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位老師的蛻變:好教育不屬於芬蘭、美國,它在你熱愛生命的心中

如果不懂得教育之“道”, 即使掌握再多的教法、技巧, 也只會讓老師焦慮, 讓學生受挫。

老師不是要防止孩子犯錯, 糾正孩子的錯誤, 而是做一個充滿鼓勵的觀賞者, 讓孩子在錯誤中自己發現並糾正自己。

芬蘭式的家長?芬蘭式的老師?

這個月, 讀書會的爸爸媽媽們共同讀了《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這本書。 不少書友一致認為, 芬蘭之所以有那麼優質的教育, 主要原因是這個國家“人少錢多。 ”

這引起了我的深思。

通觀此書, 芬蘭的家長和老師經過三十多年的教育探索和改革, 他們如今在切實踐行下面的理念:

以人為本, 不求躁進, 不講形式, 不以贏為目標。

令我感到深思的是, 這樣的教育理念我們都知道, 但要達到這種教育境界, 談何容易。

不從全國的範圍來講, 對家長來說, 我們直接面對的是自己的家庭;對老師來說,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班級。 不去芬蘭, 我們很多家庭和班級完全可以做到“人少錢多。 ”

但即使有這樣的條件, 究竟是缺少了什麼, 讓我們的家長、老師、孩子中的大多數站在焦慮的風口浪尖上?我們離芬蘭的教育理念有多遠?離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有多遠?

跟芬蘭一樣, 教育的革新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學習、探索、思考、革新。 沒有這些, 即使再有30年, 即使再“人少錢多”, 我們還會認為, 那是別國的教育烏托邦,

我們只有羡慕流口水的份兒。

有些書友說, “我們不能把孩子送去芬蘭讀書, 但我們可以做一個芬蘭式的家長”。

作為一個媽媽和老師, 我雖然談不上是芬蘭式的家長或芬蘭式的老師, 但在過去的20年裡, 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 我特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從事教育工作20年來的學習、反省和改變過程。

第一個階段

無意識的無能

迷茫、無知、混沌的幾年時光

我把自己老師生涯的第一個階段稱作“無意識的無能”。

這個階段的我, 不知道自己缺什麼, 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有多麼違背教育本質, 當然, 也全然不知自己的做法錯在哪裡。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中學英語老師, 同時也擔當班主任的工作。

我是教育科班出身,

在大學期間學過教育心理學, 也學過教學理論知識。 但在實際工作中, 我深深感到, 那些課本上的知識對我的實際工作並沒有太大作用。

最初幾年的教學工作, 讓20歲出頭的我感到身心疲憊。

我住在學校的宿舍裡, 經常利用放學時間給孩子補課。

我對孩子們全身心付出, 卻常常感到恨鐵不成鋼, 孩子們不爭氣, 不懂得我的苦心……

這是那個階段的典型特點。

有一個孩子讓我印象深刻。

這個孩子在父母離異後跟著媽媽生活, 特別聰明, 非常活潑好動。 我在他身上費了很多心思。

有一次, 我竟然爆發了。 那是一節自習課, 我從辦公室走到教室, 教室裡亂哄哄的。 孩子們知道我要到了, 可是這個孩子還是晚了一步。 他在桌子之間的過道裡,

正往自己的位置上奔跑, 那是一段比較長的路。

這個孩子個子不高, 膚色比較黑。 下麵這段話居然從我嘴裡脫口而出:你看看你, 像個土豆在班裡滾來滾去, 怎麼說都沒用呢?你不好好學習, 將來會有出路嗎?你知道為什麼爸爸不跟你在一起嗎?想過這個問題嗎?

當時, 毫不誇張地說, 我一根筋地認為, 孩子成績不好, 就考不上好學校, 當然也就沒有出路。

對當時的我而言, 我相信只有通過背書, 看教課書, 海量做題, 從能有好成績。

後來的我還是堅持給孩子補課, 讓孩子默寫生詞, 做各種練習題, 但效果甚微。

直到後來, 我離開了中學老師這個崗位, 好多學生給我送了禮物, 但我只收了上面提到的男同學的禮物,

那是一個小狗存錢罐。

後來, 我有一陣子不做老師了, 每每想起這段經歷, 我也把它當做自己最不堪的一段經歷, 也成了我最不能原諒自己的一段記憶。

時至今日, 20年過去了, 在我的記憶裡, 那時的我完全意識不到教學的問題根源在於我自己, 更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

