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填志願別掉進這些“坑”

誤區一:平行志願沒有風險

對策:警惕“投檔而被退檔”的風險

解析:平行志願填報雖然減少了志願填報的風險, 但同樣存在風險。 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投檔而被退檔的風險。

雖然教育考試部門從減少投檔而被退檔的矛盾出發把投檔比例定位105%, 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檔後可能會被退檔。 退檔的考生, 即便是A志願退檔, 也將直接進入徵求志願。 這是平行志願填報最大的風險。

被退檔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數在所有被投檔該學校考生中偏低;填報專業志願太高, 且志願不服從調劑。 當然, 如果高校實行“進檔即取”的原則,

那麼, 只要分數達到投檔線, 志願服從調劑, 就不會退檔, 落榜生將大大減少。

2.定位不準確的風險。

3.志願沒有梯度的風險。

誤區二:認為平行志願可以多次投檔、沒有先後順序

對策:把平行志願政策研究透

解析:平行志願的特點是“分數優先、遵循志願、多次檢索、一次投檔”。 平行志願的6所高校在投檔中只作為一個志願, 只享受一次投檔機會, 一旦考生被投檔, 即使被退檔, 也不能再投到本輪投檔的其他高校。

平行志願填報高校也有先後順序, 並且平行志願的投檔是在分數優先的前提下遵循志願順序進行的, 投檔時, 電腦從考生第一志願高校開始檢索, 如果考生第一志願高校報“低”了, 即便後面還報了與自己分數相當的“高”校,

則也只能“優先”被第一志願的“低”校錄取了。

誤區三:志願之間沒有拉開梯度

對策:院校志願和專業志願都要拉開梯度

解析:志願梯度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院校志願梯度, 二是專業志願梯度。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願之間拉開梯度是非常重要的。

1.實行平行志願的:平行志願的實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風險, 但也不是不考慮, 在考慮梯度問題時, 建議考生對照往年的分數, 平行志願的最後一個學校要填一個保險係數高的。

2.實行非平行志願的:把握兩個方面:首先, 第一志願最關鍵;其次, 後續志願基本上應該考慮往年一般報考人數不滿並且曾經招過非第一志願考生的學校。

誤區四:不服從專業調劑

對策:是否服從專業調劑, 應該統籌考慮

解析:當考生在報考某院校時分數不佔優勢(夠了院校提檔線, 但不夠所報專業的專業錄取線), 填寫“不服從專業調劑”就意味著學校將會作退檔處理。 每年高招錄取過程中, 都有相當一部分考生在填報志願時, 專業志願沒有拉開梯度, 沒有掌握好專業級差, 或全部填報熱門、緊俏專業, 且不服從專業調劑而落榜。

對待是否服從所報院校專業調劑, 考生要統籌考慮。 服從調劑可以增加被錄取的機會, 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歡專業錄取的思想準備。 你被調劑到的專業極有可能與報考初衷相差甚遠, 一般是比較冷門的專業。 如果不服從專業調劑, 雖然你夠了院校提檔線, 但不夠所報專業的專業錄取線時,

則會失去了進入這個學校的機會。

誤區五:全部填報熱門專業

對策:“冷熱”專業結合對考生更為有利

解析:在填報志願時, 建議考生和家長客觀對待冷門和熱門專業, 科學、理性選擇專業志願, 千萬不要跟風選擇、隨波逐流。 實際上專業沒有好壞之分, 只有冷熱的差異。 盲目擠熱門專業, 對考生長遠發展非常不利。

熱門專業分數高, 競爭激烈, 如果成績不太突出, 競爭實力並非很強的學生在擠熱門專業時, 容易落榜。 即使僥倖被院校錄取, 由於熱門專業裡人才濟濟, 自己實力不是很強, 在就業選擇和以後的工作中也很難占得優勢, 搶得先機。 正確的做法應是選擇“熱門專業”而又不忽視“冷門專業”, “冷熱”結合對考生更為有利。

誤區六:不仔細看招生章程

對策:別冷落了招生章程

解析:按照教育部的有關規定, 招生章程主要內容包括:高校全稱、校址(分校、校區等須注明), 層次(本科、高職或專科), 辦學類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辦或民辦高校或獨立學院、高等專科學校或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等), 在有關省(區、市)分專業招生人數及有關說明, 專業培養對外語(課程)的要求,經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 身體健康狀況要求, 錄取規則(如有無相關科目成績或加試要求、對加分或降低分數要求投檔及投檔成績相同考生的處理、進檔考生的專業安排辦法等), 學費標準, 頒發學歷證書的學校名稱及證書種類, 聯繫電話、網址, 以及其他須知等。

誤區七:只憑專業名稱來選擇

對策:詳細瞭解專業的內涵,如課程設計、就業去向等

解析:實際上,不同專業之間所學的課程、發展方向的差異是非常大的。有些專業雖然名稱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異。

因此,考生在看專業的時候,一定要詳細瞭解專業的內涵,一般應該瞭解以下幾方面內容:該專業的主幹課程是什麼,是否屬於特色專業,專業的實力如何,有無碩士、博士點,是否是國家重點學科,在國內同類專業當中居於什麼位置,專業發展前景和學生就業去向如何,專業對學生的相關科目成績和身體狀況有無特殊要求。

