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總說謊,作為家長的我們怎麼辦?

孩子為什麼會說謊?孩子說謊, 是誰的責任?對於一般的家庭教育而言, 不論你對孩子用何種懲罰方式, 孩子的撒謊習慣很難糾正過來。 相關資料統計, 孩子撒謊, 兒童撒謊67%是因為內心的恐懼以及怕被嘲笑而引起的……那麼面對孩子撒謊, 家長該如何應對呢?

孩子說謊, 總是令每個父母深感頭痛, 很多時候, 無論家施以多麼嚴厲的處罰, 也很難令孩子矯正過來。

其實, 據專家統計, 兒童說謊話67%是由於畏懼和怕嘲笑引起的, 10%與兒童的想像、誇張有關, 只有20%的孩子是故意說謊。

所以, 面對孩子的謊言, 家長不必著急,

而應冷靜分析孩子說謊背後的理由, 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孩子為什麼撒謊?

1. 將想像和現實世界混淆

孩子的想像力是豐富的, 很多時候會自己憑空想像一些不著邊際的話, 並說得和真事一樣。 這並不是孩子在說謊, 而是孩子的想像。

有時孩子把所想像的事物當成了現實, 因為他還分不清想像的情景和現實之間的界限。 有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各種想像和說謊混為一談, 這樣責怪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2. 為了引起注意

孩子有通過別人的注意來肯定自己存在的特性, 如果在孩子的經歷中, 說謊比較能引起成人的關切, 孩子就能用這種方式來引起他人的注意。

3. 父母的教育不當

有些孩子說謊, 往往與成人的影響有關,

特別是家長的說謊行為, 常是造成孩子說謊的直接原因。 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權威人物,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說了謊, 就會使孩子產生“說謊不為錯”的錯覺, 最起碼也為他們的說謊壯了膽。

4. 容易受別人的暗示

家長不能用暗示性的提問口氣問孩子, 例如:“你是不是把玻璃彈子吞進肚子裡去了?”這種暗示性的提問, 很多孩子會回答:“是的。 ”如果你耐心些問孩子:“彈子哪裡去了?”孩子會指著桌子底下告訴你:“彈子滾進桌子底下去了。 ”

5. 為了達成某種願望

有時, 小孩子常會把希望得到的東西當成已經得到的。 這是由孩子心裡活動和思維發展尚不完善, 因而產生了“幻想”, 並非真的說謊。

6. 為了逃避某些事

有時孩子說謊是為了逃避某些事情,

比如:孩子不願去上學, 就會說:“我肚子痛。 ”孩子的這類說謊, 往往是恐懼心裡所致。 而濫施懲罰就是造成恐懼心裡從而導致說謊的一個重要原因。 孩子做錯事或有行為過失時, 為了開脫責任, 逃避家長、老師的懲罰或打罵, 便有意說謊。

不同說謊類型的處理方式

當你面對孩子“說謊”是狠批一頓, 很是視而不見, 還是擔心焦慮?其實, 孩子說謊並非大人眼中的“道德”問題, 切勿盲目批評, 否則, 就很可能真的把孩子推上“說謊”之路。

1. 幻想型說謊的孩子

4歲的樂樂不願上幼稚園了, 只要一進幼稚園大門, 他就哭鬧不停, 說裡面有大老虎。 “幼稚園咋會有老虎?”張女士覺得兒子在說謊, 就罵了他一頓;但樂樂子啊幼稚園裡仍哭鬧不停,

說害怕大老虎。 老師看他樣子不像“說謊”, 可幼稚園哪裡有老虎?後來, 仔細查找發現, 一個小朋友穿了件虎皮文罩衣, 這就是樂樂口裡的老虎。

專家分析: 處於想像敏感期的孩子會把書本上看到的或很久以前做過的某件事情和現實混合起來, 分不清現實和幻想。 當樂樂看到虎皮罩衣時, 只想到虎皮的相似處, 切區分不出不同, 於是出現了幻想型說謊, 並不是有意說謊。 越是年齡小, 想像力、創造力豐富的孩子, 越容易發生還想型說謊。

