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從共用單車與共用充電寶的“聯姻”看共用經濟

文/我是小明啊發佈於2小時前閱讀787評論0喜歡0

閱讀787

標籤:

行業動態

最近被“土豪金”版得共用單車刷爆了共用圈子, 給共用單車的玩法增添了一絲樂趣(共用單車+“共用充電寶”), 也給共用經濟的未來增添了一絲想像。 本文將從現今火爆互聯網圈的“共用經濟”談一下我對共用經濟未來的一絲想法。

【共用經濟】到底能不能被稱為“共用”?

上面的“共用經濟”被我打上了引號, 也是大家對共用單車到底是不是共用經濟, 共用經濟的本質是什麼存在疑惑。 網上存在多種說法, 比如滴滴時代的被稱為共用經濟1.0,

共用單車為共用經濟2.0;共用單車本質上是租賃經濟而不是共用經濟等。 先不談共用經濟能不能被稱為共用, 在這裡拋出我的觀點:現在已經進入【共用經濟2.0】時代, 這個時代需要我們。

共用即分享, 將一件物品或者資訊的使用權或知情權與其他人共同擁有, 有時也包括產權。 這是一段來自百度百科對於【共用】的解釋。

再來看共用單車:共用單車是指企業在校園、地鐵網站、公交網站、居民區、商業區、公共服務區等提供自行車單車共用服務, 是一種分時租賃模式。 共用單車是一種新型共用經濟。

只從共用來看共用單車, 單車就是物品, 我們可以隨時使用, 享受了使用權, 可以稱之為共用。 從共用單車來看, 這是一種新型共用經濟,

顯然這是新型的, 那麼誰是“原始”的共用經濟呢?

020?租賃經濟?

從共用經濟去解釋, 我更願意把它拆開來, 也就是【共用】+【經濟】, 也就是只要通過共用的模式產生了經濟效益就叫【共用經濟】。

【租賃經濟】——共用經濟1.0

020大戰過後最火的也就是租賃經濟, 例如Uber、Airbnb、滴滴等, 也就是大家熟知得C2C模式:C端把閒置(不一定非要是閒置的)的物品使用權交給平臺, 由平臺交給需要使用的C端。 隨著滴滴與優步(Uber中國)的合併結束了這場租賃經濟模式下的出行大戰, 也是中國率先走出了租賃經濟的一支獨角獸, 為其他領域的租賃經濟做出了榜樣。 這裡以處於中國市場的滴滴為例, 聊一聊【共用經濟1.0】。

滴滴作為目前出行領域的老大, 業務非常廣泛, 其中的模式在本文中也有所不同,

一種是私家車主把自己的時間和物品(汽車)共用出來給平臺, 平臺再把它利用起來給需要出行的人而現在更多的是專職的滴滴私家車用戶, 被職業化了, 稱為租賃經濟, 租用私家車主的時間和汽車;一種是以順風車為代表的純共用經濟(這裡就不大篇幅的介紹了, 相信大家也懂)。

滴滴的最初形態(上文第一種模式)就是共用經濟的完成體, 而共用是資源共用, 大多指閒置資源, 在沒有滴滴(本文以中國市場為例)以前, 交通出行上的私家車越來越多, 而很多都是不必要的資源, 比如A用戶從C處去到D處, 而B用戶也在C處附近去往D處, 倆人都有車, 完全可以一起過去, 一台車搞定。 他們非要兩個人兩台車去往D處,

這裡就產生了資源浪費, 如果一起去, 就可以成為閒置資源, 沒有存在的意義, 這裡就是共用經濟的產生。 而大多數人的觀點就是其中產生了類似計程車的費用, 認為純粹的共用應該像順風車一樣, 你載我過去(資源集中起來), 閒置的資源被停掉, 就不存在資源浪費, 也同樣不存在閒置資源利用了。 所以此處可結共用並不是閒置資源拿出來共用。

共用並不是大多數人想的那樣閒置資源共用, 那麼是不是資源被共用呢?

