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廣仁寺下院敦煌寺——中國最早最大規模翻譯佛經的場所

廣仁寺下院敦煌寺(勝嚴寺)位於漢長安城遺址東北角即西安市朱宏路和豐產路交界處。 是西安最古老的寺院, 中國最早大規模翻譯佛經的場所, 文革時期被嚴重破壞, 現有14.336畝地。 現存有敦煌古塔及廣仁寺兩位達喇嘛靈塔和部分房屋。 廣仁寺目前正在著手恢復古敦煌寺, 現土地證等相關手續檔已經辦理妥當, 拆遷、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也已經完成。 這些工作得到了各級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古敦煌寺後續恢復工作還需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

勝嚴寺併入廣仁寺管理記原碑文

僧有別院, 猶人之有別業也。 別業即遙為之主者, 未有不欲其子孫世世守之。 推之別院。 情豈有異哉。 勝嚴寺者廣仁寺之別院也, 距長安城十八裡, 初名敦煌寺。 蓋晉永康時有敦煌高僧曾譯《法華經》於此, 因以名寺。 至金大定二年(一二六二年), 賜額曰【勝嚴禪院】, 故又以勝嚴名。 按縣誌及本寺碑記, 隋時曾經重修, 金皇統五年(一一四五年)僧政公重建, 明正統間(一四三六——一四四九年)僧了庵與徒性福繼修, 成化十一年(一四七五年)僧性惠, 覺成增修, 此皆記載之可考者。

又邑人張宗器舍近寺地三十畝為僧常供之產, 經秦藩宗老玉峰道人撰文勒石以紀其事。 洎康熙四十四年勅建廣仁寺于長安城內西湖園,斯時勝嚴寺住持喇嘛尚經巴,同茲宗教聲氣相關,遂以勝嚴寺並所有地產均歸廣仁寺管理。迄今二百餘年,世守其業,經收租課,托庇神休,用宏法教。惟寺中原有碑碣于同治(一八六二——一八七四年)初遭花門之變,多被失遺,實堪痛惜。記曰:有其舉之,弗敢廢也。矧為佛所,憑依香火之梵宇乎?

夫自晉以來,千有餘載,其間滄桑幾變,叢林名刹,毀於兵燹,化而為墟者不知凡幾,而茲寺爵然存在,得與城南興善、慈恩、薦福諸寺並留古跡。苟非神靈默佑,烏克臻此第■慮■事代謝,世遠年湮,後之人或數典而忘祖,則前之典守者何能不為之昭示!以口口考用。特曆敘崖畧,鐫諸貞石,俾後來者知所守焉。庶斯寺香火可以永傳不替。

大清光緒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年)四月僧王恩銘記。

勝嚴寺併入廣仁寺管理記碑文拓片

碑文釋義

僧人有別院,如人有別墅。別墅即主人遠在別處偶爾來住的房舍,沒有不希望傳至子孫後代的。以此推論,別院的情形也並無不同。勝嚴寺是廣仁寺的別院,位於距西安城十八裡之地,最早叫敦煌寺。西晉永康(西元300-301年)時,有一位敦煌高僧竺法護曾在此譯出《法華經》,因此成為佛寺的名稱。金世宗大定二年,賜寺額稱【勝嚴禪寺】,所以又叫勝嚴寺。據《縣誌》及本寺碑記,隋代曾經重修,金熙宗皇統五年僧人政公重建,明英宗正統年間僧人了庵和徒弟性福繼續維修,明憲宗成化十一年,僧人性惠、覺成又增加修建規模。以上所述,都有記載可以考察。

當地人士張宗器施捨靠近寺廟田地三十畝,作為供寺中僧人日常應用的產業,經陝西同族老人玉峰道人撰文立碑以記載其事。至康熙四十四年皇帝下敕創建廣仁寺于長安城內西湖園,這時的勝嚴寺住持喇嘛是尚經巴,因同廣仁寺都是藏傳佛寺,聲氣相通,乃以勝嚴寺及其所有地產都歸入廣仁寺管理。至今二百餘年,歷代勝嚴寺住持都這樣做,收取租糧和賦稅,依靠神佛保佑,弘揚佛法。只是寺中原有碑碣石刻,在清穆宗同治初年遭到花門事變的破壞,多所遺失,確實令人惋惜。古人說過:有其舉動,不敢廢止。況且是佛寺,要依靠他人供奉而生存。

