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為了全家人,你該知道的油品小知識

中國人有句諺語:「早起開門七件事, 柴米油鹽醬醋茶。 」尤其在油品當中爆發的食安問題鬧得沸沸揚揚, 民眾也開始把注意力放在「食用油」這項每天都必須使用、最重要的民生用品上。 今天將介紹食用油品的基本知識, 從油品的性質、適合的烹調方式, 到如何正確保存與使用, 以及在家自行榨油的必要性與否…等等, 只要留意這些小知識, 就能掌握全家人最平凡簡單的幸福喔!

吃得健康「油」關係

一直以來, 人們對於「油」和「健康」之間的關係, 多半僅局限於「油是健康的大敵, 少吃就對了」的認識;自油品爆發食安問題後, 民眾開始關心食用油的成份、選購與保存, 甚至自製油的必要性。

這些問題固然都與健康息息相關, 但你知道嗎?每種油品都有自己的屬性, 依據屬性來烹調才是最根本的養生之道;再者, 油膩膩的食物固然吃不得, 但因為想減重而完全不攝取油脂的「無油人生」也絕非維持健康的最佳選項。

油脂的組成

油脂主要分為3種:

1.簡單油脂

由甘油與脂肪酸所構成的油脂, 食用油品就是一種簡單油脂, 攝取後人體可自己合成以下兩種脂肪。

2.複合脂類

主要構成人體中的一些脂肪組成, 如:磷脂質能形成脂蛋白。 其實, 天然的油脂中也含有複合脂類, 只是在工業精製的過程中會把這類不必要的部分去除, 精煉為成份較單純的簡單油脂。

3.衍生脂類

還有一種脂類不含甘油和脂肪酸, 很類似油脂的特性, 結構卻不同, 膽固醇就是其中一種。

自己榨油可行嗎?

對於日前因食安問題而興起的「在家榨油」風潮, 未嘗不可, 但有幾個問題值得大家思考:

1.首先, 榨油率很低, 以花生油為例,

一般家庭通常只能簡單地研磨、過濾, 不像工業制程能利用加熱、提高壓榨強度…等方式來釋放更多油脂, 所以不經濟, 許多能用的材料都丟棄了, 還不如直接吃花生。

2.很多人選擇榨豬油, 因為豬油是最容易榨的油, 只要幹煎就可以把油逼出來, 但豬油並非一種建議每天食用的油品, 長期攝取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

3.再者, 由於未經精製的過程, 自製油品中含有非常多的雜質未曾被過濾, 或許它們對人體沒有什麼危害, 但是在烹煮、保存過程中會產生什麼變化, 就無法得知, 反而造成一些風險。

精製是需要的程式

由於上述原因, 精製油品在目前的食品工業裡已是一種必要的程式, 目的是強化油的純度, 因為剛榨出來的油含有高量之游離脂肪酸、磷脂質、固醇類…等, 容易使油有怪味、懸浮物、甚至產生自由基, 使油脂的品質下降, 大家可以試想, 倘若一瓶油買回家不到一星期就壞掉, 或是發現一堆懸浮物, 恐怕也難以安心的選用它。

油脂與生活的7種關係

在肥胖者日眾,

每10個人就有9個人在減肥、且有8個會失敗的現代, 油脂恐怕早已成為「全民公敵」, 大家都不想與它沾上邊。 然而, 適量攝取油脂還是有必要的, 因為它與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息息相關, 具有以下功能:

功能1:提供熱量、儲存能量

油脂每公克能產生9大卡的熱量, 相對於蛋白質和醣類來說, 更經濟且有效率, 當人體對能量的需求很大時, 油脂的攝取就顯得相當重要, 例如:嬰兒的成長速度快, 1年內體重就增加3倍, 但胃容量卻很小, 因此母乳或嬰兒奶粉中油脂所供應的熱量就高達55%。

另一方面, 脂肪也會將身體用不完的能量加以儲存, 因此每增加約7700大卡就會多1公斤的體重, 而女性之所以胸部和臀部的脂肪較多, 也是為了供給懷孕和哺乳期之用。

