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我的孩子真的愛學習?

前幾天糊裡糊塗被朋友拉進了一個教育升學群, 據說是個很難進的群, 要不是有人出來了根本不會有我加入組織的機會。 這個群不光孩子們是學霸, 家長們也很牛, 從群裡發言就能看得出來。 兩天下來, 我感到高山仰止, 壓力山大。

後來, 有人提到了關於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問題, 我這才忽然鼓起了發言的勇氣, 聊了好幾段。 聊完之後又想了一下, 覺得這個話題還真挺值得聊的。

內在驅動力 VS 外在驅動力

內在驅動力也就是內在動機(internal motivation), 很好理解, 就是出於人內心的需要而產生一種做事的動力。 比如科學家寢食難安地想解決一個難題,

經理人取得工作業績以後非凡的自我認同和成就感, 孩子對一件事情沉迷其中的反復練習.....還有我們所有那些不能贏房子贏地的個人愛好, 也大都是出於內在動力。

跟這個相對的自然就是外在驅動力, 也就是為了一個外在的原因做事情, 比如為了得獎/升職/考高分而幹一件事、為了害怕懲罰幹一件事等等。

除了科學研究的結論之外, 憑我們的人生經驗也可以知道:幹一件事兒的時候內在驅動力和外在驅動力往往是混合在一起的, 但前者的能量要大得多, 可以推動我們走得更遠。 所以不要用外在驅動力去代替內在驅動力。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 仔細想想自己這四十多年的人生當中, 自願也好被迫也罷, 真是忙忙碌碌學了好多東西、幹了好多事情。 盤點一下, 最後堅持得比較好的, 無一例外全都是自己從小就感興趣、有點小天分、也特想幹好的。

雖然我這人沒有大的野心和志向, 但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 內心最大的驅動力可能就是“獲得自由”。

我總能被自己想做的事所推動, 然後做出一些重大的決定, 即使承擔風險、遇到挫折也心甘情願。 最後回頭一看, 這些決定都是對的, 也成就了我現在的生活狀態。

不過能讓我有底氣在學霸群裡發言的倒不是自己這點事兒, 而是我覺得自己倆孩子都是非常有內在動力的人, 也不止一個老師/教練說他們self-motivated(自我激勵);生活當中也見過其他自我激勵的孩子, 所以我能看到他們的一些共性。

比如說吧, 兄妹倆都比較勤快, 幹絕大部分事兒的時候都挺努力、不怕麻煩, 自我要求相當高。 尤其是哥哥, 總是能積極開動腦筋, 明明一步到位的事兒他總要往前多走兩步。

比如, 前些日子一年沒見的鋼琴老師有點驚歎地問我:為什麼下了課哥哥會說“今天視奏沒學, 下節課咱們是不是得學一下?”;讓他去給拿枝鉛筆來, 他准會再給你捎上塊橡皮......在低年級的最後一學期, 哥哥主動去跟老師說他要給班裡剛從學前班升上來的小同學做輔導(他們是混齡班),

讓他們儘快適應小學環境。 然後還真像模像樣做了一個學期的小助教。 這些要不是老師告訴我, 我根本不知道。

妹妹呢, 每次課堂作業都儘量做到盡善盡美。 最近說她想“出一本故事書”, 然後就糾集了好朋友組成創作小組, 她負責創意和畫插圖。 這本書完成以後可以放到學校圖書館一個專門的架子上, 跟其他圖書一樣, 可以被同學借閱。

在我這個中國公立學校系統出來的家長看來, 家裡這倆小學生和他們的同學們是謎一般的存在:他們非常愛上學、愛閱讀、自覺寫作業、愛泡圖書館、能自己找一個題目做研究和presentation、習慣於探究為什麼。 愛學習的孩子雖不稀奇, 但我知道他們肯定是完全出於內在動力。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們從小的學習環境裡, 老師和家長從來都是只啟發不打擊,更不給壓力,一年到頭連個考試都沒有。一學期有那麼一兩回中文的階段測驗,只打對錯不打成績,更別說排名次了。所以他們愛學習只可能是出於內在動力。

