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位富二代研究梅花成了院士,還發現唐梅、隋梅、宋梅都是假的!

南山枰按, 2017年6月7日, 是陳俊愉先生的忌日。 筆者注意到, 這位老先生一輩子研究梅花, 成了梅花研究界的唯一院士。 回顧歷史, 他早年優越的家庭條件, 使他在專業選擇時能夠沒有後顧之憂地選擇自己喜歡的 專業。 在陳老一輩子的研究中, 其中很多重要發現, 例如, 他發現, 目前世面上所謂的唐、隋、宋梅等都是假打的, 欲知詳情如何, 請見今天我們推送的這部有關陳老的紀錄片的文本。 開場白:

梅花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 但是不同的人對梅花卻有著不同的情懷。 比如陸遊說梅花是:“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零落成泥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聽起來多少有一些孤單、寂寞。 但是到了毛澤東主席那裡則變得大氣磅礴, 他說:“梅花歡喜漫天雪”;應該說在許許多多詠梅的詩句當中, 人們更多的是把梅花當作一種精神的寄託, 精神的信念, 來歌詠, 來吟頌。

梅花歡喜漫天雪

但是很少有人會把梅花當作自己一生的事業來進行研究。 我們今天為您介紹的大家, 就是一位終生都在摯愛著梅花的大家陳俊愉先生。

解說:

在北京西山腳下的植物園裡, 有兩棵用十多年時間終於在1962年培育成功的梅花, 它們的名字叫“北京小梅”和“北京玉蝶”。 因為自古就有梅花不能過黃河之說, 我國從元代開始, 就有人多次嘗試北移梅花而未成功。

如今它們已經整整四十四歲了。 而創造了這一讓梅花向北跨越1300公里歷史記錄的, 就是今年89歲的陳俊愉先生。

陳俊愉(1917.9.21-2012.6.8)

陳先生與花卉結緣, 還是在南京的大家庭中, 那時家中的花園讓他從小就對花卉產生了興趣。

訪談:

主持人:家裡應該有很多花園?

陳俊愉:家裡有將近二十畝的花園, 亭臺樓閣、草坪、水池這些, 花架都有。

主持人:當時您家在?

陳俊愉:在南京的市中心一個巷子, 叫娃娃橋, 是鬧中取靜。 旁邊不遠就是太平路。

主持人:您父母是?

陳俊愉:我們家主要的人物, 管家的在上一代是曾祖父, 曾祖父陳堯齋是清朝的布政使,
相當於今天的副省長兼財政廳長。

主持人:高幹。

陳俊愉:祖父做的官要小一點, 但是也是個官員。 安徽淮寺道的道尹, 知道這個詞嗎?“道尹”, 相當於現在的專署專員。 所以有這樣的經歷, 才有可能讀金陵大學這種所謂貴族學校。 但是教學品質是很高的。

主持人:而且您當時讀的園藝學很少。 當時做選擇的時候, 因為那時候更多的人要麼很實用的學科, 要不就直接救國救民, 好像園藝學, 因為很多人學習園藝是因為愛好。

陳俊愉:我們班上當時找種花讀哪個系, 不知道。 家裡人一般不太瞭解。

主持人:您那時專門去找?

陳俊愉:問啊, 到底哪個大學有這個學種花的。

主持人:從小就已經想到了, 我要學種花, 小時候對種花癡迷到什麼程度?