功能2:提供必須脂肪酸

攝取油脂最重要而不可取代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獲取必須脂肪酸,包括亞麻油酸和次亞麻油酸,所謂必須脂肪酸就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脂肪酸,只要有這兩種原料,人體就可以自己合成我們所需要的其他脂肪酸,而必須脂肪酸在植物油中含量最高,因此目前會以植物油為較建議的日常食用油。

必須脂肪酸與人體的調節作用息息相關,作用與荷爾蒙類似,倘若不足會使皮膚結構受傷,容易失去水分而乾燥。

功能3:攜帶脂溶性維生素

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功能,脂肪會攜帶脂溶性維生素A、D、E和K進入小腸,以利吸收,因此,倘若缺乏油脂的攝取,也會造成維生素A、D、E和K吸收量減少。

功能4:阻隔和保護功能

油脂能形成脂肪,存在於內臟週邊,具有襯墊般的保護效果,走動或碰撞時,能作為緩衝,防震並減少傷害。另外,皮下脂肪則有禦寒的作用,可以隔絕和保護內部器官免於受傷。女性的胸部、腹部和臀部脂肪較多,也是為了保護生殖器官。

當體脂肪耗盡時,坐下或躺臥都可能感到疼痛,皮膚對低溫會特別敏感,連室溫下都覺得寒冷。

功能5:形成人體構造並具有調節的作用

像先前所提及的複合脂質「磷脂質」、「膽固醇」就是細胞膜和脂蛋白的組成要素,適當的膽固醇可以幫助發育和生長,構成膽汁、膽鹼,也和合成維生素D及荷爾蒙有關,因此,常有女性減肥減到停經、荷爾蒙失調,正是忽略了油脂攝取的重要性。

功能6:增加飽足感

油脂可以減緩胃部食糜的排空速度,提升飽足感,因此,減重時期會感到非常饑餓,攝取低油飲食可能是原因之一。

功能7:對食品來說能提供風味

許多香料都是脂溶性的,必須溶在油裡,才有辦法把香氣帶進食物裡,例如:將調味料放進油裡煎過,會散發出濃郁的香味,因為脂肪會將香氣帶進味覺和嗅覺細胞,然而,如果先把食物調理好再加入調味料,就沒有同樣的滋味了。

油脂怎麼吃才健康?

油脂的攝取如果過量,會形成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有害健康。但攝取不足也會產生一些風險,輕微的如:便秘、皮膚乾燥、免疫力下降,嚴重時則造成膽固醇的代謝受到阻礙,使膽固醇過高,甚至堆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刪除);或是無法合成荷爾蒙、雌激素,引起內分泌失調。此外,缺乏脂肪也會使新生兒發育遲緩,所以攝取適量的油脂是很重要的。

如何攝取油脂才算適量?

建議,以一般健康成人來說,每日熱量的攝取,油脂約占30%的比例即可。其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要小於10%,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達20%,飽和脂肪酸則要小於7%。

以每天2000卡熱量為例,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要攝取約1湯匙(15g),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約2匙半(40g),飽和脂肪酸不要超過11g(相當於2兩的低脂紅肉類,1兩約3個手指大小,或360㏄的全脂鮮乳)。要達到此標準其實不難,日常飲食儘量選擇低脂肉類、低脂奶,烹調用油選擇單元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就可差不多達到標準。

飽和?不飽和?各種油脂比一比!

選擇使用哪一種油來烹調,主要是根據烹調方式與油品的屬性而定。至於油品的屬性該如何分辨?主要可以依據它們的來源和飽和度來區分。

第1類:動物油

種類

豬油、牛油、雞油、乳油…等動物性油脂。

特性

飽和脂肪酸占20%以上,屬於飽和油脂,溶點較高,在室溫下呈現固體狀。

適合烹調方式

安定性高,耐高溫,較不容易發生氧化、劣化的現象,因此較適合用於油炸。

對健康的影響

因為吃進劣化的油可能會有致癌風險,因此,較長時間高溫油炸時,使用動物油相對較為安全。然而,動物油吃多了也會使膽固醇增加、造成血管阻塞,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以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完全不建議民眾經常食用這種油脂。

第2類:植物油

植物油又可區分為兩大類:單元不飽和植物油和多元不飽和植物油,以下分別介紹。

多元不飽和植物油

種類

大豆油、葵花油、葡萄籽油、玉米油…等植物性油脂。

特性

含Omega-6、Omega-3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占20%以上,屬於不飽和油脂。

