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電影《千與千尋》的人文哲思

不同於好萊塢出品的動漫電影, 日本的動漫電影除有引人入勝的劇情之外, 有著濃厚的人文哲思在裡邊, 這很符合日本人“擰巴”的性格(高曉松老師習慣用“擰巴”二字形容日本人的性格),

電影《千尋千尋》也不例外。

電影《千與千尋》於2001年上映, 創作時間恰好是日本19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的金融危機之後。 日本的這次金融危機和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原因大致相同,

那就是產能過剩, 倒逼資本湧向房地產, 造成房地產泡沫。

宮崎駿一開始就給我們交代了這部作品創作的動機:一家三口不堪大城市的生活壓力, 搬遷到偏遠的小鎮上來定居。 但小鎮是如此的荒涼, 每到夜晚都有妖魔鬼怪出沒, 自己的父母也因自己的貪婪而變成了豬。

河神的出現則是表達了宮崎駿對於環境污染的深惡痛絕。 河神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緩緩來到“油屋”來洗澡的時候, 竟然被眾妖怪誤以為是腐敗神, 因為他太臭太髒了, 以至於眾妖都不願意伺候這一個又臭又髒的顧客。

千尋就被打發來給河神洗澡, 結果洗出了一堆破銅爛鐵和滿屋子臭氣熏天的污水……

河神還帶來了金子。 眾妖看到金子頓時兩眼放光, 欣喜若狂。 無臉怪以為千尋也愛金子, 竟然便出了大把金子獻給不讓他淋雨的善良的千尋。 無臉怪就是暴發戶的化身,

他以為有錢就可以買到一切, 殊不知有時還真不管用。 他愛上了千尋, 就像富商愛上了女明星一樣。

湯婆婆和錢婆婆這對雙胞胎姐妹為了錢和權力反目成仇。 白龍成為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這在現實中比比皆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