我想, 如果沒有下面兩個階段的轉變, 目前我應該還處於這個階段, 而且程度更深, 更加不可理喻。

第二個階段

有意識的無能

混沌和探索相結合的階段

親愛的朋友, 你是不是曾經困惑過:讀了那麼多育兒的書, 可真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會抓狂。

這就意味著, 你進入了一個有意識的無能階段了。 這也是我曾經經歷的一個階段。

十幾年前, 由於各種原因, 我從中學教育進入了幼稚教育領域。

我接觸美國的幼稚教育比較多。看到他們用和善而堅定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我非常羡慕。

但通過對美國的很多幼稚園的研究,我也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幼稚園或者老師、家長都在踐行我們認為的理想的教育模式。面對各國、包括我們國內形形色色的教育特色、教育行為,我模模糊糊地在思考,在質疑,但細究起來思考的也只是表面的浮毛,心中的很多為什麼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這段時間裡,我閱讀了大量的育兒書籍。我把這些書籍中對我説明最大的一小部分,整理成了我現在幼稚園的教師必讀書目。

這些書有效解決了我一個問題,就是讓我意識到自己確實缺乏教育方法,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然而,書中提供給老師和家長的教育方法、理念並沒有讓我從焦慮中解脫出來。在遇到問題時,尤其是我無法有效解決的問題時,我的意識狀態很快就回到了第一個階段。

下面這個老師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了我在這個階段的狀態。

我曾經在一個小有名望的幼稚園做執行園長。當時我的視野正不斷被優秀的育兒書籍刷新,我因此將書裡的方法介紹給園裡的老師們,讓她們在帶班的時候使用。

後來,一件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

在幼稚園,每個班裡都會有極個別小孩沒有學會處理與小朋友之間的矛盾,有時候還會動手打人。

在教研活動時,我把蘇珊佩羅的《故事知道怎麼辦》中的一個故事分享給老師,讓老師在孩子們睡前或離園前講給孩子聽。

這個故事的大概意思是,有一個小螃蟹,總是喜歡用自己的鉗子攻擊別的小動物,後來很多小動物都怕它,不敢跟它玩。 後來,大家想出了好辦法,小動物們用海草給小螃蟹織了一幅手套。後來,小螃蟹也體會到了不攻擊他人的樂趣,和大家成了好朋友。

教研活動後,我有一次經過一個班級時,無意間聽到一位平日裡很溫和的老師在對一個孩子大吼:你再這樣,也給你織一個小螃蟹的手套,看你以後還敢不敢了。

當時的我真的是震驚了。我們都覺得科學的育兒方法,何以成了傷害孩子的工具了呢?

我又一次進入了迷茫期。

我不斷摸索,不斷尋找出問題的原因究竟在哪兒。

或許,當我們沒有觸碰到教育的本質時,這些方法反而成了我們違背教育規律的工具,反而助長了我們的迷茫和困惑。

第三個階段

有意識的有能

觸動內心,發生質變

我也把這個“有意識的有能”階段稱為樂享階段。

如果有人問我,一生中哪個階段最幸福,自己的價值感最高,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我自己做媽媽,自己做幼稚園園長和英語老師的這幾年。

最混亂、最無助的時期,也是最可能發生質變的時期。

有三個人物,成為我從混沌狀態徹底走出來的關鍵因素。

第一個影響我的人:蘇霍姆林斯基

一年多的時間裡,我一頭紮進了對幾個教育家的研究中。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蘇霍姆林斯基。

說實話,大學期間,我學教育時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名字並不陌生。但對當時的我來說,這個名字充其量就是一個符號,最多就是在寫畢業論文時象徵性地引用一句: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

看了他的一些書,尤其是《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我慢慢地進入了悟的階段。

我將蘇霍姆林斯基任職期間,他所在村子的變化用表格做了一個統計。

這種斐然的成果,只靠科學的教育方法能夠取得的嗎?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成長經歷和他的各種著述後,我深深地領悟到,他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深入探索兒童思維奧秘的過程。

他是那麼尊重著每個學生的特點。

蘇霍姆林斯基做的是小學和中學的教育。如果用我們現在的觀點來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都小學了,想改變一個孩子很難了。

難道他教的這麼多的孩子裡面沒有“後進生”,沒有不愛學習的學生嗎?

