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辭去大學老師,十年不務正業,他竟成為中國國寶級折紙大師

心心在一藝,

其藝必工;

心心在一職,

其職必舉。

中國折紙第一人

一事精緻, 便能動心。

當你傾盡一生的精力與智慧

去做一件事,

那離這件事做到完美, 做到極致

也就不遠了。

上至世界最大的折紙犀牛,

下到微不足道的螻蟻,

只需一張正方形的白紙,

他就能幻化出世間萬物。

“給我一張紙,

我可以折出一個世界。 ”

說這話的小夥叫劉通,

或許很多人對這個名字尚不熟悉,

但他身上已經背負了太多“國字型大小”榮譽:

“中國折紙大師” “中國折紙第一人”

“中國唯一一位折紙國禮設計師”

“米蘭世博會中國特約設計師”···

毫不誇張地說,

給他一張紙,

再複雜的作品他也能“輕而易舉”。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

這張紙不需任何的

裁剪與拼貼,

僅靠折疊就足以。

而要說起劉通走上折紙的道路,

也極其偶然。

那是2006年, 他還在德國留學, 乘坐公車的時候他看到一個德國大哥拿紙在折,

不一會的功夫竟然折出了一朵玫瑰花。

劉通當時就覺得很神奇,

頓時就對折紙產生了興趣,

歸國後做了大學講師的他,

業餘時間就開始查資料學習。

“其實我特別相信一句話,

工作8小時之外你做的事,

決定了你一生的高度。”

然而國內那會沒什麼資料,

他也不知道跟誰學習,

只能自己跑到國外網站費勁地自學,

就像小朋友在手工課上學習折紙,

“我入門也是從虛線和標記開始。”

最開始先從紙飛機、千紙鶴

等等各種小動物折起,

不知不覺就堆滿了一屋子,

雖然現在看起來特別幼稚,

但從無到有,由簡入繁

只能一步一步來。

只要不工作,

劉通都在想著折紙的事情,

只要有時間,

他的腦子就會給紙張做規劃,

只有手邊有紙,

他就會拿著折來折去。

此時在德國學的機械製造也派上了用場,

一張正正方方的紙,

經過縝密的規劃計算,

再一筆筆劃出折痕圖。

“設計折紙真的很難,

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需要數學和邏輯性,

只要前面錯一步,

就會前功盡棄。”

每一步,

都需要嚴密的科學資料支撐,

聽起來就很複雜,

但我們看到的每一件作品,

無不經過如此嚴謹又繁複的過程。

而要說起這個有幾分憨厚的理科男,

做的最浪漫的一件作品,

就不得不提到他為女神櫻桃

用餐巾紙折的小天使,

起初,櫻桃還以為是酒店的贈品,

環顧四周才發現只有自己的桌上才有。

就是憑藉這一加分技能,

櫻桃已經成為劉通的妻子。

然而在大眾眼中,

折紙不過是一項雕蟲小技,

而且是一項很小眾的藝術,

所有總會有人問他:

“你折紙能掙錢嗎?

一大男人整天在家折紙,算怎麼回事?”

“更讓周圍人想不通的是,

我本來是大學老師,

人們眼中羡慕的固定工作,

但我就那麼把它辭了,

專心在家折紙,

一大老爺們,這麼不務正業。”

這議論紛紛的話語,

一度讓劉通壓力很大,

但每每想到他在德國學到的那句話:

人只有在自己所感興趣的領域才能有所建樹。

他又不管不顧,一股腦的“不務正業”起來。

從2006年至今,

一晃十年過去了,

當初那個“不務正業的浪子”,

如今已成為享譽國際的折紙大師。

十年磨一劍,

不管苦累都咬牙堅持,

除了由衷的熱愛,

還因為劉通心中

始終惦記著一件事:

中國折紙藝術比日本出現得早很多,

但如今將其發揚廣大的,

反而是日本人。

用折紙紀念巴爾扎克

每念及此,

劉通都心痛不已,

但他又無力改變什麼,

只能默默垂首,

繼續他的折紙創作。

“一定要讓中國的折紙技藝,

重新走向世界。”

有心人天不負,

一天他竟然破天荒地收到

日本大使館的展覽邀請。

劉通頓時覺得機會來了,

他一定要展示出中國的精神。

龍之魂

代表中國魂的龍再合適不過,

但折龍的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單是一片片龍鱗

就能讓無數英雄折腰。

但劉通卻不想就此放棄,

10個月的時間,

絞盡腦汁,精密設計,

他的金龍一經展出,

便引得展覽現場驚呼連連。

那閃耀著金光的1444片龍鱗,

讓日本頂級折紙大師小林一夫

都由衷佩服,

他不敢相信中國竟有如此高妙的折紙大師,

“這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劉通與小林一夫的合照

“折紙是一項分配的藝術,

永遠是在一張紙上進行藝術構想和創作。

而這創作,不是用剪切和拼接來完成,

必須思慮全面,不能有絲毫誤差,

因為它只能一次成形。”