滴滴的資源來源於私家車主和一些專職車輛服務(例如計程車公司, 租車公司), 他們把資源和自己的時間交給平臺。 除了滴滴的業務還有他們自己的業務, 雙管齊下。 看起來這就是個租賃業務,

但是對於最初的滴滴模式是用私家車資源浪費(上文有述)的情況下服務更多需要這種服務的使用者, 比如順風車、拼車業務。 我想大家也有過這種共用模式的想像, 就是上文所說的A和B用戶都要去D處, A用戶把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共用給B用戶, 資源被完全的利用起來了, 這並不是一種租賃業務, 顯然是其中一人分享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汽車座位), 這就是我想說的【共用經濟1.0】:分享時間和空間, 避免資源浪費, 避免資源閒置。

看起來是很美好的, 然而中國的市場大家都知道, 要麼是供大於求, 要麼是求大於供, 顯然不是一筆好買賣, 要想根本解決這種供需關係, 必然要衍生一些自有業務, 比如平臺自己成立出行服務公司(專車), 這就衍生了租賃經濟,然而這是在共用經濟實行不下去而產生的,並不是天生就擁有的。

小結一下:純粹的共用模式走不下去,衍生出了租賃經濟,造成了租賃模式+共用模式的業務體系。而這也被我稱為共用經濟1.0 。

為什麼被稱為共用經濟1.0

上結似乎還沒有說明租賃經濟與共用經濟的區別,本結就帶大家看看共用經濟的本質。我想以免費的公共自行車、公車、高速公路三個方向談談共用經濟。

我們上結說到資源“共用”(大家都可以用)本質上應該說是租賃模式,而由政府主導的公共自行車就是租賃模式很好的例子,政府建設的資源大家都可以用,只是麻煩了些許,但是不收錢啊,所以不能被稱為租賃經濟(只是模式沒有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事實上政府也是一直貼錢建設與運營的,可以說是一種公益專案。

我們再來看公車,公車似乎與租賃模式沾不上邊,但是參考滴滴你會發現,它與滴滴的B2C十分相似,都是由公司(公車公司)提供資源(公車和司機)為大家解決出行問題,還帶有比滴滴更專業的服務(這世界上我最佩服和敬重的人就是每一位公車司機),那麼公車是不是也是一種租賃模式呢?

這樣看來也的確是,只不過這種租賃經濟其實是虧錢的,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公車公司其實一直都是虧錢的,曾經看到一篇報導說是北京公車公司一個季度還是一年來著(忘記了),虧了兩百多個億(人民幣)。按照租賃模式算,它產生了經濟,可以被稱為租賃經濟,只不過是虧本的。

再來看看高速公路,由政府主導建設,服務與大家出行方面的快捷和方便。大家都知道建公路,尤其是像高速公路這樣非常長的,耗資肯定非常巨大,只有政府才能去幹的事(公車也是),通過長期收取少額的過路費來止損(肯定有賺錢),這看起來也是租賃經濟,因為它也是提供資源(道路)產生了直接的經濟效益。可以被稱為租賃經濟。

綜上所述,同樣是為大家解決出行問題,由公司(政府)解決了出行問題,和滴滴的模式十分相似,只不過滴滴是有共用業務的,也就是租賃模式+共用模式。而滴滴是民企,公車這種是屬於政府也就是國企。國企擁有資金來源(納稅)並不需要考慮資金問題,而滴滴是民企它需要資金,需要資金來保證自己活下去還有賺錢,可同樣是為大家解決出行問題,只不過一個是解決長途出行(政府)另一個是解決短途出行(滴滴)——從政府的出行解決方案來看,滴滴就是短途。一樣是租賃模式下產生了經濟效益,那麼為什麼沒有人把這些稱為租賃經濟呢?

可能有人想問了,政府是政府,民企是民企,兩者沒有可比性,自然沒有租賃經濟的說法。那麼我直接抛磚引玉吧,租賃經濟那是傳統企業的實打實經濟所適用的,這裡用在互聯網企業下的租賃模式經濟下並不合適。因為互聯網講究的是什麼,是互聯與快速,相較與公車滴滴的租賃模式更方便、更快捷,實現這些的方式就是用電腦構建好場景,用戶在什麼場景下用什麼服務,而這是傳統企業靠企業自身(人工)去運作資源的效率不可比擬的,這也就是物聯網的本質——萬物互聯。只不過我們還不能設置好所有的場景利用自己的資源去服務人們,只能靠這種線上連接線下的方式——也就是020,來解決目前資源不集中、資源浪費、資源利用的一種方式。

這也是我想說的:共用經濟開啟了物聯網的大門。

小結:由於資源利用的方式不同,租賃模式只能用在傳統企業上,由傳統企業到020的轉變,開啟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把資源集中起來了,而利用起來明顯不盡人意,於是需要物聯網的開啟。租賃模式+共用模式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才是共用經濟1.0。