陳俊愉:癡迷到小時候一放學, 很近, 離我們家只有池塘那麼遠, 回來就找花師傅, 今天種什麼?怎麼繁殖、上盆、扡插。 從小就愛好, 愛好的目的除了花漂亮, 另外就是逃避現實。 大家庭的勾心鬥角, 紅樓夢裡的勾心鬥角我很能體會。

紅樓夢中的梅花美景

主持人:您看《紅樓夢》,看《家》描述的,您其實都很熟悉。

解說:1935年考入大學時,陳俊愉的班上總共只有兩名學生,授業教授倒有一批,其中就有解放後成為風景園林方面工程院院士的汪菊淵教授。。1937年,侵華日軍逼近南京時,陳俊愉隨學校遷往成都。在那裡,一個偶然的原因,讓他由衷地喜愛上了梅花。

訪談:

主持人:為什麼偏偏喜歡上梅花?古代評價梅花都是孤傲的形象,不是大戶人家喜歡的這種。

陳俊愉:梅花就是在我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曾勉教授是法國留學生,他主攻擅長的是果樹,其次是蔬菜。但是他博學多才,文學也好,文字也好,花卉這些他都很在行。他發表了一篇叫《梅花——中國的國花》,當時是國民政府時候的國花。

梅花美景

這樣我看了書,看幾遍,為之傾倒。內容好。梅花我南京家裡有,只是喜愛,色、香、韻都好,又開得早,到底怎麼好,他給你講出道道來。

主持人:那是英文書?

陳俊愉:我後來給翻成中文了。

主持人:什麼時候翻的?

陳俊愉:就是前幾年。

主持人:那都隔了六十多年。

陳俊愉:隔了很長時間,曾勉教授已經過世了。我到他墳上憑弔他,在重慶。

主持人:當時那本書是什麼內容?

陳俊愉:它的內容很全面,對於梅歷史怎麼來的,分佈怎麼樣,有哪些種質資源,現在的品種……

主持人:這是學術上的。

陳俊愉:第二,梅的文化,那時候是商朝,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古代沒有醋,梅子就是重要的調味品,沒有醋,飯不好吃。

主持人:這種花卉跟文化上的歷史淵源。那時候已經決定,這一生?

陳俊愉:就是搞梅花了。

主持人:還不是以梅花為主,就是搞梅花了?就這麼定的。可以說這本書是影響您一生最大的書。

陳俊愉:接觸梅花是在南京的大家庭,決定興趣和事業是曾勉教授的影響,具體指導是汪菊淵院士。“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裡中香不斷,青陽宮到浣花溪”。

解說:

陳俊愉大學畢業後又開始攻讀碩士學位,由於學校在抗戰的烽煙中遷來遷去,使他走遍了大西南的山山水水,更加深切地領悟到了梅花的風骨。1943年碩士畢業後,他就在汪菊淵教授的指導下,調查四川的梅花。

陳俊愉:對於梅是生平的摯愛,越研究越覺得精彩,越研究興趣越濃,立志要讓梅花為中國服務,為世界人民服務而後快。

主持人:您從什麼時候開始立下這個志向?

陳俊愉:立這個志向,1943年搞調查梅花就開始了。

主持人:當時在四川調查多長時間?

陳俊愉:我們的調查是非常艱苦的,到深山老林,單槍匹馬,也沒有課題,自己掏腰包。還有很多危險,有一次差點葬身魚腹了,木頭船,船家的木頭船,大雨翻了。

主持人:下大雨翻了?

陳俊愉:夜裡忽然下起雷陣雨,下得很大,伸手不見五指。船主叫了,纖斷了,雨太大,浪也很大。敘府上面就是金沙江,所以水很急,一下子沖出去好幾丈,大家都叫救命。這時候見義勇為的漁民來了十幾條船,指頭看不見。黑的。拋錨、扔杆,一個抓住了,搞了十分鐘,再晚就下去了。一沖下去就沒命了。

解說:

這次歷險之後,陳俊愉在重慶、江津等地區發現了大羽、凝馨、和白須朱砂等六七個好品種。經過五年時間對梅花的調查,1947年他完成了自己第一部專著——用文言文寫的《巴山蜀水記梅花》。書中記錄了他在四川五年中發現的35種野生梅花以及這些梅花的分佈、習性和培植等內容。

訪談:

主持人:那時候您應該是大家庭裡的少爺。

陳俊愉:不是少爺,是孫少爺。

主持人:受得了這個苦嗎?

