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從英特爾到阿裡,中國超算技術大牛何萬青談技術的本質

因緣

來阿裡了。

08年, 在英特爾帶高性能計算團隊優化Ali Search, 阿裡給我留下了務實、謙遜和善於學習的印象, (這裡面有一個小故事, 因為我們的性能優化, 為阿裡省下買200台伺服器的需求, 這對設備廠商不是好事, 但對可持續發展和能源是好事情, 所以好與壞, 看你做事的格局和發心。 )2011年, 阿裡給我打的獵頭電話, 那時並行和異構計算開始被BAT們關注和投資, 但我沒有準備好離開英特爾。 要是那時就離開了, 就沒有後來做Xeon Phi和天河2號最緊張刺激的經歷。 2016年末, 阿裡雲的專家就來找我, 一個個的談, 越談我心裡面越清晰,

這就是未來要做的事情, 我那時候寫了篇《行百里者半九十:2016中國超算大滿貫的轉折》, 被《光明日報》國際科技版整版刊出(見: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7-01/11/nbs.D110000gmrb_14.htm)。 在這篇總結和回顧的文章裡, 已經厘清了想做的未來高性能計算方向, 就是高性能計算服務上雲, 作為一種服務普惠使用者, 平民化, 推動中國產業和科研轉型, 特別是推動中國自己的ISV和軟體業走出盜版和不盈利的怪圈。 所以當阿裡雲的一位位專家來談, 我們每次談的都是圍繞這個主題, 層層遞進, 龍覺, 旭卿, 李津們的風格出奇一致, 沒人和我談概念, 談熱詞, 談的是技術, 業務, 問題, 未來的vision, 非常務實和直接, 這種感覺很好- 後來有人告訴我這叫“阿裡味兒” - 所以這時候, 水到渠成地就來到了阿裡,
後來我拿源自金剛經的花名問龍泉寺的師友賢信法師, 他給的建議仍是“平臺大, 共業大” - 如果你看見一個互聯網公司有102年的願景, 你會想, 哇, 這一定是很大的共業。

在“四維碎片”公號裡, 我寫過一篇“倒緣為因的妄念:是你, 還是你背後的共業”, 人們自己的能力,

際遇和經驗其實只是一部分“因”, 就像一顆種子本身的優劣。 而所在的組織, 團隊, timing甚至運氣, 則是“緣”, 就像種子落下的土地。 阿裡雲篳路藍縷走過這些年, 有厚積薄發的技術積累, 是讓公有雲能夠提供高性能計算最適宜的土壤, 因緣具足, 為什麼不來?

大會

入職不到一個月, 3月9日到黃龍體育中心參加了阿裡巴巴第一屆技術大會, 這是我第一次在現場聽馬雲老師, CEO逍遙子, CTO行顛, 螞蟻金服魯肅和王堅博士從各自角度對在現場的近5000名技術人, 還有直播另一端在工作中的15000多技術人談阿裡和技術的未來。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 因為工作或者跨界的場合, 聽過, 見過也講過很多大場合的技術大會, 但作為行業老兵, 還是阿裡新人的我,

被這次樸素的演講所表達的很多東西所打動, 願意不踹冒昧, 寫出來分享 - 反正我沒有第二次機會作為新人被指責大驚小怪了。

首先, 阿裡第一次技術大會馬雲老師最後出場, 這給我一個深刻印象, 這裡面表達的是一種謙遜, 學習和自信。

在外企十多年, 國企民企也呆過, 有時候你說它們有非常大的文化差別嗎?也說不上。 但是在流程細節上, 成熟的企業領導, 會讓別人先講, 而不是自己先上來發言。 因為人性就是這樣, 你是大boss, 你先講了話, 下屬的自然傾向是向你看齊, 調整自己的準星。 和你說的有些出入的, 趕緊就閉嘴了, 如果和老闆意見一致, 也會閉嘴以免搶了風頭。 這樣一來, 你還想聽到不同的聲音嗎?馬老師後面說我們為什麼重要的講話要用中文, 英語講兩遍, 再次印證了這個道理, 他說, 永遠記住, 學習別人者強。 你到北上廣的大街上抓一個年輕人, 讓他/她講二十個英文單詞, 一百個人裡面有七十個可以說得出來。 你去美國去, 很難找到一百個美國純老外, 有五個人能夠講出五句中國話,這是過去三十年中國的進步。這不是強大和地位的問題,阿裡巴巴成為影響20億人口的經濟體那一天,可能仍然要學習英語,我想他的意思是”入鄉隨俗“,帶著謙卑humble的心態,去學習別人的東西。很多創業公司帶頭人,民營老闆本意上可能想做個開明的人,但是沒有從制度上和習慣上,自覺理解到這裡面管理學的玄機,最後一定會形成一種唯上和一言堂的文化,他自己可能還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 發言順序。

