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我天!太原居然隱藏著這麼多有文化的美景

太原——一座龍城寶地, 兵家必爭之地, 它是一座有四千七百餘年歷史的歷史名城,薈萃了自中華民族誕生以來的中華文化,擁有眾多歷史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讓我們在歷史遺跡中領略這座歷經滄桑的歷史文化名城。

晉祠

三晉之勝, 以晉陽為最, 而晉陽之勝, 全在晉祠。

具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 是山西政治、經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徜游晉祠的每一處, 必看的景點有聖母殿、魚沼飛梁、獻殿。 祠內周柏、難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地址:太原市晉源區

龍山石窟

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題材最豐富的道教石窟。

龍山石窟規模雖不大, 但雕鑿技術奇特, 面型方圓。 衣飾沉厚, 線條簡練, 風格粗獷, 生活氣息濃郁。 我國石窟造像多為佛教題材, 此窟甚異, 內容全為道府諸神和立門列祖, 截至目前所知, 尚屬海內孤例, 亦可稱之為元代道教雕像的代表作。

地址:太原市太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

晉陽古城遺跡

火焚水灌的毀滅方式使城市格局保存完整, 被譽為中國的“龐貝城”。

它是中國盛唐時期三大都城之一。 歷代許多英雄人物在這裡活動過, 許多可歌可泣的事情在這裡發生過,

其地下豐富的遺存和獨特的歷史價值, 十分珍貴。 位於晉陽古城遺址西南部的明代太原縣城, 基本保存了明、清太原縣城的建制特色, 也是晉陽古城歷史的延續, 縣城內城牆齊整, 廟宇寺觀林立, 民居故宅比比皆是。

地址:太原市晉源鎮古城營村附近

竇大夫祠

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竇犨而建的祠堂, 也是百姓祈雨的場所。

祠廟建築巍峨壯觀, 古樸幽深;大殿中塑有竇犨坐像, 神態自若。 祠周圍環境更是十分優美:清泉自烈山石蒼崖下汩汩而出, 清澈見底, 遊魚可數;泉水溫度較低, 人稱"寒泉", 與翠柏古祠交相輝映, 古雅有趣, "烈石寒泉"成為太原名勝之一。 寒泉旁小廟前有"靈泉"二字碑刻, 相傳為宋徽宗趙佶所書。 祠內有許多側柏, 枝幹粗壯。

地址:太原市尖草坪區毗鄰中北大學西側

天龍山石窟

造像以其嫺熟的技藝、飽滿洗練的細緻情感、濃厚的生活氣息著稱於世。

天龍山石窟位於東西兩峰懸崖半腰, 這些石窟中, 有東魏、北齊、隋、唐各代開鑿的石窯二十七窟。 東峰八窟, 西峰十三窟, 山北三窟, 寺西南三窟, 窟之間山徑相通。 現存石窟造像1500餘尊, 浮雕、藻井、畫像1144幅。 天龍山石窟是以技巧的成熟、飽滿、洗練和表現感情的細緻, 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 以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 以“小而精”著稱, 體現了天龍山雕塑藝術不同於其他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 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地址:太原市晉源區天龍山腰

王家峰墓群

墓室壁畫保存完整,再現了北齊達官顯貴的排場豪華的生活場景。

王家峰墓群由徐顯秀墓、狄湛墓、庫狄業墓等組成,其中徐顯秀墓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徐顯秀墓有夯築封土堆,墓葬為穹隆頂磚券單室結構,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組成。隨葬品大部分發現於墓室,共計500餘件。該墓最有特色的就是遍佈全墓的彩繪壁畫,壁畫保存基本完整,共約330平方米。壁畫分為墓道和墓室兩部分,墓室壁畫分上下兩層。此外,東山一帶多次發現北朝晚期的墓葬,且都有一定級別。反映了太原地區在東魏北齊時期的重要地位,折射出西域文化的影響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郝莊鄉王家峰村東"王墓坡"

