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鐵皮石斛走入尋常百姓家

在惠城區馬安鎮木棉村, 60歲的村民陳乃丁還在辛勤耕耘。 他種植鐵皮石斛已經5年了, 但是近年來, 他也為銷路發愁。 “我一個地地道道的老農民, 不會玩朋友圈, 也不會弄網店, 每天起床就一頭紮進大棚。 經過朋友牽線和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旗下惠報電商合作, 這是第一次走電商道路。 ”陳伯說, 兩個孩子都出外工作了, 年輕人不喜歡待在農村, 繼承父業不太可能了。 因為喜愛, 他和老伴還堅持著。

原生態種植, 只施有機肥

陳伯是地地道道的農民, 在村裡種地幾十年了。 擁抱夏日的熱浪, 扒開1米多高的雜草,

記者來到了陳乃丁的鐵皮石斛種植棚旁。 種植棚在木棉村的一片農田中間, 大約占地6畝。

鐵皮石斛種植在黑色遮陽棚內, 進入棚內, 感覺比田間的氣溫涼爽了很多。 陳伯說, 鐵皮石斛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5℃~30℃, 一開始他曾使用過塑膠薄膜。 “但在廣東, 用薄膜後溫度太高了, 只好換掉。 ”陳伯說, 2012年, 他開始跟別人合夥種植鐵皮石斛。 一開始, 合夥人請來了專業師傅來培訓。 後來他們撤資了, 師傅也走了, 陳伯就自己買書學習, 實地摸索。 現在, 剩他和老伴打理這個石斛種植園, 全部精力放在這個石斛園上。

“雖然我年紀大了, 有點力不從心, 但我還是挺喜歡種植的。 ”陳伯咧著嘴靦腆一笑, 撫摸著肥碩的石斛鮮條說, 這裡傾注了他的心血。

採用原生態種植模式培育, 只施用有機肥, 拒絕農藥、化肥, 只為種出新鮮可口的鐵皮石斛。 從石斛紮根的樹皮木屑上, 到大棚內的泥地上, 長滿了青苔, 可以看出時間的沉澱。 陳伯拿著剪刀收割石斛鮮條, 他指著一株枝條說:“這個就是封頂, 意思是不會再長出新葉了。 這樣的鮮條就是成熟、膠質飽滿的。 ”他將最優質的鮮條收割下來, 準備發送出去。

現剪現售, 保證每一根石斛新鮮

此前, 陳伯種植的鐵皮石斛銷路主要靠熟人朋友來園購買, 或外地顧客電話下單。 一旦因為忙不過來沒有收割, 等到下一季成熟期, 他只能把之前沒收割的老枝剪掉丟棄。

在大棚內, 陳伯在一個專門的區域擺放了好多盆栽石斛, 這也很受顧客喜歡。

他還種了少量開著紫色花朵的紫皮石斛, 為了讓顧客觀察進行辨別。

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旗下惠報電商平臺相關負責人介紹, 市民對冬蟲夏草並不陌生, 但談到鐵皮石斛, 瞭解的人卻不多。 鐵皮石斛, 蘭科草本植物, 早在唐朝, 就將鐵皮石斛、天山雪蓮、三兩重人參、百年首烏、花甲之茯苓蓯蓉、深山靈芝、海底珍珠、冬蟲夏草等列為中華九大仙草。 民間更是稱其為“救命仙草”。 可見古人對鐵皮石斛的盛讚與推崇。

以前說到以稀為貴的野生鐵皮石斛, 很多人會覺得這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消費的。 但目前隨著種植技術的推廣, 鐵皮石斛也漸漸走入尋常百姓家。 在廣東, 鐵皮石斛成了家家戶戶煲湯常用材料。 煲湯時放兩三根鐵皮石斛,

整個湯汁鮮甜起來。 “惠州山清水秀, 是種植鐵皮石斛的理想之地。 鐵皮石斛膠質飽滿, 營養價值很高。 以前大家覺得石斛金貴, 如今要吃並不難了。 ”陳伯說, 這次跟惠報電商合作, 採用現剪現發的模式, 保證每一根鐵皮石斛的新鮮, 讓市民在家裡就能坐等收貨。 文/圖 本報記者李芳娟

ID:118987320----URL:null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