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邕江"化繭成蝶" 明年更加驚豔

俯瞰五象新區江濱公園 本報記者 段柳健 攝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邕江南岸亭子示範段一步一景 本報記者 陳卓凡 攝

昔日邕江“水上人家”本報記者 段柳健 攝

如今船民已上岸安居 本報記者 段柳健 攝

■本報記者 韓沛

行走在邕江兩岸, 曾經髒亂的灘塗河畔,

已被繁花綠葉覆蓋。 帶狀的濱水公園沿江“舒展”, 各色花卉爭奇鬥豔, 朱紅色的綠道沿著岸線蜿蜒, 如同一幅緩緩展開的繁盛濱水長廊畫卷。

隨著邕江兩岸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程的持續推進, 邕江實現華麗蛻變。 這是南寧市加快推進“六大升級”工程, 推動綠城品質升級, 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 南寧市自覺踐行五大發展理念, 堅持“治水、建城、為民”主線, 持續開展邕江兩岸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 打造“秀美邕江”景觀帶, 譜寫治水為民的新篇章。

邕江“化繭成蝶”美麗蛻變

走進邕江兩岸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亭子示範段, 這裡呈現出一派亞熱帶風情的園林景觀。 “南寧號”驅逐艦主題廣場上, 一個艦船造型的“泛舟台”格外引人注目。

站在“泛舟台”上, 可遠眺邕江的景觀, 傾聽大自然的美妙聲音。 沿江漫步, 江邊大王椰、銀海棗、霸王棕、老人葵、柬埔寨糖棕等亞熱帶植物綠意蔥蔥, 新建成的綠道、濱水步道沿著岸線蜿蜒。

亭子示範段屬於今年南寧市重點推進的邕江兩岸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程清川大橋至五象大橋段建設內容, 起點為亭子濱江公園, 終點至白沙大橋段, 全長1.2公里。 專案於2月3日開工建設, 目前已經基本完成大部分建設內容, 呈現出“懷古唱今”的亞熱帶景觀效果。

邕江南岸的五象新區一帶, 沿江的景觀也在大變樣。 在邕江南岸綜合整治工程萬達茂段, 沿江景觀節點之一的“五象閱江”景觀, 利用邕江岸邊現狀水塘,

配置銀海棗小葉欖仁、狐尾椰、雞冠刺桐、亞熱帶植物棕櫚等植物, 打造一個“邕江大水景、岸邊小水景”的漫步休閒親水駁岸空間。 記者注意到, 除了綠化景觀化, 專案設計包含平臺、棧道、構築物、水景等若干景觀元素, 還設計了沿江自行車道、休閒步道、親水棧道等。

大氣恢弘的沿江休閒景觀帶, 與五象新區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發展同步, 為新區的景觀建設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兩岸74公里江段明年驚豔亮相

2012年, 南寧市委、市政府全面啟動邕江兩岸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作, 恢復邕江生態環境, 打造老口航運樞紐與邕寧水利樞紐之間市區段74公里河道景觀帶, 呈現首府母親河良好形象。

按照市委迎接自治區成立60周年重點工作部署, 到2018年10月,邕江老口航運樞紐至邕甯水利樞紐段要完成建設。

記者從南寧市海綿城市與水城建設辦獲悉,目前,邕江示範段、邕江濱水公園、江南濱江休閒公園已建成開放;自治區黨校至三岸大橋兩岸約22公里景觀帶基本完成建設,其中與青山大橋、濱江路交叉地塊正加緊施工,缸瓦窯村和華勁紙業舊址文化創意園區正開展招商,引入有實力的文化運營商統一規劃建設和運營;清川大橋至五象大橋段於2016年底全線開工,建設長度約33公里,已完成33%工程量;老口航運樞紐至清川大橋、三岸大橋至邕甯水利樞紐段PPP項目正在修改完善各標段實施方案。

截至2017年5月底,邕江綜合整治在建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13.24億元。在景觀效果提升上,邕江濱水公園和江南濱江休閒公園提升工程方案設計已上報審批,邕江精品示範段提升工程正在修改完善可研報告,清川大橋—三岸大橋燈光亮化工程正在開展方案設計工作。

整治後的邕江兩岸不僅為廣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閒去處,改善了城市的環境,也成為展現南寧城市文明與品位的一個視窗。