狐突廟

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狐突而建,狐突廟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山門寬展莊重,構築別致,院內古槐參天,樹幹粗壯挺拔,幾人不能合抱。門楣懸清光緒十六年額書"三晉名臣"匾;內懸清光緒十八年"功著晉邦"匾,後室為狐突夫婦寢宮。面闊三間,歇山頂建築,低矮雄壯,四角飛翹;周施單翅斗拱,粗壯樸實,疏密得當;彩繪藍綠相同,濃淡相宜;構件雕刻玲瓏大方。

地址:太原市清徐縣城西南八華里的西馬峪村北

淨因寺

以土雕大佛而著名,俗稱大佛寺,坐北向南,東臨汾水,古柏參天,雜樹交蔭。碑文記載,漢時土山崩壞,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傳為山崩佛現,乃佛教淨土之因緣,故在此建寺。

地址:太原市尖草坪區土堂村

清源文廟

清源文廟創建于金泰和三年。元、明、清歷代都曾有過修葺。占地7000餘平方米,是縣城保存規模最大且較完整的一座廟宇,中軸線上自南而北建有欞星門、狀元橋、大成殿,東西兩側各設廡殿五間。大成殿保存完整的大木結構,具有山西中部金代建築的典型特徵,大成殿、戟門在結構和工藝方面體現出當時的科技水準,見證了從金到清建築手法的變遷。

地址:太原市清徐縣城清源鎮內

不二寺

始建於北漢乾祐九年,現存建築為金明昌六年建築。

現存大殿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面呈正方形,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懸山式殿頂。覆以簡瓦素脊,前簷帶廊,簷柱四根,斗拱七朵,俗稱“隱刻斗拱”,是早期史籍上記載的“扶壁拱”的實物例證,太原僅此一例。殿內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等九尊塑像保存完好,彩塑藝術繼承了唐代的藝術風格。

地址:太原市陽曲縣城大運路東側

明秀寺

整體建築和彩塑壁畫均為明代手法,彩塑手法細膩,色彩鮮豔,壁畫精美絕倫。

明秀寺院建築多以綠琉璃瓦蓋頂,俗稱“琉璃寺”。寺廟創建于漢朝,距今至少上千年歷史,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廟之一。其濃縮古晉陽發展史,在佛教發展史上有一席之地,其深厚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底蘊,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可估量。

地址: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王郭村

多福寺

彩塑造型嫻雅,線條明柔,壁畫技法嫺熟,線條流暢,為明代精品。

原名崛圍教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之一,唐宋兩代香火很盛。宋末毀於戰火,明洪武年間重建,是晉王宗室的重要禮佛之所,現存山門、鐘樓、大雄寶殿、文殊閣、藏經樓、東西垛殿等殿宇7處。大雄寶殿為主殿,規模宏偉,並有壁畫84幅與一些塑像,均為明代遺物。寺內有霜紅龕,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隱居處。

地址:太原市崛圍山之巔

永祚寺

是全國唯一全部採用磚仿木無梁建築組成的寺院。

永祚寺又名雙塔寺,由於雙塔聳立,被人們稱為“文筆雙塔”,成為太原的標誌。寺內現存主要建築均為磚構,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皆系無梁殿形制,以青磚雕仿木結構建造。寺內有磚塔兩座,即為雙塔,主塔平面呈八角形,十三級,高五十四點七米,簷下飾有琉璃脊獸,絢麗壯觀。院內還有客房、禪堂、方丈室等。在大雄寶殿前,明代丁香和牡丹每到開花季節,花色鮮豔,花香馥鬱,為寺院增添了不少秀色。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永祚寺路

古交遺址

最早可追至舊石器時代早期,最晚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交遺址是汾河流域除丁村遺址外的又一個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群。遺址群既有如王家溝等以大型砍砸器為主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也有古鋼、長峪溝等以三棱大尖狀器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存,既有以石千峰為代表的細石器文化遺址,還有以鳳凰崖為中心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製造場。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古交鎮後樑村

