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深度|《中醫藥法》後的中醫發展路

《中醫藥法》終於塵埃落定, 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不過, 隨著聚光燈移到中醫藥領域, 很多問題便毫不留情地暴露了出來。

2016年的最後幾天, 醞釀了三十餘年的《中醫藥法》終於來了, 並將於2017年7月正式實施。 《中醫藥法》的出臺, 讓原本就已經火熱的中醫藥領域, 又掀起了一層巨浪, 引發新一輪的熱議。

近年來, 國家對中醫藥的發展格外重視。 在“十三五”規劃和“健康中國”建設的大背景下, 中醫藥事業發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境。 利好政策接踵而來, 不過要把這些政策落實好,

使其真正惠及基層百姓, 依然任重道遠。

中醫院要發展須政策一視同仁

近兩年來, 中醫藥領域可謂捷報頻傳。 2016年, 《中醫藥法》醞釀三十餘年終出臺, 它的出臺將為中醫藥的發展保駕護航。 “作為第一部全面、系統體現中醫藥特點的綜合性法律, 《中醫藥法》將黨和國家關於發展中醫藥的方針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將人民群眾對於中醫藥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形式體現出來, 對中醫藥行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如是說。

不過, 國家頂層決策者的重視不等同于中醫服務會立即惠及到人民群眾。 目前, 全國中醫院約4000所, 床位總量約80多萬張, 每萬人中醫院實有床位數約6張, 中醫院出院人數約2300多萬人次, 約占醫院出院人數的15%。

“從全國範圍來看, 中醫醫療機構的發展還很不均衡, 中醫院的數量遠遠少於西醫院, 群眾對中醫藥的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 ”廣東省中醫院黨委書記翟理祥告訴《中國醫院院長》。

毋庸置疑, 國家對中醫院發展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全國建設了16家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 切實提高了中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疾病能力;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中醫藥特色更加明顯。

“中西醫並重”儘管是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一貫方針, 但從衛生管理機構設置、衛生資源配置、醫療服務定價機制、醫保報銷制度等方面客觀來看, 目前還沒有真正做到中西醫並重, 中醫院的發展沒有享有同等發展的地位和權利。 翟理祥坦言, 在醫療機構設置、衛生技術人員、財政補助投入方面, 中醫院獲得的衛生資源占比偏低, 中醫藥有著“簡、便、廉、驗”的優勢, 但由於中醫醫療服務定價過低, 未能客觀反映中醫的技術勞務價值, 許多安全有效的中醫傳統療法沒有納入醫保範圍,

這些難題沒有及時得到解決會打擊中醫的積極性, 不利於中醫藥事業的長遠發展。

“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 在深化醫改中, 對保障和促進人民群眾健康發揮著更加突出的作用。 尤其是《中醫藥法》的頒佈, 會逐步解決很多困擾中醫院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問題。 ”翟理祥表示。

“中醫藥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 用西醫主導思維下的判定標準和審批要求來評價中醫, 用西醫的原則規範和管理中醫顯然不合情理。 ”翟理祥表示, 《中醫藥法》頒佈後, 可從法律上保障“中西醫並重”方針的貫徹落實, 進一步優化中醫執業環境。 中醫院的發展要遵循中醫藥規律, 保持中醫藥本色, 在創新中不斷形成中醫藥新特色、新優勢,

同時要科學定位中西醫學, 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融合發展, 相互補充, 讓二者能夠在維護人民群眾健康中, 有平等的地位和同樣的平臺施展各自特長、發揮各自優勢。

基層中醫服務發力

在翟理祥看來, 從管理上來說, 基層中醫院和中醫診所首先要明確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建立有利於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的運行機制,採取有效措施,如加強中醫人才的培養、中藥飲片和院內中藥製劑的加工和使用、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的創新以及中醫藥文化氛圍的營造等,著力中醫藥綜合服務能力的建設,提高中醫藥的臨床療效。

其次要拓展中醫藥的服務範圍,開展中醫藥科普和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推廣中醫養生保健和中醫康復知識、技術和方法,促進健康文化與健康管理、中醫技術與康復醫學、健康養老的融合。

再者要利用好分級診療、多點執業的政策,將中醫藥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建立上下聯動的區域協作機制,促進形成基層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協同發展網路,不斷擴大基層中醫院和中醫診所服務內容和覆蓋人群,從而形成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社會資本是未來醫療領域的重要角色,社會資本投資的名老中醫館的建設也能夠為基層中醫服務添磚加瓦。“名醫館的建立可以全面提升中醫藥服務水準,彌補基層中醫服務不足的現象。”北京仁醫堂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創告訴《中國醫院院長》。

