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探訪馬場鎮魚雅村大花洞 神秘☆禁☆洞穴遺留人類活動痕跡

大花洞內景觀獨特。

在貴安新區馬場鎮魚雅村的一座山下,有一處大山洞,當地人稱大花洞。 傳說早年有當地村民為了躲避山匪,在裡面修建了防禦工事及房屋,山匪來時,村民們便躲進山洞,在裡面生活,等山匪離開後,再出來種地。

時至今日,還能在裡面看到陶罐、瓷碗的碎片以及人類活動過的痕跡。

近日,記者在村民的帶領下,探訪了這個神秘的大花洞。

洞道狹窄。

探險者下到洞底。

地形有利 洞口疑似防禦工事

在魚雅村,隨便遇到一位村民,問起大花洞,大家都會指向村口西北方向遠遠的一座山。

在村民的帶領下,記者順著村中通往山上的田間小路,穿過一大片已經種滿秧苗的稻田,走了大約半個多小時,地勢變得越發的狹窄,順著山腳的小路一路爬上去。

“到了。 ”伴著村民們的聲音,記者一轉彎,抬頭,便發現已經到了洞口的下方。

仰頭一看,發現大花洞與其它洞穴不同的是,洞口並不是自然生成,而是人為地用磚壘出了一道三四米高的外牆,上面有並排五個小孔,下面有一道小拱門,只能供一人進出。

洞口有一處不大的平地,因為久沒有人來,如今已長出了半人多高的野草。 站在洞口,才發現這一處地勢非常好,三面環山,將整個洞口包圍著,非常隱蔽。

洞口的石頭牆。

順著山洞的正前方,正好是村中唯一的一片平坦開闊之地,目光所及的地方正好是來魚雅村的方向,整個村子盡收眼底,視野極好。

順著洞口進入洞內,發現順著磚牆的後面,還有一道厚約一米多的石頭砌成的牆。 借助手電筒的光,可以看到石牆背後還有一道非常傾斜的石臺階,只能容半隻腳踏踩。 順著石臺階爬上去,上面有一個約一人高的平臺,站在上面,正好對著的是磚牆上的五個孔。 通過那五個孔,可以把洞外的情況看得清清楚楚。

這個洞,整個外觀看起來,儼然一道防禦工事。

大花洞吸引探險者探訪。

洞內空曠涼爽 到處是瓷器碎片

進入洞內,裡面一片漆黑,在電筒的照亮下,記者才發現洞內的空間非常大。 地面有一百多平方米的空地,洞高約七八米,與貴州其它洞穴一樣,也是一個天然形成的溶洞。 洞內四周的岩壁上到處都是石筍和石鐘乳,姿式各異、形態萬千。在洞的右側外,還有一根猶如從天而降的石柱,被村民們稱為“定海神針”,視為鎮洞之寶。

洞內的鐘乳石柱

洞內的溫度與外面形成鮮明對比,非常涼爽,空氣濕潤,流通性非常好。洞內地面上到處是一塊塊大大小小的石塊,散落在洞內各處。

記者看到,在這些石片下面,還能看到一排排類似房屋的基牆一樣的地方,每一間房屋大約五六個平方左右,呈長方形排列。由於破壞嚴重,已經看不到石牆了,但在洞內,一些人們生活所用的陶罐、瓷碗等炊具的碎片隨處可見。

洞內一路都有石階一直通到下面,約有100多米長的樣子,有一塊大石塊像屏障一樣矗立在那裡,可以看得出圍牆邊緣到大石塊下面就結束了。

再往下走就沒有臺階,也沒有石塊,腳下踩著的是一大堆長期被沖刷堆積形成的泥土堆,軟軟的,下面還有一股水流,還能聽到“嘩嘩”的流水聲。

據去過山洞最裡面的村民介紹,裡面全都是堆積的淤泥,大約五六百米就到洞的盡頭。

洞內發現的陶器碎片。

山洞用於躲山匪 村人曾在裡面住過

“看看這些工事,再看看這些石塊,祖輩們的智慧讓人佩服,可惜都破壞掉了。”面對被破壞掉的山洞,村民施明雲表示非常惋惜。

記者看到,如今洞內還有人為挖掘過的痕跡。

施明雲告訴記者,他們小時候就常常到洞裡玩,那時洞內的房子還在,都是石頭砌成的,小間小間的,裡面的石鐘乳比現在還漂亮,後來因傳說裡面有“金銀珠寶”之類的東西,而被人為破壞掉,就連洞內形狀奇特的鐘乳石也被人挖走做假山了。