婁煩古城遺跡

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古城池遺址。婁煩古城遺址是一處內涵豐富、佈局嚴格的古代城池遺址,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象徵之一,也是中華5000年文明史上春秋戰國時期頗具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產,更是戰國時代一些少數民族國家從形成到滅亡的見證,遺址中有戈、青銅箭頭等兵器和戰馬骨骼及帶箭頭人頭蓋骨的出土為研究古代戰爭,特別是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國家與少數民族的戰爭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地址:太原市婁煩縣馬家莊鄉新城東溝村

帖木兒塔

帖木兒塔共由三座塔組成,中為石塔,東西為磚塔,均為元代建築。群塔造型別致,氣勢不凡,顯示出一種少有的尊貴。

地址:陽曲縣楊興鄉史家莊村

崇善寺大悲殿

是太原現存最完整、最標準的明代木構建築,它的歷史比北京故宮的太和殿還要早二三十年。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其上部為重簷歇山頂,斗拱五鋪作,具有一種莊嚴的美。殿內豁敞明亮,從內柱、梁枋到平基,全部採取了宮廷中慣用的金碧彩繪,處處給人以富麗、典雅的感覺。殿內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大而不捍,身姿秀麗,端莊持重,雍容華貴,為我國雕塑藝術的珍品。

地址: 太原市迎澤區崇善街

陽曲大王廟大殿

結構嚴謹,氣勢雄偉,構築之妙,國內罕見。

殿內梁架前後內額與四椽袱構成井口方梁,縱橫擺在稍間的中間,四角用三層抹角梁與鬥栱層層挑起井口梁,下飾垂樑柱,構成“懸樑吊柱”,因此也稱為“無梁殿”。殿內山牆上有出行、回宮圖,後牆有尚膳、尚服壁畫80餘平方米,瀝粉貼金,為明代壁畫中的上乘之作。

地址:陽曲縣東黃水鎮范莊村

唱經樓

是封建社會鄉試後正式放榜前宣唱《五經魁首》的地方,唱經樓坐北朝南,為明代所建,由長廊與大堂相連,為兩層木結構建築,十字歇山頂,殿頂孔雀藍琉璃剪邊,一層面闊、進深各三間,南向明間設卷棚抱廈;二層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重簷設平座,簷下施雙翹五踩鬥栱。

地址:太原市杏花嶺區樓兒底街

晉源阿育王塔

是古晉陽城中最著名的佛教寺院惠明寺的唯一遺存。創建于隋仁壽二年西元602年,寶瓶形狀據佛經講,阿育王是古印度的一位國王,戰功卓著、皈依佛門後,發願在大千世界建8萬4千座舍利塔,超度死者亡靈。在我國建有19座,阿育王塔是19座舍利塔之一。

地址:太原市晉源區古城營學校內

晉源文廟

是明、清太原縣的縣學文廟,為“廟學合一”式的建築群。 始建於明洪武六年 ,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琉璃照壁、欞星門、泮池、獻殿、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藏經閣以及各院東西兩廡。 大成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殿內東西兩山繪有山水、花卉等圖案壁畫60餘平方米。

地址:太原市晉源區晉源街辦晉源東街

清徐堯廟

為古代陶唐城所留的遺跡,是後人為紀念帝堯而修建的廟宇。清徐縣堯廟的堯城中最大地建築是堯廟,在北城內,坐北向南。現存地是明正統年間重建地一座四合院廟宇,前有牌樓,側有配殿,後有大殿。現存大殿叫堯王殿,是重簷歇山頂建築,殿內無柱,無天花板,無梁架結構,都以簷頂斗拱向裡伸出,重疊五層,形成龐大地木構斗拱式藻井,既可以將上層地梁架隱蔽起來,又可以作為神像地寶蓋,設計十分巧妙,極富裝飾趣味,在古建築上有重大價值,故稱"無梁殿"。