他通過多年的探索,得到一條深刻的信念:人的天賦、可能性、能力和愛好確實是無可限量的,而每一個人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又都是獨一無二的。自然界裡沒有這樣一個人,我們有權利說他是“無論幹什麼都不行。”

如果人沒有使出全部的體力和精神力量,手上沒有老繭,沒有流過汗水,沒有疲勞和克服困難,他是不可能取得和理解信念的。

在上世紀50年代,他就已經開設了系統的“家長學校”,他就知道“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就知道“要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他就知道“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

第二個影響我的人:蒙台梭利

在我看了蒙台梭利的兩本書《蒙台梭利幼稚教育科學方法》《有吸收力的心靈》之後,我更是深深感受到她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尊重,她對生命的尊重。

她書中的兩個例子,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 一個熱愛生物的生物學家,為了研究一個小的生物的生活規律,他會在淩晨第一絲陽光出現之前的幾個小時,拿著放大鏡,觀察一個樹葉上的小生物,一動不動,屏住呼吸,只是觀察,記錄。他眼中會帶有欣喜的光芒,他內心會充滿對這個小小的生命的尊敬。

◆ 蒙台梭利在一個幼稚園觀察一個兩歲多的小孩。這個孩子看到幾個比他大的哥哥姐姐圍成一圈在玩,可是看不到圈裡是什麼,他很好奇,就開始上旁邊的臺階,可還是看不到,他又上一個更高點的地方,通過多次努力,就在他馬上扶著一個欄杆就能看到的時候,一個老師經過,一把抱起了他,雖然他在老師的身上,看到了哥哥姐姐在幹什麼,但我們可以想一想,這個孩子當時的感受是喜悅還是失落呢?

如果脫離了蒙台梭利的這些理念,而只是從表面上操作那些風靡的蒙台梭利教具,其實也是從表面上來談教育。

第三個影響我的人:盧梭

從盧梭的《愛彌兒》兩本書中,我看到了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用自己的生命在詮釋,如何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地發展。

盧梭從人本性出發的理念打動著我,他的切入教育本質等很多觀念正是我饑渴的心中所缺乏的。

當我還糾結于怎麼糾正孩子的錯誤,怎麼不讓孩子犯錯誤,怎麼給孩子講我認為正確的道理時,盧梭讓我明白:

孩子是通過錯誤,形成自己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的。給孩子講道理,表面上是為了讓他少走彎路,但他最終只會把別人的看法當作自己的看法。

盧梭說,如果孩子弄錯了,就讓他錯,用不著去改正,你靜靜地等著他自己去發現和更改好了,或者,至多也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引導他自己覺察出自己的錯誤來。如果他一直不能出錯,他就不能學得好……

如果說,我曾經大量閱讀的育兒類書籍是從“術”的層面來談教育,那麼蘇霍姆林斯基、蒙台梭利、盧梭等這些人的思想(而不是方法)讓我從“道”這個層面認識到:

教育的本質是對一個生命的尊重。無論他是幼小的,成熟的,出生高貴的,還是貧窮的……你尊重這個生命的存在,以及它的發展規律。

當我觸碰到教育之“道”時,我好像忽然開悟了一樣,欣喜地發現,原來讀過的那些教育類書籍竟然開始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了。

最近,我家女兒在學習騎自行車。

我幫她扶著,也深深地尊重她探索平衡的過程中需要經歷的過程:她會犯錯誤,會調整……這是屬於她的寶貴經歷,無需別人根據自己的經歷來進行干涉和指責。

當孩子拐彎拐不好,平衡掌握不好要摔倒,以往的那個我肯定會脫口而出:怎麼又往這邊了;這樣騎的姿勢不對;你不會扶正嗎?

而現在,我是帶著喜悅的心態,看著她搖搖晃晃地摸索,在必要的時候扶上一把。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一個充滿鼓勵的觀賞者。

這就是我理解的教育生涯之道。沒有這個“道”,再多的術也無濟於事。

如果不遵從這個“道”,你用的術再多,反而會成為徒增焦慮的手段。沒有了這個“道”,我們也就是無根的浮萍,隨著外界而飄動。

當教育之“道”為己所用,我讀的很多書都成了十分有效的工具。當你理解教育之“道”,孩子的表現不僅不會激怒我們,反而會讓我們內心生出巨大的悲憫之心,這是對生命成長的悲憫。

我經常對園裡的老師們說,她們非常幸運,雖然還沒有孩子,但可以在實踐中磨煉到這個“道”的境界。她們一邊讀書,一邊思考,一邊踐行,一邊調整,在充滿對生命的尊重中成長。