沒有外界壓力下的愛學習,是真的愛學習。不會隨著壓力消失而消失。

其實我並不害怕他們有學習壓力,即使在國際學校,學習壓力升學壓力也終歸會出現,而且還不小。就像前面說的,做一件事的時候內在驅動力和外在驅動力往往是混合在一起的。我只是希望後者不要占了上風,最後把內驅力給擠沒了、耗光了。行屍走肉的學習方式對人整個的生活態度都有損害。

怎麼才能讓孩子有內在動力呢?

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

這個我們家長真的不能居功:其實每個人都是天生就有內在驅動力的,至少在某些事情上。家長能做的無非是儘量選擇教育理念和方法都對路的學校,不要扼殺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鼓勵和啟發他們的探索,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內在動力。

總之,用養樹的方法去養樹,給它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發展,最後就能得到一棵健壯的樹。

很多學校的問題是整個體制和教育目標造成的,個人無能為力。但作為家長,至少可以做到降低控制欲,不要包辦代替。我上年紀的朋友裡,有一位曾給兒子餵飯喂到10歲。我覺得這種控制欲會摧毀內驅力——連吃飯這麼本能、最有內驅力的事兒都不能親自辦,那別的事兒還用說嗎?

前一段時間有一位年輕網友私信我,說她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條件,在考慮移民。她本身的專業是澳洲所歡迎的,所以想辭職後赴澳深造,她也認為自己和小家庭有走出這一步的能力,但苦惱的是父母堅決反對,各種壓力阻攔加冷嘲熱諷,所以現在糾結於堅持還是放棄。

我只問她:你都已經結婚生子了,為什麼重大的人生決定還要聽父母的?她說:話雖如此,但可能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有恐懼,所以需要父母的支援吧。

她既然這麼說了我也就無話可講。因為我既不懂澳洲移民,也無法說服別人其實作為一個成年人做事不需要父母支援。有,開心;沒有,照做。只要人活著,不確定性就永遠存在,攤手。

我父親和大伯出生在30年代的中國農村,跟著寡母長大。我奶奶雖然並不識字,但特別開明和通情達理,早年就放了小腳,參加婦救會的工作。父親和大伯都愛讀書,奶奶就讓他們去讀,有時候還得挨家挨戶借學費。那時候不像現在,亂世之中誰會覺得讀書有什麼功能呢?更何況是在特別艱苦的農村,所有人都勸我奶奶,一定要把兒子們留在身邊,不然這麼多農活誰幫你幹。奶奶只是淡淡地說:他們喜歡讀就讓他們讀吧。

小學畢業以後,聽說上師範學校可以免學費,還包吃住,貧苦孩子們都覺得是一條特別好的出路。可我爸捫心自問,真的對當老師沒興趣,就沒報名。後來他打聽到銀行學校也在招生,就想去報考。我奶奶說聲好,蒸了幾個饅頭裝在包袱裡讓他自己去。我爸背著饅頭走啊走,走到饅頭都快吃光了,才發現這個銀行學校還有好幾百里地呢,根本走不到,只好回家了。後來他跟我說起這個還忍不住哈哈大笑:你說奶奶怎麼這麼心大啊,十一二歲的孩子,也不問清楚去哪兒,就給幾個饅頭說,去吧!

後來我父親自己考上了縣裡最好的中學,又跟他哥哥一起,一路念到大學。再後來,這兩個愛念書的農村娃都成了大學教授。60年大饑荒的時候,在北京念大學的父親靠著自己那點集體口糧,愣是把我奶奶從老家接到了北京。“如果當時沒這麼做,奶奶也會餓死的。” 父親感慨地說。

所以我一直認為我奶奶雖然不識字,但是個勇敢、有智慧的家長。她任憑孩子們聽從內心的召喚、走自己的路,即使這條路連她都一無所知,她也只說一聲:去吧!