地址:太原市清徐縣孟封鎮

辛莊開化寺

大雄寶殿原貌原物,保存完好,是整個寺廟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300餘平方米,二進院落佈局,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殿,東有觀音殿,西有地藏殿及齋堂、廂房等。

地址:太原市陽曲縣高村鄉辛莊村

古交千佛寺

因殿記憶體千余尊唐代石刻佛像而得名。千佛洞石窟四壁雕有佛像1055尊,洞內佛像最高的1.5米,最小的僅14釐米,雕工精細形象逼真,體軀比例合度,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1055尊造像歷經歲月滄桑完好保存至今,是歷史饋贈於今人的一筆寶貴文化遺產,其潛在的研究、教育、文化價值難以估量。寺內為數不多的磚雕、木雕及彩繪泥塑藝術品,亦精雕細琢臻於至美,與石刻相形益彰,更增強了千佛寺的藝術感染力。

地址:太原市交口縣石口鄉山神峪村內

太原純陽宮

純陽宮,又稱呂祖廟,是太原市最大的道觀廟宇,也是老城區範圍內僅存的古代園林建築。原為供奉道教中的"神仙"-唐代道士呂洞賓修建的,純陽宮的建築占地不大,它以巧思入神的佈局為世人稱道。後面兩院為樓閣式建築,錯落有致,曲折迴旋,徜徉此間,大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後院巍閣為觀中最高建築,登閣環眺,置身于瓊樓玉宇之上,獨具匠心的佈局在宮觀祠宇中實屬少見。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五一廣場西北隅

太原文廟

太原文廟占地13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照壁、六角井亭、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和崇聖祠。院心寬廣,古木參天。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簷歇山頂。殿基為“凸”字形,前置石雕欄板,使大成殿更加舒朗壯觀。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的聖地,是我國存量極少的省府文廟之一。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文廟巷

太原大關帝廟

是太原市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建築最雄偉的關帝廟。

廟門迎面是祀奉關羽的主殿,叫崇寧殿。此殿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單簷歇山頂式的殿頂,全部覆蓋琉璃瓦,富麗堂皇。殿中塑頭戴冕旒、身著帝王裝的關羽坐像,面向東南,怒目圓睜,不怒自威。後院主建是春秋樓,樓頂滿鋪彩色琉璃,光澤奪目,一樓為關公戎裝坐像,左右是關平和周倉,一個捧印,一個執刀,神態威武。左右配以印樓、刀樓,氣勢磅礴,自成格局。二樓塑關羽夜讀《春秋》坐像一尊,他右手扶案,左手拈須,在蠟燭的照射下,顯得格外端莊威嚴。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廟前街

太山龍泉寺

因觀音堂懸塑而聲名遠播,唐代塔基地宮及舍利寶函的發現,更使其蜚聲海內外。寺因山勢而造,分上、下兩院。上院為明代重建的觀音閣。下院大雄寶殿為雙層樓閣式建築,下層奉觀音菩薩,上層奉釋迦牟尼佛。院東立無字唐碑,寺西有墓塔六座。

地址:太原市晉源區風峪溝太山

前斧柯懸泉寺

始建于明初,明成化、弘治年間續建,原為晉王府的家廟。寺分為上院、下院。峭壁之上有唐初摩崖石刻岩畫一處,高寬各一米,為正方形,刻有魚、劍、輪回等。下院懸泉寺,坐北朝南,建于高出汾水30米之如屏似嶂東西走向的半崖峭壁間,分上中下三層,依地勢排列,現有山門、伽藍殿、大雄寶殿、地藏殿、三聖殿、觀音殿、七佛洞、龍王殿、古棧道等建築。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

