旋”驅動的自組織創新網路,形成多主體協同創新創業、價值共創的生態圈。

跨界教學與科研問題層出不窮,全球連結與流動將成為新常態

當前,世界經濟在復蘇中出現反全球化趨勢,但教育領域卻更多出現全球聯動的態勢。隨著跨界教學與科研問題層出不窮,大學獨體很難找到有效解決方案,全球合作應運而生。

《自然》雜誌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近年來中國的高影響論文數量不斷增長,“其中一個能夠解釋高引用論文數量增加的原因,就是通過國際合作所取得的”。楊衛表示。

西北大學校長莫頓·夏皮羅奧

美國西北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呈現出濃烈的國際化特徵。該校校長莫頓·夏皮羅介紹,該校現有1.7萬名學生,其中1/4學生是國際留學生,留學生中有50%來自中國。

未來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全球連結、學者和學生的全球流動成為常態,更加需要共同推動構建全球創新治理的良好生態環境。那麼,國際化為什麼是大學創新鏈條中的重要一環?

“無疑,青年人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互相探索與學習,未來世界會更有活力。”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認為。

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曾在位於非洲東部的烏干達任教,一次那裡爆發了埃博拉病毒,學校派出人員去當地做義工。他認為,引導學生走出安逸的校園,更多知曉世界的不平靜與傷痕,是培養創造力與同理心的重要途徑。

創新聯動世界,跨國際合作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抓手。

英國愛丁堡大學是世界著名的醫學教育中心,克隆羊多莉、試管嬰兒技術都誕生於此。愛丁堡大學校友梅藤更博士于19世紀末,在杭州創辦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前身——廣濟醫院。

這一情緣在後來兩校的合作中不斷深化。2016年,浙大與愛丁堡大學建立聯合學院入駐浙大海甯國際校區,共同培養生物醫學專業學生。這是浙大首次與國外一流大學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雙方將依託聯合學院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領域開展全面合作,力爭將聯合學院建成彰顯兩校優勢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

“大學成功,越來越依賴於在多個地方共同採取行動,能夠分享知識,形成務實高效的交流與合作。”愛丁堡大學副校長查利·傑佛瑞認為。

當然,國際合作需要保持中國大學的個性色彩。林建華指出,要成為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大學還肩負著發展中國文化的任務。

回溯中國傳統文化,古人始終把“和合”作為理想追求,講究“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其中便蘊含著通過生態融合實現轉化創新創業的深刻思想。

作者:李薇薇 柯溢能

編輯:倪瑜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也表示,中國政府不斷支援基礎研究,僅2017年資助資金規模已將近300億元人民幣。楊衛認為基礎研究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一批年輕科學家正在為創新轉型升級提供動力。

跨界交叉形成創新之源,大學成為創新創業生態塑造者

現代大學已走出“象牙塔”,不斷走向經濟社會的中心,成為知識的發生器、創新的策源地及面向社會的服務站。

未來大學的科學研究,在創新生態體系中又將怎樣調整,如何推動社會進步?

里茲大學校長阿蘭·朗蘭茲爵士

里茲大學校長阿蘭·朗蘭茲爵士認為,最重要的是跨界合作。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校長羅伯特·鐘斯也認為,科學研究要更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人才培養既要在社會需求中找到融合點,更要對接並引領未來。

盤點人類社會經歷的幾次工業革命,不論是代替手工勞動的蒸汽時代,還是推動生產力極大發展的“電氣時代”,人類社會的進步史已經證明,科技創新力量是推動時代進步的源泉。

科學研究從大學直上市場,需要創新要素實現成功“一跳”。柏林自由大學副校長克勞斯·馬赫哈亨表示:創新生態體系中,科學研究需要走向社會,學校要努力構建支撐體系,助力研究成果轉化。

無獨有偶,在浙江大學,學校通過構建社會服務網路,輻射創新資源。該校依託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建設了8個分院,依託技術轉移中心建設了93個分中心,依託大學科技園建設了4個分園,構建了輻射全國的創新服務網路,促進學校科技創新創業體系與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區域創新體系的融合互動。吳朝暉認為,創新網路化塑造資源彙聚的開放式創新體系,促進跨學科、跨部門、跨區域創新資源的彙聚融合,使跨界交叉成為創新之源。

芝加哥大學校長羅伯特•齊默

科研與社會需求如何緊密結合?芝加哥大學的實踐是建立城鎮實驗室,研究地方或市政府面臨的問題。“一般大學傳統的做法是以課題和論文方式展開研究,並基於研究提出建議。而城鎮實驗室則通過直接開展合作,讓大學智慧運用到社會。”

由此觀之,未來大學將改變知識生產和技術創新模式,通過構建彙聚知識、連結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無邊界網路,集聚一大批世界頂尖學者和學術機構,成為創新創業密集的生態塑造者,持續驅動學術發展和科技革命,不斷湧現造福人類的原創成果。

吳朝暉判斷,未來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將貫通科技創新體系、產業創新體系和社會創新創業需求,構建政府-大學-產業-用戶“四螺旋”驅動的自組織創新網路,形成多主體協同創新創業、價值共創的生態圈。

跨界教學與科研問題層出不窮,全球連結與流動將成為新常態

當前,世界經濟在復蘇中出現反全球化趨勢,但教育領域卻更多出現全球聯動的態勢。隨著跨界教學與科研問題層出不窮,大學獨體很難找到有效解決方案,全球合作應運而生。

《自然》雜誌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近年來中國的高影響論文數量不斷增長,“其中一個能夠解釋高引用論文數量增加的原因,就是通過國際合作所取得的”。楊衛表示。

西北大學校長莫頓·夏皮羅奧

美國西北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呈現出濃烈的國際化特徵。該校校長莫頓·夏皮羅介紹,該校現有1.7萬名學生,其中1/4學生是國際留學生,留學生中有50%來自中國。

未來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全球連結、學者和學生的全球流動成為常態,更加需要共同推動構建全球創新治理的良好生態環境。那麼,國際化為什麼是大學創新鏈條中的重要一環?

“無疑,青年人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互相探索與學習,未來世界會更有活力。”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認為。

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曾在位於非洲東部的烏干達任教,一次那裡爆發了埃博拉病毒,學校派出人員去當地做義工。他認為,引導學生走出安逸的校園,更多知曉世界的不平靜與傷痕,是培養創造力與同理心的重要途徑。

創新聯動世界,跨國際合作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抓手。

英國愛丁堡大學是世界著名的醫學教育中心,克隆羊多莉、試管嬰兒技術都誕生於此。愛丁堡大學校友梅藤更博士于19世紀末,在杭州創辦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前身——廣濟醫院。

這一情緣在後來兩校的合作中不斷深化。2016年,浙大與愛丁堡大學建立聯合學院入駐浙大海甯國際校區,共同培養生物醫學專業學生。這是浙大首次與國外一流大學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雙方將依託聯合學院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領域開展全面合作,力爭將聯合學院建成彰顯兩校優勢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

“大學成功,越來越依賴於在多個地方共同採取行動,能夠分享知識,形成務實高效的交流與合作。”愛丁堡大學副校長查利·傑佛瑞認為。

當然,國際合作需要保持中國大學的個性色彩。林建華指出,要成為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大學還肩負著發展中國文化的任務。

回溯中國傳統文化,古人始終把“和合”作為理想追求,講究“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其中便蘊含著通過生態融合實現轉化創新創業的深刻思想。

作者:李薇薇 柯溢能

編輯:倪瑜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