到了我們這一代,父母都忙於工作,好多事情都是我們自己做、自己決定的。因為喜歡賺錢,我從上大學開始就靠打工和做小生意自己養活自己,不管家裡要錢了。經濟獨立之後自然所有事情自己決定,包括後來出國、工作、回國、辭職、創業、再創業、再再創業、戀愛、結婚、生子、做全職主婦......每一步都是跟著內心的動力、審時度勢在走,根本沒覺得需要跟父母或任何人商量(哦,結婚生子的事兒跟老公商量了一下,哈哈)。因為,我是一個成年人,這是我自己的人生。

做了母親之後,我有很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我也得經常提醒自己忍住了,不要事事插手、插嘴,要給他們機會感受內驅力的存在,然後經歷苦思、策劃、實施、失敗、再嘗試、直至成功(也許並沒有)的過程。

這比做“對”一件事要重要得多。因為在一件件反復練習的小事當中,他們能不斷確認行動的結果、不斷積累生活的經驗、慢慢聚積起內心的力量,最終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然後勇敢地去追求他們的人生目標——沒錯,是他們的人生,不是我們的。

如果你不確定什麼事不該插手的話,那就先從興趣班開始吧。興趣班要自己有興趣(內驅力)才上。運動必須要有,但專案讓他們自己決定。音樂可以常聽,但不學鋼琴耽誤不了他們的人生。有興趣的事情過了一段時間變成沒興趣不想學了,這是人之常情,一旦開始就絕不能結束的事兒不叫興趣,叫綁架。

妹妹曾在北京愉快地練過兩年幼兒芭蕾,還通過了考試,拿了證書。來香港之後有特別好的學習條件,她的女朋友們也都在練,但她反而挺堅定地跟我說她不想練了,因為不那麼喜歡跳舞。我內心雖然覺得特別遺憾,也常幻想身材頎長的她在舞臺上的樣子,但仍然支持了她的選擇。

後來她開始學高爾夫,面對室內發球道的白牆一次次枯燥地揮杆,已經揮了兩三年了,竟然越來越有興趣,毫無怨言。直到現在我才明白,妹妹不是個跳舞的姑娘,是個打球的姑娘。而她自己五歲的時候就知道了。所以我為什麼要在乎她是跳舞還是打球呢,我只要在她確認內心動力的時候不去干擾她就好了——如果老是老是聽見我的聲音,他們就聽不到自己的了。

我猜有人會問:孩子需要引導,難道為了保護他們的內驅力就允許他們為所欲為嗎?這個問題以前聊過:自由和責任不矛盾,它們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互相依存。家長當然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好好教育他們,培養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教給他們做人做事的規矩和原則——包括兼顧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大的原則框架定了、地基打好了,以後每一條路都是正路,不用太焦慮。

還有就是在親子相互理解尊重基礎上培養責任感。因為責任感也是一種特別重要的內驅力。在我看來,小孩子下車時知道隨手把已經空了的紙巾盒帶走丟掉、大家在速食店買好食物精疲力盡坐定時發現少拿了紙杯他馬上跑回去替大家拿......這些比考100分重要(當然這兩件事並不矛盾)。而且100分會過期,責任感是內驅力,一生有效。

寫到這兒,我反觀自己: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蒙特梭利式家長”——只強調內在動力,完全不強調外在動力。所以,哥哥妹妹愛學習這麼多年,也沒成學霸牛娃、沒拿過獎,愛彈琴這麼多年,也沒去考個五級八級,從小愛玩兒那麼多運動,也沒專注哪一項得過什麼名次......想想挺慚愧,覺得娃們以後升學都沒有啥好往簡歷上寫的,這怎麼上“名校”?.....但轉念一想又覺得沒關係:以後即使要補課,也是補“外在驅動力”這一課,這可比補“內在驅動力”那一課要容易得多啦!