太原清真寺

米哈拉布鐫刻工藝之精細,字體之雄健峭拔,為國內清真寺阿拉伯文書法所少見。清真寺殿內建築裝飾融合了阿拉伯建築風格和中國傳統工藝手法,中西合壁,格調得宜。寺內大殿為磚木混合結構,殿內為阿拉伯式古典裝飾。圓形立柱挖槽迭楞,施瀝粉貼金彩繪,極其富麗典雅。柱周木壁,刻有阿拉伯文《古蘭經》,經文雕刻工整、清晰、精細、優美。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解放路

太原天主堂

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庚子年焚毀,光緒三十一年重修,現存禮拜堂系羅馬式建築,總高約37米,另有附屬建築70餘間,保存完好,為太原地區最大的教堂,亦稱太原總堂。

地址:太原市杏花嶺區解放路

山西大學堂舊址

山西大學堂是我國繼京師大學堂、北洋大學堂之後的第三所大學,是中國最早設立的新型大學之一,創建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利用清政府“庚子賠款”興建。規模宏大,佈局整齊,建築風格為中西結合,是近代中西文化合璧的實物例證。現存主要建築為山西大學堂大禮堂。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侯家巷

中共太原支部舊址

是山西傳播新文化的前沿陣地,也是山西省和太原市黨團組織的誕生地。省立一中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是太原市暨山西省中共黨團組織的誕生地,被稱為山西革命史上的"南湖",在中共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高君宇、王振翼、賀昌、王瀛、張叔平、張友清、彭真等曾就讀於此。

地址:太原市文瀛公園文瀛湖南岸

作者:小喬

編輯:園園

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地址:太原市晉源區天龍山腰

王家峰墓群

墓室壁畫保存完整,再現了北齊達官顯貴的排場豪華的生活場景。

王家峰墓群由徐顯秀墓、狄湛墓、庫狄業墓等組成,其中徐顯秀墓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徐顯秀墓有夯築封土堆,墓葬為穹隆頂磚券單室結構,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組成。隨葬品大部分發現於墓室,共計500餘件。該墓最有特色的就是遍佈全墓的彩繪壁畫,壁畫保存基本完整,共約330平方米。壁畫分為墓道和墓室兩部分,墓室壁畫分上下兩層。此外,東山一帶多次發現北朝晚期的墓葬,且都有一定級別。反映了太原地區在東魏北齊時期的重要地位,折射出西域文化的影響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郝莊鄉王家峰村東"王墓坡"

狐突廟

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狐突而建,狐突廟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山門寬展莊重,構築別致,院內古槐參天,樹幹粗壯挺拔,幾人不能合抱。門楣懸清光緒十六年額書"三晉名臣"匾;內懸清光緒十八年"功著晉邦"匾,後室為狐突夫婦寢宮。面闊三間,歇山頂建築,低矮雄壯,四角飛翹;周施單翅斗拱,粗壯樸實,疏密得當;彩繪藍綠相同,濃淡相宜;構件雕刻玲瓏大方。

地址:太原市清徐縣城西南八華里的西馬峪村北

淨因寺

以土雕大佛而著名,俗稱大佛寺,坐北向南,東臨汾水,古柏參天,雜樹交蔭。碑文記載,漢時土山崩壞,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傳為山崩佛現,乃佛教淨土之因緣,故在此建寺。

地址:太原市尖草坪區土堂村

清源文廟

清源文廟創建于金泰和三年。元、明、清歷代都曾有過修葺。占地7000餘平方米,是縣城保存規模最大且較完整的一座廟宇,中軸線上自南而北建有欞星門、狀元橋、大成殿,東西兩側各設廡殿五間。大成殿保存完整的大木結構,具有山西中部金代建築的典型特徵,大成殿、戟門在結構和工藝方面體現出當時的科技水準,見證了從金到清建築手法的變遷。