據朱創介紹,名醫館和名老中醫專家的合作模式主要是建立醫生工作站,目前已經建立了十五個名老中醫工作室。首先仁醫堂每年會提供醫生工作站一定的經費,再根據看診的效益提供經費,其中醫師專家的診金都歸專家所有,仁醫堂不收取;其次,醫生工作站的專家醫師是工作站的主任,仁醫堂為其配備助手,在擅長治療的領域(病種)上,為專家整理病案,每個醫生工作站有一定的任務須完成(一定數量的論文、經典病案分析、產品等);此外,醫生工作站帶培帶教,名老中醫有培養醫生、培養徒弟的任務。

“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推進中醫館建設不失為一個好方法。”甘肅繼興中醫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俊宜告訴《中國醫院院長》。一直以來,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薄弱,發展規模和水準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基於此現狀國家大力提倡基層建立中醫診所和名醫館,並且放鬆了開辦條件,以此來讓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到基層中醫服務中,會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的普及和發展。

優秀中醫人才不可缺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醫學人才的培養都是重中之重。當下,在以西醫為主流的醫學界,中醫無論從問診還是治療,都存在嚴重的西化問題。”李俊宜直言。

中醫人才評判標準的“西醫化”,尤其是事關醫生切身利益的職稱評定方面的“西醫化”,是阻礙中醫人才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原因。當下最重要的工作是按中醫自身的發展規律來培養人才,因此,李俊宜呼籲亟須出臺一套符合中醫醫師成才規律的職稱體系,以保證中醫醫師的“中醫性”。

同時,李俊宜表示“師承教育”是目前業內普遍認可的符合中醫人才培養規律的體系,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與診療效果。“師承教育”充分發揮名老中醫的作用,通過名老中醫的“傳、幫、帶”,將其寶貴的經驗有效地傳承下來,培養合格的中醫接班人。學生通過“理論+跟診”的模式,在實踐中增進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在翟理祥看來,優秀的中醫人才是中醫院生存與發展的根基,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的關鍵在於擁有一批高素質的中醫人才。廣東省中醫院一直以來格外重視中醫人才的培養,並採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強各層次中醫人才的培養。

首先,該院明確中醫人才培養的目標,如根據醫院和個人的定位,培養“鐵杆中醫”人才、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研究型中醫人才、國際交流型中醫人才。

其次要營造中醫人才成長的環境,如激發青年中醫的成才願望,破除束縛中醫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在職稱和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向關鍵崗位的特殊中醫人才傾斜。

再次要制定合理的中醫人才培養計畫,如按照中醫人才成長規律進行系統規劃,分別制定針對不同技術職稱以及專科骨幹人才、學科帶頭人才的培養方案,規培教育有機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

最後要創新中醫人才培養與管理形式,如建立培養和留住中醫人才的激勵機制,把競爭淘汰機制引入人才管理,利用名中醫工作室和流派工作室等資源,借助互聯網資訊技術和知識管理工具,推動中醫人才的培訓和傳承。

朱創通過名醫館的建設,也對優秀中醫人才的匱乏有著深刻的感悟。

“國家中醫藥法的第二點要解決的問題是加強中醫藥傳承、鼓勵中醫藥創新,解決老中醫藥專家很多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以及中醫藥人才匱乏的問題。”朱創坦言。

不過,朱創也表示,目前從大學教育到繼續教育都為中醫藥傳承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政策支援和技術配置,以前與實踐脫離的教育模式正在改觀。需要改進的是避免“近親繁殖”,要保持中醫百家爭鳴的多樣性,才更有發展活力。要多在民間走訪,甚至邀請優秀的民間中醫去授課,感受多元化的理論和臨床,讓各家學說真正成為中醫藥教育的一部分。這樣做的另一個效果是讓學生感受到基層工作的活力和價值,願意在基層和民間工作。

中醫藥發展須符合自身規律

《中醫藥法》在中醫醫師准入、中藥管理等制度方面也有大的改革創新,如規定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和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經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即可取得中醫醫師資格;允許醫療機構根據臨床需要,憑處方炮製市場上沒有供應的中藥飲片,或者對中藥飲片進行再加工;對醫療機構僅應用傳統工藝配製的中藥製劑品種和委託配製中藥製劑,由許可管理改為備案管理。這些都體現出國家對中醫院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加大了扶持力度。