旁人看著輕鬆,

好像按步驟很快就能完成,

但這背後卻是幾十天

乃至幾個月無數次的推演、計算,

差兩毫米都完全不行。

2014年,劉通的《青花瓶》,成為中國、加蓬建交40周年的國禮。而在製作這個青花瓶的過程中,因為忽略了一個三角函數,出現2毫米誤差,為此劉通失敗了一百多次,耗費近千張紙。

《鼎·禮》成為2015世界和平節國禮

送給了日本的駐華大使。

還有送給匈牙利參贊的守護天使

除了作品被頻繁用於國禮,

他的作品還得到眾多藝術大師的欣賞,

被博物館收藏。

連愛馬仕都邀其設計櫥窗

不過隨著創作的作品越來越做,

掌握的技藝越來越複雜純熟,

劉通意識到:

折紙不應該只是一種供人觀賞的手藝,

它還可以成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發聲體。

母親節當天,他想起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殺一穿山甲,把它往地上摔,它反而越蜷越緊。那人拿鐵鉗把它夾到火盆上灼燒。待到鱗甲脫盡焦味彌漫,它仍保持原狀,許久它才慢慢地伸直了軀體沒了氣息。

大家震驚地發現,在它肚皮上竟蠕動著一隻小穿山甲,它用血肉之軀歷經摔打與灼燒,至死護衛著孩子,那份母愛的力量,早已超越了生命的極限!

被這個故事打動的劉通,

創作了作品《母愛》

《母愛》如今已被西班牙Zaragoza Museum of Origami博物館收藏

得知在非洲地區,

僅剩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部白犀牛——蘇丹,

劉通想通過折紙藝術的形式,

喚起人物愛護動物的意識。

他最終決定按照真實犀牛比例

折疊一隻世界上最大的白犀牛。

為此他無數次地跑到動物園觀察,

進百次地修改他的設計圖紙,

就連紙張的材質也精心挑選。

100平米的白紙,

經過近一年的時間,

最終成為6米多長,3米多寬的白犀牛,

而這只白犀牛也受邀

在歐盟多個國家的大使館巡迴展出。

在羅馬尼亞展出

誰能料到,

一雙巧手,

一張白紙,

一股熱情與韌勁,

就能創造出如此神奇。

劉通熱心教小朋友折紙

折紙,

一折一痕,

何嘗不是一場夢想與堅持的修行?

“不是所有人都有彈鋼琴學芭蕾的經歷,

但是幾乎所有人都有折紙的記憶。”

為了這份傳統的國人共同記憶,

劉通願意一輩子堅守下去。

心心在一藝,

其藝必工;

心心在一職,

其職必舉。

- END -

(圖片源自

秒拍必見,BTV紀實

資料源自劉通接受採訪時話語

經主人公授權發佈)

“其實我特別相信一句話,

工作8小時之外你做的事,

決定了你一生的高度。”

然而國內那會沒什麼資料,

他也不知道跟誰學習,

只能自己跑到國外網站費勁地自學,

就像小朋友在手工課上學習折紙,

“我入門也是從虛線和標記開始。”

最開始先從紙飛機、千紙鶴

等等各種小動物折起,

不知不覺就堆滿了一屋子,

雖然現在看起來特別幼稚,

但從無到有,由簡入繁

只能一步一步來。

只要不工作,

劉通都在想著折紙的事情,

只要有時間,

他的腦子就會給紙張做規劃,

只有手邊有紙,

他就會拿著折來折去。

此時在德國學的機械製造也派上了用場,

一張正正方方的紙,

經過縝密的規劃計算,

再一筆筆劃出折痕圖。

“設計折紙真的很難,

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需要數學和邏輯性,

只要前面錯一步,

就會前功盡棄。”

每一步,

都需要嚴密的科學資料支撐,

聽起來就很複雜,

但我們看到的每一件作品,

無不經過如此嚴謹又繁複的過程。

而要說起這個有幾分憨厚的理科男,

做的最浪漫的一件作品,

就不得不提到他為女神櫻桃

用餐巾紙折的小天使,

起初,櫻桃還以為是酒店的贈品,

環顧四周才發現只有自己的桌上才有。

就是憑藉這一加分技能,

櫻桃已經成為劉通的妻子。

然而在大眾眼中,

折紙不過是一項雕蟲小技,

而且是一項很小眾的藝術,

所有總會有人問他:

“你折紙能掙錢嗎?

一大男人整天在家折紙,算怎麼回事?”