陳俊愉:有了興趣。所以我覺得現在的科學研究的政策不對,科學研究興趣第一。我們追求諾貝爾獎金,像這樣的追求追不到。

主持人:永遠拿不到?

陳俊愉:無意識的,就是興趣濃,像現在新出來的兩個,解決數學難題。那個有點門路了,有點苗頭了。

主持人:就是喜歡。

陳俊愉:就是能夠坐冷板凳,能夠有興趣,能夠有信心,至於成不成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允許科學失敗。不要找模式的東西,我現在有兩個課題,我自己立的,沒有經費。現在的政策,雖然是院士,我很窮,我沒有課題,我沒有經費。我帶博士生自己掏錢帶博士生,我可以不帶。就是說政策很重要,當時常常失誤。

主持人:您那時候喜歡梅花,就是自己掏錢立課題,到今天還是自己掏錢?

陳俊愉:對。

解說:

也是在完成了這部專著時的1947年,已經是大學副教授的陳俊愉,考上了公費留學生,赴丹麥哥本哈根皇家農業大學攻讀科學碩士學位。在三年留學期間,他參觀了十個歐洲國家,對那些國家園藝科研的生產水準,印象頗深。

訪談:

陳俊愉:就是花卉不僅是科學,而且是個企業。這個我在國內沒有這個概念

中國梅花2000多年來多在長江和淮河流域生長,範圍北到黃河,南到珠江。雖然從元代開始就有人將梅花引種到北方,但是一直沒有成功。1957年,陳俊愉與合作者在北京進行了梅花引種馴化試驗,1963年取得初步成功,培養出“北京小”梅和“北京玉蝶”兩個抗寒新品種。經過40多年的考驗,目前已經有22個品種可以在北京露地生長、開花。

在尋訪梅花的事業中,他有著許多的奇遇。

主:那在你一生當中 您就是說這個發現的最極品的這個梅花是什麼?

陳:我認為,我原來不是說四川的梅花很好是吧?後來調查這個,六十多年了,那個找到了最好的梅花,在雲南,雲南最好的梅花是叫台閣綠萼,它是重瓣的花,花萼是綠的,花本身是白的。花當中還有一朵小花,就變成重台,亭臺樓閣,所以四川雲南人他們用西南官話講叫做懷中抱子。懷中抱一個娃娃,就是這個意思,那是最好地。

主:那麼現在還有很多的人,一般大家對古梅呀都覺得是非常的欣賞,而且在內心非常崇拜,所以經常有地方會聽說,說這個梅可能已經是隋朝或者是元朝的時候的。 不知道這個是不是在您的研究裡,是可以真的可以找到這麼多年以前的梅花嗎?

陳:我們對古梅做了系統的研究,我們原來是一個協作組,是吧,我分配了一位,兩位 ,兩位教授研究古梅,他們跑遍了,花了十幾年的時間跑遍了中國,一共發現了幾十,幾十棵這個幾百年的這個這個梅花。

主:真的有?

陳:有。但是很多所謂的唐梅,隋梅,宋梅都是假的。

主:這怎麼區別呢?

陳:這個是一個很專門的一個問題。

主:確實有這樣的存在?

陳:有有。到現在我們中國大陸上最古老的梅花有三棵是元朝的。

主:在哪兒?