誤區八:填報志願是家長的事

對策:把志願決定權還給孩子

解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學,而且最好能進名牌大學讀書。這種願望會在孩子填報志願問題上充分表露。有些父母還固執得有些過分,主觀決定考生的志願,忽略孩子的興趣、愛好,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在填報志願的問題上分歧很大,給孩子造成不小的壓力。在填報志願的整個過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參謀。應該把填報志願的決定權還給孩子。

高考決定著近千萬考生的命運和前途。考入什麼樣的學校,上什麼專業,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學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給報的專業他不喜歡,甚至一點興趣都沒有,將來上大學就會造成一個被動狀態,學習積極性會受到打擊。

父母關心孩子的未來發展,並對志願填報十分重視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父母畢竟閱歷豐富,有社會經驗,把該說的話都說到了,也完全應該。但是應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

誤區九:選專業時不考慮興趣和特長

對策:選擇專業要揚長避短

解析:在選擇高考志願時,家長要考慮考生的自身特性。選擇符合考生特性的專業,揚長避短,才能促進其學有所成,為將來獲得一個理想的職業創造條件,這才是最佳選擇。

考生自身特性包括:個人興趣愛好、個人性格特徵、個人能力所及、個人身體條件等4個方面。就拿上邊這個考生來說,首先,父母選擇孩子不喜歡的專業,就是違背了考生的個人興趣愛好。試想,面對一個自己根本不感興趣、完全不喜歡的專業,又如何要求他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深造。其次,這個考生性格內向,平日少言寡語,不喜歡與陌生人打交道。父母選擇讓孩子學醫,將來當醫生勢必要面對眾多各種各樣的患者。醫患接觸是必不可少的診療環節,而孩子的性格特徵不適合當醫生,父母沒有考慮到這點。

誤區十:照搬往年的錄取分數來報志願

對策:關注分數線與批次線的差值、分數線對應的考生“位次”等

解析:在一些諮詢會上,不少高校會粘貼出該校近幾年的錄取分數線,以供考生和家長查閱參考。本是一個參考係數,不少家長卻誤把它當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數“對號進座”。平行志願下關注位次最重要,一個簡單方法是參考最近2-3年相同位次上下20名左右錄取高校情況。

實際上,高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是自然形成的,錄取結束前無法準確知道。另外,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存在波動,有的還有“大小年”現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幾年的錄取情況,還可關注分數線與批次線的差值、分數線對應的考生“位次”等。

誤區七:只憑專業名稱來選擇

對策:詳細瞭解專業的內涵,如課程設計、就業去向等

解析:實際上,不同專業之間所學的課程、發展方向的差異是非常大的。有些專業雖然名稱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異。

因此,考生在看專業的時候,一定要詳細瞭解專業的內涵,一般應該瞭解以下幾方面內容:該專業的主幹課程是什麼,是否屬於特色專業,專業的實力如何,有無碩士、博士點,是否是國家重點學科,在國內同類專業當中居於什麼位置,專業發展前景和學生就業去向如何,專業對學生的相關科目成績和身體狀況有無特殊要求。

誤區八:填報志願是家長的事

對策:把志願決定權還給孩子

解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學,而且最好能進名牌大學讀書。這種願望會在孩子填報志願問題上充分表露。有些父母還固執得有些過分,主觀決定考生的志願,忽略孩子的興趣、愛好,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在填報志願的問題上分歧很大,給孩子造成不小的壓力。在填報志願的整個過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參謀。應該把填報志願的決定權還給孩子。

高考決定著近千萬考生的命運和前途。考入什麼樣的學校,上什麼專業,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學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給報的專業他不喜歡,甚至一點興趣都沒有,將來上大學就會造成一個被動狀態,學習積極性會受到打擊。

父母關心孩子的未來發展,並對志願填報十分重視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父母畢竟閱歷豐富,有社會經驗,把該說的話都說到了,也完全應該。但是應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

誤區九:選專業時不考慮興趣和特長

對策:選擇專業要揚長避短

解析:在選擇高考志願時,家長要考慮考生的自身特性。選擇符合考生特性的專業,揚長避短,才能促進其學有所成,為將來獲得一個理想的職業創造條件,這才是最佳選擇。

考生自身特性包括:個人興趣愛好、個人性格特徵、個人能力所及、個人身體條件等4個方面。就拿上邊這個考生來說,首先,父母選擇孩子不喜歡的專業,就是違背了考生的個人興趣愛好。試想,面對一個自己根本不感興趣、完全不喜歡的專業,又如何要求他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深造。其次,這個考生性格內向,平日少言寡語,不喜歡與陌生人打交道。父母選擇讓孩子學醫,將來當醫生勢必要面對眾多各種各樣的患者。醫患接觸是必不可少的診療環節,而孩子的性格特徵不適合當醫生,父母沒有考慮到這點。

誤區十:照搬往年的錄取分數來報志願

對策:關注分數線與批次線的差值、分數線對應的考生“位次”等

解析:在一些諮詢會上,不少高校會粘貼出該校近幾年的錄取分數線,以供考生和家長查閱參考。本是一個參考係數,不少家長卻誤把它當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數“對號進座”。平行志願下關注位次最重要,一個簡單方法是參考最近2-3年相同位次上下20名左右錄取高校情況。

實際上,高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是自然形成的,錄取結束前無法準確知道。另外,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存在波動,有的還有“大小年”現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幾年的錄取情況,還可關注分數線與批次線的差值、分數線對應的考生“位次”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