她們不會說,沒有本來覺得孩子挺好的,可是家長這樣,對孩子的印象也大打折扣。等她們成為父母,也不會說自己對班裡的孩子有耐心,到家對自家孩子就沒耐心了。

因為她們知道,孩子就是他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跟別人沒有關係,她值得得到我們每個人的尊重,這個尊重是不受別人的影響的。

只有把“道”種在心裡,那些育兒書、家教書裡的技巧,才會真正開始發揮出作用。

道和術的結合,沒有科學理念的輸入是不行,沒有和實踐相結合的思考是不行的,沒有一次次、一遍遍地嘗試是不行的。我們現在就走在這個道路上。

最近讀了The reader,裡面有一句話給我記憶深刻:

Sometimes the memory of happiness cannot stay true because it ended unhappily. Because happiness is only real if it lasts forever.

我試著按自己的理解翻譯了一下:

有時,幸福的記憶不能留存,因為它是以不幸福結束的。只有永久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

每天和老師們、孩子們以及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每天都是一個完整的幸福。這些幸福的片段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內心深處。

無論這份小小的事業以什麼結尾,其中的幸福記憶都不會消失。我也希望自己的餘生能在探索人生命發展的奧秘中度過。

20多年的教育探索,有迷茫、有困惑、有淚水、有喜悅……我想,無論這個階段需要多長時間,都值得我們去嘗試。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這個過程,沒有這個蛻變,那麼無盡的焦慮就會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

回到的教育的本質,使我越來越相信:

好的教育不是屬於芬蘭,不是屬於美國,不是屬於某個國家的,它沒有國界,它存在於我們熱愛生命的那顆心中。

-END-

備註:本文來自于艾米園長在童書媽媽5月北京讀書會的主題演講,當月閱讀書目《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特別感謝新聞官楊帆的付出。

艾米園長,盧保英,天使家園兒童之家園長。長春師範大學英語教育專業畢業,北師大學前教育碩士,多年從事中美兩國兒童品格教育研究,國內首套系統兒童品格教材編寫者,每天最開心的事情是做孩子最知心的朋友。童書媽媽讀書會成員。

通 往 幸 福 的 家 庭 教 育

通過童書媽媽分享好東西

敬 請 聯 系

QQ 63330426

MAIL ts-mama@qq.com

分享 | 好書 | 好觀念 | 好夏令營 | 好親子行 |好設計 | 好玩具 | 好文創 | 好製造

我從中學教育進入了幼稚教育領域。

我接觸美國的幼稚教育比較多。看到他們用和善而堅定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我非常羡慕。

但通過對美國的很多幼稚園的研究,我也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幼稚園或者老師、家長都在踐行我們認為的理想的教育模式。面對各國、包括我們國內形形色色的教育特色、教育行為,我模模糊糊地在思考,在質疑,但細究起來思考的也只是表面的浮毛,心中的很多為什麼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這段時間裡,我閱讀了大量的育兒書籍。我把這些書籍中對我説明最大的一小部分,整理成了我現在幼稚園的教師必讀書目。

這些書有效解決了我一個問題,就是讓我意識到自己確實缺乏教育方法,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然而,書中提供給老師和家長的教育方法、理念並沒有讓我從焦慮中解脫出來。在遇到問題時,尤其是我無法有效解決的問題時,我的意識狀態很快就回到了第一個階段。

下面這個老師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了我在這個階段的狀態。

我曾經在一個小有名望的幼稚園做執行園長。當時我的視野正不斷被優秀的育兒書籍刷新,我因此將書裡的方法介紹給園裡的老師們,讓她們在帶班的時候使用。

後來,一件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

在幼稚園,每個班裡都會有極個別小孩沒有學會處理與小朋友之間的矛盾,有時候還會動手打人。

在教研活動時,我把蘇珊佩羅的《故事知道怎麼辦》中的一個故事分享給老師,讓老師在孩子們睡前或離園前講給孩子聽。

這個故事的大概意思是,有一個小螃蟹,總是喜歡用自己的鉗子攻擊別的小動物,後來很多小動物都怕它,不敢跟它玩。 後來,大家想出了好辦法,小動物們用海草給小螃蟹織了一幅手套。後來,小螃蟹也體會到了不攻擊他人的樂趣,和大家成了好朋友。

教研活動後,我有一次經過一個班級時,無意間聽到一位平日裡很溫和的老師在對一個孩子大吼:你再這樣,也給你織一個小螃蟹的手套,看你以後還敢不敢了。

當時的我真的是震驚了。我們都覺得科學的育兒方法,何以成了傷害孩子的工具了呢?