陳:已經七百年了,都在雲南,一棵在昆明,一棵在麗江,還有一棵在滇西,雲南的西部。梅為什麼能夠長壽?這樣古的梅花為什麼是唯獨在雲南能夠保存下來?它的原因就是它的本性,梅歡喜什麼?歡喜充足的陽光,歡喜良好的排水,它怕積水。充足的陽光,那雲南的陽光太好了,昆明昆明,昆,昆者多也,就是陽光,太陽特別多,所以日照充足。排水良好,我們中國是個山谷,7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而雲南百分之九十幾都是山地,開門見山,那個地方交通也不方便,人為的破壞又少,好了三棵元梅全在雲南。

至於所謂隋梅,唐梅,宋梅等等的這些,那原來的那個老樁都死掉了。是它播出來的兒子或者孫子,或者是重孫子,或者是玄孫。有些整個死掉了被人又換了,但是那個名字沒改。像杭州超山的這個宋梅,已經換了四次,我都見過,宋梅在1933年就死掉了,就是這樣關係。隋梅也是假的。

主:其實說到梅花啊,您對梅花研究很深了,但是一般的人對梅花的理解都有很多,我想可能未必跟研究的結果是一樣的地方,比如說像這個梅花和臘梅是不是一回事兒?

陳:這個是我們碰到的最,

主:最多的問題?

陳:最多的問題了。梅和臘梅完全是兩碼事兒,之所以叫臘梅呢,在我們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梅花的專著范成大的梅譜,宋朝的,他在梅譜這本小書的最後就講到臘梅本非梅類,你看他植物學的這個很扎實,態度很明確,臘梅是臘梅科,梅花是薔薇科,不是一類,但花期,香味與梅相近。

主:另外就是在人們最多的對這個梅花的印象都是它很高潔,而且淩霜傲雪的,甚至是飛雪的時候來開花,好象在這一點是人們普遍心裡的一個印象,也是文人描寫很多,那麼這個和您研究的實際情況是一樣嗎?

陳:不一樣,群眾是這樣看,毛主席的詩詞裡頭也是這樣寫。梅花歡喜漫天雪,這裡詩人是可以誇張的,詩是文學,文學可以誇張,但是科學不能誇張。科學要實事求是,我認為梅花並不歡喜漫天雪,

梅花只是忍受漫天雪,為什麼呢 ?因為一棵梅花它有向南的有向北的,向南的枝子先開向北的枝子後開,就說明它是歡喜暖和的。我的第一個博士, 現在這個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的院長張啟翔教授,他就研究梅的抗寒的這個生理和抗寒育種,他分析出來梅的最大的本事,是在氣溫是零度到零上兩度這個時候梅花它的花粉還可以發芽,還可以受精,而一下雪了它就停止了,它不動了。

它忍辱負重,它堅忍,艱苦,艱苦奮鬥它不再開了。它不動趴在那裡,外頭都是冰雪裹住。等到過幾天太陽又出來了,他這個花沒有被凍死而且繼續開,這是它的本事。它能夠忍耐,堅韌不拔這是它的本事,它並不歡喜寒冷。 北京露地不能種梅花,元朝的時候就有人來嘗試了,都失敗了,解放後園林局從蘇州,杭州搬來好幾千棵都死光了。那麼我的任務就從1957年到現在,這個46年 是吧 ?這個40多年我的主要的工作是抗寒育種,怎麼樣讓梅花從江南到北國 從塞內到塞外。現在在北京可以有二三十個,三四十個梅花的品種,露地開花,露地結果。能夠抵抗零下十九度到零下三十五度的低溫 這就是我到北京來以後的主要的工作。

陳俊愉是中國梅花蠟梅協會的會長,1991年在他的努力下,在武漢東湖建立了中國乃至世界美化品種資源苗圃,保存梅花品種200多個。

在他心中,梅花不僅是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價值數以億計的大產業,作為中國獨有的植物,中國現有323個梅花品種和189個果梅品種是世界栽培品種最多的國家,果肉品質世界一流,經濟潛力巨大。

今天,86歲高齡的陳俊愉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鷲峰山梅花國際登陸精品園的建設上,這是他一生中最後要寫的一篇大文章。

主:我聽說您常常聽到別人會對你評論,就是說天天琢磨著這個花草能有什麼出息。

陳:那對對對。

主:那麼現在是說,後來也評上院士了,對,也有這樣一個國際的認定了,那麼在過去的很多很多年裡面,就對別人這麼多人的這樣一些質疑,您心裡怎麼想?