“更讓周圍人想不通的是,

我本來是大學老師,

人們眼中羡慕的固定工作,

但我就那麼把它辭了,

專心在家折紙,

一大老爺們,這麼不務正業。”

這議論紛紛的話語,

一度讓劉通壓力很大,

但每每想到他在德國學到的那句話:

人只有在自己所感興趣的領域才能有所建樹。

他又不管不顧,一股腦的“不務正業”起來。

從2006年至今,

一晃十年過去了,

當初那個“不務正業的浪子”,

如今已成為享譽國際的折紙大師。

十年磨一劍,

不管苦累都咬牙堅持,

除了由衷的熱愛,

還因為劉通心中

始終惦記著一件事:

中國折紙藝術比日本出現得早很多,

但如今將其發揚廣大的,

反而是日本人。

用折紙紀念巴爾扎克

每念及此,

劉通都心痛不已,

但他又無力改變什麼,

只能默默垂首,

繼續他的折紙創作。

“一定要讓中國的折紙技藝,

重新走向世界。”

有心人天不負,

一天他竟然破天荒地收到

日本大使館的展覽邀請。

劉通頓時覺得機會來了,

他一定要展示出中國的精神。

龍之魂

代表中國魂的龍再合適不過,

但折龍的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單是一片片龍鱗

就能讓無數英雄折腰。

但劉通卻不想就此放棄,

10個月的時間,

絞盡腦汁,精密設計,

他的金龍一經展出,

便引得展覽現場驚呼連連。

那閃耀著金光的1444片龍鱗,

讓日本頂級折紙大師小林一夫

都由衷佩服,

他不敢相信中國竟有如此高妙的折紙大師,

“這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劉通與小林一夫的合照

“折紙是一項分配的藝術,

永遠是在一張紙上進行藝術構想和創作。

而這創作,不是用剪切和拼接來完成,

必須思慮全面,不能有絲毫誤差,

因為它只能一次成形。”

旁人看著輕鬆,

好像按步驟很快就能完成,

但這背後卻是幾十天

乃至幾個月無數次的推演、計算,

差兩毫米都完全不行。

2014年,劉通的《青花瓶》,成為中國、加蓬建交40周年的國禮。而在製作這個青花瓶的過程中,因為忽略了一個三角函數,出現2毫米誤差,為此劉通失敗了一百多次,耗費近千張紙。

《鼎·禮》成為2015世界和平節國禮

送給了日本的駐華大使。

還有送給匈牙利參贊的守護天使

除了作品被頻繁用於國禮,

他的作品還得到眾多藝術大師的欣賞,

被博物館收藏。

連愛馬仕都邀其設計櫥窗

不過隨著創作的作品越來越做,

掌握的技藝越來越複雜純熟,

劉通意識到:

折紙不應該只是一種供人觀賞的手藝,

它還可以成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發聲體。

母親節當天,他想起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殺一穿山甲,把它往地上摔,它反而越蜷越緊。那人拿鐵鉗把它夾到火盆上灼燒。待到鱗甲脫盡焦味彌漫,它仍保持原狀,許久它才慢慢地伸直了軀體沒了氣息。

大家震驚地發現,在它肚皮上竟蠕動著一隻小穿山甲,它用血肉之軀歷經摔打與灼燒,至死護衛著孩子,那份母愛的力量,早已超越了生命的極限!

被這個故事打動的劉通,

創作了作品《母愛》

《母愛》如今已被西班牙Zaragoza Museum of Origami博物館收藏

得知在非洲地區,

僅剩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部白犀牛——蘇丹,

劉通想通過折紙藝術的形式,

喚起人物愛護動物的意識。

他最終決定按照真實犀牛比例

折疊一隻世界上最大的白犀牛。

為此他無數次地跑到動物園觀察,

進百次地修改他的設計圖紙,

就連紙張的材質也精心挑選。

100平米的白紙,

經過近一年的時間,

最終成為6米多長,3米多寬的白犀牛,

而這只白犀牛也受邀

在歐盟多個國家的大使館巡迴展出。

在羅馬尼亞展出

誰能料到,

一雙巧手,

一張白紙,

一股熱情與韌勁,

就能創造出如此神奇。

劉通熱心教小朋友折紙

折紙,

一折一痕,

何嘗不是一場夢想與堅持的修行?

“不是所有人都有彈鋼琴學芭蕾的經歷,

但是幾乎所有人都有折紙的記憶。”

為了這份傳統的國人共同記憶,

劉通願意一輩子堅守下去。

心心在一藝,

其藝必工;

心心在一職,

其職必舉。

- END -

(圖片源自

秒拍必見,BTV紀實

資料源自劉通接受採訪時話語

經主人公授權發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