編輯|火星媽

老師和家長從來都是只啟發不打擊,更不給壓力,一年到頭連個考試都沒有。一學期有那麼一兩回中文的階段測驗,只打對錯不打成績,更別說排名次了。所以他們愛學習只可能是出於內在動力。

沒有外界壓力下的愛學習,是真的愛學習。不會隨著壓力消失而消失。

其實我並不害怕他們有學習壓力,即使在國際學校,學習壓力升學壓力也終歸會出現,而且還不小。就像前面說的,做一件事的時候內在驅動力和外在驅動力往往是混合在一起的。我只是希望後者不要占了上風,最後把內驅力給擠沒了、耗光了。行屍走肉的學習方式對人整個的生活態度都有損害。

怎麼才能讓孩子有內在動力呢?

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

這個我們家長真的不能居功:其實每個人都是天生就有內在驅動力的,至少在某些事情上。家長能做的無非是儘量選擇教育理念和方法都對路的學校,不要扼殺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鼓勵和啟發他們的探索,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內在動力。

總之,用養樹的方法去養樹,給它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發展,最後就能得到一棵健壯的樹。

很多學校的問題是整個體制和教育目標造成的,個人無能為力。但作為家長,至少可以做到降低控制欲,不要包辦代替。我上年紀的朋友裡,有一位曾給兒子餵飯喂到10歲。我覺得這種控制欲會摧毀內驅力——連吃飯這麼本能、最有內驅力的事兒都不能親自辦,那別的事兒還用說嗎?

前一段時間有一位年輕網友私信我,說她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條件,在考慮移民。她本身的專業是澳洲所歡迎的,所以想辭職後赴澳深造,她也認為自己和小家庭有走出這一步的能力,但苦惱的是父母堅決反對,各種壓力阻攔加冷嘲熱諷,所以現在糾結於堅持還是放棄。

我只問她:你都已經結婚生子了,為什麼重大的人生決定還要聽父母的?她說:話雖如此,但可能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有恐懼,所以需要父母的支援吧。

她既然這麼說了我也就無話可講。因為我既不懂澳洲移民,也無法說服別人其實作為一個成年人做事不需要父母支援。有,開心;沒有,照做。只要人活著,不確定性就永遠存在,攤手。

我父親和大伯出生在30年代的中國農村,跟著寡母長大。我奶奶雖然並不識字,但特別開明和通情達理,早年就放了小腳,參加婦救會的工作。父親和大伯都愛讀書,奶奶就讓他們去讀,有時候還得挨家挨戶借學費。那時候不像現在,亂世之中誰會覺得讀書有什麼功能呢?更何況是在特別艱苦的農村,所有人都勸我奶奶,一定要把兒子們留在身邊,不然這麼多農活誰幫你幹。奶奶只是淡淡地說:他們喜歡讀就讓他們讀吧。

小學畢業以後,聽說上師範學校可以免學費,還包吃住,貧苦孩子們都覺得是一條特別好的出路。可我爸捫心自問,真的對當老師沒興趣,就沒報名。後來他打聽到銀行學校也在招生,就想去報考。我奶奶說聲好,蒸了幾個饅頭裝在包袱裡讓他自己去。我爸背著饅頭走啊走,走到饅頭都快吃光了,才發現這個銀行學校還有好幾百里地呢,根本走不到,只好回家了。後來他跟我說起這個還忍不住哈哈大笑:你說奶奶怎麼這麼心大啊,十一二歲的孩子,也不問清楚去哪兒,就給幾個饅頭說,去吧!

後來我父親自己考上了縣裡最好的中學,又跟他哥哥一起,一路念到大學。再後來,這兩個愛念書的農村娃都成了大學教授。60年大饑荒的時候,在北京念大學的父親靠著自己那點集體口糧,愣是把我奶奶從老家接到了北京。“如果當時沒這麼做,奶奶也會餓死的。” 父親感慨地說。

所以我一直認為我奶奶雖然不識字,但是個勇敢、有智慧的家長。她任憑孩子們聽從內心的召喚、走自己的路,即使這條路連她都一無所知,她也只說一聲:去吧!