陳:哎呀簡單的很,笑駡由人笑駡,好事兒我自為之,不去管他。甚至我的學生都說嘿,成天數花瓣數出什麼名堂來,有什麼高深的學問 ?等專著出來了,等院士評上了,等國際方面給了我們中國唯一的一個植物的登錄權威,就沒人講了。

主:可是在那麼多人質疑的時候,您真的是自己內心裡能夠很平靜嗎?

陳:不平靜,一方面覺得他們不懂另外我覺得我更要好好的做,做出結果來 。評選這個登陸權威批准他要你的著作,他要你的著作的目錄,就是這兩本寄到英國去。他們開了三次的國際會議,評上了,你想啊,這樣的美景踏雪尋梅,世界上只有中國。只有中國從宜昌到上海這一段。別的地方都不行,這個太獨特了,這樣好的東西外國人不知道,西方人不懂,我給一個義大利朋友看這個,我送他這本書他跳起來啊,天下有這樣的奇觀啊!中國就是偉大啊!

主:陳先生我想與梅結緣一生就是這樣一個緣分啊,不僅在中國,我想是獨一無二的,我想也許在世界上也會是獨一無二的

陳:是。是這樣的。

主:所以我想與梅的這個結緣,跟您來講可能一生苦和樂都會有。

陳:那是是是。

主:但是我不知道這個苦和樂在您的這種人生的體驗裡面,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比例呢?

陳:如果講量來講,大概苦和樂的比例是三七開吧,苦是七,樂是三,如果拿質來講,如果拿前後來講,那應當是最後是樂,是主要的。現在我很高興的是我的外孫女兒博士畢業了,現在留在我們學院裡也搞梅花,這後繼有人了。

人們常說一句話:梅花香自苦寒來,我想這句話應該是陳俊榆院士一生最好的寫照。

紅樓夢中的梅花美景

主持人:您看《紅樓夢》,看《家》描述的,您其實都很熟悉。

解說:1935年考入大學時,陳俊愉的班上總共只有兩名學生,授業教授倒有一批,其中就有解放後成為風景園林方面工程院院士的汪菊淵教授。。1937年,侵華日軍逼近南京時,陳俊愉隨學校遷往成都。在那裡,一個偶然的原因,讓他由衷地喜愛上了梅花。

訪談:

主持人:為什麼偏偏喜歡上梅花?古代評價梅花都是孤傲的形象,不是大戶人家喜歡的這種。

陳俊愉:梅花就是在我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曾勉教授是法國留學生,他主攻擅長的是果樹,其次是蔬菜。但是他博學多才,文學也好,文字也好,花卉這些他都很在行。他發表了一篇叫《梅花——中國的國花》,當時是國民政府時候的國花。

梅花美景

這樣我看了書,看幾遍,為之傾倒。內容好。梅花我南京家裡有,只是喜愛,色、香、韻都好,又開得早,到底怎麼好,他給你講出道道來。

主持人:那是英文書?

陳俊愉:我後來給翻成中文了。

主持人:什麼時候翻的?

陳俊愉:就是前幾年。

主持人:那都隔了六十多年。

陳俊愉:隔了很長時間,曾勉教授已經過世了。我到他墳上憑弔他,在重慶。

主持人:當時那本書是什麼內容?

陳俊愉:它的內容很全面,對於梅歷史怎麼來的,分佈怎麼樣,有哪些種質資源,現在的品種……

主持人:這是學術上的。

陳俊愉:第二,梅的文化,那時候是商朝,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古代沒有醋,梅子就是重要的調味品,沒有醋,飯不好吃。

主持人:這種花卉跟文化上的歷史淵源。那時候已經決定,這一生?