地址:太原市清徐縣城清源鎮內

不二寺

始建於北漢乾祐九年,現存建築為金明昌六年建築。

現存大殿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面呈正方形,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懸山式殿頂。覆以簡瓦素脊,前簷帶廊,簷柱四根,斗拱七朵,俗稱“隱刻斗拱”,是早期史籍上記載的“扶壁拱”的實物例證,太原僅此一例。殿內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等九尊塑像保存完好,彩塑藝術繼承了唐代的藝術風格。

地址:太原市陽曲縣城大運路東側

明秀寺

整體建築和彩塑壁畫均為明代手法,彩塑手法細膩,色彩鮮豔,壁畫精美絕倫。

明秀寺院建築多以綠琉璃瓦蓋頂,俗稱“琉璃寺”。寺廟創建于漢朝,距今至少上千年歷史,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廟之一。其濃縮古晉陽發展史,在佛教發展史上有一席之地,其深厚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底蘊,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可估量。

地址: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王郭村

多福寺

彩塑造型嫻雅,線條明柔,壁畫技法嫺熟,線條流暢,為明代精品。

原名崛圍教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之一,唐宋兩代香火很盛。宋末毀於戰火,明洪武年間重建,是晉王宗室的重要禮佛之所,現存山門、鐘樓、大雄寶殿、文殊閣、藏經樓、東西垛殿等殿宇7處。大雄寶殿為主殿,規模宏偉,並有壁畫84幅與一些塑像,均為明代遺物。寺內有霜紅龕,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隱居處。

地址:太原市崛圍山之巔

永祚寺

是全國唯一全部採用磚仿木無梁建築組成的寺院。

永祚寺又名雙塔寺,由於雙塔聳立,被人們稱為“文筆雙塔”,成為太原的標誌。寺內現存主要建築均為磚構,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皆系無梁殿形制,以青磚雕仿木結構建造。寺內有磚塔兩座,即為雙塔,主塔平面呈八角形,十三級,高五十四點七米,簷下飾有琉璃脊獸,絢麗壯觀。院內還有客房、禪堂、方丈室等。在大雄寶殿前,明代丁香和牡丹每到開花季節,花色鮮豔,花香馥鬱,為寺院增添了不少秀色。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永祚寺路

古交遺址

最早可追至舊石器時代早期,最晚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交遺址是汾河流域除丁村遺址外的又一個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群。遺址群既有如王家溝等以大型砍砸器為主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也有古鋼、長峪溝等以三棱大尖狀器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存,既有以石千峰為代表的細石器文化遺址,還有以鳳凰崖為中心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製造場。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古交鎮後樑村

婁煩古城遺跡

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古城池遺址。婁煩古城遺址是一處內涵豐富、佈局嚴格的古代城池遺址,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象徵之一,也是中華5000年文明史上春秋戰國時期頗具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產,更是戰國時代一些少數民族國家從形成到滅亡的見證,遺址中有戈、青銅箭頭等兵器和戰馬骨骼及帶箭頭人頭蓋骨的出土為研究古代戰爭,特別是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國家與少數民族的戰爭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地址:太原市婁煩縣馬家莊鄉新城東溝村

帖木兒塔

帖木兒塔共由三座塔組成,中為石塔,東西為磚塔,均為元代建築。群塔造型別致,氣勢不凡,顯示出一種少有的尊貴。

地址:陽曲縣楊興鄉史家莊村

崇善寺大悲殿

是太原現存最完整、最標準的明代木構建築,它的歷史比北京故宮的太和殿還要早二三十年。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其上部為重簷歇山頂,斗拱五鋪作,具有一種莊嚴的美。殿內豁敞明亮,從內柱、梁枋到平基,全部採取了宮廷中慣用的金碧彩繪,處處給人以富麗、典雅的感覺。殿內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大而不捍,身姿秀麗,端莊持重,雍容華貴,為我國雕塑藝術的珍品。

