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夏日炎炎,看看中醫如何從這兩幅清新畫卷裡解析出祛暑方

夏天又雙叒叕來了, 趁著氣溫竄上去之前, 我們來欣賞幾首夏日祛暑方劑, 每一首, 都像一幅清新的風景畫~


荷塘飲茶圖——清絡飲

半畝方塘一鑒開,

雲影芙蕖共徘徊。

南豆花開染紫露,

鴛鴦偏棲忍冬藤。

天羅絮似春柳子,

青門綠玉翠衣繡。

半盞烏龍井邊沏,

風攜鵲語竹香來。

清絡飲主治暑傷肺經氣分, 暑熱輕微, 津傷未甚之證。 邪淺病輕, 身熱口渴不甚;暑熱上擾清竅, 致頭目不清、昏眩微脹;微暑傷人, 不必重劑, 只宜辛涼芳香輕藥祛暑清熱, 以免藥過病所。 方用銀花辛涼芳香, 清解暑熱, 而為何說“鴛鴦偏棲忍冬藤”?因為金銀花的另一個名字是“鴛鴦藤”——金銀花的葉對生, 花也是成對地生於葉腋間, 像一對永不分離的戀人, 所以又給它起了個有浪漫的名字叫“鴛鴦藤”。


“南豆花開染紫露”——鮮扁豆花是淡紫色的, 《本草便讀》言:凡花皆散, 故可清暑散邪, 以治夏月泄痢等證也, 兩味花藥共為君藥。

青門綠玉即為西瓜, 有點像小時候紅房子白胖子的套路——西瓜翠衣清熱解暑, 生津解渴;而天羅——其實是絲瓜, 絲瓜幹結後形成的絲瓜絡好似天羅地網正是其命名緣由, 《本草便讀》言:絲瓜絡, 入經絡, 解邪熱。 熱除則風去, 絡中津液不致結合而為痰,

可見這一天羅因形似而入經絡, 取類比象之義顯著——絲瓜絡清肺透絡, 則為臣藥。


“芙蕖”為荷花, 而清絡飲取荷葉入藥, 鮮荷葉用邊乃取其祛暑清熱之中而有舒散之意;暑氣通心, 以鮮竹葉心清心而利水, 共為佐使藥。

全方清涼芳香, 輕清走上,

清透肺中暑熱。

而部分版本記載清絡飲可代茶飲, 但是加入的是烏龍茶而非綠茶, 取發酵茶之意或許在於其安神的效果——暑邪易生濕, 濕困脾胃而夜寐不安, 烏龍茶的用意或許在於安眠而非清熱。

清絡飲主治總結:《溫病條辨》卷一:手太陰暑溫, 發汗後, 暑證悉減, 但頭微脹, 目不了了, 餘邪不解者。


山居覓石圖——桂苓甘露飲

老夫偶發少年狂,

左牽黃, 右擎蒼,

錦帽貂裘, 輕騎入山岡。

為避暑氣隨醉翁,

尋鵲石, 獵金剛。

酒酣胸膽尚開張。

無禹孫, 又何妨!

持節雲中, 何日遣馮唐?

路攜桂心染木香,

寂山居, 望天狼。


桂苓甘露飲的組成有數個版本,《醫學正傳》卷二引河間方:桂心,人參,黃耆,茯苓,白術,甘草,葛根,澤瀉,石膏,寒水石,滑石、木香。

《醫學啟源》卷中則記為:白茯苓,白術,豬苓,甘草,澤瀉,寒水石,桂心,滑石。

而其中兩味礦物藥的使用尤為特別:鵲石即為寒水石,《經》曰: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又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大寒微鹹之性,故主身熱邪氣,皮中如火僥,煩滿,及時氣熱盛。《名醫別錄》載:凝水石(即寒水石),色如雲母,可拆者良,鹽精也——都能稱為鹽“精”,則其性味之鹹當極為顯著。


而值得說明的是,這裡的金剛指的是金剛刺——白茯苓的別稱,但是似乎未尋得其出處,倒是絳晨伏胎這個名字更為霸氣側漏——茯苓安胎,著名的安胎飲及當歸芍藥散這些安胎名方都用了它,而這似乎與其淡滲利濕之用有所矛盾?——看到“利”字,孕婦就會警惕,而茯苓的作用究竟是什麼?《本草綱目》記載: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說到了點子上,《素問》雲,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觀此,則知淡滲之藥,俱皆上行而後下降,非直下行也。也就是說茯苓的作用是引導多餘之氣排出而利下焦,對於正氣起到升提的作用——所以是保胎的,同樣的功效在治療暑濕之病時則更為顯著——暑濕傷脾,脾主升清,茯苓補脾之升氣,降人體多餘之濕濁,並從下焦排出,起到祛暑的作用。

這幅畫中,我們留了一個懸念——禹孫是誰?且聽下回分解~


桂苓甘露飲的組成有數個版本,《醫學正傳》卷二引河間方:桂心,人參,黃耆,茯苓,白術,甘草,葛根,澤瀉,石膏,寒水石,滑石、木香。

《醫學啟源》卷中則記為:白茯苓,白術,豬苓,甘草,澤瀉,寒水石,桂心,滑石。

而其中兩味礦物藥的使用尤為特別:鵲石即為寒水石,《經》曰: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又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大寒微鹹之性,故主身熱邪氣,皮中如火僥,煩滿,及時氣熱盛。《名醫別錄》載:凝水石(即寒水石),色如雲母,可拆者良,鹽精也——都能稱為鹽“精”,則其性味之鹹當極為顯著。


而值得說明的是,這裡的金剛指的是金剛刺——白茯苓的別稱,但是似乎未尋得其出處,倒是絳晨伏胎這個名字更為霸氣側漏——茯苓安胎,著名的安胎飲及當歸芍藥散這些安胎名方都用了它,而這似乎與其淡滲利濕之用有所矛盾?——看到“利”字,孕婦就會警惕,而茯苓的作用究竟是什麼?《本草綱目》記載: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說到了點子上,《素問》雲,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觀此,則知淡滲之藥,俱皆上行而後下降,非直下行也。也就是說茯苓的作用是引導多餘之氣排出而利下焦,對於正氣起到升提的作用——所以是保胎的,同樣的功效在治療暑濕之病時則更為顯著——暑濕傷脾,脾主升清,茯苓補脾之升氣,降人體多餘之濕濁,並從下焦排出,起到祛暑的作用。

這幅畫中,我們留了一個懸念——禹孫是誰?且聽下回分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