支招: 遇到這種情況, 家長不能隨便給孩子扣帽子, 這樣會扼殺孩子想像力;不妨告訴孩子什麼是發生的, 什麼是想像的, 讓他逐漸把現實和想像區分開來;同時, 教孩子表達自己的想像。

2. 攀比型說謊的孩子

周周看見鄰居小朋友拿著媽媽新買的手槍, 他雖然很羡慕, 但嘴上切說:“告訴你們, 我爸爸買了一支比你還要漂亮的衝鋒槍。 ”

專家分析: 攀比心裡是導致周周說謊的原因, 這也是無意撒謊, 他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還有些孩子為了取悅父母、老師, 贏得他們的表揚而撒謊, 這也是為了滿足自己受人關注、表揚的心理需求。

支招: 遇到這種情況, 家長要多表揚孩子的優點, 滿足孩子渴望被人關注的心裡;此外, 父母要以身作則, 嚴格要求自己, 不在孩子面前說謊;對孩子或他人的承諾要認真履行, 犯錯後及時承認錯誤, 並認真改正。

3. 逃避型說謊的孩子

有一次, 徐女士親眼目睹女兒將牛奶灑在地上, 然而,當她問起這件事情,女兒卻矢口否認,還說是隔壁鄰居小孩兒幹的。

專家分析: 因為做錯事、害怕承擔責任或者不願做某件事而說謊,這在年齡稍大的孩子中普遍存在。

支招: 對於逃避責任的孩子,父母應明確態度,告訴孩子自己喜歡誠實的人,鼓勵他們說出真相;當孩子說出實情後,不要因為他做錯事而責怪他,而要教他以後遇到此類問題時的正確處理方法,既能培養孩子自理能力,以後不再犯類似的錯,也能防止孩子因害怕批評而說謊;反之,如果父母不引導,而是一味批評,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孩子面不改色地隨意說謊。

孩子說謊,家長先檢討

說謊,似乎是成長中的孩子們的通病。其實,孩子說謊是家長教育不當的結果,因為孩子不能區分現實和想像的不同。心理學研究發現,4歲以下的孩子把父母是否高興作為衡量自己行為對錯的標準。因此,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從小培養孩子誠實的品行。

接下來,請一起來看看父母培養孩子誠實品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 父母不要“教”孩子說謊

許多家長意思不到自己一些細小行為給孩子帶來影響。例如,不喜歡接待來訪人,就教孩子說“如果某人來找我,就說我不在”;如做了不願讓配偶知道的事,也對孩子說“別讓你媽知道”;還有的家長說到做不到,給孩子空口許諾等。由於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一定威信,父母說的或是做的孩子認為都是對的,逐漸也就學會了說謊。

對這類行為的後果,家長一開始往往意思不到,等孩子要在孩子面前保持誠實。

2. 不要懲罰講真話的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例:孩子說了真話,父母卻劈頭概臉地一通嚴厲批評,甚至體罰孩子。如:有一個母親請病假出去玩,結果孩子將真實情況告訴了來探訪媽媽的同事,孩子母親知道後痛打了他一頓,還教他以後在有這種事就告訴別人“我去醫院了”。這樣一來,孩子將逐漸體會到說真話會受到懲罰,不說真話倒能平安無事,甚至還可以贏得父母的讚賞。

如果下次犯了錯誤時,孩子就會想盡辦法隱瞞過去逃避懲罰。所以,家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孩子承認錯誤後,首先表揚他的誠實,然後在説明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

3. 幫助孩子區分想像和真實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6歲的孩子只有大約18%的人能夠區別真實和想像,而9歲的孩子中有90%能夠理解故事是編的還是真實的,在11-12歲開始從新的角度理解誠實的問題,也就是說,孩子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理解:“謊言”和“誠實”是怎麼回事的。

