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李海俊:科研與臨床 相輔相成

近些年醫療劇盛行, 從美劇《豪斯醫生》、《實習醫生格蕾》再到國產劇《心術》、《妙手仁心》, 以及最近的《外科風雲》都把醫生這個群體推到了大眾面前。

人們也從中瞭解到, 醫生除了要每天面對忙碌的臨床工作、出乎意料的人事調動、緊張的醫患關係以外, 還要面對科研與創新的壓力。

專利、課題、論文一個都不能少, 醫生不僅要是救人能手, 還要是科研高手。 雖然人們常說, 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但是總有醫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堅持、刻苦與鑽研不僅臨床工作出色, 科研成果也非常豐碩, 稱得上是“醫創之星”。 來自泰州人民醫院的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李海俊博士就是一位臨床和科研都非常出眾的“醫創之星”。

目前擁有脊柱微創相關國家發明7項, 實用新型專利9項, 國際專利三項(美國), 研究成果現有3項專利已經實現轉化, 取得產品註冊證和生產許可證並產生經濟效益。 這只是“醫創之星”李海俊博士醫創之路上的一部分。

李海俊博士在加拿大國家電視臺做健康講座

臨床高手, 造福患者

作為一個優秀的醫生, 李海俊博士當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臨床高手。 回顧李海俊博士回到泰州兩年的時間裡, 從囊袋成形術到椎間孔鏡技術, 從人工頸椎間盤置換到脊柱截骨矯形, 從骨水泥釘到其自己的無射線置釘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的開展可謂遍地開花。

他的最高紀錄是成功為一個間斷五個節段骨折的患者跨越了九個節段進行經皮置釘的微射線下的微創手術治療, 這是目前現有的經皮置釘技術一般無法完成的。 諸如此類的高難度成功案例不勝枚舉, 每一次成功的背後都是李博士及其團隊數年如一日的努力的直接體現。 每一位患者真誠的感謝和舒心的笑容都是對李博士工作的最佳鼓勵。

掌握一系列新技術的李博士常說:“微創技術因為創傷小、恢復快而受到患者青睞,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適合做微創, 錯誤的使用或者濫用微創技術甚至會給患者造成麻煩甚至帶去災難。 ”臨床工作中, 李博士經常會拒絕患者盲目的微創手術要求, 會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 權衡各個方面, 拿出最適合患者的手術方案。 李博士認為, 在選擇治療方案時, 需要避免因為自身的技術缺陷而造成的治療方案的選擇偏倚, 這是對患者負責任的做法, 也是一個臨床醫生應有的態度。 做了十幾年醫生, 李博士一直帶著一份執拗, 在不斷精進醫術造詣的同時, 始終保持著自己從醫的初心和底線。

結合臨床, 創新微創技術

在問及李海俊博士科研和臨床最擅長哪個的時候?李海俊笑著說:“我是先擅長臨床的。” 一個優秀的外科醫生總是手術室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而一個技術過硬而又善於思考的外科醫生,才是病人最堅強的後盾。

作為省級重點專科的科主任,李海俊博士擅長骨脊柱疾病的診治。熟練開展全脊柱的常規手術治療,包括頸椎病的手術治療,頸椎的骨折脫位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置換手術,上頸椎的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及椎間盤突出的手術治療,腰椎滑脫,胸腰椎管狹窄的手術治療,脊柱畸形的矯形手術治療,脊柱內鏡技術等。攻讀博士期間,他在脊柱微創技術上做了積極探索,提出微射線下的脊柱微創技術,同時也解決了單純經皮技術下胸腰椎骨折植骨的難題。目前,整個微創技術入選了醫學科技促進委員會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技術推廣目錄”。

眾所周知,傳統的微創技術因為射線暴露,對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健康有一定潛在影響。這也是目前微創技術無法獲得廣泛推廣的原因之一。李博士提出的微射線下的脊柱微創技術主要從降低射線暴露角度入手,通過使用特殊的手術入路和暴露器械,有效降低了射線暴露,使得醫生和病人的射線暴露接近正常的開放手術,同時還大幅度減少了患者組織創傷的雙重目的。這項技術相較于傳統微創技術有較大優勢:首先是有效降低了射線,為臨床醫生所喜愛;其次是大幅度降低手術創傷,為患者所喜歡,那個跨九節節段做微創手術的患者總共出血量就30毫升。如果採用開放性手術,跨這麼多節段,出血至少300毫升以上。