這些利好政策對中醫院來說,有利於吸收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和經過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增加中醫藥人力資源;有利於緩解基層特別是貧困地區缺醫少藥的燃眉之急,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有利於挖掘和傳承中醫藥的特色療法,打造中醫藥特色品牌。

翟理祥向《中國醫院院長》詳細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如何依據中醫藥的自身規律,明確了該院的辦院方向和中醫人才的培養經驗:該院堅持中西醫並重,堅持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堅持不斷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

“我們歷來客觀理性看待‘中西醫並重’,從不參與中西醫的紛爭,提出‘中醫水準站在前沿,現代醫學跟蹤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探索構建人類完美的醫學’的發展理念,這是一種經過實踐檢驗可供全國中醫院借鑒的發展理念。”翟理祥表示。

第一是加強中醫人才培養構築“鐵杆中醫”培養體系。按照“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的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具有中醫藥人才培養特色的繼續教育體系,區別不同培養物件,實施“朝陽計畫”“拔尖人才計畫”和“名醫工程”,鼓勵跟師學習,建立“名醫工作室”,促進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傳承。

第二是實施“五個挖掘”不斷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以專科和主攻病種為主線,挖掘古今經典文獻和研究成果,挖掘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挖掘本院名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挖掘中醫特色療法和適宜技術,挖掘民間單方和驗方,通過挖掘和繼承中醫藥精華,促進專科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形成。

第三是積極探索構建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體系。進一步推廣中醫“治未病”服務範圍,加強與社區及社會保健機構的合作,推廣“治未病”服務方案,推進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服務,逐步構建“未病-養生、欲病-防治、慢病-管理”的覆蓋疾病預防、診療、保健、養生等生命全週期的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最後是積極推動中醫藥特色療法的搜集、學習和應用。繼續通過全國“杏林尋寶”等方式廣泛搜集中醫藥特色療法和民間適宜技術,在整理、驗證、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中醫藥特色療法操作規範和中醫治療“組合拳”,真正融入日常診療過程,並在院內外廣泛推廣,發揮好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斷豐富解決臨床問題的方法。

中醫藥市場亟須管理

據相關資料顯示,全世界中成藥市場每年銷售額達到300多億美元,而在全球擁有絕對中藥材資源優勢的中國卻只占5%的份額。

目前,我國中藥產業年規模已達4100億元以上,但2012年中藥類產品出口僅為24.99億美元。其中,中藥材及飲片出口為8.58億美元。中成藥國際出口仍然面臨困難,而且再度出現了300萬美元的逆差。

而在世界中藥市場,日本、韓國所占份額高達80%~90%,日本中藥製劑的生產原料75%從我國進口。這些國家從我國進口粗加工中藥原料再進行精加工後,製成符合國際標準的片劑、膠囊等,我國逐漸淪為日本、韓國的中藥材基地。

“長期以來,中醫藥發展存在著諸多問題,對中藥材的爭議也尤為突出。這些問題嚴重危害廣大消費者的健康,阻礙中藥材產業和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李俊宜表示。《中醫藥法》中就明確要建立道地中藥材評價體系,支持道地中藥材品種選育,扶持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加強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生態環境保護,鼓勵採取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等措施保護道地中藥材,這一政策的落實會讓中藥材市場更加規範。

對於道地藥材,北京市海澱區醫學會秘書長王洪斌曾坦言,國家有關部門須加強監管,確保中藥材的品質。“我國的中藥材生產需要更加規範化,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否則不僅影響中醫藥在國際上的聲譽,也會對用藥人群身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有關部門的嚴格監管。中醫的療效和中藥材是分不開的,只有保障中藥材的品質,才能幫助中醫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文/記者 孫茜

平臺運營:卓信視媒

僅為傳達更多資訊之目的,不代表贊同或支持,僅供參考。

基層中醫院和中醫診所首先要明確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建立有利於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的運行機制,採取有效措施,如加強中醫人才的培養、中藥飲片和院內中藥製劑的加工和使用、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的創新以及中醫藥文化氛圍的營造等,著力中醫藥綜合服務能力的建設,提高中醫藥的臨床療效。

