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劉希婭:教改路上的追夢人

她有一個夢想:讓每一個在校學生都能像紅梅花兒一樣美麗綻放;她有一種責任:通過六年的學校教育成就每個孩子的精彩人生。 為此, 她在教改的路上不斷探尋, 哪怕是蜿蜒曲折、荊棘叢生, 不曾退卻。 她是誰?全國人大會議召開之際, 記者採訪了她——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

校園安全的責任該如何分擔、教師晉職考英語利弊幾何, 教育財政資金要提高使用效益、教師的績效工資方案有待完善……3月的北京春風拂面, 重慶市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又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

作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她為教育的改革發展建言。 作為全國基礎教育界為數不多的全國人大代表, 劉希婭是怎樣的一個人, 她走過了怎樣的教改路, 她如何被國內外眾多教育專家熟悉並認同, 她何以成為中央電視臺新聞播報中的熱點人物?帶著這些疑問, 記者近日走近劉希婭, 走進重慶市謝家灣小學。

六年努力, 精彩你的一生

“六年影響一生”。 進入謝家灣小學, 院內一塊碩大的三峽石上雕刻的六個大字很是醒目。 而這, 也正是劉希婭辦學理念的精華所在。 如今看起來很是平常的這一提法, 卻凝聚著劉希婭對於教育的深思與熟慮, 源于劉希婭對教育改革的思考與擔當。 漫步校園, 抬眼望去, 學校操場對面高高聳立的學生笑臉牆引人注目。

在一張張學生笑臉的裝點之下, 校園顯得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這是一面動態的笑臉牆, 對於學生來說, 只要你努力, 只要你追求, 只要你願意, 你就可以向所有的人展示你的笑容。

走進謝家灣小學的教學樓, 樓道內與牆壁上的各種畫作, 別具特色、很是搶眼。 而這些畫作的作者, 均為謝家灣小學的學生。 謝家灣小學用學生稚嫩的作品裝點美麗校園, 在帶給人們美麗享受的同時, 培養了孩子們的創造力與自信心, 彰顯了素質教育的魅力。

陽光、快樂、和諧……在這裡, 幹部、教師、員工傾心交流, 教師、學生、家長坦誠相待, 孩子們率真活潑、銳意進取。 在與學校師生的座談中, 記者深深感受到這一點。

而在與劉校長的交流中, 記者看到的是一位元果敢睿智、淡定平和, 對教育有著獨到見解的教育改革領路人。

“教育即影響, 六年影響一生”。 劉希婭認為, 中小學校長要實現教育理想, 僅僅關注教育科研是不夠的, 必須在哲學、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不斷學習、探索、實踐。 2004年, 劉希婭校長在學校提出“ 六年影響一生”的辦學理念, 宣導“ 紅梅花兒開, 朵朵放光彩”的學校文化, 力求學生“ 天天快樂, 健康飛翔”。

在劉希婭看來:教育是一把雙刃劍, 它帶給學生的可能是有利於終身發展成長的積極影響, 也有可能是消極影響。 曾經有人質疑:對於孩子來說, 六年影響一生, 也會有不好的影響, 辦學理念應改為“ 六年成就一生”。 劉希婭認為,

教育不能太功利, 正因為有不好的影響, 所以才要挖掘那些對孩子有利的因素, 警惕並杜絕那些不良因素對孩子的影響。

為了學生, 路再難也要走

“謝家灣小學課改, 一次艱難的探索”。 2014年4月,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以此為題, 對重慶市謝家灣小學的教改進行了報導。 此前, 央視新聞直播間及國內多家媒體也對謝家灣小學的教改進行了報導。 近年, 美國、英國、加拿大以及北京、天津、山東等地教育同仁多次到該校考察學習。 學校成為教育部“ 影子校長”培訓基地和多個市區縣的教師培訓基地。

謝家灣小學何以受到如此關注?2004年, 劉希婭來到謝家灣小學。 抓住課程改革這一學校教育的核心要素, 她提出了圍繞學生終身發展所需的能力與素養,

構建新的課程體系, 讓每一個孩子按照自己的優勢去發展。 嘗試國家課程的破與立, 進行地方課程的增與減, 構建“ 小梅花”校本課程體系, 劉希婭在教改路上前行。

2004年至2006年, 學校確定了讓每一個孩子按照自己的優勢去發展的培養目標, 明確了課改思路。 2007年至2009年, 學校建構了學科課程、社團課程、環境課程三類一體的課程體系, 將學科課程由原有的十餘門整合為5門。 2010年至2014年, 學校教改全面實施, “小梅花”課程體系不斷細化, 學校課程中心與社團中心相繼成立。