因此,家長要在孩子3-4歲時開始説明他們學會分辨什麼是假裝的,什麼是真實的。例如,做遊戲時,家長扮成大灰狼,孩子覺得害怕,這時可以跟他解釋什麼是“假裝”的。稍大年齡的孩子,則可以針對科幻電影,童話故事、戲劇中的人物和孩子討論事實與虛構的區別。

4. 及時獎勵誠實的行為

要培養一個好的行為習慣,獎勵比懲罰更重要。當發現孩子闖禍以後,不要氣急敗壞責問“這是不是你幹的。”此事,孩子很有可能因為怕挨打而說謊。這樣的問話方式實際上是誘導孩子說謊。家長可以注視孩子的眼睛,等孩子自己說出真相,或者說“發生了什麼事”。如果孩子承認了錯誤或請求原諒,應先表揚他的誠實,然後再批評,並且相應地減輕對他的處罰。

任何行為都是在初始時最容易矯正。

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第一次說謊時,就要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並要適時懲罰。一般孩子在第一次說謊時會感到極度不安,即使僥倖蒙混過去了,也會十分擔心,如果家長不及時發現制止,孩子會習以為常,撒謊成性。

1. 以關愛、接納代替嚴厲責罰 

過度嚴厲的責罰有時並無法消除孩子的說謊行為,反面有可能使孩子因為害怕被懲罰而繼續說謊,或是破壞親子關係、甚至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父母在處理孩子說謊的行為時,可以用溫暖、接納的太度,耐心引導孩子,試著讓孩子瞭解爸爸媽媽是對事不對人,避免因為問題行為抺殺了孩子整個人的價值,也可以告訴孩子:“即使犯錯,也有改過機會,你仍是爸媽心中的寶貝,”讓孩子放心的表達自己行為背後的想法與需要。

2. 瞭解並反應孩子內心感受

孩子犯錯後,心裡難免會忐忑不安、害怕被大人責備,如果父母再以責,以自己的價值觀批判孩子的行國,孩子可能更不敢說出心裡真正的想法。

父母若能設法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加以同理與反映,例如:“你相你很擔心爸爸媽媽發現你做了這樣的事,也害怕爸爸媽媽會處罰你,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能不能告訴爸爸媽媽……”當孩子的內心能被父母聽懂,自然也會比較願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感覺和想法,父母也才能從中推敲出孩子說謊背後的原因。

3. 平時多給予孩子注意與關心

有時候孩子說謊是因為學業成就或行為表現不如人而感到自卑,所以借由說謊來滿足自己,或得到他人的讚賞;父母平時這過於忙碌而忽略孩子,或是對表現比較優秀的孩子過於偏心,孩子也可能用就謊來引起父母的注意或獲得讚美。

如果父母平時能多關心孩子、多與孩子親近,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關口,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有價值的,將有助於提升孩子自信心,也能減少孩子以說謊來得到父母注意的情形。

4. 找到比說謊更好的解決方法

在處理孩子說謊的行為時,適度的教育是必在的。有時候孩子會因為犯了錯、或面對不知如何片理的事情時,擔心東窗事發後父母親的反應,而選擇說謊。

父母若能理解孩子這樣的感覺,以溫和、包容的太度與孩子一起思考討論,找出比說謊更好的問題解決方式。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往後在面對問題時,更能勇敢地去面對;同時也讓孩子不會因為害怕父母的反應,而以說謊來保護自己。

5. 善用繪本故事作為教育的媒介

文字簡短、附有插圖的繪本有時比刻板僵硬的說教更能貼近孩子的心,父母可以適時地選擇一些繪本故事來引導孩子:

例如繪本《說謊蟲》能讓孩子從中體會:說了一個謊,就得用更多的謊話去圓,其實是更苦的。而《謊言小精靈》則是借由可受溫馨的圖文,讓孩子體會主角主謊時內心時的不安與掙扎,到最後終於勇於承認自已弄壞了珍珠項璉,而感到如釋重負,這反映出孩子說謊時可能會有的心情,也能幫助孩子瞭解,與其逃避,不如勇於面對錯誤!

