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深度解析:對比《足球小將》,《灌籃高手》為何沒能拯救日本

日本的體育動漫中, 最出名的無疑就是《足球小將》和《灌籃高手》。 大空翼和櫻木花道的故事分別成為了一代人對於青春最美好的回憶, 《足球小將》更是直接對日本的足球水準產生了深遠影響——一大批日本青少年因為這部動漫決心投身足球事業, 並像大空翼一樣立志海外。

如今, 伴隨著這批年輕人的成長, 日本足球從亞洲二三流一躍成為亞洲最強之一, 並能在世界舞臺與歐美一掰手腕。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灌籃高手》雖同樣讓一眾粉絲開始喜歡籃球, 日本的整體籃球水準卻絲毫沒有起色。

上世紀80年代, 足球籃球兩項運動在日本基本都是“荒漠”狀態, 兩部動漫連載約30年後的今天, 二者在日本國內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4年6月舉行的足球世界盃在日本可謂全民矚目。 日本各大電視臺, 酒吧、飯店的內置電視, 甚至是商場外牆的公共LED大螢幕都在播放著世界盃的各場比賽,

即使是早已沒有日本已參與的淘汰賽階段也是如此。

而另一方面, 同年8月舉行的籃球世界盃, 日本的電視臺連1場比賽的轉播預定都沒有……當時在日本, 不要說普通民眾, 甚至連一大部分籃球愛好者都不知道籃球世界盃正在舉行。 NHK的收視率統計列表裡清楚地寫道2014年巴西世界盃決賽的上下半場收視率分別為58.2%和68.4%, 籃球卻連資料都無從查詢, 兩項運動在日本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這樣的差異緣何而來呢?

1. 漫畫題材的限制

《足球小將》講述了以擁有過人天賦的大空翼為首的一群孩子從小學六年級接觸足球開始逐步成為職業球員, 並最終沖出日本、邁向世界的故事。 故事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空翼等人闖蕩職業足壇、遠赴海外,

克服重重困難之後終於名揚四海為止, 形成了完整的成長時間鏈, 使得這部動漫的最適齡觀眾群體——孩子們擁有了極強的代入感, 讓他們得以從少年時期開始就開始因為喜愛而去接觸足球這項運動。

前日本國腳中田英壽、川口能活就是那批孩子中的“傑出代表”。 而《灌籃高手》描寫的群體是高中生, 這樣一來, 能夠對櫻木花道等人產生最強大代入感的高中生們便成為了投身籃球運動的“主力軍”。 作為要“從娃娃抓起”的體育運動來說, 高中生作為起步的年齡顯然為時已晚。

(圖)《足球小將》激勵了包括中田英壽在內的不少日本球員

此外, 《足球小將》于1983年開始連載, 比1990年開始連載的灌籃高手早了整整7年。 在體育漫畫幾乎只有日本第一運動——棒球一種題材的上世紀80年代, 《足球小將》的出世可謂開天闢地, 為日本的年輕人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與之相比, 在以《足球小將》《棒球英豪》為首的體育漫畫遍地開花的上世紀90年代初,

《灌籃高手》的出世顯得是那麼的普通。

2. 漫畫主旨的不同

當筆者詢問筆者的一位日本朋友這一問題時, 他略加思考之後給出的第一個答案便是“足球小將講的是足球, 灌籃高手講的是青春”。

的確, “足球”這一主題是《足球小將》不可動搖的靈魂。 大空翼喜愛踢球源於他從小就將足球視為自己最好的夥伴,是發自內心的熱愛,驅使著他為了這位“夥伴”去不斷努力。而《灌籃高手》的主角櫻木花道入學伊始時對籃球可謂一竅不通,是赤木晴子的期待驅使他去接觸,並慢慢喜愛上籃球這項運動。

《灌籃高手》與其說是一部籃球動漫,不如說是以籃球作為媒介的一部集青春、勵志、成長為一體的、非常符合日漫傳統價值觀的綜合性動漫,看《灌籃高手》,更多能感覺到的是“同樣的弟兄,同樣的妹子,同樣的高中生活”乃至那膾炙人口的主題曲《好想大聲說愛你》,而不是“同樣的籃球”。

脫離了足球,《足球小將》便不再是《足球小將》;脫離了籃球,《灌籃高手》可以是“射門高手”“攔網高手”“全壘打高手”甚至是“百米高手”而仍不失其魅力。也正是由於這一點,儘管日本國內歷史銷量上《灌籃高手》比《足球小將》高出近3000萬冊,卻仍然無法使讀者真正瞭解並喜歡籃球這項運動。

對於筆者那位90後的日本朋友來說,就劇情而言,儘管對灌籃高手遠比對足球小將熟悉的多,但當我問他籃球打得怎樣時,他也只能苦笑著說“完全沒打過”。

3. 足籃球官方協會的差距

日本足協早在十多年前就發佈了“以世界強隊基準建設日本足球”的百年宏偉目標,並以之為基準提出了一系列十分細化的發展規劃並逐項實施。隨著計畫的逐步實施,日本足球水準不斷提高,終於在2010年南非世界盃打進十六強創造歷史。目前,日本足協的主目標是打進世界前十。而日本籃協則以獲得2020年奧運會的舉辦權為契機,剛剛提出“中長期強化計畫20年構想”。今年才進一步提出培養世界級選手以及選拔高身高選手的“國家拔高計畫”,規劃的細緻程度以及實施進度全面落後於足協。