其次要拓展中醫藥的服務範圍,開展中醫藥科普和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推廣中醫養生保健和中醫康復知識、技術和方法,促進健康文化與健康管理、中醫技術與康復醫學、健康養老的融合。

再者要利用好分級診療、多點執業的政策,將中醫藥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建立上下聯動的區域協作機制,促進形成基層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協同發展網路,不斷擴大基層中醫院和中醫診所服務內容和覆蓋人群,從而形成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社會資本是未來醫療領域的重要角色,社會資本投資的名老中醫館的建設也能夠為基層中醫服務添磚加瓦。“名醫館的建立可以全面提升中醫藥服務水準,彌補基層中醫服務不足的現象。”北京仁醫堂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創告訴《中國醫院院長》。

據朱創介紹,名醫館和名老中醫專家的合作模式主要是建立醫生工作站,目前已經建立了十五個名老中醫工作室。首先仁醫堂每年會提供醫生工作站一定的經費,再根據看診的效益提供經費,其中醫師專家的診金都歸專家所有,仁醫堂不收取;其次,醫生工作站的專家醫師是工作站的主任,仁醫堂為其配備助手,在擅長治療的領域(病種)上,為專家整理病案,每個醫生工作站有一定的任務須完成(一定數量的論文、經典病案分析、產品等);此外,醫生工作站帶培帶教,名老中醫有培養醫生、培養徒弟的任務。

“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推進中醫館建設不失為一個好方法。”甘肅繼興中醫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俊宜告訴《中國醫院院長》。一直以來,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薄弱,發展規模和水準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基於此現狀國家大力提倡基層建立中醫診所和名醫館,並且放鬆了開辦條件,以此來讓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到基層中醫服務中,會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的普及和發展。

優秀中醫人才不可缺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醫學人才的培養都是重中之重。當下,在以西醫為主流的醫學界,中醫無論從問診還是治療,都存在嚴重的西化問題。”李俊宜直言。

中醫人才評判標準的“西醫化”,尤其是事關醫生切身利益的職稱評定方面的“西醫化”,是阻礙中醫人才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原因。當下最重要的工作是按中醫自身的發展規律來培養人才,因此,李俊宜呼籲亟須出臺一套符合中醫醫師成才規律的職稱體系,以保證中醫醫師的“中醫性”。

同時,李俊宜表示“師承教育”是目前業內普遍認可的符合中醫人才培養規律的體系,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與診療效果。“師承教育”充分發揮名老中醫的作用,通過名老中醫的“傳、幫、帶”,將其寶貴的經驗有效地傳承下來,培養合格的中醫接班人。學生通過“理論+跟診”的模式,在實踐中增進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在翟理祥看來,優秀的中醫人才是中醫院生存與發展的根基,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的關鍵在於擁有一批高素質的中醫人才。廣東省中醫院一直以來格外重視中醫人才的培養,並採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強各層次中醫人才的培養。

首先,該院明確中醫人才培養的目標,如根據醫院和個人的定位,培養“鐵杆中醫”人才、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研究型中醫人才、國際交流型中醫人才。

其次要營造中醫人才成長的環境,如激發青年中醫的成才願望,破除束縛中醫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在職稱和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向關鍵崗位的特殊中醫人才傾斜。

再次要制定合理的中醫人才培養計畫,如按照中醫人才成長規律進行系統規劃,分別制定針對不同技術職稱以及專科骨幹人才、學科帶頭人才的培養方案,規培教育有機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

最後要創新中醫人才培養與管理形式,如建立培養和留住中醫人才的激勵機制,把競爭淘汰機制引入人才管理,利用名中醫工作室和流派工作室等資源,借助互聯網資訊技術和知識管理工具,推動中醫人才的培訓和傳承。

朱創通過名醫館的建設,也對優秀中醫人才的匱乏有著深刻的感悟。

“國家中醫藥法的第二點要解決的問題是加強中醫藥傳承、鼓勵中醫藥創新,解決老中醫藥專家很多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以及中醫藥人才匱乏的問題。”朱創坦言。

不過,朱創也表示,目前從大學教育到繼續教育都為中醫藥傳承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政策支援和技術配置,以前與實踐脫離的教育模式正在改觀。需要改進的是避免“近親繁殖”,要保持中醫百家爭鳴的多樣性,才更有發展活力。要多在民間走訪,甚至邀請優秀的民間中醫去授課,感受多元化的理論和臨床,讓各家學說真正成為中醫藥教育的一部分。這樣做的另一個效果是讓學生感受到基層工作的活力和價值,願意在基層和民間工作。