地址: 太原市迎澤區崇善街

陽曲大王廟大殿

結構嚴謹,氣勢雄偉,構築之妙,國內罕見。

殿內梁架前後內額與四椽袱構成井口方梁,縱橫擺在稍間的中間,四角用三層抹角梁與鬥栱層層挑起井口梁,下飾垂樑柱,構成“懸樑吊柱”,因此也稱為“無梁殿”。殿內山牆上有出行、回宮圖,後牆有尚膳、尚服壁畫80餘平方米,瀝粉貼金,為明代壁畫中的上乘之作。

地址:陽曲縣東黃水鎮范莊村

唱經樓

是封建社會鄉試後正式放榜前宣唱《五經魁首》的地方,唱經樓坐北朝南,為明代所建,由長廊與大堂相連,為兩層木結構建築,十字歇山頂,殿頂孔雀藍琉璃剪邊,一層面闊、進深各三間,南向明間設卷棚抱廈;二層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重簷設平座,簷下施雙翹五踩鬥栱。

地址:太原市杏花嶺區樓兒底街

晉源阿育王塔

是古晉陽城中最著名的佛教寺院惠明寺的唯一遺存。創建于隋仁壽二年西元602年,寶瓶形狀據佛經講,阿育王是古印度的一位國王,戰功卓著、皈依佛門後,發願在大千世界建8萬4千座舍利塔,超度死者亡靈。在我國建有19座,阿育王塔是19座舍利塔之一。

地址:太原市晉源區古城營學校內

晉源文廟

是明、清太原縣的縣學文廟,為“廟學合一”式的建築群。 始建於明洪武六年 ,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琉璃照壁、欞星門、泮池、獻殿、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藏經閣以及各院東西兩廡。 大成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殿內東西兩山繪有山水、花卉等圖案壁畫60餘平方米。

地址:太原市晉源區晉源街辦晉源東街

清徐堯廟

為古代陶唐城所留的遺跡,是後人為紀念帝堯而修建的廟宇。清徐縣堯廟的堯城中最大地建築是堯廟,在北城內,坐北向南。現存地是明正統年間重建地一座四合院廟宇,前有牌樓,側有配殿,後有大殿。現存大殿叫堯王殿,是重簷歇山頂建築,殿內無柱,無天花板,無梁架結構,都以簷頂斗拱向裡伸出,重疊五層,形成龐大地木構斗拱式藻井,既可以將上層地梁架隱蔽起來,又可以作為神像地寶蓋,設計十分巧妙,極富裝飾趣味,在古建築上有重大價值,故稱"無梁殿"。

地址:太原市清徐縣孟封鎮

辛莊開化寺

大雄寶殿原貌原物,保存完好,是整個寺廟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300餘平方米,二進院落佈局,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殿,東有觀音殿,西有地藏殿及齋堂、廂房等。

地址:太原市陽曲縣高村鄉辛莊村

古交千佛寺

因殿記憶體千余尊唐代石刻佛像而得名。千佛洞石窟四壁雕有佛像1055尊,洞內佛像最高的1.5米,最小的僅14釐米,雕工精細形象逼真,體軀比例合度,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1055尊造像歷經歲月滄桑完好保存至今,是歷史饋贈於今人的一筆寶貴文化遺產,其潛在的研究、教育、文化價值難以估量。寺內為數不多的磚雕、木雕及彩繪泥塑藝術品,亦精雕細琢臻於至美,與石刻相形益彰,更增強了千佛寺的藝術感染力。

地址:太原市交口縣石口鄉山神峪村內

太原純陽宮

純陽宮,又稱呂祖廟,是太原市最大的道觀廟宇,也是老城區範圍內僅存的古代園林建築。原為供奉道教中的"神仙"-唐代道士呂洞賓修建的,純陽宮的建築占地不大,它以巧思入神的佈局為世人稱道。後面兩院為樓閣式建築,錯落有致,曲折迴旋,徜徉此間,大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後院巍閣為觀中最高建築,登閣環眺,置身于瓊樓玉宇之上,獨具匠心的佈局在宮觀祠宇中實屬少見。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五一廣場西北隅