適合烹調方式

與飽和脂肪酸比起來,油質較不安定,容易氧化、酸敗變質、產生自由基,因此不適合高溫烹煮、油炸,也不宜長時間重複使用。

對健康的影響

不飽和油脂較不易引起心血管疾病,且Omega-3系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現代飲食容易缺乏的,可降低三酸甘油脂、保護血管,也可以幫助腦部發育。

單元不飽和植物油

種類

橄欖油、苦茶油、芝麻油、花生油、芥花油、菜籽油及紅花籽油…等植物性油脂。

特性

含Omega-9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占60%以上,亦屬於不飽和油脂。

適合烹調方式

穩定性較多元不飽和植物油來得高(但比飽和油脂低),加熱時較不易產生自由基,但同樣不適合長時間高溫烹煮。

一般說來,不飽和油脂發煙點低、較不安定,不適合用於高溫烹煮,但其中「紅花籽油」的發煙點卻相對較高,基於健康的考慮可作為短時間低溫油炸之用途。

對健康的影響

和多元不飽和植物油一樣不易引起心血管疾病,且可降低壞的膽固醇(LDL-C),保留好的膽固醇。

植物油中的例外:椰子油、棕櫚油

椰子油、棕櫚油雖然也是植物油,但和動物油一樣屬於飽和度較高的油脂,油質較穩定、適合用於油炸,可是同樣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適合作為一般日常食用油脂頻繁地使用。

第3類:水產動物油

種類

魚油、魚肝油

特性

是動物性油脂中的例外,為多元不飽和油脂。

適合烹調方式

不適合用於烹調,非食用油,而經常作為一種保健食品食用。

對健康的影響

含必須脂肪酸,如:EPA、DHA,有抗發炎、增進腦部系統發育、預防心血管疾病、調節免疫系統…等優點。而魚肝油又和跟魚油有些不同,所含維生素A和D較多,與保護眼睛和維持骨骼代謝較為相關。

聰明選擇家庭用油

每天烹調的方式都不相同,這麼多種油當中,該如何抉擇?這裡提供媽媽們以下建議:

1.可選擇兩種油視情況使用,一種是多元不飽和油脂,一種是單元不飽和油脂,前者可用來做低溫的拌炒,後者則用來做較高溫的烹調,如:煎炒、低溫油炸…等,紅花籽油是不錯的選擇。

2.最好都買小包裝,2〜3個月用完後,就換不同種類的油脂使用,如:這次用葵花油、下次選大豆油,如此可避免某些必須脂肪酸攝取不足的問題,因為必須脂肪酸大部分是從植物油而來。

3.即使一次只用一種油也沒關係,因為一般家庭烹調即便是油炸,也不會像外面攤販一樣炸得時間太長、重複使用太多次,所以偶爾使用植物油來做短時間的油炸也什麼沒關係。

4.其實每種油本身的風味不太一樣,可依據自己的喜好做選擇,像有些人就特別喜歡乾麵拌苦茶油的香氣。

橄欖油是食用油?調味用油?

橄欖油可用於較高溫的烹煮嗎?

其實橄欖油分為好幾種等級,市面上比較常見的有3種,「Extra Virgin」(第一道冷壓出來的橄欖油,顏色最綠、香味最濃郁、營養成份最豐富)、「Virgin」、「pure」。

在歐美,Extra Virgin橄欖油不被當成食用油,而是調味料的一種,直接用來與食材拌在一起食用,要的是橄欖油本身的風味和特有的橄欖多酚(一加熱就不見了),因此不適合油炸;而Virgin等級同樣也不適合油炸;但是到了pure等級、或與其他油脂調合而成的「調和橄欖油」,用於煎炒、短時間低溫的油炸就比較沒有問題了。

如何判斷油品質量?