中醫藥發展須符合自身規律

《中醫藥法》在中醫醫師准入、中藥管理等制度方面也有大的改革創新,如規定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和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經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即可取得中醫醫師資格;允許醫療機構根據臨床需要,憑處方炮製市場上沒有供應的中藥飲片,或者對中藥飲片進行再加工;對醫療機構僅應用傳統工藝配製的中藥製劑品種和委託配製中藥製劑,由許可管理改為備案管理。這些都體現出國家對中醫院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加大了扶持力度。

這些利好政策對中醫院來說,有利於吸收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和經過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增加中醫藥人力資源;有利於緩解基層特別是貧困地區缺醫少藥的燃眉之急,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有利於挖掘和傳承中醫藥的特色療法,打造中醫藥特色品牌。

翟理祥向《中國醫院院長》詳細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如何依據中醫藥的自身規律,明確了該院的辦院方向和中醫人才的培養經驗:該院堅持中西醫並重,堅持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堅持不斷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

“我們歷來客觀理性看待‘中西醫並重’,從不參與中西醫的紛爭,提出‘中醫水準站在前沿,現代醫學跟蹤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探索構建人類完美的醫學’的發展理念,這是一種經過實踐檢驗可供全國中醫院借鑒的發展理念。”翟理祥表示。

第一是加強中醫人才培養構築“鐵杆中醫”培養體系。按照“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的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具有中醫藥人才培養特色的繼續教育體系,區別不同培養物件,實施“朝陽計畫”“拔尖人才計畫”和“名醫工程”,鼓勵跟師學習,建立“名醫工作室”,促進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傳承。

第二是實施“五個挖掘”不斷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以專科和主攻病種為主線,挖掘古今經典文獻和研究成果,挖掘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挖掘本院名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挖掘中醫特色療法和適宜技術,挖掘民間單方和驗方,通過挖掘和繼承中醫藥精華,促進專科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形成。

第三是積極探索構建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體系。進一步推廣中醫“治未病”服務範圍,加強與社區及社會保健機構的合作,推廣“治未病”服務方案,推進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服務,逐步構建“未病-養生、欲病-防治、慢病-管理”的覆蓋疾病預防、診療、保健、養生等生命全週期的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最後是積極推動中醫藥特色療法的搜集、學習和應用。繼續通過全國“杏林尋寶”等方式廣泛搜集中醫藥特色療法和民間適宜技術,在整理、驗證、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中醫藥特色療法操作規範和中醫治療“組合拳”,真正融入日常診療過程,並在院內外廣泛推廣,發揮好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斷豐富解決臨床問題的方法。

中醫藥市場亟須管理

據相關資料顯示,全世界中成藥市場每年銷售額達到300多億美元,而在全球擁有絕對中藥材資源優勢的中國卻只占5%的份額。

目前,我國中藥產業年規模已達4100億元以上,但2012年中藥類產品出口僅為24.99億美元。其中,中藥材及飲片出口為8.58億美元。中成藥國際出口仍然面臨困難,而且再度出現了300萬美元的逆差。

而在世界中藥市場,日本、韓國所占份額高達80%~90%,日本中藥製劑的生產原料75%從我國進口。這些國家從我國進口粗加工中藥原料再進行精加工後,製成符合國際標準的片劑、膠囊等,我國逐漸淪為日本、韓國的中藥材基地。

“長期以來,中醫藥發展存在著諸多問題,對中藥材的爭議也尤為突出。這些問題嚴重危害廣大消費者的健康,阻礙中藥材產業和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李俊宜表示。《中醫藥法》中就明確要建立道地中藥材評價體系,支持道地中藥材品種選育,扶持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加強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生態環境保護,鼓勵採取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等措施保護道地中藥材,這一政策的落實會讓中藥材市場更加規範。

對於道地藥材,北京市海澱區醫學會秘書長王洪斌曾坦言,國家有關部門須加強監管,確保中藥材的品質。“我國的中藥材生產需要更加規範化,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否則不僅影響中醫藥在國際上的聲譽,也會對用藥人群身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有關部門的嚴格監管。中醫的療效和中藥材是分不開的,只有保障中藥材的品質,才能幫助中醫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文/記者 孫茜

平臺運營:卓信視媒

僅為傳達更多資訊之目的,不代表贊同或支持,僅供參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