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互聯網下半場怎麼踢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 熱鬧的互聯網江湖似乎進入了中場休息, 至於是否已經進入下半場, 那還要觀察。

互聯網的上半場主要是吃人口紅利, 現在吃得差不多了。 線民人數早已飽和, 手機用戶數則接近飽和, 換機意願已經疲弱。 互聯網公司獲取一個新用戶的邊際成本越來越貴, 而且得到的往往是一個偽用戶。 互聯網圈地運動的“羊吃人”已經成為過去。

同時, 免費的體驗越來越差。 免費以被粉絲為代價, 以被垃圾和噪音包圍為代價, 以出讓更多個人隱私為代價。 “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模式不靈了, 因為現在養豬更賺錢,

不信你查下中國養豬的上市公司。

全球最成功的互聯網巨頭, 一半以上的收入是靠廣告, 但廣告的成本越來越高, 效果卻越來越差。 2月底, 全球最大廣告主—寶潔的全球CMO也在一次行業會議上炮轟互聯網廣告資料造假。 如果把中國刷流量的生意也看成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話, 其估值不亞於一家互聯網巨頭。 互聯網江湖上, 哪怕你被人叫巨頭, 也得知道誰是終極的大哥。

創業者發現, 線上的運營成本高於線下, 在虛擬的世界, 也無法擺脫商業邏輯的重力。 你看下這兩年崛起的手機品牌, “反互聯網思維”的公司, 正在戰勝“互聯網思維”的公司。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娛樂和消費的方式, 但還沒有觸及經濟與社會中最大的需求痛點,

如教育、醫療和環保。 都在談互聯網造車, 但未來汽車最核心的技術是電池, 而非互聯網。

互聯網對經濟的幫助遠低於預期。 美國和中國都造就了一批互聯網巨頭, 初創公司前赴後繼, 但互聯網公司的公關馬力還要開得更足, 才能從勞動生產率、就業、收入分配等方面證明自己對經濟的貢獻, 對得起所消耗的資源。 互聯網的壟斷效應越來越明顯, 這些年在技術與創新方面, 哪怕是在新的商業模式和應用方面, 其實沒有出現什麼像樣的突破。

好吧, 上半場已經只剩下垃圾時間, 會進入一個什麼樣的下半場?

先製造一個新的風口 現在的互聯網公司都必須說自己是人工智慧(AI)公司, 打上AI+或者+AI的標籤, 才好意思見人。

百度、騰訊、小米等都在遊說政府支持發展人工智慧產業。

收穫別國的人口紅利 中國互聯網模式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印度、東南亞, 甚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有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在模仿中國, 中國的手機、電商、社交、支付、遊戲、資訊應用產品在大舉出海;中國的風險投資在海外的兼併與收購更加活躍。

向實體經濟靠攏 政府敲打“野蠻人”, 也震動了互聯網江湖。 互聯網贏家的市值估值越來越大, 但實體經濟越來越難。 近來做電商的都在談“新零售”, 其實就是開實體店;做“互聯網手機”的要去研發晶片和搞專利;做社交的要去和各行各業連接;做搜索的急於讓人工智慧附體硬體和服務。

提升經濟效率 這是現在許多人掛在口頭上的從2C到2B,

用互聯網去服務工業、製造、交通、能源、醫療、教育等更加國計民生的行業。 2013年年底,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互聯網在中國的顛覆性更強》, 電商、網路媒體、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迅速崛起,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行業太落後。 其實中國實體經濟提升效率的空間非常巨大。 互聯網正在告別通吃一切的上半場, 下半場的創新者, 更多來自各行各業的專家, 而不再是技術極客。

下半場是後真相時代和虛擬實境時代, 互聯網要為傳播負起責任。 也許是因為年齡的原因吧, 大咖們都開始談全球政局、國家大事、宏觀經濟、供給側改革。 但是下半場究竟是屬於這些大叔級的人物, 還是更加年輕一代的創業者?

那些互聯網的贏家,

曾經把世界分成顛覆者和被顛覆者, 近一代人之後, 他們也許會發現, 這個世界的新的顛覆者, 可能是技術革命和全球化的輸家。

(作者系第一財經CEO, 文章首發於《第一財經週刊》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