敦煌寺現狀航拍圖

自晉代以來,一千多年間,幾經滄桑變化,大寺名刹,焚毀在戰火之中,不知有多少淪為廢墟,而勝嚴寺卻屹立至今,得與興善寺、慈恩寺、薦福寺等著名佛寺一道遺留下古跡,如果不是神靈在暗中佑護,怎能達到這樣的境地?考慮到萬物要更新換代,年深日久,後來之人或者會數典而忘祖,那麼在此之前的管事者怎能不昭示後人!為便於後人考察該寺歷史,特為歷數其大略情形,鐫刻在碑石上,使後人知道他的職守。願勝嚴寺的香火永遠傳留而不廢。

大清國清德宗光緒二十年四月,僧人王恩撰文。

敦煌寺位於漢長安城宣平門外,始建于晉代。當時有敦煌菩薩在此寺譯《法華經》,圓寂後於寺中為塔,以龕其靈骨及舍利。清代重修此塔,現為一磚表土心的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是現存西安地區最古老的塔。

敦煌寺修復規劃圖

敦煌寺是國務院公佈的“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在漢傳佛教“第二策源地”的陝西和中國佛教文化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歷史遺留問題等原因,敦煌寺的重建工作始終未能有效實施,在今天回應黨中央 “一帶一路”建設、發揮陝西省聯通“絲綢之路” 的地域優勢大形勢下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重新認識敦煌寺的歷史文化價值

敦煌寺位於漢長安城東北部青門外、今西安市未央區漢城鄉青西村,始建于西晉太康七年(西元286年),為中國佛教興傳初期最偉大的譯經家、西域月氏國高僧竺法護大師在中國的最重要的譯經傳道場所,也是西晉時期中國最大、佛教入華以後第一個大規模的佛教譯傳中心,在中國佛教史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今日陝西現存最古老的寺院,對於佛教向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回流和反向傳播西域“絲綢之路”沿線各地以至世界各國等都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長遠的現實作用。

二、高度重視西安敦煌寺在發揮民族團結中的重要作用

西安敦煌寺於清朝併入西安廣仁寺。清康熙四十四年(西元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陝西時為維護國家統一、團結西北蒙藏等各民族,禦旨敕建藏傳佛教寺院西安廣仁寺,作為達賴喇嘛、班禪大師等進京朝覲中途的住錫之地和傳揚蒙藏滿漢文化的重要場所。同時依據當時敦煌寺為修習藏密的場所,康熙皇帝又將敦煌寺所有地產盡歸廣仁寺管理,從此敦煌寺便正式成為廣仁寺的下院。陝西作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在歷史上是聯結西北、西南各民族重要地域,直到今天仍然是交通西北的重要經濟、文化橋頭堡。廣仁寺及其下院敦煌寺成為陝西乃至全國文化多樣性的標杆,兩寺在承揚中華文化、團結少數民族特別是蒙藏等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和現實作用,這種作用發揚和光大在當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偉大進程中顯得尤其突出和重要。

三、重建西安敦煌寺是建設陝西文化大省的重要支撐

西安敦煌寺於1961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西安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西安敦煌寺的重要歷史地位和文化內涵,已經引起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早在1998年中國佛教協會、中國宗教學會“紀念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籌委會秘書長王志遠先生曾提議在敦煌寺設立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的永久性紀念標誌,以象徵中國佛教之源。恢復重建敦煌寺,對於傳播和推動“絲綢之路”文化建設,特別是陝西建設文化大省、旅遊大省和文化西安、品質西安等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意義。