不僅要對課程進行設計, 還要得到學生與家長的認同。 謝家灣小學教改之路的艱辛, 只有參與者才能有深切的體會。 2014年年初, 教改即將取得重要突破之時, 300多位元學生家長通過網路、傳單、投訴等方式,表示了對課程改革的不理解與不支持。當聽說一位元音樂老師要來教數學課時,很多學生家長產生了更大的抵觸情緒

劉希婭提出,課程整合要遵循“ 三不”原則:家長不同意的不推進,教師不情願的不推進,學校評估認為不適合的不推進。“為了學生的發展,路再難也要走。”劉希婭反復與學生家長溝通交流,並在多種場合表示:課程改革就是要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推行素質教育。學校改革不會以犧牲孩子的利益為代價,保證教學品質是改革的前提。

“三年級的學生剛剛在一次整合的數學與實踐課上學了分米、釐米的概念,老師立即佈置學生用所學知識丈量尺寸、製作旗袍。那節課,孩子們上得特別認真,從頭至尾樂在其中,一點兒都不覺得累,類似這樣的學科整合,學生掌握知識會難嗎?”為了讓家長理解並接受學校的改革,劉希婭以數學與綜合實踐課程的整合為例,向學生家長做了詳細介紹,並得到了家長的認同。

素質與考試,可以正相關

如今,在謝家灣小學學生的課程表上,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思想品德、美術學科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語文漫道、數學樂園、英語交流、藝術生活、體育世界、科學探秘和品性修養(6+1)的整合課程。這就是被稱為“小梅花”的系列課程,它的設計者是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

變化的不只是課程表,還有時間。這五類課程,全在上午教學;下午,全校學生自選參加烹飪、剪紙、二胡、跆拳道、拉丁舞、航模等社團活動。孩子們在音樂教室裡學習古詩詞,進入廚房般的教室學習烹飪,即便放學時間到了孩子們都不願意回家。

國家課程規範化,教師拒絕占時上課、違規補課,學校各個學科均衡地受到重視;地方課程本土化,結合重慶市特點學校開設了“生活禮儀”“巴渝風”“軍營生活”“紅色經典”等本土化課程;校本課程多樣化,以孩子的個性發展需求為目標,學校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吸引學生家長與社會各界人士走進課堂。

新的課改實施之後,是否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與考試成績?學生的成績與分數始終是家長關注的焦點。要打消家長的顧慮,最好的辦法就是請家長們來試課。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學校邀請了家長和孩子們一起上課。幾次交流和體驗之後,不少家長意識到課程整合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部分家長還主動要求成為學校社團活動的志願者。

在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品質、推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謝家灣小學將學生每天一節的課外活動整合為每週四下午的半日活動。學校設立了百余個面向學生的專業小組和興趣小組,讓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繪畫、歌舞、製作,多種活動延伸並豐富了學生的教育與活動。如同將少年宮搬進了校園,孩子們樂在其中、學有所長。

學校先後設立了書法、語言、陶藝、街舞、舞蹈、聲樂等各具特色的社團,除了本校教師外,學校還邀請了巴蜀笑星吳文、重慶市音樂家協會潘裕禮等社會名人參與學校社團的授課,就連街邊藝人也成了社團的指導教師。在半日活動課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揮,校園內特色鮮明的人文環境成為無形的教育空間,彰顯著教育功能。

謝家灣小學的課程改革經歷了十月懷胎般的探索實踐,在全面推開時又經歷了一朝分娩的劇痛。最終,在劉校長一班人的不懈堅持與努力下,學校的教學改革得到了學生家長及社會多方面的認同。如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田慧生院長所評價:謝家灣小學的課程整合把握了課程改革的大趨勢,走在了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經驗值得肯定。