【共用經濟2.0】——物聯網的開端

看到這裡,大家不禁要問了,如果共用單車是共用經濟2.0,那他也是租賃模式+共用模式產生了直接的經濟效益啊,而且好像它根本沒有共用模式。關於這方面我想以共用單車未來的的發展來談一談共用經濟2.0 。

相信大多數人對共用單車未來的發展持懷疑狀態,就不說發展吧,就光眼下的盈利都是一個問題,能想到的也就只有廣告+大資料了,還有一些別的什麼,像共用單車的本業“租賃”、流量變現、服務什麼的,我只想說,這些還不夠塞牙縫的。

雖然我也對共用單車的盈利而擔憂,但是為了我們生活的方便和對於共用經濟未來的想像,我有種愛上共用經濟的感受。明知共用經濟是龍捲風,而我依然想去那狂風中心感受來自大自然的力量。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樣的生活場景:

早晨伴隨著鬧鐘的響起,醒來穿上XX公司提供的衣服,這些衣服都是經過電腦分析知道我喜歡穿什麼類型,並且計算了當下天氣和潮流等資訊之後提供的,有好幾款供我選擇,也不必擔心洗衣服的事情,公司會回收統一解決的。走出臥室,刷完牙洗完臉,準備吃早餐,早餐也是由這樣的計算準時准點送上來的,我還在睡覺的時候他們就知道我想吃什麼了,並且食材也是淩晨電腦分析後直接空運到當地的廚房點現做的,這些都是準備好了,我只供享受就行。當然還得付點錢,都是直接從我的帳戶扣款或者先支付月底統一交付,當然我更喜歡一天花費之後每天進行清算一次,睡覺前還能知道我今天花了多少錢呢。

吃完早餐,我要去上班了,走出家門直接就是飛行器,這些飛行器都是XX公司早就準備好了的,我不需要輸入位址,也不需要付錢,這些都是後面直接計算。來到公司和同事們打完招呼後我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工作也就是看看專案的進度,比如發現了XX星球有XX資源之類的,直接的資料也發到我這裡來了,於是我考慮了一下要不要進行開採之類的。這個資源是公司所需要的於是我確定了,剩下的事就由同事去幹了,在我確定之後他們就收到了這個消息,並且這個消息在電腦裡面也直接記錄了,同事什麼都不需要準備,依然喝著咖啡忙著今天所需要完成的任務,其他事情由電腦直接安排好了。

中午吃完午飯需要休息一下,聽說辦公樓裡XX休息空間新進了一批按摩床打算試一下,當然,你也並不需要付錢,他們會直接從你的帳戶扣。下午計畫下完班打算去XX娛樂商場玩一下,聽說他們又有了新的玩法。

玩累了回到家中,我需要的一切都幫我準備好了,我通常先玩會兒遊戲,再洗個澡然後看個書,最後寫個日記再睡覺,對了還有看一下今天的消費。嗯,花了幾千塊,這對於我來說並不難。

由於不想浪費讀者的時間我還是簡短點描述比較好,直接拋出未來的物聯網概念吧。

在未來一切的物品都是由大資料經過分析處理後在你想要的地方、想要的時間出現的,你並不需要擔心沒東西使用,或者觀看。隨時隨地都有大資料為你服務,物聯網為你提供物質,你還不需要直接付錢,都可以直接在信用體系下從你的帳戶直接扣或者先用後付,也就是隨時隨地使用的概念,一些最新的產品和服務也能夠第一時間使用到,這也就是我所想提出來的物聯網概念。

互聯網展現了它資訊的快速,我們總是能第一時間知道,而物聯網——萬物互聯,也應該展現它物品的隨時隨地,而不是當下智慧家居那般,我所有的傢俱都可以連上網,隨時都可以使用,沒回到家中就可以實現操作、交互。這只是針對於我個人的某些場景下所需要的場景體驗,並沒有隨時隨地讓我直接與所有的物質(物品)產生交互,比如我下完班需要去約會,這時我並不能回到家中穿上帥氣的衣服,用上展現我尊貴的金手錶、金項鍊什麼的,這個時候並沒有人知道我想要的,只是我自己認為這次約會很重要(原諒我是一隻單身汪)。在這個時候需要有人為我出謀劃策、需要有人為我服務,而直接去商場購買顯然不是划算的買賣,而且需要挑選的物品種類太多,並不能及時的赴約。