因為馬雲老師選擇了最後講,所以他的講話可以吸收和濃縮前面幾位技術大牛的要點,就可以從他的講話裡回味逍遙子如何把“技術拓展商業邊界”作為一杆尺規來做中遠期決策;也讓我琢磨馬老師告訴魯肅把時髦的“FinTech”糾正為 “TechFin”背後的洞見 — 說實話,支持了多年高性能計算在FSI領域的實踐之後,你會承認,我們的金融體系的開放,其實正是從支付寶和其他互聯網支付技術倒逼出來的Financial innovation,而不是搬過來西方的計算金融技術。我也聽見馬老師評點阿裡巴巴經濟體發展對技術的依賴,好像是行顛還是魯肅提到他們那時候剛進來的時候是從P4做起的,從基層工程師轉戰產品和服務,所以才能提出“不同的技術團隊爭來爭去做的,可能有90%都是重複和冗餘的工作,其實我們要做的,是那10%的創新“的洞見。行顛講這個的時候用的是武俠小說各門派間成見的例子。我當時就想起了《天龍八部》裡的掃地僧,他說每一門武功都有戾氣,都互相有瞧不上的部分,就好像工程師裡流行的鄙視鏈,這在武學叫做”知見障”,要通過佛法化解。

那麼成長為有兩萬技術人的阿裡巴巴,發現了這個問題,怎麼對治呢?我想,馬雲後面提到的情商,智商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部分答案,而他提到的LQ,Love Quotient可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終極之道。一般滴,一個企業或組織最根本願景的設定,是可以用來權衡,決定這個企業能夠走得多遠的決定性因素。阿裡的百年願景可以做為“根本目的”去化解部門牆,技術障。其實很多活下來的公司,是否偉大全賴它的願景 - 如同當年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羅伯特諾伊斯說,我希望未來人們替換新的半導體的成本遠遠低於修復上一代的產品,讓半導體器件如沙子一樣可得。這一願景推動摩爾定律持續了五十多年,仍然有其生機(Moore定律作為半導體行業的共業,將來會以別的方式呈現),成為半導體產業整個從業者的“共業”,或者“自我實現的預言” – 這就是願景的力量。未來阿裡巴巴如果成為受人尊敬的百年老店,根本原因,一定會是因為它的願景和大家的LQ,而不會是因為它的財富,因為,“擁有愛商LQ,才能真正受人尊重”。

技術的本質

會上精彩的部分太多,無法一一展開,但是有一點和我在閱讀的布萊恩.亞瑟的《技術的本質》有強烈共鳴,必須要展開來談談。

技術的基本原理是,第一,技術(所有的技術)都是某種組合。這意味著任何具體的技術都是由當下的部件,集成件或系統元件組合而成的。其次,技術的每個元件也是縮微的技術。第三,所有技術都會利用或開發某種效應(effect)或現象(Phenomenon)。可別小看這三條基本原理,它們就像《三體》中的宇宙文明公設一樣,可以解釋,為什麼阿裡雲從8,9年前自下而上一點點搭起來,形成了耦合的有機體系?為什麼一些失敗和Critical Path你必須經歷(這個是李津老師和我聊到的),而不要指望拿個開源的產品可以現成拼接出來?馬雲說,我們現在有500名博士了,我們要看清,預測和把未來做出來,阿裡必須建立新技術研發部分,建立新的機制體制,就需要做研究院。他順口提到“直升機和飛機是不同的東西”,其實恰好就是第三條原理的推論 - 人們認為科學先於技術,殊不知技術是科學發現的源泉,沒有相應的技術積累,人類沒辦法“遭遇”新的“現象”和“效應” ,就沒有辦法出現技術的突破- 就像沒有航海技術就不會有物種起源學說,沒有打磨好的顯微鏡片,就不會發現細胞科學一樣。創新,就是不得不用新的技術解決現有的問題,而新的技術,如果沒有發現新的現象,效應從而發展出解釋它們的科學,技術將無法突破 - 這就是說,飛機和直升機是基於不同的物理現象和不同的原理。《技術的本質》這本書以波音747的製造作為例子,讓我們看到,技術上沒有什麼捷徑,解決日常生產中的一個又一個問題(這好像是魯肅,行顛講的),採取你之前有的技術和組合,知道不行了,就會有新的現象和技術出現。

明年技術大會,我們想有什麼不同的展現?我們會有什麼不同的展現?

但可能更重要的是,到明年這個時候,在公司這樣一個巨大的”共業“裡面,你是不是修成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歷史悠久的高性能計算,技術計算,都因為大資料,AI時代的到來煥發出不一樣的生機,由於互聯網大資料和AI本質上連結了所有人,這種需求實際上在呼喚一種不同於超算中心和ISV售賣軟體License的普惠計算模式,這種模式,正在雲上滋生,成長,它可能是下一個未來,靠你我把它實現。

有五個人能夠講出五句中國話,這是過去三十年中國的進步。這不是強大和地位的問題,阿裡巴巴成為影響20億人口的經濟體那一天,可能仍然要學習英語,我想他的意思是”入鄉隨俗“,帶著謙卑humble的心態,去學習別人的東西。很多創業公司帶頭人,民營老闆本意上可能想做個開明的人,但是沒有從制度上和習慣上,自覺理解到這裡面管理學的玄機,最後一定會形成一種唯上和一言堂的文化,他自己可能還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 發言順序。