今年70多歲的村民魏啟發說,這個洞具體是多久形成的,他也不知道,這樣的防禦工事修於什麼年間,村中人也不太清楚。他年輕時和小夥伴去洞裡,還在裡面看到過完整的碗,那時候他們還將一隻碗放在淤泥堆裡作過記號,以提醒後面的人不要再往前走。

沉積岩玲瓏剔透

對於大花洞的傳說,老人說自己也是依稀聽當年村中的老人說過。據說是當時為了躲避山匪而修建的。這個山洞的位置與村後的一座山正好相對,現在這座山還被村民叫作“望哨坡”。

“望哨坡”的位置也非常好,可以看到整個村及周邊的情況。當時“望哨坡”的山頂上豎著一面旗子,村民們平時在自家田地裡幹農活各自生活,當看到“望哨坡”上的旗子倒下時,就說明有山匪來犯,村民們就立即收拾東西到大花洞躲避,在裡面生火做飯吃,待山匪離開後,他們再從洞中出來繼續耕作生活。

“以前洞中的房屋沒有破壞時,裡面還有很多人們生活用過的物品,罎罎罐罐之類的都很多,若保存至今,肯定很有價值,可惜現在就只剩下為數不多的碎片了。”村民們說起這些無不惋惜。(曾瑤 周元傑)

洞內四周的岩壁上到處都是石筍和石鐘乳,姿式各異、形態萬千。在洞的右側外,還有一根猶如從天而降的石柱,被村民們稱為“定海神針”,視為鎮洞之寶。

洞內的鐘乳石柱

洞內的溫度與外面形成鮮明對比,非常涼爽,空氣濕潤,流通性非常好。洞內地面上到處是一塊塊大大小小的石塊,散落在洞內各處。

記者看到,在這些石片下面,還能看到一排排類似房屋的基牆一樣的地方,每一間房屋大約五六個平方左右,呈長方形排列。由於破壞嚴重,已經看不到石牆了,但在洞內,一些人們生活所用的陶罐、瓷碗等炊具的碎片隨處可見。

洞內一路都有石階一直通到下面,約有100多米長的樣子,有一塊大石塊像屏障一樣矗立在那裡,可以看得出圍牆邊緣到大石塊下面就結束了。

再往下走就沒有臺階,也沒有石塊,腳下踩著的是一大堆長期被沖刷堆積形成的泥土堆,軟軟的,下面還有一股水流,還能聽到“嘩嘩”的流水聲。

據去過山洞最裡面的村民介紹,裡面全都是堆積的淤泥,大約五六百米就到洞的盡頭。

洞內發現的陶器碎片。

山洞用於躲山匪 村人曾在裡面住過

“看看這些工事,再看看這些石塊,祖輩們的智慧讓人佩服,可惜都破壞掉了。”面對被破壞掉的山洞,村民施明雲表示非常惋惜。

記者看到,如今洞內還有人為挖掘過的痕跡。

施明雲告訴記者,他們小時候就常常到洞裡玩,那時洞內的房子還在,都是石頭砌成的,小間小間的,裡面的石鐘乳比現在還漂亮,後來因傳說裡面有“金銀珠寶”之類的東西,而被人為破壞掉,就連洞內形狀奇特的鐘乳石也被人挖走做假山了。

今年70多歲的村民魏啟發說,這個洞具體是多久形成的,他也不知道,這樣的防禦工事修於什麼年間,村中人也不太清楚。他年輕時和小夥伴去洞裡,還在裡面看到過完整的碗,那時候他們還將一隻碗放在淤泥堆裡作過記號,以提醒後面的人不要再往前走。

沉積岩玲瓏剔透

對於大花洞的傳說,老人說自己也是依稀聽當年村中的老人說過。據說是當時為了躲避山匪而修建的。這個山洞的位置與村後的一座山正好相對,現在這座山還被村民叫作“望哨坡”。

“望哨坡”的位置也非常好,可以看到整個村及周邊的情況。當時“望哨坡”的山頂上豎著一面旗子,村民們平時在自家田地裡幹農活各自生活,當看到“望哨坡”上的旗子倒下時,就說明有山匪來犯,村民們就立即收拾東西到大花洞躲避,在裡面生火做飯吃,待山匪離開後,他們再從洞中出來繼續耕作生活。

“以前洞中的房屋沒有破壞時,裡面還有很多人們生活用過的物品,罎罎罐罐之類的都很多,若保存至今,肯定很有價值,可惜現在就只剩下為數不多的碎片了。”村民們說起這些無不惋惜。(曾瑤 周元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