四、重建西安敦煌寺離不開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大力關心和支援

西安敦煌寺自漢唐以後有所衰落,特別是在清朝末年開始遭到嚴重破壞,幾近毀夷,在其主寺廣仁寺的努力下,才得以留存至今。到新中國成立後,其保護工作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國家有關部門再次確認敦煌寺為西安廣仁寺的下院並頒佈土地產權證書。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和寺廟所在地發展建設需要等原因,敦煌寺長期被石灰廠、釀造廠、板紙廠和回收站等佔用。多位知名學者曾多次考察研究敦煌寺,並發文指出敦煌寺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及旅遊資源至今依然處於被遺忘的狀態。時至今日,敦煌寺的恢復工作已經迫在眉睫,現經廣仁寺多年努力爭取,目前敦煌寺所在的場地得以初步平整。恢復重建敦煌寺能夠填補西安北郊地區沒有佛教寺院的空白,也能夠滿足西安北郊地區信教群眾的信仰需求,能夠為大西安建設發揮多種積極作用。

洎康熙四十四年勅建廣仁寺于長安城內西湖園,斯時勝嚴寺住持喇嘛尚經巴,同茲宗教聲氣相關,遂以勝嚴寺並所有地產均歸廣仁寺管理。迄今二百餘年,世守其業,經收租課,托庇神休,用宏法教。惟寺中原有碑碣于同治(一八六二——一八七四年)初遭花門之變,多被失遺,實堪痛惜。記曰:有其舉之,弗敢廢也。矧為佛所,憑依香火之梵宇乎?

夫自晉以來,千有餘載,其間滄桑幾變,叢林名刹,毀於兵燹,化而為墟者不知凡幾,而茲寺爵然存在,得與城南興善、慈恩、薦福諸寺並留古跡。苟非神靈默佑,烏克臻此第■慮■事代謝,世遠年湮,後之人或數典而忘祖,則前之典守者何能不為之昭示!以口口考用。特曆敘崖畧,鐫諸貞石,俾後來者知所守焉。庶斯寺香火可以永傳不替。

大清光緒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年)四月僧王恩銘記。

勝嚴寺併入廣仁寺管理記碑文拓片

碑文釋義

僧人有別院,如人有別墅。別墅即主人遠在別處偶爾來住的房舍,沒有不希望傳至子孫後代的。以此推論,別院的情形也並無不同。勝嚴寺是廣仁寺的別院,位於距西安城十八裡之地,最早叫敦煌寺。西晉永康(西元300-301年)時,有一位敦煌高僧竺法護曾在此譯出《法華經》,因此成為佛寺的名稱。金世宗大定二年,賜寺額稱【勝嚴禪寺】,所以又叫勝嚴寺。據《縣誌》及本寺碑記,隋代曾經重修,金熙宗皇統五年僧人政公重建,明英宗正統年間僧人了庵和徒弟性福繼續維修,明憲宗成化十一年,僧人性惠、覺成又增加修建規模。以上所述,都有記載可以考察。

當地人士張宗器施捨靠近寺廟田地三十畝,作為供寺中僧人日常應用的產業,經陝西同族老人玉峰道人撰文立碑以記載其事。至康熙四十四年皇帝下敕創建廣仁寺于長安城內西湖園,這時的勝嚴寺住持喇嘛是尚經巴,因同廣仁寺都是藏傳佛寺,聲氣相通,乃以勝嚴寺及其所有地產都歸入廣仁寺管理。至今二百餘年,歷代勝嚴寺住持都這樣做,收取租糧和賦稅,依靠神佛保佑,弘揚佛法。只是寺中原有碑碣石刻,在清穆宗同治初年遭到花門事變的破壞,多所遺失,確實令人惋惜。古人說過:有其舉動,不敢廢止。況且是佛寺,要依靠他人供奉而生存。

敦煌寺現狀航拍圖

自晉代以來,一千多年間,幾經滄桑變化,大寺名刹,焚毀在戰火之中,不知有多少淪為廢墟,而勝嚴寺卻屹立至今,得與興善寺、慈恩寺、薦福寺等著名佛寺一道遺留下古跡,如果不是神靈在暗中佑護,怎能達到這樣的境地?考慮到萬物要更新換代,年深日久,後來之人或者會數典而忘祖,那麼在此之前的管事者怎能不昭示後人!為便於後人考察該寺歷史,特為歷數其大略情形,鐫刻在碑石上,使後人知道他的職守。願勝嚴寺的香火永遠傳留而不廢。