因為馬雲老師選擇了最後講,所以他的講話可以吸收和濃縮前面幾位技術大牛的要點,就可以從他的講話裡回味逍遙子如何把“技術拓展商業邊界”作為一杆尺規來做中遠期決策;也讓我琢磨馬老師告訴魯肅把時髦的“FinTech”糾正為 “TechFin”背後的洞見 — 說實話,支持了多年高性能計算在FSI領域的實踐之後,你會承認,我們的金融體系的開放,其實正是從支付寶和其他互聯網支付技術倒逼出來的Financial innovation,而不是搬過來西方的計算金融技術。我也聽見馬老師評點阿裡巴巴經濟體發展對技術的依賴,好像是行顛還是魯肅提到他們那時候剛進來的時候是從P4做起的,從基層工程師轉戰產品和服務,所以才能提出“不同的技術團隊爭來爭去做的,可能有90%都是重複和冗餘的工作,其實我們要做的,是那10%的創新“的洞見。行顛講這個的時候用的是武俠小說各門派間成見的例子。我當時就想起了《天龍八部》裡的掃地僧,他說每一門武功都有戾氣,都互相有瞧不上的部分,就好像工程師裡流行的鄙視鏈,這在武學叫做”知見障”,要通過佛法化解。

那麼成長為有兩萬技術人的阿裡巴巴,發現了這個問題,怎麼對治呢?我想,馬雲後面提到的情商,智商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部分答案,而他提到的LQ,Love Quotient可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終極之道。一般滴,一個企業或組織最根本願景的設定,是可以用來權衡,決定這個企業能夠走得多遠的決定性因素。阿裡的百年願景可以做為“根本目的”去化解部門牆,技術障。其實很多活下來的公司,是否偉大全賴它的願景 - 如同當年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羅伯特諾伊斯說,我希望未來人們替換新的半導體的成本遠遠低於修復上一代的產品,讓半導體器件如沙子一樣可得。這一願景推動摩爾定律持續了五十多年,仍然有其生機(Moore定律作為半導體行業的共業,將來會以別的方式呈現),成為半導體產業整個從業者的“共業”,或者“自我實現的預言” – 這就是願景的力量。未來阿裡巴巴如果成為受人尊敬的百年老店,根本原因,一定會是因為它的願景和大家的LQ,而不會是因為它的財富,因為,“擁有愛商LQ,才能真正受人尊重”。

技術的本質

會上精彩的部分太多,無法一一展開,但是有一點和我在閱讀的布萊恩.亞瑟的《技術的本質》有強烈共鳴,必須要展開來談談。

技術的基本原理是,第一,技術(所有的技術)都是某種組合。這意味著任何具體的技術都是由當下的部件,集成件或系統元件組合而成的。其次,技術的每個元件也是縮微的技術。第三,所有技術都會利用或開發某種效應(effect)或現象(Phenomenon)。可別小看這三條基本原理,它們就像《三體》中的宇宙文明公設一樣,可以解釋,為什麼阿裡雲從8,9年前自下而上一點點搭起來,形成了耦合的有機體系?為什麼一些失敗和Critical Path你必須經歷(這個是李津老師和我聊到的),而不要指望拿個開源的產品可以現成拼接出來?馬雲說,我們現在有500名博士了,我們要看清,預測和把未來做出來,阿裡必須建立新技術研發部分,建立新的機制體制,就需要做研究院。他順口提到“直升機和飛機是不同的東西”,其實恰好就是第三條原理的推論 - 人們認為科學先於技術,殊不知技術是科學發現的源泉,沒有相應的技術積累,人類沒辦法“遭遇”新的“現象”和“效應” ,就沒有辦法出現技術的突破- 就像沒有航海技術就不會有物種起源學說,沒有打磨好的顯微鏡片,就不會發現細胞科學一樣。創新,就是不得不用新的技術解決現有的問題,而新的技術,如果沒有發現新的現象,效應從而發展出解釋它們的科學,技術將無法突破 - 這就是說,飛機和直升機是基於不同的物理現象和不同的原理。《技術的本質》這本書以波音747的製造作為例子,讓我們看到,技術上沒有什麼捷徑,解決日常生產中的一個又一個問題(這好像是魯肅,行顛講的),採取你之前有的技術和組合,知道不行了,就會有新的現象和技術出現。

明年技術大會,我們想有什麼不同的展現?我們會有什麼不同的展現?

但可能更重要的是,到明年這個時候,在公司這樣一個巨大的”共業“裡面,你是不是修成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歷史悠久的高性能計算,技術計算,都因為大資料,AI時代的到來煥發出不一樣的生機,由於互聯網大資料和AI本質上連結了所有人,這種需求實際上在呼喚一種不同於超算中心和ISV售賣軟體License的普惠計算模式,這種模式,正在雲上滋生,成長,它可能是下一個未來,靠你我把它實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