這也是很多人提出來物聯網是建立在用戶使用場景下的,這個場景包括地點、時間、心理、環境等,這些都不是我們現在線上連接線下只有一部手機或者某些硬體上能夠獲取到的。我們需要更多線下的產品能夠直接與使用者交互、產品與產品之間交互、使用者與用戶交互,三者缺一不可,我們目前能夠做到的只是產品與使用者交互、使用者與用戶交互,沒有達到三者平衡的一個狀態。這個狀態需要線下的產品隨時隨地與使用者交互,讓使用者隨時隨地使用產品,而共用單車就是這樣一種形態。它能夠讓使用者隨時隨地使用到產品,並且在產品上我們能夠獲取到使用者的資料、使用者的需求,與用戶的交互也十分的簡單——出行,隨之衍生的其他產品也能夠產生簡單的交互,只不過它的使用場景範圍很大。

而現在的產品比如智慧家居只是思考了用戶的使用場景,為用戶提前設置好這些場景的交互,場景是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限制了使用場景那也就是限制了物聯網的用處。物聯網是萬物互聯,不僅僅是物品連接人們、物品連接物品,這裡並沒有把使用場景計算在內。

在互聯網時代其實能夠實現的場景很小,這也是我們為什麼需要物聯網,為什麼對共用單車模式的看法局限在租賃與共用模式下,我們需要去發掘,需要在更多的場景下與使用者交互產生資料,這樣我們才能有經驗面對即將到來的萬物互聯。

毫無疑問出行是一個高頻需求,是一個很大的場景,這也與我們的萬物互聯直接產生了關係,因為你要連接你就得有通道吧,在現實(線下)中出行就是這個通道,作個比喻就是:要想富先修路。而在共用單車解決了目前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上,毫無疑問滴滴與共用單車掌握著未來物聯網連接的“大資料”。

小結:物聯網需要更多的場景、交互資料,它需要更大的範圍甚至是全球每一個地點、每一個物品,這也是物聯網的概念——萬物互聯。共用單車在滴滴的基礎上開創了更多的使用場景,像共用充電寶、共用雨傘、共用籃球等。也就是共用經濟2.0。

【共用單車】——我非要叫他共用經濟!

很多人都說共用單車要進入下半場了,我卻不這麼認為,因為政府還沒有完全接受共用單車。

每一個新型產業的誕生必然接受市場與政府的考驗,共用單車也不例外,城市垃圾、惡意破壞、亂停亂放、上私鎖這些問題被擺在這個產業的面前,至今還不知如何解決,政府也難辦,只能按照現有的法律法規去做,這樣也不是沒有道理,只是政府在面對一個新型產業時展現出來的做法似乎有些不盡人意。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沒有像出現緊急問題的應急預案,尤其是在新型產業上面。我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隨時面臨著產業升級與改革的問題,而政府在這方面沒有一個很好的應急預案情況下,限制了中國市場的發展。當然,如果把我們想像成政府,我們也依然沒有辦法,因為在這當中你要考慮諸多問題,一個沒做好就是對中國市場經濟的嚴重打擊,甚至會導致市場經濟崩潰。共用單車就是一個例子。

所以在中國高速發展的道路上我們應該把目光放長遠一點,考慮的更全面一點,不應該局限於小範圍的思考,更應該建立在全球未來發展的道路上。而共用經濟就是一場豪賭,賭一個新型市場的未來,並且我們要把它弄的高大上,明明是租賃經濟我們要叫它共用經濟,用一個更大的市場(物聯網)去填補這個市場的未來。

共用單車遇到的問題我們能夠解決,也必須要解決,我們已經在這條開往新型市場的道路上,面對的問題也來自這個社會最原始的一些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依然只是資訊時代下的“鄉巴佬”。

就像【互聯網+】一樣,政府在互聯網發展多年之後在政策上對【互聯網+】做出了肯定,並且在“十三五”規劃當中提出了【互聯網+】戰略。共用經濟就是這樣一個產物,在沒有政府支持與指導下,共用經濟要走的路還很長。

小結:物聯網需要一個不以互聯網為“根本”的革命,中國走在了前方,我們要相信並且支持它,為它開疆拓土。

總結

純粹的共用模式下不能夠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我們要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給共用單車未來,給共用經濟未來。既然已經走在了【共用經濟】的道路上,它能不能開創【物聯網】時代就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況且,作為用戶的我們得到了非常大的實惠不是嗎?