“最簡單的操作工具才是最實用的好工具,但凡複雜的操作工具一定沒有生命力”,所以,李博士設計的工具的第一要素就是簡單再簡單,可以讓有一定脊柱外科功底的醫生都可以快速上手。而在植入的材料上也不需要特殊的內植物,只需要普通的內植物就可以,明顯降低了患者費用。

花開兩朵,並蒂而生

李博士本科畢業從事臨床工作9年後,再攻讀了碩士和博士。因此,在讀博士期間,他已經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他後來從事的科研方向,大多是臨床方向的。對他而言,臨床就是科研,科研就是臨床,兩者緊密聯繫,相輔相成,科研來源於臨床,臨床又獲益於科研。

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107篇醫學論文被撤”事件,讓醫護人員常年面對的科研與臨床之間的現實矛盾呈現在大眾面前。醫護人員的職稱評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就是科研成果,但是他們平時臨床工作已經非常忙碌與繁重。兩者應該怎樣平衡,科研是否應該給臨床讓路,成為網路上的熱議話題。

對於此,李博士認為,科研可以做,特別是對科研有興趣的人可以鼓勵多做,但是,不能全民做。做科研的最終目的一定是更好的解決醫療中的問題,更好的提升臨床療效,讓病人更好的受益。作為醫生,照顧好病人應該是第一位的,如果因為完成科研任務而荒廢臨床技能的提升,影響病人的治療才是最大的過錯。花開兩朵,並蒂而生,一朵是科研,一朵是臨床。

他還認為,目前醫護人員的壓力很大,評職稱,晉升等等都需要科研成果,這的確讓很多人不能安心的去做醫生。好在目前這種情況開始發生改變。對於科研成果的取得,我們要做到取之有道。在臨床科研中,我們不必好高騖遠,病人需要什麼,我們就可以研究什麼,哪怕只是前進了一小步,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漫漫醫學路,唯有認真前行

不管是在學習生涯,還是在職業生涯,每個人都會遇到不止一位元對自己影響很深的人,李博士也不例外。談及在醫學道路上對自己影響很深的人,他提及了自己的兩位恩師。一位是上海長征醫院脊柱腫瘤的魏海峰主任,在跟隨魏主任的5年時間裡,他的臨床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另一位是他的博士生導師曹曉建教授,曹教授一心從事科研工作,是他在臨床科研路上的啟蒙者和領路人。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老先生曾經說過,“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是說醫生對醫德和醫術水準都有近乎嚴苛的要求,而兩位老師也不僅僅是在醫學專業上對李博士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也以極佳的醫德和人格影響教育了他。

李海俊博士和曹曉建教授

當醫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李博士強調是“認真”二字。醫學界有一句話:嚴于術前,精於術中,勤於術後。嚴、精、勤三個字透露的本質就是“認真”。與生命相關,直面生死,李博士認為沒有什麼比做醫生更需要“認真”的態度和品格。在工作中,李博士對下屬的要求幾近“苛刻”,和他一起工作一年以上的下級醫生回顧自己一年前後的變化,都會覺得自己脫胎換骨,進步飛快,而這和李博士在專業上的“苛刻”和認真是分不開的。

醫學路任重道遠,在這個直接關乎到生命的學科面前,李博士用自己的不懈努力與堅持為人類在命運車輪前的主動權增加了一點點砝碼,也許這在漫漫歷史裡很不起眼,但是對於他的患者,他的學生,那些受益於微射線下微創技術的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在問及李海俊博士科研和臨床最擅長哪個的時候?李海俊笑著說:“我是先擅長臨床的。” 一個優秀的外科醫生總是手術室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而一個技術過硬而又善於思考的外科醫生,才是病人最堅強的後盾。

作為省級重點專科的科主任,李海俊博士擅長骨脊柱疾病的診治。熟練開展全脊柱的常規手術治療,包括頸椎病的手術治療,頸椎的骨折脫位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置換手術,上頸椎的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及椎間盤突出的手術治療,腰椎滑脫,胸腰椎管狹窄的手術治療,脊柱畸形的矯形手術治療,脊柱內鏡技術等。攻讀博士期間,他在脊柱微創技術上做了積極探索,提出微射線下的脊柱微創技術,同時也解決了單純經皮技術下胸腰椎骨折植骨的難題。目前,整個微創技術入選了醫學科技促進委員會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技術推廣目錄”。