1050戶“水上人家”上岸安居

在邕江上,有一群“特殊”的居民,長年以舟為室,伴江而居,他們就是邕江的“水上人家”。 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些邕江上的“水上人家”一直生活在船上,主要以打魚、撈螺為生。“水上人家”的長期存在,不僅給邕江水生態、兩岸環境、市容市貌帶來不良影響,其貧苦生活也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一大民生難題。

隨著邕江兩岸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作的推進,邕江上的“水上人家”終於實現了“上岸紮根”。在船上出生、成長、生活了46年後,邕江船民黃德禮終於實現他的夢想,搬進了岸上的房子。這個老家在廣西橫縣的漁民一家三口上岸後,不僅獲得南寧市城區戶籍,還得到了安置費、船隻補償費,並以低於市場價購得一套8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

黃德禮生活的改變得益于南寧市正在推進的邕江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程。從2012年9月起,南寧市籌措專項經費,開始推進邕江兩岸綜合整治工作,幫助常年生活在水上的船民漁民上岸安居。至2016年底,邕江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作範圍內網箱船隻清理和船民漁民上岸安置工作全部完成,拆除轉移船隻4330艘。全市1050戶3803名船民漁民告別“風雨飄搖”的生活,實現了“上岸紮根”。

“治水”為民。據瞭解,為讓船民實現上岸安居的目標,南寧市制定了細緻的安置方案,為了讓船民們徹底告別過去的生活、真正在岸上安居樂業,還幫他們解決上岸後面臨的就業、養老等一系列問題。為解除船民們的後顧之憂,南寧市從戶籍、就業、養老、子女就學、貧困幫扶等方面採取系列措施,讓船民們在岸上“留得住”“有發展”。

到2018年10月,邕江老口航運樞紐至邕甯水利樞紐段要完成建設。

記者從南寧市海綿城市與水城建設辦獲悉,目前,邕江示範段、邕江濱水公園、江南濱江休閒公園已建成開放;自治區黨校至三岸大橋兩岸約22公里景觀帶基本完成建設,其中與青山大橋、濱江路交叉地塊正加緊施工,缸瓦窯村和華勁紙業舊址文化創意園區正開展招商,引入有實力的文化運營商統一規劃建設和運營;清川大橋至五象大橋段於2016年底全線開工,建設長度約33公里,已完成33%工程量;老口航運樞紐至清川大橋、三岸大橋至邕甯水利樞紐段PPP項目正在修改完善各標段實施方案。

截至2017年5月底,邕江綜合整治在建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13.24億元。在景觀效果提升上,邕江濱水公園和江南濱江休閒公園提升工程方案設計已上報審批,邕江精品示範段提升工程正在修改完善可研報告,清川大橋—三岸大橋燈光亮化工程正在開展方案設計工作。

整治後的邕江兩岸不僅為廣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閒去處,改善了城市的環境,也成為展現南寧城市文明與品位的一個視窗。

1050戶“水上人家”上岸安居

在邕江上,有一群“特殊”的居民,長年以舟為室,伴江而居,他們就是邕江的“水上人家”。 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些邕江上的“水上人家”一直生活在船上,主要以打魚、撈螺為生。“水上人家”的長期存在,不僅給邕江水生態、兩岸環境、市容市貌帶來不良影響,其貧苦生活也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一大民生難題。

隨著邕江兩岸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作的推進,邕江上的“水上人家”終於實現了“上岸紮根”。在船上出生、成長、生活了46年後,邕江船民黃德禮終於實現他的夢想,搬進了岸上的房子。這個老家在廣西橫縣的漁民一家三口上岸後,不僅獲得南寧市城區戶籍,還得到了安置費、船隻補償費,並以低於市場價購得一套8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

黃德禮生活的改變得益于南寧市正在推進的邕江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程。從2012年9月起,南寧市籌措專項經費,開始推進邕江兩岸綜合整治工作,幫助常年生活在水上的船民漁民上岸安居。至2016年底,邕江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作範圍內網箱船隻清理和船民漁民上岸安置工作全部完成,拆除轉移船隻4330艘。全市1050戶3803名船民漁民告別“風雨飄搖”的生活,實現了“上岸紮根”。

“治水”為民。據瞭解,為讓船民實現上岸安居的目標,南寧市制定了細緻的安置方案,為了讓船民們徹底告別過去的生活、真正在岸上安居樂業,還幫他們解決上岸後面臨的就業、養老等一系列問題。為解除船民們的後顧之憂,南寧市從戶籍、就業、養老、子女就學、貧困幫扶等方面採取系列措施,讓船民們在岸上“留得住”“有發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