讓我們一起看幾組資料:截至2016年,日本足球人口約為800萬人,籃球人口則有700萬,雖僅相差100萬,但日本的籃球註冊球員數僅為34028,而足球註冊球員數為150489。註冊球員數與體育人口之比,足球為1比53,籃球竟然是驚人的1比205。

預算方面,日本足協2017-2019年間投入預算額約為184億日元,籃協則僅為31億日元;淨收入方面,足協更是憑藉30億日元十倍於籃協的3億日元。這裡的“投入”包括球場維護、青少年培養、賽事準備等;“收入”則包括轉播權收入、廣告收入、比賽收入等等。由此看來,日本籃球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4. 足籃球相關周邊的開發

就《足球小將》與《灌籃高手》二者本身來說,都有其同名遊戲——《天使之翼》以及《SD灌籃高手》【筆者注:“足球小將”和“天使之翼”實際是同名遊戲(日文均為キャプテン翼),中文譯名不同】。《天使之翼》自1988年在紅白機平臺發佈FC版首作之後,先後在GB系、PS系等不同主機平臺以及手遊平臺發佈多款作品,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列。《灌籃高手》則有FC與SFC兩個版本的1、2兩部曲。

除了這兩部與動漫直接相關的遊戲之外,關於足籃兩大球的遊戲開發的差距立刻被凸顯出來:從紅白機時代的《J聯賽經理》《熱血足球》《世界盃》等經典之作,到KONAMI開發的《WINNING ELEVEN》系列以及《實況足球》系列,再加上日本APP市場數不勝數的足球卡牌手遊,可以說足球遊戲的發展間接推動了日本人對足球的瞭解和喜愛。籃球方面,除《熱血籃球》等極少數遊戲由日本開發之外,無論GB系還是PS系主機上的籃球遊戲幾乎都是由歐美公司開發,受眾也多為西方國家。時至今日,籃球遊戲在日本的受眾仍然為數不多。

至於球衣、文化衫、鑰匙鏈等相關產品,足籃二者產品的產量和銷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語。J聯賽成立25年至今,在球迷文化方面已經相當成熟。在日本,各個球隊的球迷文化已經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在日本第三大城市名古屋大須商業區的街巷內,名古屋逆戟鯨的應援旗幟和應援海報隨處可見。瑞穗運動場周邊甚至松阪屋等大商場內都有球迷文化衫的銷售點。而日本籃球聯賽尚在發展之中,受到發展程度、關注人口數的限制乃至棒球和足球文化的擠壓,相關產品幾乎沒有生存空間,除極少數專門的體育用品商店外很難看到。

5. 身高資料相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的統計資料,日本18歲人口的平均身高為男性170.8cm,女性則為158.3cm。同一資料,我國男性為171.8cm,女性則為159.7cm。日本人儘管在平均身高上再次落後于同屬東亞的中國,但也早已不是當年因身材矮小而被嘲笑成的“倭人”。然而,在日本,180cm以上的成年男性約占全部成年男性的6.5%,而185cm以上的這一比例驟減至0.96%,190cm以上的比例則為0.06%(這還是包括了各個年齡段的人在內的情況)。因此,總人口只有1.27億的日本的籃球適宜人口其實並不多,這也正是日本籃協近年出臺“拔高計畫”的主要原因。

至此,筆者以兩部人氣動漫為媒介,和大家一同列舉了我們的鄰居——日本的足籃兩大球發展至今情況異同的諸多影響因素。當然,造成日本足球籃球發展速度不同的因素是綜合並且相互關聯的。日本的足球已然走在了亞洲的前列,籃球隨著籃協各項規劃的逐步實施,未來的發展潛力也不容小覷。我們要做的,就是借鑒這位鄰居的兩項運動發展中的長處,逐步提升並穩固自身實力。

大空翼喜愛踢球源於他從小就將足球視為自己最好的夥伴,是發自內心的熱愛,驅使著他為了這位“夥伴”去不斷努力。而《灌籃高手》的主角櫻木花道入學伊始時對籃球可謂一竅不通,是赤木晴子的期待驅使他去接觸,並慢慢喜愛上籃球這項運動。

《灌籃高手》與其說是一部籃球動漫,不如說是以籃球作為媒介的一部集青春、勵志、成長為一體的、非常符合日漫傳統價值觀的綜合性動漫,看《灌籃高手》,更多能感覺到的是“同樣的弟兄,同樣的妹子,同樣的高中生活”乃至那膾炙人口的主題曲《好想大聲說愛你》,而不是“同樣的籃球”。