到了我們這一代,父母都忙於工作,好多事情都是我們自己做、自己決定的。因為喜歡賺錢,我從上大學開始就靠打工和做小生意自己養活自己,不管家裡要錢了。經濟獨立之後自然所有事情自己決定,包括後來出國、工作、回國、辭職、創業、再創業、再再創業、戀愛、結婚、生子、做全職主婦......每一步都是跟著內心的動力、審時度勢在走,根本沒覺得需要跟父母或任何人商量(哦,結婚生子的事兒跟老公商量了一下,哈哈)。因為,我是一個成年人,這是我自己的人生。

做了母親之後,我有很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我也得經常提醒自己忍住了,不要事事插手、插嘴,要給他們機會感受內驅力的存在,然後經歷苦思、策劃、實施、失敗、再嘗試、直至成功(也許並沒有)的過程。

這比做“對”一件事要重要得多。因為在一件件反復練習的小事當中,他們能不斷確認行動的結果、不斷積累生活的經驗、慢慢聚積起內心的力量,最終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然後勇敢地去追求他們的人生目標——沒錯,是他們的人生,不是我們的。

如果你不確定什麼事不該插手的話,那就先從興趣班開始吧。興趣班要自己有興趣(內驅力)才上。運動必須要有,但專案讓他們自己決定。音樂可以常聽,但不學鋼琴耽誤不了他們的人生。有興趣的事情過了一段時間變成沒興趣不想學了,這是人之常情,一旦開始就絕不能結束的事兒不叫興趣,叫綁架。

妹妹曾在北京愉快地練過兩年幼兒芭蕾,還通過了考試,拿了證書。來香港之後有特別好的學習條件,她的女朋友們也都在練,但她反而挺堅定地跟我說她不想練了,因為不那麼喜歡跳舞。我內心雖然覺得特別遺憾,也常幻想身材頎長的她在舞臺上的樣子,但仍然支持了她的選擇。

後來她開始學高爾夫,面對室內發球道的白牆一次次枯燥地揮杆,已經揮了兩三年了,竟然越來越有興趣,毫無怨言。直到現在我才明白,妹妹不是個跳舞的姑娘,是個打球的姑娘。而她自己五歲的時候就知道了。所以我為什麼要在乎她是跳舞還是打球呢,我只要在她確認內心動力的時候不去干擾她就好了——如果老是老是聽見我的聲音,他們就聽不到自己的了。

我猜有人會問:孩子需要引導,難道為了保護他們的內驅力就允許他們為所欲為嗎?這個問題以前聊過:自由和責任不矛盾,它們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互相依存。家長當然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好好教育他們,培養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教給他們做人做事的規矩和原則——包括兼顧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大的原則框架定了、地基打好了,以後每一條路都是正路,不用太焦慮。

還有就是在親子相互理解尊重基礎上培養責任感。因為責任感也是一種特別重要的內驅力。在我看來,小孩子下車時知道隨手把已經空了的紙巾盒帶走丟掉、大家在速食店買好食物精疲力盡坐定時發現少拿了紙杯他馬上跑回去替大家拿......這些比考100分重要(當然這兩件事並不矛盾)。而且100分會過期,責任感是內驅力,一生有效。

寫到這兒,我反觀自己: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蒙特梭利式家長”——只強調內在動力,完全不強調外在動力。所以,哥哥妹妹愛學習這麼多年,也沒成學霸牛娃、沒拿過獎,愛彈琴這麼多年,也沒去考個五級八級,從小愛玩兒那麼多運動,也沒專注哪一項得過什麼名次......想想挺慚愧,覺得娃們以後升學都沒有啥好往簡歷上寫的,這怎麼上“名校”?.....但轉念一想又覺得沒關係:以後即使要補課,也是補“外在驅動力”這一課,這可比補“內在驅動力”那一課要容易得多啦!

編輯|火星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