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鵝病是養出來的,你同意不?

近期葛老師在養殖戶走訪中, 通過現場的飼養管理, 發現許多問題, 最終總結出一句話, “鵝病是養出來的”。 下面就這些問題進行分析:

一、對溫度與通風的認識

特別是在冬季, 大多數養殖戶認過於注重保溫而忽視了通風這一重要環節。 在一養戶現場, 17天的鵝群, 呼吸道嚴重。 進入其鵝舍時, 發現濕度太大, 鵝舍牆壁上有流水, 頂棚上面竟然像下雨一樣, 不斷有的水滴滴下, 氨氣味較濃, 通風口量太少, 門窗緊閉。 詢問為何不通風, 回答是怕把鵝凍著。 其實養戶對這一方面陷入了誤區, 在14天后的鵝只, 只要把溫度控制在24-26度,

不要出現忽高忽低, 鵝只就會非常舒服。 往往鵝群出現問題是因為溫差較大, 忽冷忽熱造成的。

二、育雛的溫度控制不均衡

這一問題主要是在標準化舍, 鵝舍前後後溫差太大。 前面第一欄溫度較好, 而最後一欄溫度達不到, 出現的問題是一日齡小鵝在溫度達不到時, 紮推現象嚴重, 影響開水與開食, 對後期的生長形成隱患。 育雛關鍵是看鵝施溫, 根據鵝群的分佈狀況進行合理的調整溫度。 不要把溫度放在某一數值上。 其中一養殖場, 在一日齡時出現問題時, 養殖工人把舍內溫濕度計放在了熱風帶口下面, 從熱風帶出來的熱風正好吹在溫度計上, 上面顯示達到33度, 工人在記錄溫度時, 把此溫度記上了,

而外面溫控器上面顯示舍內溫度28度, 溫度探頭在第二欄前面。 第三欄的鵝群出現紮推, 明顯溫度不夠。 如果只把溫度做為一個資料來看, 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必須根據鵝群狀況給予適宜的溫度。

三、為什麼冬季問題嚴重

不可否認是現在疫情是越來越嚴重, 而冬季又是一個大問題。 還是回歸到一點, 那就是溫度與通風。 由於冬季過多的注重保溫, 要麼溫度過低, 鵝只感冒了, 要麼通風不良, 氧氣量不足。 讓鵝只天天處於一種應激狀態, 而當舍內的溫度過高, 濕度過大時, 正好時細菌, 病毒生長的最佳環境。 當通風不足時, 這些細菌很通過空氣流動帶出鵝舍, 長期定居於舍內, 成為最大的隱患。 正是這種環境, 給細菌, 病毒提供了繁殖,

甚至變異的“溫床”。 這也是大多數獸醫工作者, 很輕鬆的從嘴裡說出流感, 副黏病毒, 小鵝瘟, 漿膜炎等等。 而又有多少獸醫工作者能夠從飼養管理方面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

總結, 有些病的確是無能為力的, 但是那樣的病又有多少。 而現場的問題是許多病都是因飼養管理不善造成的。 只要改善環境, 病就會無藥自除。 所以說病是養出來, 也得靠養來防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