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讓火把節的火焰 點燃你的熱

昨天給大家介紹了巴蘭基亞狂歡節之後, 大家是不是很心動?其實中國就有狂歡節!

跟著《梅卿看世界》, 去彝族火把節盡情狂歡。 《梅卿看世界》狂歡進行曲

火把節狂歡, 對中國各少數民族來說, 民族式是它們的重要特色, 往往還帶有強烈的宗教祭祀意味。

火把節就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最盛大的節日之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 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 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

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等。 在新時代, 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 產生了新的形式。

傳說很早以前, 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慶祝活動

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祭火、傳火、送火三個階段。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游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火把節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個晚上吃過晚飯,首先由某一家開始點燃火把,然後就爭先恐後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們唱起火把歌,歌聲隨著火把的漫延響徹山谷。隨後按約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條火龍來到公共娛樂場地,他們將火把集中起來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圍著火堆,快樂地跳舞遊戲。

火把節中的‘狂歡化’民俗精神

山地彝族的火把節最完整、最豐富保留著人類群體文化演進的歷史軌跡,其主題一向是對人類生命繁衍的謳歌,對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故而成為研究彝族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個重要角度。換言之,彝族火把節作為盛大的傳統佳節,滲透著一種“狂歡化”的民俗精神,傳達著素樸的生命觀念和生活態度。

//

妙峰山娘娘廟會

妙峰山娘娘廟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 起源于明朝,在明清兩代及民國年間,妙峰山頂的碧霞元君祠(娘娘廟),曾經是中國北方地區遠近聞名的聖地。碧霞元君是中國民間信眾最多的神明之一。妙峰山娘娘廟會,號稱“香火甲于天下”,成為老北京及北方省市影響最大的一項民間信仰、民俗風情活動。

馮建華老師現場給我們唱了一段廟會的會字,十分精彩。

無論是狂歡也好、寧靜也罷,都是人們在平凡生活中的一種情感體驗,感謝這些被大力保護且傳承的節日帶領我們去感受去體驗,在這種儀式感下聆聽自己的心聲,找尋生活的真諦。

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慶祝活動

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祭火、傳火、送火三個階段。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游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火把節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個晚上吃過晚飯,首先由某一家開始點燃火把,然後就爭先恐後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們唱起火把歌,歌聲隨著火把的漫延響徹山谷。隨後按約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條火龍來到公共娛樂場地,他們將火把集中起來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圍著火堆,快樂地跳舞遊戲。

火把節中的‘狂歡化’民俗精神

山地彝族的火把節最完整、最豐富保留著人類群體文化演進的歷史軌跡,其主題一向是對人類生命繁衍的謳歌,對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故而成為研究彝族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個重要角度。換言之,彝族火把節作為盛大的傳統佳節,滲透著一種“狂歡化”的民俗精神,傳達著素樸的生命觀念和生活態度。

//

妙峰山娘娘廟會

妙峰山娘娘廟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 起源于明朝,在明清兩代及民國年間,妙峰山頂的碧霞元君祠(娘娘廟),曾經是中國北方地區遠近聞名的聖地。碧霞元君是中國民間信眾最多的神明之一。妙峰山娘娘廟會,號稱“香火甲于天下”,成為老北京及北方省市影響最大的一項民間信仰、民俗風情活動。

馮建華老師現場給我們唱了一段廟會的會字,十分精彩。

無論是狂歡也好、寧靜也罷,都是人們在平凡生活中的一種情感體驗,感謝這些被大力保護且傳承的節日帶領我們去感受去體驗,在這種儀式感下聆聽自己的心聲,找尋生活的真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