烹調時的目測法

判斷油品適不適合再使用,主要是判斷有無劣化的情況,一般消費者因為沒有實驗室的專業設備,因此只能透過以下目測的方式來約略觀察:

1.看油的顏色,通常顏色越深代表劣變越嚴重,但炸物如果是經過醃制的,本身含有醬油或色素,這個標準就不太準確了。

2.觀察發煙點,如果油品的發煙點變得很低,大概只加熱到170°C左右就開始冒白煙,就代表油質可能已經變差。(食品材料行有賣專用的溫度計)

3.在加熱的狀態下、還沒放食物進去時,觀察油表面的泡泡多不多,通常出現泡泡甚至劇烈起泡,代表油已經炸得太久了。

4.油在長時間高溫下會產生聚合化的現象,變得黏稠、產生油臭味(類似臭抹布的味道),目前已證實這樣的油對人體是有害的。

安全使用「油」技巧

影響油質的4大敵人

空氣、溫度、光、催化氧化反應的金屬。

1.烹調時油溫不要太高,約介於175°C〜195°C之間比較恰當。

2.油鍋不要太大,油脂和空氣的接觸面太大也會加速氧化反應,因此使用深度較深、口徑較小的鍋子,理論上會比廣口的鍋子來得更好。

3.儘量不要讓水混入油鍋中,因為水會帶入氧氣,同樣會加速油脂的氧化現象,使油質劣化得更快。

4.油炸過程中儘量一邊把麵粉、食物殘渣撈起,因為這些物質也會和熱油起反應,讓油酸敗的情形更嚴重。

5.不要在感覺油質不好的情況下,再加入新鮮的油進去稀釋,這麼做會讓新鮮的油也跟著劣化,所以換油要一次整鍋換掉,和魚缸換水不一樣喔!

6.避免使用銅或鐵材質的容器來盛裝油脂,因為銅、鐵可能釋出促氧化物質,產生氧化作用。

7.若購買較大包裝的油品,最好能用一個小塑膠瓶將油盛裝出來使用,大包裝的油則放置於陰暗涼爽處保存,避免光照與高溫。

8.不要將油品放置於熱源(如:火爐)旁邊,溫度升高也會加速油劣化的速度。

9.盛裝油品的容器必需能夠密封,儘量不要與空氣接觸。

10.油在品質良好的狀況下是可以重複再次使用,但最好不要隔夜使用,因為舊油裡頭的雜質會不斷產生氧化作用,儘量當天用完比較好。

功能2:提供必須脂肪酸

攝取油脂最重要而不可取代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獲取必須脂肪酸,包括亞麻油酸和次亞麻油酸,所謂必須脂肪酸就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脂肪酸,只要有這兩種原料,人體就可以自己合成我們所需要的其他脂肪酸,而必須脂肪酸在植物油中含量最高,因此目前會以植物油為較建議的日常食用油。

必須脂肪酸與人體的調節作用息息相關,作用與荷爾蒙類似,倘若不足會使皮膚結構受傷,容易失去水分而乾燥。

功能3:攜帶脂溶性維生素

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功能,脂肪會攜帶脂溶性維生素A、D、E和K進入小腸,以利吸收,因此,倘若缺乏油脂的攝取,也會造成維生素A、D、E和K吸收量減少。

功能4:阻隔和保護功能

油脂能形成脂肪,存在於內臟週邊,具有襯墊般的保護效果,走動或碰撞時,能作為緩衝,防震並減少傷害。另外,皮下脂肪則有禦寒的作用,可以隔絕和保護內部器官免於受傷。女性的胸部、腹部和臀部脂肪較多,也是為了保護生殖器官。

當體脂肪耗盡時,坐下或躺臥都可能感到疼痛,皮膚對低溫會特別敏感,連室溫下都覺得寒冷。

功能5:形成人體構造並具有調節的作用

像先前所提及的複合脂質「磷脂質」、「膽固醇」就是細胞膜和脂蛋白的組成要素,適當的膽固醇可以幫助發育和生長,構成膽汁、膽鹼,也和合成維生素D及荷爾蒙有關,因此,常有女性減肥減到停經、荷爾蒙失調,正是忽略了油脂攝取的重要性。

功能6:增加飽足感

油脂可以減緩胃部食糜的排空速度,提升飽足感,因此,減重時期會感到非常饑餓,攝取低油飲食可能是原因之一。

功能7:對食品來說能提供風味

許多香料都是脂溶性的,必須溶在油裡,才有辦法把香氣帶進食物裡,例如:將調味料放進油裡煎過,會散發出濃郁的香味,因為脂肪會將香氣帶進味覺和嗅覺細胞,然而,如果先把食物調理好再加入調味料,就沒有同樣的滋味了。

油脂怎麼吃才健康?