6.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說謊往往情有可原,但說謊絕不是一個可以被鼔厲的行國,父母要為孩子說明白說謊不是一個滿足需求的適當方式,以後如果有任何需要,可以直接告訴爸媽,而不是以說謊來太到目的。

此外還可與孩子約法三章,如果之後孩子犯了錯或違反約定,爸媽不會打他、罵他,但是會給予其他替代性的處罰,例如看電視時間減少、不能吃點心,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小刺蝟家庭教育)

編輯:六一

然而,當她問起這件事情,女兒卻矢口否認,還說是隔壁鄰居小孩兒幹的。

專家分析: 因為做錯事、害怕承擔責任或者不願做某件事而說謊,這在年齡稍大的孩子中普遍存在。

支招: 對於逃避責任的孩子,父母應明確態度,告訴孩子自己喜歡誠實的人,鼓勵他們說出真相;當孩子說出實情後,不要因為他做錯事而責怪他,而要教他以後遇到此類問題時的正確處理方法,既能培養孩子自理能力,以後不再犯類似的錯,也能防止孩子因害怕批評而說謊;反之,如果父母不引導,而是一味批評,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孩子面不改色地隨意說謊。

孩子說謊,家長先檢討

說謊,似乎是成長中的孩子們的通病。其實,孩子說謊是家長教育不當的結果,因為孩子不能區分現實和想像的不同。心理學研究發現,4歲以下的孩子把父母是否高興作為衡量自己行為對錯的標準。因此,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從小培養孩子誠實的品行。

接下來,請一起來看看父母培養孩子誠實品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 父母不要“教”孩子說謊

許多家長意思不到自己一些細小行為給孩子帶來影響。例如,不喜歡接待來訪人,就教孩子說“如果某人來找我,就說我不在”;如做了不願讓配偶知道的事,也對孩子說“別讓你媽知道”;還有的家長說到做不到,給孩子空口許諾等。由於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一定威信,父母說的或是做的孩子認為都是對的,逐漸也就學會了說謊。

對這類行為的後果,家長一開始往往意思不到,等孩子要在孩子面前保持誠實。

2. 不要懲罰講真話的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例:孩子說了真話,父母卻劈頭概臉地一通嚴厲批評,甚至體罰孩子。如:有一個母親請病假出去玩,結果孩子將真實情況告訴了來探訪媽媽的同事,孩子母親知道後痛打了他一頓,還教他以後在有這種事就告訴別人“我去醫院了”。這樣一來,孩子將逐漸體會到說真話會受到懲罰,不說真話倒能平安無事,甚至還可以贏得父母的讚賞。

如果下次犯了錯誤時,孩子就會想盡辦法隱瞞過去逃避懲罰。所以,家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孩子承認錯誤後,首先表揚他的誠實,然後在説明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

3. 幫助孩子區分想像和真實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6歲的孩子只有大約18%的人能夠區別真實和想像,而9歲的孩子中有90%能夠理解故事是編的還是真實的,在11-12歲開始從新的角度理解誠實的問題,也就是說,孩子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理解:“謊言”和“誠實”是怎麼回事的。

因此,家長要在孩子3-4歲時開始説明他們學會分辨什麼是假裝的,什麼是真實的。例如,做遊戲時,家長扮成大灰狼,孩子覺得害怕,這時可以跟他解釋什麼是“假裝”的。稍大年齡的孩子,則可以針對科幻電影,童話故事、戲劇中的人物和孩子討論事實與虛構的區別。

4. 及時獎勵誠實的行為

要培養一個好的行為習慣,獎勵比懲罰更重要。當發現孩子闖禍以後,不要氣急敗壞責問“這是不是你幹的。”此事,孩子很有可能因為怕挨打而說謊。這樣的問話方式實際上是誘導孩子說謊。家長可以注視孩子的眼睛,等孩子自己說出真相,或者說“發生了什麼事”。如果孩子承認了錯誤或請求原諒,應先表揚他的誠實,然後再批評,並且相應地減輕對他的處罰。

