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權衡:中國道路為創新“發展經濟學”提供了哪些經驗

中國發展道路, 尤其是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經驗, 不僅極大提升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更是豐富和創新了傳統的發展經濟學分析框架和內容體系, 開闢了經濟現代化新路徑。

二戰以後, 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擺脫貧困、促進經濟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戰略和任務。 面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實踐和問題, 許多經濟學家紛紛提出要走出西方主流經濟學框架, 並圍繞“發展問題”, 提出了許多新的有關發展問題的理論體系和觀點, 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所謂“發展經濟學”。

諸如二元結構理論、工業化理論、城市化理論、人口流動理論、貿易理論、資本流動理論、技術進步理論等發展經濟學分析理論和框架, 長期以來支配著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和實踐進步。

在經歷了約70年的發展以後,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深刻變化。 其中一個普遍的特點和趨勢, 就是發展模式的多樣化和發展過程的不平衡性。 換句話說, 二戰以來, 許多發展中國家根據傳統發展經濟學的單一的“發展模式”, 促進經濟發展和現代化, 但是, 發展中國家內部發展也出現了分化, 有的出現了“發展停滯”問題, 有的卻依舊陷入“貧困陷阱”, 有的甚至出現了“有增長無發展”, 等等。 如何實現“發展”問題, 依然是許多發展中國家至今面臨的核心和關鍵問題。

這些問題, 使得許多發展經濟學家不得不重新反思和創新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框架。

在這樣的實踐發展和理論反思背景下, 中國發展經驗和獨特的發展道路、發展軌跡, 為豐富和創新傳統發展經濟學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基礎和理論來源。 以下幾個方面的中國道路和經驗, 可以促使人們思考和創新傳統的發展經濟學理論模式和分析框架。

一是中國獨特的製造業發展道路。 立足人口大國的要素比較優勢, 以製造業的開放發展與製造業崛起, 奠定了中國和平發展的物質基礎, 極大豐富和創新了發展經濟學的傳統工業化理論。

二是中國獨特的城市化道路。 立足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歷史事實,

通過促進大規模人口城鄉流動與農村內部就地轉移並存的方式, 極大豐富和創新發展經濟學傳統的城市化理論和人口流動模式。

三是中國獨特的市場化轉型。 立足中國計劃經濟體制的歷史基礎和強勢政府的經驗,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通過建立一個有效的市場經濟模式, 提升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資源配置效率, 極大推動了發展經濟學關於市場機制單一論的傳統認識和觀點。

四是中國獨特的對外開放發展道路。 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 積極參與國際分工體系, 注重開放與創新融合發展, 在推動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分享全球化發展紅利, 為發揮全球化機制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經驗,

以全球化的中國實踐和經驗創新了發展經濟學關於傳統的“雙缺口理論”等理論和觀點。

五是中國獨特的技術創新和技術趕超與增長奇跡。 充分發揮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雙重作用, 形成了技術趕超優勢和“彎道超車”的發展模式, 有助於豐富並推動發展經濟學關於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理論與趕超型增長理論的創新。

六是中國獨特的減貧戰略和扶貧經驗。 立足大國發展不平衡的實踐, 充分發揮區域合作與幫扶發展的優勢, 通過技術扶貧、資金扶貧、教育扶貧以及跨地區的“結對子”幫扶機制、“精准扶貧”機制等, 形成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戰略和減貧經驗,

不僅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更為創新發展經濟學中傳統的減貧理論提供了重要經驗。

總之, 中國的發展道路、發展經驗為促進和創新傳統發展經濟學提供了重要經驗和現實基礎, 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學不僅具有重要的中國特色和現實意義, 更具廣泛的世界意義和未來影響。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文/權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