油脂的攝取如果過量,會形成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有害健康。但攝取不足也會產生一些風險,輕微的如:便秘、皮膚乾燥、免疫力下降,嚴重時則造成膽固醇的代謝受到阻礙,使膽固醇過高,甚至堆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刪除);或是無法合成荷爾蒙、雌激素,引起內分泌失調。此外,缺乏脂肪也會使新生兒發育遲緩,所以攝取適量的油脂是很重要的。

如何攝取油脂才算適量?

建議,以一般健康成人來說,每日熱量的攝取,油脂約占30%的比例即可。其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要小於10%,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達20%,飽和脂肪酸則要小於7%。

以每天2000卡熱量為例,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要攝取約1湯匙(15g),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約2匙半(40g),飽和脂肪酸不要超過11g(相當於2兩的低脂紅肉類,1兩約3個手指大小,或360㏄的全脂鮮乳)。要達到此標準其實不難,日常飲食儘量選擇低脂肉類、低脂奶,烹調用油選擇單元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就可差不多達到標準。

飽和?不飽和?各種油脂比一比!

選擇使用哪一種油來烹調,主要是根據烹調方式與油品的屬性而定。至於油品的屬性該如何分辨?主要可以依據它們的來源和飽和度來區分。

第1類:動物油

種類

豬油、牛油、雞油、乳油…等動物性油脂。

特性

飽和脂肪酸占20%以上,屬於飽和油脂,溶點較高,在室溫下呈現固體狀。

適合烹調方式

安定性高,耐高溫,較不容易發生氧化、劣化的現象,因此較適合用於油炸。

對健康的影響

因為吃進劣化的油可能會有致癌風險,因此,較長時間高溫油炸時,使用動物油相對較為安全。然而,動物油吃多了也會使膽固醇增加、造成血管阻塞,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以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完全不建議民眾經常食用這種油脂。

第2類:植物油

植物油又可區分為兩大類:單元不飽和植物油和多元不飽和植物油,以下分別介紹。

多元不飽和植物油

種類

大豆油、葵花油、葡萄籽油、玉米油…等植物性油脂。

特性

含Omega-6、Omega-3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占20%以上,屬於不飽和油脂。

適合烹調方式

與飽和脂肪酸比起來,油質較不安定,容易氧化、酸敗變質、產生自由基,因此不適合高溫烹煮、油炸,也不宜長時間重複使用。

對健康的影響

不飽和油脂較不易引起心血管疾病,且Omega-3系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現代飲食容易缺乏的,可降低三酸甘油脂、保護血管,也可以幫助腦部發育。

單元不飽和植物油

種類

橄欖油、苦茶油、芝麻油、花生油、芥花油、菜籽油及紅花籽油…等植物性油脂。

特性

含Omega-9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占60%以上,亦屬於不飽和油脂。

適合烹調方式

穩定性較多元不飽和植物油來得高(但比飽和油脂低),加熱時較不易產生自由基,但同樣不適合長時間高溫烹煮。

一般說來,不飽和油脂發煙點低、較不安定,不適合用於高溫烹煮,但其中「紅花籽油」的發煙點卻相對較高,基於健康的考慮可作為短時間低溫油炸之用途。

對健康的影響

和多元不飽和植物油一樣不易引起心血管疾病,且可降低壞的膽固醇(LDL-C),保留好的膽固醇。

植物油中的例外:椰子油、棕櫚油

椰子油、棕櫚油雖然也是植物油,但和動物油一樣屬於飽和度較高的油脂,油質較穩定、適合用於油炸,可是同樣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適合作為一般日常食用油脂頻繁地使用。

第3類:水產動物油

種類

魚油、魚肝油

特性

是動物性油脂中的例外,為多元不飽和油脂。

適合烹調方式

不適合用於烹調,非食用油,而經常作為一種保健食品食用。

對健康的影響

含必須脂肪酸,如:EPA、DHA,有抗發炎、增進腦部系統發育、預防心血管疾病、調節免疫系統…等優點。而魚肝油又和跟魚油有些不同,所含維生素A和D較多,與保護眼睛和維持骨骼代謝較為相關。