寫在文末

本文由 @我是小明啊 原創發佈於產品壹佰,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這就衍生了租賃經濟,然而這是在共用經濟實行不下去而產生的,並不是天生就擁有的。

小結一下:純粹的共用模式走不下去,衍生出了租賃經濟,造成了租賃模式+共用模式的業務體系。而這也被我稱為共用經濟1.0 。

為什麼被稱為共用經濟1.0

上結似乎還沒有說明租賃經濟與共用經濟的區別,本結就帶大家看看共用經濟的本質。我想以免費的公共自行車、公車、高速公路三個方向談談共用經濟。

我們上結說到資源“共用”(大家都可以用)本質上應該說是租賃模式,而由政府主導的公共自行車就是租賃模式很好的例子,政府建設的資源大家都可以用,只是麻煩了些許,但是不收錢啊,所以不能被稱為租賃經濟(只是模式沒有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事實上政府也是一直貼錢建設與運營的,可以說是一種公益專案。

我們再來看公車,公車似乎與租賃模式沾不上邊,但是參考滴滴你會發現,它與滴滴的B2C十分相似,都是由公司(公車公司)提供資源(公車和司機)為大家解決出行問題,還帶有比滴滴更專業的服務(這世界上我最佩服和敬重的人就是每一位公車司機),那麼公車是不是也是一種租賃模式呢?

這樣看來也的確是,只不過這種租賃經濟其實是虧錢的,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公車公司其實一直都是虧錢的,曾經看到一篇報導說是北京公車公司一個季度還是一年來著(忘記了),虧了兩百多個億(人民幣)。按照租賃模式算,它產生了經濟,可以被稱為租賃經濟,只不過是虧本的。

再來看看高速公路,由政府主導建設,服務與大家出行方面的快捷和方便。大家都知道建公路,尤其是像高速公路這樣非常長的,耗資肯定非常巨大,只有政府才能去幹的事(公車也是),通過長期收取少額的過路費來止損(肯定有賺錢),這看起來也是租賃經濟,因為它也是提供資源(道路)產生了直接的經濟效益。可以被稱為租賃經濟。

綜上所述,同樣是為大家解決出行問題,由公司(政府)解決了出行問題,和滴滴的模式十分相似,只不過滴滴是有共用業務的,也就是租賃模式+共用模式。而滴滴是民企,公車這種是屬於政府也就是國企。國企擁有資金來源(納稅)並不需要考慮資金問題,而滴滴是民企它需要資金,需要資金來保證自己活下去還有賺錢,可同樣是為大家解決出行問題,只不過一個是解決長途出行(政府)另一個是解決短途出行(滴滴)——從政府的出行解決方案來看,滴滴就是短途。一樣是租賃模式下產生了經濟效益,那麼為什麼沒有人把這些稱為租賃經濟呢?

可能有人想問了,政府是政府,民企是民企,兩者沒有可比性,自然沒有租賃經濟的說法。那麼我直接抛磚引玉吧,租賃經濟那是傳統企業的實打實經濟所適用的,這裡用在互聯網企業下的租賃模式經濟下並不合適。因為互聯網講究的是什麼,是互聯與快速,相較與公車滴滴的租賃模式更方便、更快捷,實現這些的方式就是用電腦構建好場景,用戶在什麼場景下用什麼服務,而這是傳統企業靠企業自身(人工)去運作資源的效率不可比擬的,這也就是物聯網的本質——萬物互聯。只不過我們還不能設置好所有的場景利用自己的資源去服務人們,只能靠這種線上連接線下的方式——也就是020,來解決目前資源不集中、資源浪費、資源利用的一種方式。

這也是我想說的:共用經濟開啟了物聯網的大門。

小結:由於資源利用的方式不同,租賃模式只能用在傳統企業上,由傳統企業到020的轉變,開啟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把資源集中起來了,而利用起來明顯不盡人意,於是需要物聯網的開啟。租賃模式+共用模式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才是共用經濟1.0。

【共用經濟2.0】——物聯網的開端

看到這裡,大家不禁要問了,如果共用單車是共用經濟2.0,那他也是租賃模式+共用模式產生了直接的經濟效益啊,而且好像它根本沒有共用模式。關於這方面我想以共用單車未來的的發展來談一談共用經濟2.0 。

