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魯山縣:打造“六金”模式 推進“造血”扶貧

【中原經濟網平頂山新聞訊】(河南經濟報記者 吉娜 通訊員 任廣輝)魯山縣立足全面小康, 跳出扶貧抓扶貧, 正確處理近期脫貧與長遠小康、短期項目與支柱產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關係, 以產業扶貧為抓手, 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導, 企業主體, 社會參與, 群眾受益”的產業扶貧格局, 構建了94個“功能表式”扶貧基地, 形成了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旅遊業、光伏產業五大特色扶貧產業, 建立了平原片區、西北山區、西山區、西南山區、環湖(昭平湖)區、城郊區、產業集聚區七條扶貧產業帶, 打造了“六金”產業扶貧模式, 促進了脫貧攻堅健康發展。

一是土地流轉得租金。 按照縣域結構對土地進行分類, 制訂土地利用規劃, 結合土地性質和地域, 通過個體流轉、連片流轉、區域流轉等形式, 將貧困戶土地和荒坡流轉給大戶或者扶貧產業, 使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 獲得租金增加收入。 目前, 全縣流轉貧困戶荒坡和土地8萬畝, 其中用作高效生態農業5000畝, 用作特色林果種植3.15萬畝, 用作養殖業3000畝, 用作旅遊業4萬畝, 用作水產養殖500畝, 為貧困戶年創利潤4800萬元, 有6100戶貧困戶獲利。

二是資金入股得股金。 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 將貧困群眾到戶增收補貼和扶貧小額貼息貸款等資金注入扶貧產業直接入股分紅;將貧困戶土地、林地及河塘等資源以折價入股的形式交給企業或經濟實體進行經營,

所得利益按照入股份額和折合比例進行分紅。 引入安貸保險, 使扶貧產業在扶貧路上“零風險”, 從而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使貧困戶獲得增收。 以堯山花海、墨子古街為主的36家扶貧產業已吸納因病無勞動能力貧困戶2960戶入股, 每年每戶保底分紅5400元以上。

三是基地務工得薪金。 在扶貧產業中挑選工作技能較為簡單、勞動密集型的合作社、扶貧產業作為精准扶貧就業基地, 設置一些適合貧困戶就業的崗位, 讓一些有勞動能力又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戶就近進入扶貧基地務工就業, 通過務工獲得薪酬。 同時, 通過“雨露計畫”培訓和產業基地培訓等形式, 增強有勞動力貧困群眾就業能力。

中原大佛景區、墨子古街為貧困戶提供了經商、保潔、保安、導遊等崗位, 安排260名貧困群眾就業;董周鄉五裡嶺酥梨種植合作社為貧困戶提供了除草、施肥、修剪、摘果、搬運等就業崗位, 可安排350名貧困群眾就業;下湯龍潭養殖基地為貧困戶提供了日常管理、防疫、運輸等就業崗位, 可安排65名貧困群眾就業。 目前, 全縣已打造扶貧就業基地62個, 可帶動5900名貧困群眾就近務工就業, 年人均收入達到18000元以上。

四是委託經營得酬金。 對有技術、有經營能力、有經營意願的貧困戶, 採取以農業為主的扶貧產業將經營主體或者部分經營主體交付給貧困戶經營, 實現資源分享、利益共用、分散管理, 確保貧困戶獲得相應報酬。 庫區鄉搬走嶺村種植大戶將果樹分區劃片轉包給49戶貧困戶獨立經營,

四棵樹鄉合莊村山羊養殖大戶將購買的山羊分給51戶貧困戶進行代養。 目前, 有23個扶貧產業實施委託經營, 帶動620戶貧困戶脫貧。

五是超產經營得獎金。 從事加工生產的勞動密集型扶貧企業, 通過定單加工和“1+N”生產模式(以加工企業為主體, 將生產車間建在貧困戶家中或部分貧困村, 由貧困戶獨立生產), 採取計件和計量生產方式, 實現多勞多得, 按勞分配。 張官營鎮美倫飾品公司為周邊4個鄉鎮240戶貧困戶配備了生產設備, 免費提供技術培訓, 免費提供原材料, 由貧困戶以家庭為車間實現作坊式生產, 對生產出來的產品, 由美倫公司進行收購, 使貧困戶平均每戶每年約1.9萬元收入。

六是訂單種植得售金。 採取“公司+貧困農戶”、“合作社+貧困農戶”的模式, 通過建立生產基地、農超對接、大戶帶動等形式, 與種植類、加工類、商貿類扶貧產業及電商建立訂單協作關係, 通過直接供銷和“互聯網+”等形式, 讓貧困群眾獲得收益的一種模式。 張店鄉煒誠實業在周邊行政村建立水稻生產基地、蔬菜種植基地、食用菌種植基地等由貧困戶經營, 按照訂單回收加工;縣城內部分大型超市直接與貧困戶簽訂供銷協議, 將貧困戶生產的水果進入超市;董周鄉五裡嶺酥梨種植合作社將貧困戶個體種植的水果以訂單形式進行收購, 集中銷售等。 目前, 全縣有960戶貧困群眾通過訂單種植獲得收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