聰明選擇家庭用油

每天烹調的方式都不相同,這麼多種油當中,該如何抉擇?這裡提供媽媽們以下建議:

1.可選擇兩種油視情況使用,一種是多元不飽和油脂,一種是單元不飽和油脂,前者可用來做低溫的拌炒,後者則用來做較高溫的烹調,如:煎炒、低溫油炸…等,紅花籽油是不錯的選擇。

2.最好都買小包裝,2〜3個月用完後,就換不同種類的油脂使用,如:這次用葵花油、下次選大豆油,如此可避免某些必須脂肪酸攝取不足的問題,因為必須脂肪酸大部分是從植物油而來。

3.即使一次只用一種油也沒關係,因為一般家庭烹調即便是油炸,也不會像外面攤販一樣炸得時間太長、重複使用太多次,所以偶爾使用植物油來做短時間的油炸也什麼沒關係。

4.其實每種油本身的風味不太一樣,可依據自己的喜好做選擇,像有些人就特別喜歡乾麵拌苦茶油的香氣。

橄欖油是食用油?調味用油?

橄欖油可用於較高溫的烹煮嗎?

其實橄欖油分為好幾種等級,市面上比較常見的有3種,「Extra Virgin」(第一道冷壓出來的橄欖油,顏色最綠、香味最濃郁、營養成份最豐富)、「Virgin」、「pure」。

在歐美,Extra Virgin橄欖油不被當成食用油,而是調味料的一種,直接用來與食材拌在一起食用,要的是橄欖油本身的風味和特有的橄欖多酚(一加熱就不見了),因此不適合油炸;而Virgin等級同樣也不適合油炸;但是到了pure等級、或與其他油脂調合而成的「調和橄欖油」,用於煎炒、短時間低溫的油炸就比較沒有問題了。

如何判斷油品質量?

烹調時的目測法

判斷油品適不適合再使用,主要是判斷有無劣化的情況,一般消費者因為沒有實驗室的專業設備,因此只能透過以下目測的方式來約略觀察:

1.看油的顏色,通常顏色越深代表劣變越嚴重,但炸物如果是經過醃制的,本身含有醬油或色素,這個標準就不太準確了。

2.觀察發煙點,如果油品的發煙點變得很低,大概只加熱到170°C左右就開始冒白煙,就代表油質可能已經變差。(食品材料行有賣專用的溫度計)

3.在加熱的狀態下、還沒放食物進去時,觀察油表面的泡泡多不多,通常出現泡泡甚至劇烈起泡,代表油已經炸得太久了。

4.油在長時間高溫下會產生聚合化的現象,變得黏稠、產生油臭味(類似臭抹布的味道),目前已證實這樣的油對人體是有害的。

安全使用「油」技巧

影響油質的4大敵人

空氣、溫度、光、催化氧化反應的金屬。

1.烹調時油溫不要太高,約介於175°C〜195°C之間比較恰當。

2.油鍋不要太大,油脂和空氣的接觸面太大也會加速氧化反應,因此使用深度較深、口徑較小的鍋子,理論上會比廣口的鍋子來得更好。

3.儘量不要讓水混入油鍋中,因為水會帶入氧氣,同樣會加速油脂的氧化現象,使油質劣化得更快。

4.油炸過程中儘量一邊把麵粉、食物殘渣撈起,因為這些物質也會和熱油起反應,讓油酸敗的情形更嚴重。

5.不要在感覺油質不好的情況下,再加入新鮮的油進去稀釋,這麼做會讓新鮮的油也跟著劣化,所以換油要一次整鍋換掉,和魚缸換水不一樣喔!

6.避免使用銅或鐵材質的容器來盛裝油脂,因為銅、鐵可能釋出促氧化物質,產生氧化作用。

7.若購買較大包裝的油品,最好能用一個小塑膠瓶將油盛裝出來使用,大包裝的油則放置於陰暗涼爽處保存,避免光照與高溫。

8.不要將油品放置於熱源(如:火爐)旁邊,溫度升高也會加速油劣化的速度。

9.盛裝油品的容器必需能夠密封,儘量不要與空氣接觸。

10.油在品質良好的狀況下是可以重複再次使用,但最好不要隔夜使用,因為舊油裡頭的雜質會不斷產生氧化作用,儘量當天用完比較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