任何行為都是在初始時最容易矯正。

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第一次說謊時,就要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並要適時懲罰。一般孩子在第一次說謊時會感到極度不安,即使僥倖蒙混過去了,也會十分擔心,如果家長不及時發現制止,孩子會習以為常,撒謊成性。

1. 以關愛、接納代替嚴厲責罰 

過度嚴厲的責罰有時並無法消除孩子的說謊行為,反面有可能使孩子因為害怕被懲罰而繼續說謊,或是破壞親子關係、甚至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父母在處理孩子說謊的行為時,可以用溫暖、接納的太度,耐心引導孩子,試著讓孩子瞭解爸爸媽媽是對事不對人,避免因為問題行為抺殺了孩子整個人的價值,也可以告訴孩子:“即使犯錯,也有改過機會,你仍是爸媽心中的寶貝,”讓孩子放心的表達自己行為背後的想法與需要。

2. 瞭解並反應孩子內心感受

孩子犯錯後,心裡難免會忐忑不安、害怕被大人責備,如果父母再以責,以自己的價值觀批判孩子的行國,孩子可能更不敢說出心裡真正的想法。

父母若能設法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加以同理與反映,例如:“你相你很擔心爸爸媽媽發現你做了這樣的事,也害怕爸爸媽媽會處罰你,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能不能告訴爸爸媽媽……”當孩子的內心能被父母聽懂,自然也會比較願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感覺和想法,父母也才能從中推敲出孩子說謊背後的原因。

3. 平時多給予孩子注意與關心

有時候孩子說謊是因為學業成就或行為表現不如人而感到自卑,所以借由說謊來滿足自己,或得到他人的讚賞;父母平時這過於忙碌而忽略孩子,或是對表現比較優秀的孩子過於偏心,孩子也可能用就謊來引起父母的注意或獲得讚美。

如果父母平時能多關心孩子、多與孩子親近,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關口,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有價值的,將有助於提升孩子自信心,也能減少孩子以說謊來得到父母注意的情形。

4. 找到比說謊更好的解決方法

在處理孩子說謊的行為時,適度的教育是必在的。有時候孩子會因為犯了錯、或面對不知如何片理的事情時,擔心東窗事發後父母親的反應,而選擇說謊。

父母若能理解孩子這樣的感覺,以溫和、包容的太度與孩子一起思考討論,找出比說謊更好的問題解決方式。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往後在面對問題時,更能勇敢地去面對;同時也讓孩子不會因為害怕父母的反應,而以說謊來保護自己。

5. 善用繪本故事作為教育的媒介

文字簡短、附有插圖的繪本有時比刻板僵硬的說教更能貼近孩子的心,父母可以適時地選擇一些繪本故事來引導孩子:

例如繪本《說謊蟲》能讓孩子從中體會:說了一個謊,就得用更多的謊話去圓,其實是更苦的。而《謊言小精靈》則是借由可受溫馨的圖文,讓孩子體會主角主謊時內心時的不安與掙扎,到最後終於勇於承認自已弄壞了珍珠項璉,而感到如釋重負,這反映出孩子說謊時可能會有的心情,也能幫助孩子瞭解,與其逃避,不如勇於面對錯誤!

6.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說謊往往情有可原,但說謊絕不是一個可以被鼔厲的行國,父母要為孩子說明白說謊不是一個滿足需求的適當方式,以後如果有任何需要,可以直接告訴爸媽,而不是以說謊來太到目的。

此外還可與孩子約法三章,如果之後孩子犯了錯或違反約定,爸媽不會打他、罵他,但是會給予其他替代性的處罰,例如看電視時間減少、不能吃點心,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小刺蝟家庭教育)

編輯:六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