我又一次進入了迷茫期。

我不斷摸索,不斷尋找出問題的原因究竟在哪兒。

或許,當我們沒有觸碰到教育的本質時,這些方法反而成了我們違背教育規律的工具,反而助長了我們的迷茫和困惑。

第三個階段

有意識的有能

觸動內心,發生質變

我也把這個“有意識的有能”階段稱為樂享階段。

如果有人問我,一生中哪個階段最幸福,自己的價值感最高,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我自己做媽媽,自己做幼稚園園長和英語老師的這幾年。

最混亂、最無助的時期,也是最可能發生質變的時期。

有三個人物,成為我從混沌狀態徹底走出來的關鍵因素。

第一個影響我的人:蘇霍姆林斯基

一年多的時間裡,我一頭紮進了對幾個教育家的研究中。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蘇霍姆林斯基。

說實話,大學期間,我學教育時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名字並不陌生。但對當時的我來說,這個名字充其量就是一個符號,最多就是在寫畢業論文時象徵性地引用一句: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

看了他的一些書,尤其是《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我慢慢地進入了悟的階段。

我將蘇霍姆林斯基任職期間,他所在村子的變化用表格做了一個統計。

這種斐然的成果,只靠科學的教育方法能夠取得的嗎?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成長經歷和他的各種著述後,我深深地領悟到,他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深入探索兒童思維奧秘的過程。

他是那麼尊重著每個學生的特點。

蘇霍姆林斯基做的是小學和中學的教育。如果用我們現在的觀點來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都小學了,想改變一個孩子很難了。

難道他教的這麼多的孩子裡面沒有“後進生”,沒有不愛學習的學生嗎?

他通過多年的探索,得到一條深刻的信念:人的天賦、可能性、能力和愛好確實是無可限量的,而每一個人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又都是獨一無二的。自然界裡沒有這樣一個人,我們有權利說他是“無論幹什麼都不行。”

如果人沒有使出全部的體力和精神力量,手上沒有老繭,沒有流過汗水,沒有疲勞和克服困難,他是不可能取得和理解信念的。

在上世紀50年代,他就已經開設了系統的“家長學校”,他就知道“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就知道“要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他就知道“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

第二個影響我的人:蒙台梭利

在我看了蒙台梭利的兩本書《蒙台梭利幼稚教育科學方法》《有吸收力的心靈》之後,我更是深深感受到她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尊重,她對生命的尊重。

她書中的兩個例子,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 一個熱愛生物的生物學家,為了研究一個小的生物的生活規律,他會在淩晨第一絲陽光出現之前的幾個小時,拿著放大鏡,觀察一個樹葉上的小生物,一動不動,屏住呼吸,只是觀察,記錄。他眼中會帶有欣喜的光芒,他內心會充滿對這個小小的生命的尊敬。

◆ 蒙台梭利在一個幼稚園觀察一個兩歲多的小孩。這個孩子看到幾個比他大的哥哥姐姐圍成一圈在玩,可是看不到圈裡是什麼,他很好奇,就開始上旁邊的臺階,可還是看不到,他又上一個更高點的地方,通過多次努力,就在他馬上扶著一個欄杆就能看到的時候,一個老師經過,一把抱起了他,雖然他在老師的身上,看到了哥哥姐姐在幹什麼,但我們可以想一想,這個孩子當時的感受是喜悅還是失落呢?

如果脫離了蒙台梭利的這些理念,而只是從表面上操作那些風靡的蒙台梭利教具,其實也是從表面上來談教育。

第三個影響我的人:盧梭

從盧梭的《愛彌兒》兩本書中,我看到了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用自己的生命在詮釋,如何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地發展。

盧梭從人本性出發的理念打動著我,他的切入教育本質等很多觀念正是我饑渴的心中所缺乏的。

當我還糾結于怎麼糾正孩子的錯誤,怎麼不讓孩子犯錯誤,怎麼給孩子講我認為正確的道理時,盧梭讓我明白:

孩子是通過錯誤,形成自己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的。給孩子講道理,表面上是為了讓他少走彎路,但他最終只會把別人的看法當作自己的看法。

盧梭說,如果孩子弄錯了,就讓他錯,用不著去改正,你靜靜地等著他自己去發現和更改好了,或者,至多也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引導他自己覺察出自己的錯誤來。如果他一直不能出錯,他就不能學得好……