相信大多數人對共用單車未來的發展持懷疑狀態,就不說發展吧,就光眼下的盈利都是一個問題,能想到的也就只有廣告+大資料了,還有一些別的什麼,像共用單車的本業“租賃”、流量變現、服務什麼的,我只想說,這些還不夠塞牙縫的。

雖然我也對共用單車的盈利而擔憂,但是為了我們生活的方便和對於共用經濟未來的想像,我有種愛上共用經濟的感受。明知共用經濟是龍捲風,而我依然想去那狂風中心感受來自大自然的力量。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樣的生活場景:

早晨伴隨著鬧鐘的響起,醒來穿上XX公司提供的衣服,這些衣服都是經過電腦分析知道我喜歡穿什麼類型,並且計算了當下天氣和潮流等資訊之後提供的,有好幾款供我選擇,也不必擔心洗衣服的事情,公司會回收統一解決的。走出臥室,刷完牙洗完臉,準備吃早餐,早餐也是由這樣的計算準時准點送上來的,我還在睡覺的時候他們就知道我想吃什麼了,並且食材也是淩晨電腦分析後直接空運到當地的廚房點現做的,這些都是準備好了,我只供享受就行。當然還得付點錢,都是直接從我的帳戶扣款或者先支付月底統一交付,當然我更喜歡一天花費之後每天進行清算一次,睡覺前還能知道我今天花了多少錢呢。

吃完早餐,我要去上班了,走出家門直接就是飛行器,這些飛行器都是XX公司早就準備好了的,我不需要輸入位址,也不需要付錢,這些都是後面直接計算。來到公司和同事們打完招呼後我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工作也就是看看專案的進度,比如發現了XX星球有XX資源之類的,直接的資料也發到我這裡來了,於是我考慮了一下要不要進行開採之類的。這個資源是公司所需要的於是我確定了,剩下的事就由同事去幹了,在我確定之後他們就收到了這個消息,並且這個消息在電腦裡面也直接記錄了,同事什麼都不需要準備,依然喝著咖啡忙著今天所需要完成的任務,其他事情由電腦直接安排好了。

中午吃完午飯需要休息一下,聽說辦公樓裡XX休息空間新進了一批按摩床打算試一下,當然,你也並不需要付錢,他們會直接從你的帳戶扣。下午計畫下完班打算去XX娛樂商場玩一下,聽說他們又有了新的玩法。

玩累了回到家中,我需要的一切都幫我準備好了,我通常先玩會兒遊戲,再洗個澡然後看個書,最後寫個日記再睡覺,對了還有看一下今天的消費。嗯,花了幾千塊,這對於我來說並不難。

由於不想浪費讀者的時間我還是簡短點描述比較好,直接拋出未來的物聯網概念吧。

在未來一切的物品都是由大資料經過分析處理後在你想要的地方、想要的時間出現的,你並不需要擔心沒東西使用,或者觀看。隨時隨地都有大資料為你服務,物聯網為你提供物質,你還不需要直接付錢,都可以直接在信用體系下從你的帳戶直接扣或者先用後付,也就是隨時隨地使用的概念,一些最新的產品和服務也能夠第一時間使用到,這也就是我所想提出來的物聯網概念。

互聯網展現了它資訊的快速,我們總是能第一時間知道,而物聯網——萬物互聯,也應該展現它物品的隨時隨地,而不是當下智慧家居那般,我所有的傢俱都可以連上網,隨時都可以使用,沒回到家中就可以實現操作、交互。這只是針對於我個人的某些場景下所需要的場景體驗,並沒有隨時隨地讓我直接與所有的物質(物品)產生交互,比如我下完班需要去約會,這時我並不能回到家中穿上帥氣的衣服,用上展現我尊貴的金手錶、金項鍊什麼的,這個時候並沒有人知道我想要的,只是我自己認為這次約會很重要(原諒我是一隻單身汪)。在這個時候需要有人為我出謀劃策、需要有人為我服務,而直接去商場購買顯然不是划算的買賣,而且需要挑選的物品種類太多,並不能及時的赴約。

