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手術機器人再度升級,首次完成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庖叔最近聽到一個對於醫療界和機器人界來說, 都很重磅的消息。

在3月15日的《Science Robotics》期刊上, 來自伯恩大學的研究人員宣佈, 他們完成了一個由機器人輔助的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機器人做手術?

聽起來有點科幻, 但事實上機器人輔助醫生做外科手術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

早在1985年, 就有一台叫做 Puma 560 的工業機器人參與了外科手術。 開啟了機器人輔助醫療的時代。

幾十年以來, 許許多多的手術機器人湧現出來, 技術水準不斷提高。

現如今, 最有名的手術機器人當屬達芬奇了。

達芬奇經歷了四代的發展, 已經能輔助心胸外科、腎臟、泌尿系統、婦科等多個種類的手術了。

醫生通過顯示器觀察目的地區域, 並用手杆操縱機械臂完成手術。 可以實現:高精度、小創傷、穩定、防感染的效果。

這些優勢是傳統手術無法比擬的, 因而大受青睞。

光是在中國, 達芬奇去年一年的手術量就達到了近1.8萬台。

那既然機器人輔助做手術的歷史都有那麼久了, 這一次的消息又有什麼特別呢?

它的重大突破在於:

機器人用了一種全新的更簡單的方法, 完成了人類做起來很複雜的手術。

以往的手術機器人, 在手術中起到的還都只是輔助作用, 機器人只是醫生的“機械手”。

讓它自己來, 什麼也做不了。

而且這次機器人輔助完成的手術還不太簡單。

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是把人工耳蝸放置到聽障人士的內耳, 讓其聽到聲音的手術。

原本的手術過程大概是:在耳朵後面切個大大的口子,將皮瓣向後翻開,切除一些東西,用電鑽在顱骨製作骨床,再把人工耳蝸放進去。

耗時很長,創傷很大,而且稍不注意就會給患者帶來永久性損傷。

機器人的方案就沒有那麼麻煩了。

先給耳朵後面打個孔

接著,把管子伸進去

然後在內耳耳蝸上打個孔,把人工耳蝸投放進去

好了,大功告成。

感覺到差別了嗎?機器人的方案不再需要切開極大的口子,以達到足夠的視野和充裕的操作空間。

它擁有以往手術機器人的所有優點:創傷小、精度高、穩定性好。

但更重要的是,它辦到了醫生以往難以做到的事。

也向人們證明了,在顯微手術領域,機器人有著天生的優勢。

而且,從此以後,很多顯微手術,都可以借鑒它的方案。

《Science Robotics》還就這個成果發文提議說,建議根據手術機器人的自主水準給機器人分級,等級從0級(類似達爾文這種遙控機器人)至5級(獨立完成手術的全自動機器人)。

這個分級雖然說得有點遠了,但未來出現徹底代替醫生的機器人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不過庖叔認為,無論以後手術機器人怎樣發展,人類可以轉變為監工的角色,但給機器人徹底的自由,還是不可取的。

畢竟,醫學還是冒不得半點風險的

原本的手術過程大概是:在耳朵後面切個大大的口子,將皮瓣向後翻開,切除一些東西,用電鑽在顱骨製作骨床,再把人工耳蝸放進去。

耗時很長,創傷很大,而且稍不注意就會給患者帶來永久性損傷。

機器人的方案就沒有那麼麻煩了。

先給耳朵後面打個孔

接著,把管子伸進去

然後在內耳耳蝸上打個孔,把人工耳蝸投放進去

好了,大功告成。

感覺到差別了嗎?機器人的方案不再需要切開極大的口子,以達到足夠的視野和充裕的操作空間。

它擁有以往手術機器人的所有優點:創傷小、精度高、穩定性好。

但更重要的是,它辦到了醫生以往難以做到的事。

也向人們證明了,在顯微手術領域,機器人有著天生的優勢。

而且,從此以後,很多顯微手術,都可以借鑒它的方案。

《Science Robotics》還就這個成果發文提議說,建議根據手術機器人的自主水準給機器人分級,等級從0級(類似達爾文這種遙控機器人)至5級(獨立完成手術的全自動機器人)。

這個分級雖然說得有點遠了,但未來出現徹底代替醫生的機器人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不過庖叔認為,無論以後手術機器人怎樣發展,人類可以轉變為監工的角色,但給機器人徹底的自由,還是不可取的。

畢竟,醫學還是冒不得半點風險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