陳俊愉:就是搞梅花了。

主持人:還不是以梅花為主,就是搞梅花了?就這麼定的。可以說這本書是影響您一生最大的書。

陳俊愉:接觸梅花是在南京的大家庭,決定興趣和事業是曾勉教授的影響,具體指導是汪菊淵院士。“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裡中香不斷,青陽宮到浣花溪”。

解說:

陳俊愉大學畢業後又開始攻讀碩士學位,由於學校在抗戰的烽煙中遷來遷去,使他走遍了大西南的山山水水,更加深切地領悟到了梅花的風骨。1943年碩士畢業後,他就在汪菊淵教授的指導下,調查四川的梅花。

陳俊愉:對於梅是生平的摯愛,越研究越覺得精彩,越研究興趣越濃,立志要讓梅花為中國服務,為世界人民服務而後快。

主持人:您從什麼時候開始立下這個志向?

陳俊愉:立這個志向,1943年搞調查梅花就開始了。

主持人:當時在四川調查多長時間?

陳俊愉:我們的調查是非常艱苦的,到深山老林,單槍匹馬,也沒有課題,自己掏腰包。還有很多危險,有一次差點葬身魚腹了,木頭船,船家的木頭船,大雨翻了。

主持人:下大雨翻了?

陳俊愉:夜裡忽然下起雷陣雨,下得很大,伸手不見五指。船主叫了,纖斷了,雨太大,浪也很大。敘府上面就是金沙江,所以水很急,一下子沖出去好幾丈,大家都叫救命。這時候見義勇為的漁民來了十幾條船,指頭看不見。黑的。拋錨、扔杆,一個抓住了,搞了十分鐘,再晚就下去了。一沖下去就沒命了。

解說:

這次歷險之後,陳俊愉在重慶、江津等地區發現了大羽、凝馨、和白須朱砂等六七個好品種。經過五年時間對梅花的調查,1947年他完成了自己第一部專著——用文言文寫的《巴山蜀水記梅花》。書中記錄了他在四川五年中發現的35種野生梅花以及這些梅花的分佈、習性和培植等內容。

訪談:

主持人:那時候您應該是大家庭裡的少爺。

陳俊愉:不是少爺,是孫少爺。

主持人:受得了這個苦嗎?

陳俊愉:有了興趣。所以我覺得現在的科學研究的政策不對,科學研究興趣第一。我們追求諾貝爾獎金,像這樣的追求追不到。

主持人:永遠拿不到?

陳俊愉:無意識的,就是興趣濃,像現在新出來的兩個,解決數學難題。那個有點門路了,有點苗頭了。

主持人:就是喜歡。

陳俊愉:就是能夠坐冷板凳,能夠有興趣,能夠有信心,至於成不成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允許科學失敗。不要找模式的東西,我現在有兩個課題,我自己立的,沒有經費。現在的政策,雖然是院士,我很窮,我沒有課題,我沒有經費。我帶博士生自己掏錢帶博士生,我可以不帶。就是說政策很重要,當時常常失誤。

主持人:您那時候喜歡梅花,就是自己掏錢立課題,到今天還是自己掏錢?

陳俊愉:對。

解說:

也是在完成了這部專著時的1947年,已經是大學副教授的陳俊愉,考上了公費留學生,赴丹麥哥本哈根皇家農業大學攻讀科學碩士學位。在三年留學期間,他參觀了十個歐洲國家,對那些國家園藝科研的生產水準,印象頗深。

訪談:

陳俊愉:就是花卉不僅是科學,而且是個企業。這個我在國內沒有這個概念

中國梅花2000多年來多在長江和淮河流域生長,範圍北到黃河,南到珠江。雖然從元代開始就有人將梅花引種到北方,但是一直沒有成功。1957年,陳俊愉與合作者在北京進行了梅花引種馴化試驗,1963年取得初步成功,培養出“北京小”梅和“北京玉蝶”兩個抗寒新品種。經過40多年的考驗,目前已經有22個品種可以在北京露地生長、開花。

在尋訪梅花的事業中,他有著許多的奇遇。

主:那在你一生當中 您就是說這個發現的最極品的這個梅花是什麼?

