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周小川:競爭改掉了壟斷 製造業開放讓中國成長為世界工廠

人民網北京6月20日電 (記者 李海霞)“80年代,很少有人相信中國製成品出口能有什麼太大的前途。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20日舉辦的2017年陸家嘴論壇上做主旨演講時表示,越是開放充分、競爭激烈的行業,進步就越快。 製造業在我國開放較早,早期也有爭議,然而對外開放後,從加工貿易到工業製成品都參與國際競爭,隨後“走出去”辦企業,中國的製造業和企業不僅沒有被衝垮,反而快速發展,中國成長為全球製造業強國、世界工廠,不少領域正邁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

周小川的主旨演講題為“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從製造業擴展到服務業”。

他介紹說,製造業在我國開放較早,早期也有爭議,但相對易於形成共識,使製造業成為開放充分的產業。 對製造業開放的一條觀察是,較早參與開放和競爭的大多數行業最終都發展壯大得快、競爭力強。 開放是資源配置優化的進程,通過市場和競爭機制帶來優化配置。

周小川表示,具體來說,在“引進來”方面,開放通過進口和引進國外企業到國內投資開工廠,與國內企業形成競爭。 回想改革開放之前,國內企業就沒有來自外資企業競爭,只面臨少量的國內競爭。 參與競爭給工業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動力、壓力和進步。

在“走出去”方面,通過出口和國內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

開始時國內企業也不大參與國際競爭,出口也只是一些大宗資源類產品。 80年代,很少有人相信中國製成品出口能有什麼太大的前途。 然而對外開放後,從加工貿易到工業製成品都參與國際競爭,隨後“走出去”辦企業,中國的製造業和企業不僅沒有被衝垮,反而快速發展,中國成長為全球製造業強國、世界工廠,不少領域正邁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

周小川認為,通過競爭改掉了壟斷。 過去國內競爭也不充分,外貿企業之間也缺乏競爭,過去的外貿有中化、五礦、中糧、土畜產、紡織、輕工、機械、儀器儀錶等外貿公司都是按行業切塊,別負責各自領域的進出口,相互之間財務規則不同,不允許競爭。 為了吸引外資,1979年中國專門頒佈了第一部中外合資企業法,外資企業對國內企業形成了競爭壓力,製造業的行業切分和壟斷開始消散。

“有了競爭之後,國內企業有了很大進步。 越是開放充分、競爭激烈的行業,進步就越快。 製造業開始走向繁榮和強大。 ”周小川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