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大少年班 幾多想不到

1986年, 科大少年班學生在做實驗。

少年班的大四學生郭賀俠在準備學習資料。

天使路, 這條中國科技大學中有名的校園道路, 兩側是鬱鬱蔥蔥、高聳挺拔的大樹, 路旁矗立著一座五層小樓, 繁茂枝葉掩映著五個別致的大字——“少年班學院”。

在外界看來帶著神秘、傳奇色彩的少年班, 有幾多故事?開辦39年來經歷了怎樣的嬗變?新華社記者近日走進“中國科大少年班”, 一探究竟。

少年班的崛起:

科技人才嚴重斷檔時“開創歷史”

1978年少年班的創辦, 寄託著一個國家對人才的渴求——早在1974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就向我國領導人提出建議——中國要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

彼時, 各行各業百廢待興, 科技人才嚴重斷檔, “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成為全社會的迫切問題。 從少年人才入手, 主要是為了打破當時不重視培養基礎科學人才的狀況, 能使全國各類人才培養步入正軌。

1977年, 一起推薦“13歲天才少年——甯鉑”的新聞事件, 直接催生了少年班的創辦:江西一教師致信給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方毅, 並隨即得到批示。 方毅和寧鉑對弈圍棋的照片, 一時轟動全國。

1978年3月, 在李政道、楊振寧和丁肇中等著名科學家的宣導下, 鄧小平、方毅等党和國家領導人給予大力支持, 中國科大創建少年班並招收了第一批21名學生,

平均年齡14歲, 最小的11歲。 一時間, 少年班成為社會熱議話題, 諸多“神童”“天才”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首批經半年預科學習的21位學生和67位參加過1978年秋季高考招收的少年大學生, 合併成一個班, 開始了中國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常教育實踐。

少年班的疑惑:

“一哄而上”之後紛紛停辦

1985年教育部決定, 在北大、清華、北師大、吉林大學、西安交大等12所重點高校開辦少年班, 擴大試點。 但伴隨當時媒體和社會的過度關注, 一些早慧少年在成長中幾經曲折, 有些當初轟動一時的“天才少年”也遭遇種種挫折……

是否是揠苗助長?如何避免“傷仲永”式的悲劇?質疑和反思始終相伴。 20世紀90年代以來, 各校少年班因教學模式、學校管理、生源品質、學生個人心理素質等原因,

紛紛停辦。 1999年, 全國舉辦少年班的13所高校只剩下5個。

“從本質上講, 當時一哄而上的熱潮是沒有真正遵循少年的成長發展規律, 而是簡單想獲得功利結果, 這和高校管理體制相關。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據有的學者研究表明, 早慧兒童占比約為千分之幾, 少年班不宜大規模去辦。

2001年, 上海交通大學少年班停止招生。 至此, 全國開辦少年班的高校僅剩中國科大、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

雖歷經風雨, 但中國科大少年班卻恪守初心。 開辦30年後, 原少年班管委會以下學生, 先高考、後複試;第二種是理科試驗班, 是從當年高考錄取的普通本科生裡選拔出來的優異學生;第三種是創新試點班,

對象是年齡17周歲以下的高二(含)以下學生, 先高考、再複試。

據新華社電

圖片:新華社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