脫離了足球,《足球小將》便不再是《足球小將》;脫離了籃球,《灌籃高手》可以是“射門高手”“攔網高手”“全壘打高手”甚至是“百米高手”而仍不失其魅力。也正是由於這一點,儘管日本國內歷史銷量上《灌籃高手》比《足球小將》高出近3000萬冊,卻仍然無法使讀者真正瞭解並喜歡籃球這項運動。

對於筆者那位90後的日本朋友來說,就劇情而言,儘管對灌籃高手遠比對足球小將熟悉的多,但當我問他籃球打得怎樣時,他也只能苦笑著說“完全沒打過”。

3. 足籃球官方協會的差距

日本足協早在十多年前就發佈了“以世界強隊基準建設日本足球”的百年宏偉目標,並以之為基準提出了一系列十分細化的發展規劃並逐項實施。隨著計畫的逐步實施,日本足球水準不斷提高,終於在2010年南非世界盃打進十六強創造歷史。目前,日本足協的主目標是打進世界前十。而日本籃協則以獲得2020年奧運會的舉辦權為契機,剛剛提出“中長期強化計畫20年構想”。今年才進一步提出培養世界級選手以及選拔高身高選手的“國家拔高計畫”,規劃的細緻程度以及實施進度全面落後於足協。

讓我們一起看幾組資料:截至2016年,日本足球人口約為800萬人,籃球人口則有700萬,雖僅相差100萬,但日本的籃球註冊球員數僅為34028,而足球註冊球員數為150489。註冊球員數與體育人口之比,足球為1比53,籃球竟然是驚人的1比205。

預算方面,日本足協2017-2019年間投入預算額約為184億日元,籃協則僅為31億日元;淨收入方面,足協更是憑藉30億日元十倍於籃協的3億日元。這裡的“投入”包括球場維護、青少年培養、賽事準備等;“收入”則包括轉播權收入、廣告收入、比賽收入等等。由此看來,日本籃球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4. 足籃球相關周邊的開發

就《足球小將》與《灌籃高手》二者本身來說,都有其同名遊戲——《天使之翼》以及《SD灌籃高手》【筆者注:“足球小將”和“天使之翼”實際是同名遊戲(日文均為キャプテン翼),中文譯名不同】。《天使之翼》自1988年在紅白機平臺發佈FC版首作之後,先後在GB系、PS系等不同主機平臺以及手遊平臺發佈多款作品,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列。《灌籃高手》則有FC與SFC兩個版本的1、2兩部曲。

除了這兩部與動漫直接相關的遊戲之外,關於足籃兩大球的遊戲開發的差距立刻被凸顯出來:從紅白機時代的《J聯賽經理》《熱血足球》《世界盃》等經典之作,到KONAMI開發的《WINNING ELEVEN》系列以及《實況足球》系列,再加上日本APP市場數不勝數的足球卡牌手遊,可以說足球遊戲的發展間接推動了日本人對足球的瞭解和喜愛。籃球方面,除《熱血籃球》等極少數遊戲由日本開發之外,無論GB系還是PS系主機上的籃球遊戲幾乎都是由歐美公司開發,受眾也多為西方國家。時至今日,籃球遊戲在日本的受眾仍然為數不多。

至於球衣、文化衫、鑰匙鏈等相關產品,足籃二者產品的產量和銷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語。J聯賽成立25年至今,在球迷文化方面已經相當成熟。在日本,各個球隊的球迷文化已經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在日本第三大城市名古屋大須商業區的街巷內,名古屋逆戟鯨的應援旗幟和應援海報隨處可見。瑞穗運動場周邊甚至松阪屋等大商場內都有球迷文化衫的銷售點。而日本籃球聯賽尚在發展之中,受到發展程度、關注人口數的限制乃至棒球和足球文化的擠壓,相關產品幾乎沒有生存空間,除極少數專門的體育用品商店外很難看到。

5. 身高資料相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的統計資料,日本18歲人口的平均身高為男性170.8cm,女性則為158.3cm。同一資料,我國男性為171.8cm,女性則為159.7cm。日本人儘管在平均身高上再次落後于同屬東亞的中國,但也早已不是當年因身材矮小而被嘲笑成的“倭人”。然而,在日本,180cm以上的成年男性約占全部成年男性的6.5%,而185cm以上的這一比例驟減至0.96%,190cm以上的比例則為0.06%(這還是包括了各個年齡段的人在內的情況)。因此,總人口只有1.27億的日本的籃球適宜人口其實並不多,這也正是日本籃協近年出臺“拔高計畫”的主要原因。

至此,筆者以兩部人氣動漫為媒介,和大家一同列舉了我們的鄰居——日本的足籃兩大球發展至今情況異同的諸多影響因素。當然,造成日本足球籃球發展速度不同的因素是綜合並且相互關聯的。日本的足球已然走在了亞洲的前列,籃球隨著籃協各項規劃的逐步實施,未來的發展潛力也不容小覷。我們要做的,就是借鑒這位鄰居的兩項運動發展中的長處,逐步提升並穩固自身實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