眾所周知,傳統的微創技術因為射線暴露,對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健康有一定潛在影響。這也是目前微創技術無法獲得廣泛推廣的原因之一。李博士提出的微射線下的脊柱微創技術主要從降低射線暴露角度入手,通過使用特殊的手術入路和暴露器械,有效降低了射線暴露,使得醫生和病人的射線暴露接近正常的開放手術,同時還大幅度減少了患者組織創傷的雙重目的。這項技術相較于傳統微創技術有較大優勢:首先是有效降低了射線,為臨床醫生所喜愛;其次是大幅度降低手術創傷,為患者所喜歡,那個跨九節節段做微創手術的患者總共出血量就30毫升。如果採用開放性手術,跨這麼多節段,出血至少300毫升以上。

“最簡單的操作工具才是最實用的好工具,但凡複雜的操作工具一定沒有生命力”,所以,李博士設計的工具的第一要素就是簡單再簡單,可以讓有一定脊柱外科功底的醫生都可以快速上手。而在植入的材料上也不需要特殊的內植物,只需要普通的內植物就可以,明顯降低了患者費用。

花開兩朵,並蒂而生

李博士本科畢業從事臨床工作9年後,再攻讀了碩士和博士。因此,在讀博士期間,他已經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他後來從事的科研方向,大多是臨床方向的。對他而言,臨床就是科研,科研就是臨床,兩者緊密聯繫,相輔相成,科研來源於臨床,臨床又獲益於科研。

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107篇醫學論文被撤”事件,讓醫護人員常年面對的科研與臨床之間的現實矛盾呈現在大眾面前。醫護人員的職稱評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就是科研成果,但是他們平時臨床工作已經非常忙碌與繁重。兩者應該怎樣平衡,科研是否應該給臨床讓路,成為網路上的熱議話題。

對於此,李博士認為,科研可以做,特別是對科研有興趣的人可以鼓勵多做,但是,不能全民做。做科研的最終目的一定是更好的解決醫療中的問題,更好的提升臨床療效,讓病人更好的受益。作為醫生,照顧好病人應該是第一位的,如果因為完成科研任務而荒廢臨床技能的提升,影響病人的治療才是最大的過錯。花開兩朵,並蒂而生,一朵是科研,一朵是臨床。

他還認為,目前醫護人員的壓力很大,評職稱,晉升等等都需要科研成果,這的確讓很多人不能安心的去做醫生。好在目前這種情況開始發生改變。對於科研成果的取得,我們要做到取之有道。在臨床科研中,我們不必好高騖遠,病人需要什麼,我們就可以研究什麼,哪怕只是前進了一小步,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漫漫醫學路,唯有認真前行

不管是在學習生涯,還是在職業生涯,每個人都會遇到不止一位元對自己影響很深的人,李博士也不例外。談及在醫學道路上對自己影響很深的人,他提及了自己的兩位恩師。一位是上海長征醫院脊柱腫瘤的魏海峰主任,在跟隨魏主任的5年時間裡,他的臨床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另一位是他的博士生導師曹曉建教授,曹教授一心從事科研工作,是他在臨床科研路上的啟蒙者和領路人。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老先生曾經說過,“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是說醫生對醫德和醫術水準都有近乎嚴苛的要求,而兩位老師也不僅僅是在醫學專業上對李博士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也以極佳的醫德和人格影響教育了他。

李海俊博士和曹曉建教授

當醫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李博士強調是“認真”二字。醫學界有一句話:嚴于術前,精於術中,勤於術後。嚴、精、勤三個字透露的本質就是“認真”。與生命相關,直面生死,李博士認為沒有什麼比做醫生更需要“認真”的態度和品格。在工作中,李博士對下屬的要求幾近“苛刻”,和他一起工作一年以上的下級醫生回顧自己一年前後的變化,都會覺得自己脫胎換骨,進步飛快,而這和李博士在專業上的“苛刻”和認真是分不開的。

醫學路任重道遠,在這個直接關乎到生命的學科面前,李博士用自己的不懈努力與堅持為人類在命運車輪前的主動權增加了一點點砝碼,也許這在漫漫歷史裡很不起眼,但是對於他的患者,他的學生,那些受益於微射線下微創技術的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