如果說,我曾經大量閱讀的育兒類書籍是從“術”的層面來談教育,那麼蘇霍姆林斯基、蒙台梭利、盧梭等這些人的思想(而不是方法)讓我從“道”這個層面認識到:

教育的本質是對一個生命的尊重。無論他是幼小的,成熟的,出生高貴的,還是貧窮的……你尊重這個生命的存在,以及它的發展規律。

當我觸碰到教育之“道”時,我好像忽然開悟了一樣,欣喜地發現,原來讀過的那些教育類書籍竟然開始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了。

最近,我家女兒在學習騎自行車。

我幫她扶著,也深深地尊重她探索平衡的過程中需要經歷的過程:她會犯錯誤,會調整……這是屬於她的寶貴經歷,無需別人根據自己的經歷來進行干涉和指責。

當孩子拐彎拐不好,平衡掌握不好要摔倒,以往的那個我肯定會脫口而出:怎麼又往這邊了;這樣騎的姿勢不對;你不會扶正嗎?

而現在,我是帶著喜悅的心態,看著她搖搖晃晃地摸索,在必要的時候扶上一把。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一個充滿鼓勵的觀賞者。

這就是我理解的教育生涯之道。沒有這個“道”,再多的術也無濟於事。

如果不遵從這個“道”,你用的術再多,反而會成為徒增焦慮的手段。沒有了這個“道”,我們也就是無根的浮萍,隨著外界而飄動。

當教育之“道”為己所用,我讀的很多書都成了十分有效的工具。當你理解教育之“道”,孩子的表現不僅不會激怒我們,反而會讓我們內心生出巨大的悲憫之心,這是對生命成長的悲憫。

我經常對園裡的老師們說,她們非常幸運,雖然還沒有孩子,但可以在實踐中磨煉到這個“道”的境界。她們一邊讀書,一邊思考,一邊踐行,一邊調整,在充滿對生命的尊重中成長。

她們不會說,沒有本來覺得孩子挺好的,可是家長這樣,對孩子的印象也大打折扣。等她們成為父母,也不會說自己對班裡的孩子有耐心,到家對自家孩子就沒耐心了。

因為她們知道,孩子就是他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跟別人沒有關係,她值得得到我們每個人的尊重,這個尊重是不受別人的影響的。

只有把“道”種在心裡,那些育兒書、家教書裡的技巧,才會真正開始發揮出作用。

道和術的結合,沒有科學理念的輸入是不行,沒有和實踐相結合的思考是不行的,沒有一次次、一遍遍地嘗試是不行的。我們現在就走在這個道路上。

最近讀了The reader,裡面有一句話給我記憶深刻:

Sometimes the memory of happiness cannot stay true because it ended unhappily. Because happiness is only real if it lasts forever.

我試著按自己的理解翻譯了一下:

有時,幸福的記憶不能留存,因為它是以不幸福結束的。只有永久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

每天和老師們、孩子們以及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每天都是一個完整的幸福。這些幸福的片段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內心深處。

無論這份小小的事業以什麼結尾,其中的幸福記憶都不會消失。我也希望自己的餘生能在探索人生命發展的奧秘中度過。

20多年的教育探索,有迷茫、有困惑、有淚水、有喜悅……我想,無論這個階段需要多長時間,都值得我們去嘗試。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這個過程,沒有這個蛻變,那麼無盡的焦慮就會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

回到的教育的本質,使我越來越相信:

好的教育不是屬於芬蘭,不是屬於美國,不是屬於某個國家的,它沒有國界,它存在於我們熱愛生命的那顆心中。

-END-

備註:本文來自于艾米園長在童書媽媽5月北京讀書會的主題演講,當月閱讀書目《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特別感謝新聞官楊帆的付出。

艾米園長,盧保英,天使家園兒童之家園長。長春師範大學英語教育專業畢業,北師大學前教育碩士,多年從事中美兩國兒童品格教育研究,國內首套系統兒童品格教材編寫者,每天最開心的事情是做孩子最知心的朋友。童書媽媽讀書會成員。

通 往 幸 福 的 家 庭 教 育

通過童書媽媽分享好東西

敬 請 聯 系

QQ 63330426

MAIL ts-mama@qq.com

分享 | 好書 | 好觀念 | 好夏令營 | 好親子行 |好設計 | 好玩具 | 好文創 | 好製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