人才培養,不僅在講臺上

“講臺無邊界,校園即課堂”。在劉希婭看來,校園中,凡是有孩子的地方,就應該有教育因素的存在。學校教育,應體現在學生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隨學生左右。為了讓學生時時刻刻受到正面教育的影響,學校從學生發展需要的視角構建課程體系,將課程改革視為促進師生發展的新平臺與大載體。

一次,劉希婭在走廊上看到一個孩子很開心, 便問:“你為什麼這麼開心?” 孩子笑著說:“今天我過生日。”“ 不好意思,校長沒帶禮物,能讓我抱一抱你嗎?”聽到劉希婭如此說,孩子開心地擁入了校長的懷抱。此時,其他的孩子也都跑了過來,擁入了劉校長的懷抱。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成為謝家灣小學教師的共識。

“為什麼學校的領導、教師都要等著孩子們主動問候呢?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成年人可以率先向孩子們問好”。劉希婭認為,提倡尊重應從學校的領導、教師自身做起,從問好這樣的身邊小事起步。於是,謝家灣小學有了一項硬性的規定:學校的教師與幹部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遇見學生,都要首先向孩子們問好。

“學校利用每一項活動的契機,為孩子們提供成長的舞臺”。劉希婭表示,在學校,每一次開學典禮,每一次重要活動,學校都會向學生們提出表現與進步的要求,希望孩子們在活動中有所收穫與成長,更加積極主動、樂觀向上、快樂愉悅。同時,學校希望通過“ 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的育人格局,真正激發師生的潛能,形成教育管理的合力。

謝家灣小學劉希婭校長主編的涵蓋小學所有學科的62本“小梅花”課程系列叢書,已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並作為教學輔助用書投入使用。謝家灣小學取消了統一的上下課鈴聲,取消了全校統一步調的大課間活動,新的課程設置、新的輔助教材、新的作息時間,優化了校園生活狀態,師生們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如今的謝家灣小學,學生品格、智力、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學校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果。一路走來,劉希婭的教育思想不斷地通過各種載體、策略、路徑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直達每個教職員工的心靈深處,並逐漸成為謝家灣小學的價值取向和精神風骨。

要防止學前教育小學化,加強學生營養午餐的監管和資金投入,建立校園安全責任分擔機制……自2013年當選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劉希婭關於教育改革的思考不曾停歇,從謝家灣小學的課程改革,到重慶市的教育變遷,到全國的基礎教育變革,她積極地建言獻策。她履行著人大代表的職責,追逐著教育改革的夢想,在促進中國教育改革的征途上前行。

300多位元學生家長通過網路、傳單、投訴等方式,表示了對課程改革的不理解與不支持。當聽說一位元音樂老師要來教數學課時,很多學生家長產生了更大的抵觸情緒

劉希婭提出,課程整合要遵循“ 三不”原則:家長不同意的不推進,教師不情願的不推進,學校評估認為不適合的不推進。“為了學生的發展,路再難也要走。”劉希婭反復與學生家長溝通交流,並在多種場合表示:課程改革就是要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推行素質教育。學校改革不會以犧牲孩子的利益為代價,保證教學品質是改革的前提。

“三年級的學生剛剛在一次整合的數學與實踐課上學了分米、釐米的概念,老師立即佈置學生用所學知識丈量尺寸、製作旗袍。那節課,孩子們上得特別認真,從頭至尾樂在其中,一點兒都不覺得累,類似這樣的學科整合,學生掌握知識會難嗎?”為了讓家長理解並接受學校的改革,劉希婭以數學與綜合實踐課程的整合為例,向學生家長做了詳細介紹,並得到了家長的認同。

素質與考試,可以正相關

如今,在謝家灣小學學生的課程表上,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思想品德、美術學科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語文漫道、數學樂園、英語交流、藝術生活、體育世界、科學探秘和品性修養(6+1)的整合課程。這就是被稱為“小梅花”的系列課程,它的設計者是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

變化的不只是課程表,還有時間。這五類課程,全在上午教學;下午,全校學生自選參加烹飪、剪紙、二胡、跆拳道、拉丁舞、航模等社團活動。孩子們在音樂教室裡學習古詩詞,進入廚房般的教室學習烹飪,即便放學時間到了孩子們都不願意回家。