陳:我認為,我原來不是說四川的梅花很好是吧?後來調查這個,六十多年了,那個找到了最好的梅花,在雲南,雲南最好的梅花是叫台閣綠萼,它是重瓣的花,花萼是綠的,花本身是白的。花當中還有一朵小花,就變成重台,亭臺樓閣,所以四川雲南人他們用西南官話講叫做懷中抱子。懷中抱一個娃娃,就是這個意思,那是最好地。

主:那麼現在還有很多的人,一般大家對古梅呀都覺得是非常的欣賞,而且在內心非常崇拜,所以經常有地方會聽說,說這個梅可能已經是隋朝或者是元朝的時候的。 不知道這個是不是在您的研究裡,是可以真的可以找到這麼多年以前的梅花嗎?

陳:我們對古梅做了系統的研究,我們原來是一個協作組,是吧,我分配了一位,兩位 ,兩位教授研究古梅,他們跑遍了,花了十幾年的時間跑遍了中國,一共發現了幾十,幾十棵這個幾百年的這個這個梅花。

主:真的有?

陳:有。但是很多所謂的唐梅,隋梅,宋梅都是假的。

主:這怎麼區別呢?

陳:這個是一個很專門的一個問題。

主:確實有這樣的存在?

陳:有有。到現在我們中國大陸上最古老的梅花有三棵是元朝的。

主:在哪兒?

陳:已經七百年了,都在雲南,一棵在昆明,一棵在麗江,還有一棵在滇西,雲南的西部。梅為什麼能夠長壽?這樣古的梅花為什麼是唯獨在雲南能夠保存下來?它的原因就是它的本性,梅歡喜什麼?歡喜充足的陽光,歡喜良好的排水,它怕積水。充足的陽光,那雲南的陽光太好了,昆明昆明,昆,昆者多也,就是陽光,太陽特別多,所以日照充足。排水良好,我們中國是個山谷,7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而雲南百分之九十幾都是山地,開門見山,那個地方交通也不方便,人為的破壞又少,好了三棵元梅全在雲南。

至於所謂隋梅,唐梅,宋梅等等的這些,那原來的那個老樁都死掉了。是它播出來的兒子或者孫子,或者是重孫子,或者是玄孫。有些整個死掉了被人又換了,但是那個名字沒改。像杭州超山的這個宋梅,已經換了四次,我都見過,宋梅在1933年就死掉了,就是這樣關係。隋梅也是假的。

主:其實說到梅花啊,您對梅花研究很深了,但是一般的人對梅花的理解都有很多,我想可能未必跟研究的結果是一樣的地方,比如說像這個梅花和臘梅是不是一回事兒?

陳:這個是我們碰到的最,

主:最多的問題?

陳:最多的問題了。梅和臘梅完全是兩碼事兒,之所以叫臘梅呢,在我們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梅花的專著范成大的梅譜,宋朝的,他在梅譜這本小書的最後就講到臘梅本非梅類,你看他植物學的這個很扎實,態度很明確,臘梅是臘梅科,梅花是薔薇科,不是一類,但花期,香味與梅相近。

主:另外就是在人們最多的對這個梅花的印象都是它很高潔,而且淩霜傲雪的,甚至是飛雪的時候來開花,好象在這一點是人們普遍心裡的一個印象,也是文人描寫很多,那麼這個和您研究的實際情況是一樣嗎?