這也是很多人提出來物聯網是建立在用戶使用場景下的,這個場景包括地點、時間、心理、環境等,這些都不是我們現在線上連接線下只有一部手機或者某些硬體上能夠獲取到的。我們需要更多線下的產品能夠直接與使用者交互、產品與產品之間交互、使用者與用戶交互,三者缺一不可,我們目前能夠做到的只是產品與使用者交互、使用者與用戶交互,沒有達到三者平衡的一個狀態。這個狀態需要線下的產品隨時隨地與使用者交互,讓使用者隨時隨地使用產品,而共用單車就是這樣一種形態。它能夠讓使用者隨時隨地使用到產品,並且在產品上我們能夠獲取到使用者的資料、使用者的需求,與用戶的交互也十分的簡單——出行,隨之衍生的其他產品也能夠產生簡單的交互,只不過它的使用場景範圍很大。

而現在的產品比如智慧家居只是思考了用戶的使用場景,為用戶提前設置好這些場景的交互,場景是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限制了使用場景那也就是限制了物聯網的用處。物聯網是萬物互聯,不僅僅是物品連接人們、物品連接物品,這裡並沒有把使用場景計算在內。

在互聯網時代其實能夠實現的場景很小,這也是我們為什麼需要物聯網,為什麼對共用單車模式的看法局限在租賃與共用模式下,我們需要去發掘,需要在更多的場景下與使用者交互產生資料,這樣我們才能有經驗面對即將到來的萬物互聯。

毫無疑問出行是一個高頻需求,是一個很大的場景,這也與我們的萬物互聯直接產生了關係,因為你要連接你就得有通道吧,在現實(線下)中出行就是這個通道,作個比喻就是:要想富先修路。而在共用單車解決了目前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上,毫無疑問滴滴與共用單車掌握著未來物聯網連接的“大資料”。

小結:物聯網需要更多的場景、交互資料,它需要更大的範圍甚至是全球每一個地點、每一個物品,這也是物聯網的概念——萬物互聯。共用單車在滴滴的基礎上開創了更多的使用場景,像共用充電寶、共用雨傘、共用籃球等。也就是共用經濟2.0。

【共用單車】——我非要叫他共用經濟!

很多人都說共用單車要進入下半場了,我卻不這麼認為,因為政府還沒有完全接受共用單車。

每一個新型產業的誕生必然接受市場與政府的考驗,共用單車也不例外,城市垃圾、惡意破壞、亂停亂放、上私鎖這些問題被擺在這個產業的面前,至今還不知如何解決,政府也難辦,只能按照現有的法律法規去做,這樣也不是沒有道理,只是政府在面對一個新型產業時展現出來的做法似乎有些不盡人意。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沒有像出現緊急問題的應急預案,尤其是在新型產業上面。我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隨時面臨著產業升級與改革的問題,而政府在這方面沒有一個很好的應急預案情況下,限制了中國市場的發展。當然,如果把我們想像成政府,我們也依然沒有辦法,因為在這當中你要考慮諸多問題,一個沒做好就是對中國市場經濟的嚴重打擊,甚至會導致市場經濟崩潰。共用單車就是一個例子。

所以在中國高速發展的道路上我們應該把目光放長遠一點,考慮的更全面一點,不應該局限於小範圍的思考,更應該建立在全球未來發展的道路上。而共用經濟就是一場豪賭,賭一個新型市場的未來,並且我們要把它弄的高大上,明明是租賃經濟我們要叫它共用經濟,用一個更大的市場(物聯網)去填補這個市場的未來。

共用單車遇到的問題我們能夠解決,也必須要解決,我們已經在這條開往新型市場的道路上,面對的問題也來自這個社會最原始的一些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依然只是資訊時代下的“鄉巴佬”。

就像【互聯網+】一樣,政府在互聯網發展多年之後在政策上對【互聯網+】做出了肯定,並且在“十三五”規劃當中提出了【互聯網+】戰略。共用經濟就是這樣一個產物,在沒有政府支持與指導下,共用經濟要走的路還很長。

小結:物聯網需要一個不以互聯網為“根本”的革命,中國走在了前方,我們要相信並且支持它,為它開疆拓土。

總結

純粹的共用模式下不能夠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我們要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給共用單車未來,給共用經濟未來。既然已經走在了【共用經濟】的道路上,它能不能開創【物聯網】時代就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況且,作為用戶的我們得到了非常大的實惠不是嗎?

寫在文末

本文由 @我是小明啊 原創發佈於產品壹佰,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