國家課程規範化,教師拒絕占時上課、違規補課,學校各個學科均衡地受到重視;地方課程本土化,結合重慶市特點學校開設了“生活禮儀”“巴渝風”“軍營生活”“紅色經典”等本土化課程;校本課程多樣化,以孩子的個性發展需求為目標,學校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吸引學生家長與社會各界人士走進課堂。

新的課改實施之後,是否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與考試成績?學生的成績與分數始終是家長關注的焦點。要打消家長的顧慮,最好的辦法就是請家長們來試課。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學校邀請了家長和孩子們一起上課。幾次交流和體驗之後,不少家長意識到課程整合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部分家長還主動要求成為學校社團活動的志願者。

在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品質、推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謝家灣小學將學生每天一節的課外活動整合為每週四下午的半日活動。學校設立了百余個面向學生的專業小組和興趣小組,讓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繪畫、歌舞、製作,多種活動延伸並豐富了學生的教育與活動。如同將少年宮搬進了校園,孩子們樂在其中、學有所長。

學校先後設立了書法、語言、陶藝、街舞、舞蹈、聲樂等各具特色的社團,除了本校教師外,學校還邀請了巴蜀笑星吳文、重慶市音樂家協會潘裕禮等社會名人參與學校社團的授課,就連街邊藝人也成了社團的指導教師。在半日活動課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揮,校園內特色鮮明的人文環境成為無形的教育空間,彰顯著教育功能。

謝家灣小學的課程改革經歷了十月懷胎般的探索實踐,在全面推開時又經歷了一朝分娩的劇痛。最終,在劉校長一班人的不懈堅持與努力下,學校的教學改革得到了學生家長及社會多方面的認同。如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田慧生院長所評價:謝家灣小學的課程整合把握了課程改革的大趨勢,走在了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經驗值得肯定。

人才培養,不僅在講臺上

“講臺無邊界,校園即課堂”。在劉希婭看來,校園中,凡是有孩子的地方,就應該有教育因素的存在。學校教育,應體現在學生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隨學生左右。為了讓學生時時刻刻受到正面教育的影響,學校從學生發展需要的視角構建課程體系,將課程改革視為促進師生發展的新平臺與大載體。

一次,劉希婭在走廊上看到一個孩子很開心, 便問:“你為什麼這麼開心?” 孩子笑著說:“今天我過生日。”“ 不好意思,校長沒帶禮物,能讓我抱一抱你嗎?”聽到劉希婭如此說,孩子開心地擁入了校長的懷抱。此時,其他的孩子也都跑了過來,擁入了劉校長的懷抱。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成為謝家灣小學教師的共識。

“為什麼學校的領導、教師都要等著孩子們主動問候呢?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成年人可以率先向孩子們問好”。劉希婭認為,提倡尊重應從學校的領導、教師自身做起,從問好這樣的身邊小事起步。於是,謝家灣小學有了一項硬性的規定:學校的教師與幹部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遇見學生,都要首先向孩子們問好。

“學校利用每一項活動的契機,為孩子們提供成長的舞臺”。劉希婭表示,在學校,每一次開學典禮,每一次重要活動,學校都會向學生們提出表現與進步的要求,希望孩子們在活動中有所收穫與成長,更加積極主動、樂觀向上、快樂愉悅。同時,學校希望通過“ 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的育人格局,真正激發師生的潛能,形成教育管理的合力。

謝家灣小學劉希婭校長主編的涵蓋小學所有學科的62本“小梅花”課程系列叢書,已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並作為教學輔助用書投入使用。謝家灣小學取消了統一的上下課鈴聲,取消了全校統一步調的大課間活動,新的課程設置、新的輔助教材、新的作息時間,優化了校園生活狀態,師生們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如今的謝家灣小學,學生品格、智力、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學校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果。一路走來,劉希婭的教育思想不斷地通過各種載體、策略、路徑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直達每個教職員工的心靈深處,並逐漸成為謝家灣小學的價值取向和精神風骨。

要防止學前教育小學化,加強學生營養午餐的監管和資金投入,建立校園安全責任分擔機制……自2013年當選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劉希婭關於教育改革的思考不曾停歇,從謝家灣小學的課程改革,到重慶市的教育變遷,到全國的基礎教育變革,她積極地建言獻策。她履行著人大代表的職責,追逐著教育改革的夢想,在促進中國教育改革的征途上前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