陳:不一樣,群眾是這樣看,毛主席的詩詞裡頭也是這樣寫。梅花歡喜漫天雪,這裡詩人是可以誇張的,詩是文學,文學可以誇張,但是科學不能誇張。科學要實事求是,我認為梅花並不歡喜漫天雪,

梅花只是忍受漫天雪,為什麼呢 ?因為一棵梅花它有向南的有向北的,向南的枝子先開向北的枝子後開,就說明它是歡喜暖和的。我的第一個博士, 現在這個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的院長張啟翔教授,他就研究梅的抗寒的這個生理和抗寒育種,他分析出來梅的最大的本事,是在氣溫是零度到零上兩度這個時候梅花它的花粉還可以發芽,還可以受精,而一下雪了它就停止了,它不動了。

它忍辱負重,它堅忍,艱苦,艱苦奮鬥它不再開了。它不動趴在那裡,外頭都是冰雪裹住。等到過幾天太陽又出來了,他這個花沒有被凍死而且繼續開,這是它的本事。它能夠忍耐,堅韌不拔這是它的本事,它並不歡喜寒冷。 北京露地不能種梅花,元朝的時候就有人來嘗試了,都失敗了,解放後園林局從蘇州,杭州搬來好幾千棵都死光了。那麼我的任務就從1957年到現在,這個46年 是吧 ?這個40多年我的主要的工作是抗寒育種,怎麼樣讓梅花從江南到北國 從塞內到塞外。現在在北京可以有二三十個,三四十個梅花的品種,露地開花,露地結果。能夠抵抗零下十九度到零下三十五度的低溫 這就是我到北京來以後的主要的工作。

陳俊愉是中國梅花蠟梅協會的會長,1991年在他的努力下,在武漢東湖建立了中國乃至世界美化品種資源苗圃,保存梅花品種200多個。

在他心中,梅花不僅是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價值數以億計的大產業,作為中國獨有的植物,中國現有323個梅花品種和189個果梅品種是世界栽培品種最多的國家,果肉品質世界一流,經濟潛力巨大。

今天,86歲高齡的陳俊愉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鷲峰山梅花國際登陸精品園的建設上,這是他一生中最後要寫的一篇大文章。

主:我聽說您常常聽到別人會對你評論,就是說天天琢磨著這個花草能有什麼出息。

陳:那對對對。

主:那麼現在是說,後來也評上院士了,對,也有這樣一個國際的認定了,那麼在過去的很多很多年裡面,就對別人這麼多人的這樣一些質疑,您心裡怎麼想?

陳:哎呀簡單的很,笑駡由人笑駡,好事兒我自為之,不去管他。甚至我的學生都說嘿,成天數花瓣數出什麼名堂來,有什麼高深的學問 ?等專著出來了,等院士評上了,等國際方面給了我們中國唯一的一個植物的登錄權威,就沒人講了。

主:可是在那麼多人質疑的時候,您真的是自己內心裡能夠很平靜嗎?

陳:不平靜,一方面覺得他們不懂另外我覺得我更要好好的做,做出結果來 。評選這個登陸權威批准他要你的著作,他要你的著作的目錄,就是這兩本寄到英國去。他們開了三次的國際會議,評上了,你想啊,這樣的美景踏雪尋梅,世界上只有中國。只有中國從宜昌到上海這一段。別的地方都不行,這個太獨特了,這樣好的東西外國人不知道,西方人不懂,我給一個義大利朋友看這個,我送他這本書他跳起來啊,天下有這樣的奇觀啊!中國就是偉大啊!

主:陳先生我想與梅結緣一生就是這樣一個緣分啊,不僅在中國,我想是獨一無二的,我想也許在世界上也會是獨一無二的

陳:是。是這樣的。

主:所以我想與梅的這個結緣,跟您來講可能一生苦和樂都會有。

陳:那是是是。

主:但是我不知道這個苦和樂在您的這種人生的體驗裡面,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比例呢?

陳:如果講量來講,大概苦和樂的比例是三七開吧,苦是七,樂是三,如果拿質來講,如果拿前後來講,那應當是最後是樂,是主要的。現在我很高興的是我的外孫女兒博士畢業了,現在留在我們學院裡也搞梅花,這後繼有人了。

人們常說一句話:梅花香自苦寒來,我想這句話應該是陳俊榆院士一生最好的寫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