太原文廟

太原文廟占地13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照壁、六角井亭、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和崇聖祠。院心寬廣,古木參天。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簷歇山頂。殿基為“凸”字形,前置石雕欄板,使大成殿更加舒朗壯觀。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的聖地,是我國存量極少的省府文廟之一。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文廟巷

太原大關帝廟

是太原市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建築最雄偉的關帝廟。

廟門迎面是祀奉關羽的主殿,叫崇寧殿。此殿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單簷歇山頂式的殿頂,全部覆蓋琉璃瓦,富麗堂皇。殿中塑頭戴冕旒、身著帝王裝的關羽坐像,面向東南,怒目圓睜,不怒自威。後院主建是春秋樓,樓頂滿鋪彩色琉璃,光澤奪目,一樓為關公戎裝坐像,左右是關平和周倉,一個捧印,一個執刀,神態威武。左右配以印樓、刀樓,氣勢磅礴,自成格局。二樓塑關羽夜讀《春秋》坐像一尊,他右手扶案,左手拈須,在蠟燭的照射下,顯得格外端莊威嚴。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廟前街

太山龍泉寺

因觀音堂懸塑而聲名遠播,唐代塔基地宮及舍利寶函的發現,更使其蜚聲海內外。寺因山勢而造,分上、下兩院。上院為明代重建的觀音閣。下院大雄寶殿為雙層樓閣式建築,下層奉觀音菩薩,上層奉釋迦牟尼佛。院東立無字唐碑,寺西有墓塔六座。

地址:太原市晉源區風峪溝太山

前斧柯懸泉寺

始建于明初,明成化、弘治年間續建,原為晉王府的家廟。寺分為上院、下院。峭壁之上有唐初摩崖石刻岩畫一處,高寬各一米,為正方形,刻有魚、劍、輪回等。下院懸泉寺,坐北朝南,建于高出汾水30米之如屏似嶂東西走向的半崖峭壁間,分上中下三層,依地勢排列,現有山門、伽藍殿、大雄寶殿、地藏殿、三聖殿、觀音殿、七佛洞、龍王殿、古棧道等建築。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

太原清真寺

米哈拉布鐫刻工藝之精細,字體之雄健峭拔,為國內清真寺阿拉伯文書法所少見。清真寺殿內建築裝飾融合了阿拉伯建築風格和中國傳統工藝手法,中西合壁,格調得宜。寺內大殿為磚木混合結構,殿內為阿拉伯式古典裝飾。圓形立柱挖槽迭楞,施瀝粉貼金彩繪,極其富麗典雅。柱周木壁,刻有阿拉伯文《古蘭經》,經文雕刻工整、清晰、精細、優美。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解放路

太原天主堂

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庚子年焚毀,光緒三十一年重修,現存禮拜堂系羅馬式建築,總高約37米,另有附屬建築70餘間,保存完好,為太原地區最大的教堂,亦稱太原總堂。

地址:太原市杏花嶺區解放路

山西大學堂舊址

山西大學堂是我國繼京師大學堂、北洋大學堂之後的第三所大學,是中國最早設立的新型大學之一,創建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利用清政府“庚子賠款”興建。規模宏大,佈局整齊,建築風格為中西結合,是近代中西文化合璧的實物例證。現存主要建築為山西大學堂大禮堂。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侯家巷

中共太原支部舊址

是山西傳播新文化的前沿陣地,也是山西省和太原市黨團組織的誕生地。省立一中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是太原市暨山西省中共黨團組織的誕生地,被稱為山西革命史上的"南湖",在中共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高君宇、王振翼、賀昌、王瀛、張叔平、張友清、彭真等曾就讀於此。

地址:太原市文瀛公園文瀛湖南岸

作者:小喬

編輯:園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