大清國清德宗光緒二十年四月,僧人王恩撰文。

敦煌寺位於漢長安城宣平門外,始建于晉代。當時有敦煌菩薩在此寺譯《法華經》,圓寂後於寺中為塔,以龕其靈骨及舍利。清代重修此塔,現為一磚表土心的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是現存西安地區最古老的塔。

敦煌寺修復規劃圖

敦煌寺是國務院公佈的“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在漢傳佛教“第二策源地”的陝西和中國佛教文化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歷史遺留問題等原因,敦煌寺的重建工作始終未能有效實施,在今天回應黨中央 “一帶一路”建設、發揮陝西省聯通“絲綢之路” 的地域優勢大形勢下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重新認識敦煌寺的歷史文化價值

敦煌寺位於漢長安城東北部青門外、今西安市未央區漢城鄉青西村,始建于西晉太康七年(西元286年),為中國佛教興傳初期最偉大的譯經家、西域月氏國高僧竺法護大師在中國的最重要的譯經傳道場所,也是西晉時期中國最大、佛教入華以後第一個大規模的佛教譯傳中心,在中國佛教史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今日陝西現存最古老的寺院,對於佛教向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回流和反向傳播西域“絲綢之路”沿線各地以至世界各國等都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長遠的現實作用。

二、高度重視西安敦煌寺在發揮民族團結中的重要作用

西安敦煌寺於清朝併入西安廣仁寺。清康熙四十四年(西元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陝西時為維護國家統一、團結西北蒙藏等各民族,禦旨敕建藏傳佛教寺院西安廣仁寺,作為達賴喇嘛、班禪大師等進京朝覲中途的住錫之地和傳揚蒙藏滿漢文化的重要場所。同時依據當時敦煌寺為修習藏密的場所,康熙皇帝又將敦煌寺所有地產盡歸廣仁寺管理,從此敦煌寺便正式成為廣仁寺的下院。陝西作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在歷史上是聯結西北、西南各民族重要地域,直到今天仍然是交通西北的重要經濟、文化橋頭堡。廣仁寺及其下院敦煌寺成為陝西乃至全國文化多樣性的標杆,兩寺在承揚中華文化、團結少數民族特別是蒙藏等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和現實作用,這種作用發揚和光大在當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偉大進程中顯得尤其突出和重要。

三、重建西安敦煌寺是建設陝西文化大省的重要支撐

西安敦煌寺於1961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西安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西安敦煌寺的重要歷史地位和文化內涵,已經引起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早在1998年中國佛教協會、中國宗教學會“紀念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籌委會秘書長王志遠先生曾提議在敦煌寺設立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的永久性紀念標誌,以象徵中國佛教之源。恢復重建敦煌寺,對於傳播和推動“絲綢之路”文化建設,特別是陝西建設文化大省、旅遊大省和文化西安、品質西安等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意義。

四、重建西安敦煌寺離不開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大力關心和支援

西安敦煌寺自漢唐以後有所衰落,特別是在清朝末年開始遭到嚴重破壞,幾近毀夷,在其主寺廣仁寺的努力下,才得以留存至今。到新中國成立後,其保護工作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國家有關部門再次確認敦煌寺為西安廣仁寺的下院並頒佈土地產權證書。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和寺廟所在地發展建設需要等原因,敦煌寺長期被石灰廠、釀造廠、板紙廠和回收站等佔用。多位知名學者曾多次考察研究敦煌寺,並發文指出敦煌寺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及旅遊資源至今依然處於被遺忘的狀態。時至今日,敦煌寺的恢復工作已經迫在眉睫,現經廣仁寺多年努力爭取,目前敦煌寺所在的場地得以初步平整。恢復重建敦煌寺能夠填補西安北郊地區沒有佛教寺院的空白,也能夠滿足西安北郊地區信教群眾的信仰需求,能夠為大西安建設發揮多種積極作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